从战俘开始的王国风云 第58节

  黑斯廷斯北方是一条名为布略得河的小河,双方对峙的重点地区就是这里,河流成了双方自然而然的分界线。

  总体上来说双方的表现都很克制,谁也不想主动发起进攻,罗马人在北岸扎营,日耳曼人联军则在南岸的镇子黑斯廷斯驻扎,不过明面上的大战暂时没打起来,暗里的小规模冲突却是从一开始就少不了。

  作为主要取水地点的布略得河成了双方争夺的焦点,每天双方都会派出士兵过来这边取水,河流不宽也不深,弓箭、标枪和投石索之类的武器都能够到河对岸的敌军,因此每天双方取水的时候都免不了来一番激烈的物理交流。

  一开始纯粹就是士兵们自发行为,后来双方的指挥层在注意到之后,就变成了双方小规模角力的一個战场。整体上来说奥维尔这边稍微占据一点优势,因为他这边的装备训练水平更好一些。

  他专门派出了一小支部队护送取水的士兵们,这些人就是他专门训练的大盾弩手,仿制的后世热那亚雇佣弩手,装备一面有支架的大盾牌和一张劲弩。

  在正常使用的时候弓弩各有所长,弩箭输出更持久而弓箭则有更好的爆发力,至少在对射的时候是奥维尔这边更占便宜。

  弩兵们完全可以躲在大盾牌后面用脚蹬上弦,等上好弦之后再探出头射击,一直都有掩体保护让他们更加安全,弓箭手就不能这样了,他们顶多在胳膊上绑一面小盾牌,防护面积很小,而且这些日耳曼人的弓箭手也没条件装备肩盾、锁甲之类的进阶武器装备,更多就是布衣加一张弓完事。

  对射时候往往弩手能轻松压制住同等数量甚至更多一些的弓箭手,日耳曼人这边工程技术水平不够,重视骑兵而相对轻视远程部队,他们一没有扭力弩炮这种精准的重型武器,二没有足够大威力的弓弩。

  应该说这些日耳曼人脑子还是不笨的,灵活应变的能力不错,很快他们就想出来一个不错的解法,他们将运水的棚车进行了小幅度的改装,在一侧加上了厚木板掩体。

  这样一来他们的弓箭手在对射的时候一样也有了掩体掩护,安全系数高了很多,不过罗马人对这种情况一样也有预备方案。

  他们将两架经过改装的马拉弩炮拽了过来,架在河对岸对着取水马车进行射击。罗马人所使用的扭力弩炮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个比较别扭的武器,但在精确度上面还挺不错,射程上来说也还能接受,起码隔着三五十米射击马车、马匹这么大的目标还能保持一定的精准度。

  由于不是那种装好之后就很难移动的超重型弩炮,罗马人的弩炮没办法一发就让棚车解体,但如果射到马匹身上,结果还是不用多说的,没有正常的碳基生物能抗住这个大小投射武器的直接攻击,必死无疑。

  小规模的消耗战一直这么持续了大概一周,最后正如奥维尔预想,是日耳曼人最先撑不住,开始掀桌子了。

  在某一天罗马人试图取水的时候,一队日耳曼骑兵从河对岸的隐蔽处杀出,趟过河水直奔取水的罗马军队而来。双方在河边也进行了许多次交锋,因此取水的士兵都相当警惕,从取水马车上赶紧取下标枪,用这些细长尖锐的标枪作为对抗骑兵的短矛,快速结阵准备应对日耳曼人的冲击。

  法兰克人无疑非常清楚罗马人的战术和组织模式,因此对于罗马人的标枪有所戒备,他们并没有傻乎乎地冲撞结阵的重步兵,只是在标枪射程之外徘徊,让罗马人不敢放弃结阵,只能被拖在原地无法快速行动。

  这时候从河对岸又出现了许多轻装步兵,一拥而上跨过河流准备对取水的罗马人发动攻势,猝不及防之下罗马人这次陷入了苦战。

  罗马人这边的反应也比较快,在附近待命的骑兵指挥官见状迅速组织骑兵队伍出现在侧翼,试图逼退这些冒出来的轻装步兵,但效果不佳,对方的数量太多,没有指挥骑兵军官自己也不敢直接撞进敌人的阵线之中,容易陷进去出不来。

  本来日耳曼人似乎还在戒备罗马人可能存在的预备部队,但在发现这边只有一些零散的斥候骑兵之后也就放下心来,开始大胆地对这一小队罗马军队进行围攻,人数差距摆在那里战况无疑是一边倒的,罗马人只能苦苦支撑。

第一百八十章 联军

  无奈之下斥候骑兵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这上百名步兵被敌军消灭掉,然后远远地吊在对方身后,注视着对方的下一步动作。

  好在日耳曼人似乎没有打算一鼓作气进攻罗马人准备完善的阵地,只打算在取水对峙的时候找回一点场子而已,在做到这个目标之后也就准备见好就收,带着士兵们准备返回营地。

  在他们看来这些斥候骑兵是不足为虑的,等自己这边过河之后肯定是不敢再往前追,罗马人最大的短板就是没有像样的骑兵部队,在和日耳曼骑兵对打的时候非常吃亏,这已经成为了一种共识。

  确如他们所料,罗马人雇佣的辅助侦察骑兵并没有跟出去太远,在日耳曼人渡河之后只能悻悻退去,没有深追。

  日耳曼人的指挥官因此而放松了警惕,命令士兵切换到行军阵型,准备就此打道回府。

  但就在他们准备撤回营地修整的时候,途径一片树林,从树林中忽然冲出一大片凯尔特轻装步兵,他们有着蓝色的刺青,口中呼喊着各种各样的战斗口号,如潮水般向着日耳曼人袭来。

  日耳曼人对此完全没有准备,还维持着行军状态的一字长蛇阵,这种情况对他们极为不利,行军中途被袭击的他们被拦腰截断。

  有阵型和没有阵型完全就是两回事,训练程度够高的军队在被突然袭击的时候或许还能靠着基础素质快速团结在各个基层军官周围,结出来小规模的步兵阵线抵挡敌人,显然日耳曼人的军事素养没有那么高,他们被这一波士兵冲散切割成了无数个小团块,只能依赖本能下意识地和周围士兵抱团做负隅顽抗。

  这样一来他们根本就抵抗不了多久,快速被凯尔特人所消灭,剩下幸存的小部分日耳曼人也已经丧失了作战意志,对凯尔特人投降,不过这些凯尔特人原则上并不接受俘虏,大部分俘虏都被当场杀死,只剩下小部分人幸存下来。

  布狄卡作为这场战斗的指挥者在幕后默默观察一切——奥维尔大概能猜到对方急眼之后就会试图升级战争形势,已经做好了应对准备。

  在日耳曼人行动的同时,布狄卡悄悄带人从河流的另一端摸了过去,提前埋伏在这一片区域,等日耳曼人放松警惕的时候就发动突袭。效果还是挺不错的,他们这边算是大获全胜。

  虽然损失了大概百名负责打水的辅助军跟罗马军团兵,不过战果也是很不错。布狄卡粗略统计了一下战果,被凯尔特人杀死在战场上的日耳曼人起码得有六七百人,被俘虏的人也有上百人,算是很大的损伤。

  日耳曼人大体上算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就算他们的人数更多一些,这么换肯定也还是挺亏的。

  而且关键问题不在于此,与此同时奥维尔正带着大部队渡过布略得河,直奔黑斯廷斯镇而去。

  他早就准备好了进攻的方案计划,一直等着对方按耐不住的时间伺机出手,现在正是时候,他不想再拖下去,所以选择此时此刻直接和对方决战。

  被凯尔特人袭击的日耳曼人军队中有不少骑兵都趁机逃了出来,他们慌慌张张地同营地内的日耳曼人报信,对方仓促之间集合起来部队出城迎敌。

  他们没有选择据城而守,一方面是他们拥有更强大的骑兵,占据机动力量的优势,放弃这点就属于是自缚手脚,而另一方面黑斯廷斯这个镇子就没有什么精细的城防系统,还是选择出城应敌更切实一点。

  他们觉得自己虽然在质量上差一些,但毕竟还有将近两倍的数量优势,遑论还有强大几個档次的骑兵部队,真打起来未必就吃亏。

  -------------------------------------

  双方的主力部队完全调动起来,集结在黑斯廷斯西北部的坡道上面对峙,奥维尔的行军速度更快一些因而抢占了坡道上层,这就让对面的日耳曼联军有点进退两难。

  也不能一直这么僵持不动,但冲击山坡会有点吃亏,至于说直接撤退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情。

  首先任何一个有经验的将领都应该知道,打仗也是在比拼双方各自对于胜利的信任,若是自己这边的指挥官能未战先怯,那这仗其实也就不用打了,下面的人心会丢,士兵们对打仗胜利没了信心,那结果会是灾难性的。

  现在的哈罗德.葛温森实际上是已经被架住了,一旦集结起来军队就不能随意后退,军队的士气和作战信心丢失了就很难短期内找回来。

  先不说这种问题,如何“有序撤退”而不演化成溃退,这是一件非常考验技术的事情,敌人就在对面眼巴巴看着,随时可能发动冲击,这时候日耳曼人这边的阵型一旦有点疏漏,那结果就会是灾难性的。

  偏偏日耳曼人这边的军队构成形式还是最不靠谱的联军,如果联军这边有个非常强力的带头大哥那一切还好说,领导指挥上并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但他们这边三方人说白了是谁也不服谁。

  盎格鲁-撒克逊人是当地土著,人数最多而且有名义上的作战指挥官,当然不甘居人下;维京人觉得自己能干掉所有当地土著,只不过慑于罗马人的威胁才不得不跟当地人合作,肯定不会听从当地贵族的指挥调度,能稍微服从一下都是伊瓦尔极力斡旋的结果;至于法兰克人这边虽说人数最少,但都是最高贵的骑兵而且背靠大国,心高气傲也不稀罕居于人下。

  三方人不说貌合神离,但指挥混乱效率低下还是没问题的。

  这种结构的军队非常容易被抓住弱点逐个击破,到时候虽说哈罗德没读过什么战争艺术(孙子兵法),但大概场面还是能想象。

  友军有难,不动如山。撤退转进,其疾如风。

  至于后面那两句攻城掠地,其徐如林。骚扰百姓,侵略如火。能不能展现出来倒是还要看情况,总之哈罗德对撤退这事情完全不看好。

  这么一来,其实摆在他眼前的选择从一开始就只一个——硬着头皮进攻罗马人的军团阵地。

第一百八十一章 交战

  其实这倒也不算是一个非常坏的主意,因为罗马人这边的司令官非常谨慎不给他们什么像样的机会,像现在这样出营地直接和他们对峙还是第一次。

  就算对方稍微占据一点地形优势,这边山坡的坡度很和缓,其实也没多夸张,不过就是稍微在视野上有点吃亏,算不上什么致命缺点,还是能打的。

  于是乎,在罗马人眼皮子底下墨迹了有一会儿之后,这些日耳曼人组成的联军终于行动了,列成一排排阵线准备对山坡上方的罗马人发动攻势。

  最先开始的是远程部队之间进行的对射,在这一回合中罗马人占据了绝对优势。奥维尔从高卢行省精挑细选整出来的部队可不只是好看的样子货,这些猎户的基础技能相当过关,经过几个月的训练大部分人基本上都能拉开六十磅以上的战弓,算是比较合格的弓箭手。

  联军这边的远程部队主要出自本土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他们的部队水平无疑是参差不齐的典型。

  后世英格兰长弓手很出名,抛去文化宣传的问题不谈,他们也确实有点东西在里面,当时的英格兰具有一批非常高素质的弓箭手预备役人才,稍加训练整合就是极好的长弓手,但这东西并不是天生的,得益于历代英格兰国王的执政措施和长期培养,废了老大劲才出来这么多好苗子。

  盎格鲁-撒克逊人应该不算是一个天生就精通射箭的神奇民族,他们的射箭天赋不加以培养的话也就是那样普普通通,现在的英格兰就处在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时代,远程部队没有任何亮点存在。

  所以这些装备、训练全部欠佳的英格兰弓箭手、投矛手和投石手并不占便宜,相反还被精细训练的高卢射手压着打。

  奥维尔甚至还没有出动自己最精锐的大盾弩手,在对射阶段就将敌人死死压制住,逼得日耳曼人不得不再次动用自己的骑兵部队,驱散敌人方阵之前的散兵部队。

  奥维尔也是见好就收,迅速命令部队回撤,日耳曼人这边本来想要乘势追击,绕到罗马人阵线的侧翼牵制敌人注意力,但此时他们却发现自己很难行动自如。

  这里是奥维尔和一众军事参谋精挑细选的战场,似乎就是历史上黑斯廷斯战役的发生地点,这里除了是個小坡道之外还有个显著优势——坡道两侧树木茂盛,后方是一片沼泽地,无论哪边骑兵都很难冲的起来,难免束手束脚。

  森林的视野很差,看不清楚内里的情况,日耳曼人提前就已经知道敌人之中有很多凯尔特人的轻装步兵,这些人常年在山地森林之中活动,算是这种战场上的专业人士,骑兵缺乏视野和冲击力的情况下也不敢贸然冲进去。

  于是乎这些日耳曼骑兵在驱散敌人之后只能选择在敌人正面阵地之前徘徊,骑兵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很难发挥出来。

  奥维尔这边专门拉了几门弩炮过来,见此情形他直接命令士兵们开始对着敌人进行射击。

  就算是雷声大雨点小,弩炮的数量和射击精度都不足以命中上百米之外警惕着的敌人,但深深钉进土地之中的弩箭还是成功威慑住了四周的日耳曼人骑兵,让他们不敢太靠近罗马人的阵线,相反在较远的地方畏缩不前。

  让他们冲阵杀敌或许没问题,但不明不白死在这种东西上面也有点憋屈,怕死还是人之常情。这种情况下,日耳曼人步兵联军缓步靠近敌军,然后双方就开始接战之前的最后几轮火力投射。

  弓矢、标枪、弩炮、投石…五花八门的武器尽最大可能射击,双方的阵型都很密集,这种时候精确度就不重要了,扔的够远基本上闭着眼就能命中目标。

  这一轮交锋中,奥维尔还是略占优势,因为他的远程部队确实有更强大的投射能力。

  在各式各样的步兵之中,有很多拿着长杆的轻步兵相当引人注目,奥维尔也在仔细观察自己这些新式投石兵的状况,目前来看似乎还不错。

  他给这些士兵发了一根投石杆,原理就和正常的鱼竿差不多,都是靠甩把物体甩出去,区别在于投石杆上面捆绑的是一块拳心大小的石子。

  这也是个省事的办法,用投石杆可以显著降低投石索的使用难度,一名投石兵如果未经过充分训练的话,不光精准度难以保证,就连射程也是一言难尽,能有二三十米就还不错。

  使用投石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个问题,降低上手门槛,但同样的投石杆不太好把握具体位置,精度难以保证。但说实在的现在根本也不需要精度,甩出去基本上不歪的离谱都能砸到人。

  小石子看上去不起眼,可只要命中无甲目标的话也是能致命的,石子和弩炮一样可以杀人,或者至少让人报废一条胳膊、在短时间内失去战斗能力。

  奥维尔的远程部队从各种意义上来说都没有完全成型,只是已经具备了实战能力而已,投射能力尚且称不上箭如雨下,不过对付眼前的这些日耳曼人已经足够了。

  虽说在接战之前日耳曼人这边就遭受到了不小的损伤,但这并未动摇他们的士气,因为日耳曼人的核心力量并没有什么损伤。

  骑兵暂时徘徊在安全距离外,不论维京人还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重步兵都无惧这种层次的投射火力,除了几个倒霉蛋被命中要害之外,没有多少伤亡出现,伤亡主要都是那些凑数来的轻步兵。

  说好听点这些人在战场上的作用是填充战线,说难听点就是高级炮灰,决定战争胜负的还是那一小部分精锐力量。

  百米行进之后,双方的部队撞在一起,开始进行最重要也是最为惨烈的肉搏战。

  罗马人的军事素养确实高一些,武器装备的普遍水平也高一些,但他们在人数上居于劣势,而且不论哪一支日耳曼人体格都普遍比罗马人高一些,双方在力量对拼的时候其实是日耳曼人更占一些便宜,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后天训练和装备的那些强化,双方一开始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或者说罗马人还略微有些吃亏。

第一百八十二章 剧本互换

  战线大概被划分成三种类型——枪兵对枪兵、剑盾对剑盾、枪兵对剑盾,双方的次级部队都是长枪兵,而精锐部队也是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盾牌和单手武器的组合。

  最开始的时候,日耳曼人还能凭借着冲击力和爆发力占据一定优势,但随着时间推移,他们就发现情况不对劲了——似乎罗马人的武器装备处处都是为了限制他们而设计打造出来的。

  他们长枪兵的长枪普遍比较短,三米多的样子,虽然足够用,但日耳曼人却发现罗马人的长枪长四米出头,正正好好比他们的武器长出来一截。

  战场不是比武,没有什么闪转腾挪的空间,说白了普通长枪兵之间的战斗就是互捅,武器短半米这就是个致命的问题。对阵的时候往往罗马人的长枪兵能占据显著优势,日耳曼人这边就只能被动挨打。

  他们根本没想到奥维尔会抛出长枪兵这种很少被罗马人使用的兵种,因而没有做相关的预案,局势一时间就挺被动,长枪兵这边是不能指望的,哈罗德很清楚这事情,只能让他们先拖延拖延时间,从重步兵或者战场侧翼寻找胜机。

  但这两处战场,日耳曼人的局势也并不乐观,因为他们还是被处处针对着。

  受到维京人入侵的影响,当地人也学习了一部分维京人的军事理念,比如说重步兵盾墙推进。这招一般来说都挺有用,因为既能发挥出日耳曼人体格上的优势,又能发挥出一定程度的纪律优势,不过罗马人玩重步兵推推乐的经验比他们更加丰富。

  他们这种盾墙的假想敌一般是轻装或者中装步兵,并没有充分考虑应对重步兵时候的情况,毕竟他们的敌人就以素质较差的轻步兵为主,费心思专研对付少数重步兵不如更宽泛的解法。

  他们的盾牌面积一般来说都比较小,而武器相对的就大一些,英格兰这边以长剑为主,维京人那边则以斧头为主,两种兵器在方阵推搡的时候都不如罗马短剑直接省事。

  密集阵型的时候大幅度挥动武器相当困难,一旦降低士兵密度那质量又会不够,贴身推搡的时候会吃亏,这就让日耳曼联军有点进退两难。

  罗马短剑并不是因为冶金技术限制,而是有意识地设计到这么短的,因为这个长度才适合方阵之间的推搡和搏斗。

  罗马短剑以刺击为主,施展不怎么需求空间,而不论长剑还是斧头都以挥砍为主,在这种过度狭小的场景里面就有些施展不开。

  他们有更大的盾牌掩护身体,同时将手臂动作隐藏在盾牌下面让对方看不清楚,在抓住时机的时刻,他们就会将短剑从盾牌之下刺出,直击要害对对方造成致命损伤。

  罗马人这么多年用无数场战争积累起来的战争经验不是没用,而奥维尔这个穿越者思维也更活络,他知道怎么克制日耳曼人的士兵,既然确定了敌人是日耳曼人,那就完全针对敌人的兵种和武器装备来打造武器。

  对上这种敌人,日耳曼人不觉得棘手反而奇怪,他们更擅长的是短时间的一波流,爆发力优秀但耐力和忍耐力欠缺,这是蛮族或者半蛮族士兵的通病。

  随着战斗时间拖长,这个优势就逐渐变成了劣势,有的士兵体能和耐力开始一点点承受不住了。

  坐镇后方担任总指挥的哈罗德.葛温森见状,并没有立即命令法兰克人的骑兵顶上去,而是沉着冷静地命令士兵升起一面旗帜。

  那是一面纹着狮鹫的大旗,看上去相当气派,而远在战争最前线作战的士兵们在发现旗帜升起之后,也是逐渐明白过来。

  在军阵左翼统领士兵的军官见状,开始命令士兵们撤退。

  本来士兵们的作战意志就有些松动,听到作战指挥官下达了撤退命令之后当然是忙不迭地开始后撤。

  日耳曼人并没有能够有序撤退的组织程度,这场撤退理所当然地演变成了溃退,日耳曼人左翼的战线迅速崩盘。

  这是哈罗德有意为之的战术,说白了这是艺高人胆大在赌博,赌罗马人这边冲动,放弃严整的阵型追击溃退的日耳曼人。就算罗马人的军事素养很高,这也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就算凯撒等震古烁今的军事人才都有出现过这种问题,更别说奥维尔手下的这些士兵了。

  一旦他们的阵型被破解,那隐藏在暗处的预备队就会一拥而上拖住这些追击的罗马人,之后日耳曼人引以为豪的骑兵就有了用武之地,他们可以从豁口冲进罗马人阵地的内部,后面的事情就会简单许多——要么日耳曼人中心开花,要么罗马人稳住阵脚击败日耳曼人,哈罗德自然觉得前者的可能性更大,所以决定赌这一次。

  但随着战争的进度不断推进,发生的情况却并不如哈罗德所预期的那样顺利自然,恰恰与之相反,罗马人并没有中计冲下山坡,反而仍旧紧紧维持着紧密的阵型,随时准备抵御敌人的冲击。

  这立马就让哈罗德的心沉到了谷底,他知道自己这次大概是赌错了,罗马人并没有这么轻易上当,奥维尔不单是個相当谨慎的人,而且约束部下的能力也还不错,没有士兵脱离自己的岗位。

  这倒不是奥维尔有多治军严明,更多是因为他提前就有戒备,因此而反复同士兵们强调不要脱离岗位。

  或许他不知道如何正确的领兵打仗,但是他知道历史上的今天,知道黑斯廷斯战役具体是怎么打的。

首节 上一节 58/7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