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过客4251 第114节

4、地方观念重,只想在家乡本土作战,不愿到外地打仗。此外,游击习气也很严重。

5、本位主义,有一次部队打了胜仗,有了一部分缴获,当时一纵枪多人少,而三纵枪少人多,黄公略要求一、三纵队彼此调剂一些枪支和人员,结果双方都不干,还互相争吵。

6、部队战士普遍文化水平很低,大都是文盲,比较愚昧。

甚至有次部队在赣江边行军,遇上小火轮经过,听到小火轮的汽笛声,新兵们一下子就跑了一大批,因为他们都以为那是小火龙的吼声,而小火龙是要吃人的。

后来经过黄军长大刀阔斧的整顿,红三军的情况大为改善,至少上次程刚开着飞机过来时,不会有战士觉得这是天上来了支飞龙,然后一哄而散了。

——前者不敢完全保证,但最起码战士看到了“飞龙”,不会首先想着逃跑就是。

而且,毕竟红三军是一支各路杂牌糅合而成的队伍,党组织在其中到底有多大的威信,乃至于其中部分党员到底能不能和上级思想同步,都得打上个问号。

所以刘懿过来之后,并不能完全控制部队的走向,为了帮手下擦屁股,还得把从红四军带来的一个营派过去压阵,着实是不容易。

对此程刚倒不觉得奇怪,不然李润石也不会觉得发电报还不够,要让他亲自过来一趟,反正不管怎么样,只要他过来了,前委的态度就已经表明清楚了。

第222章 攻城前因

正如刘懿所言,军委的驻地距离集庵县城并不算太远,本来红三军军委就打算等会出发到前线去,现在正好程刚过来了,那就顺道一起便是。

这个时候,程刚也不可能再说什么要部队强行撤回来的蠢话,首先打集庵是先前已经确定好的战略,包括李润石那边也是点头过的,只是对于早晚问题大家还存在分歧。

而根据刘懿接下来的反映,他也基本清楚了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原本这位军委书记来到红三军之后,以刘懿的被红四军逐渐养刁了的眼光,肯定是看不上这群乌合之众的,哪怕经过了黄工略的整顿之后,整体的水平都次得不行。

在刘懿看来,这样一支涣散的部队,即便有了不少装备(实际上也不过保证了轻武器,重武器还得依托刘懿带来的学员才能使用,而且数量极少),如果贸然攻城损失实在太大。

若换做之前,以刘懿在内的红四军干部还不会存在这样的想法,毕竟所有人都是这么过来的。

包括当初红四军在井冈山时也是这般,真正训练有素的战士实属少数,其他大多是动员起来的农民乃至土匪,能多搞到几把枪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但是这样付出的代价也同样惨烈,若是敌人水平同样不怎么样那也就罢了,可一旦遇上正规军,组织结构落后的劣势就会明显表现出来。

所以放在现在,一方面己方的条件有了大幅的改善,装备这个还在其次,更重要的是经过多年的血与火考验,培养出了一批经验丰富、思想先进的基层指挥员。

刘懿带来的这些同志就是如此,只需把这些人派到各个部队中去,哪怕只是作为军训教员也可以大大改善原有的凌乱风气。

另一方面,红军在成长,敌人也同样在进步,虽然进步幅度远没有红军大,但打了小子还有老子,白军毕竟人多势众,而且还是存在一些较为精锐的部队,所以不可能总指望对手放水。

特别红三军组建不久,干部、战士缺乏战斗经验不说,互相之间的磨合也不到位,所以无论是刘懿,还是黄工略,都希望再等一段时间,届时红三军的战斗力必然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甚至可以说,在今早刘懿向前委发报的时候,这边的大部分同志都已经被两人说服,地方上的一些动员活动都开始准备叫停了。

但问题是,电报发了没过多久,集庵那边就传来了新消息,城内的青团特委机关被敌人破获,团特委书记被捕叛变,先前攻打集庵的计划被完全泄露了出来。

若是这样也就罢了,最关键的是一旦计划泄露,不止省城敌军马上可能派出大批人马增援集庵,就连组织在城内留下的后手——县靖卫大队长罗丙辉也存在极大的暴露风险。

本来先前的动静就闹得比较大,攻守双方的精神可以说极度紧张,尤其是红三军这边一直都处于被上级压抑的状态,现在总算有了个由头,于是哪怕刘懿也很难压制住了。

到了中午的时候,甚至有部队开始出现擅自行动的情况,接着高层干部中支持刘懿两人的也成了少数。

没得办法,一场颇为冒险的攻城战役就这么迫于无奈地打响了。

好不容易搞明白了前因后果,程刚也只能表示无言以对,说白了包括刘懿自己也知道,这次叛变叛变事件只不过是导火索罢了,背后的原因其实还是缺乏信心,先前实力太弱导致极度心虚,现在好不容易阔了一回,就想着赶紧显摆显摆。

这所谓的攻城理由都让人不知道应该说什么好,程刚快速翻了翻脑中的记录,团委被捕叛变这事似乎历史上也曾经发生过,但时间要更早一些。

问题是历史上那次叛变可是直接导致攻城计划被迫终止的,结果这次倒好,居然反倒让计划死灰复燃了。

其实这里面一些同志的心理程刚也能多少猜测出来,说不定就是想着赌一把,趁着靖卫大队现在还在城里,没有完全暴露,又觉得自己挺能的,希望可以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至于接下来的省城人马支援怎么处理,那就顾不得那么多了,大不了到时候再撤回来便是。

也就刘懿对前委的计划稍微了解一些,也许还存着可以靠红四军围点打援的想法。

当然了,对于最后这点只是程刚的猜测而已,毕竟这事说大了,那就是下级指挥上级。

你要真像李云龙那样通信不便也就算了,以目前这条件,真要搞成如此局面,就算最后打了胜仗,那也是妥妥的处分。

因此在去往前线的路上,程刚只字没提红四军的计划,反正先观察清楚情况再说。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集庵这座县城在红色革命的历史当中,确实占据了一个不算太低的地位。

自井冈山革命起,这座位于甬鑫东侧、赣江河畔的小城,就一直被作为赣军剿赤的前进基地,所以也可以称之为红军的眼中钉。

而就程刚的记忆,史料中的“九打集庵”正是发生在今年,从去年10月到今年10月,连续打了九次最后成功占领,并整整守住了45天,放眼整个土地革命史中都属实不易。

具体到现在,集庵这地方也是除了虔城之外,少数几个卡在红军喉咙上的要地,从地图上看,上游的虔城,下游的集庵,再加上中间这条赣江,正好堵住了井冈山和瑞金之间的通道。

所以无论如何,只要想达成把根据地连成一片的战略目的,无论是虔城还是集庵都是必须要打下来的。

但以程刚的眼光,或者说他领会到的李润石的想法,肯定不止于此,不能仅仅纠结于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要看如何才能对敌造成更大的杀伤,以及如何才能动员起更多的群众。

就这点来看,历史上的九打集庵确实存在很大的积极意义,能够动员起十万群众配合红军的行动,这般能力可不容小觑。

唯一需要斟酌的就是贸然行动损失太大,说来也是尴尬,作为参与者的红三军,对牺牲一事毫无顾及,而作为规划者的前委,却在这件事上慎之又慎。

但现在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估计过两天战斗就可能打响,无论是好是坏,大家都必须面对这场新的变动了。

大概又走了差不多两个小时,一行人迈着大步赶路,速度倒也不赖,很快就来到了集庵城的西南郊,这里是先前就计划好的主动方向。

一路过来,还能看到不少部队在陆陆续续地行军,还有许多农民打扮的群众或挑或背地运来粮食,一副热闹喧天的场面。

可惜就是太热闹了,军队纪律远远比不上经过多年整训的红四军,但这时代大部分军队都是这样鸟样,单就军民关系而言,眼前的红三军已经算是不错了。

看着营地里逐渐堆积起来的粮草,程刚问了他来到这里后的第一个问题:

“群众运来的粮食,是我们先前缴获的,还是他们自家的?”

对此黄工略自然清楚:“六成左右是之前从地主土豪那收缴或征集的,剩下四成则是农民自家的粮食。”

程刚点点头,从这点就可以看出,大家对攻城是早有准备,看来这趟是不打也不成了。

第223章 草台班子

当地能够发动这么多群众,以及募集到足以支撑一场大战的粮食,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之前同志们也并非毫无建树。

事实上,红三军组建时的主要力量就是东谷根据地的红三、五团,这支队伍很早就和井冈山取得过联系,并且双方之间还曾有过多次人员交流,程刚和他们也有过不少来往。

虽说东谷一直以来确实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无论是高层之间的政治斗争,还是基层战士的某些陋习,都严重制约了这支山区游击队的发展。

但不说人家学了井冈山七八成的功力,能学上三四成,再加上程刚提供的物资,这效果也不一般了。

尤其是在过去的半年里,红三军成立之前,这里的部队就曾攻下过兴郭、万庵两个县城,部分解决了集庵外围多地的反动武装,将红色区域扩大了三、四百公里。

这也是红三军刚一成立,就迫不及待地希望能够攻打集庵县城的原因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只要有了合适的时机,并且不顾代价不考虑成本,还是可能攻占集庵的。

历史上更厉害,当初为何要成立红三军,其实正是因为先前一打集庵失败,这才开始考虑组建一支正规队伍。

说白了,在土地革命的早期,因为斗争局势过于恶劣,胜利希望过于渺茫,大部分同志都是在极左和极右之间摇摆,到了高潮时就开始冒险,到了低潮时就轻言失败,这是极为普遍的现象。

严格意义上来说,红三军的表现才是正常反应,而以李润石为核心的红四军前委,只能说是这万花丛中的一点异数。

跟着刘懿、黄工略观察了一番前线布置后,程刚就彻底放手了,只是在当天夜里给瑞金发去了电报,将这里的情况大致解释了一遍。

军事上的安排他不想太过插手,虽然不愿承认,但程刚还是有这个自觉,他这个出了家门进校门的现代年轻人,不会比某些书呆子好到哪里去,好过的地方,大概就是能多些自知之明吧。

反正跟着李润石的步子走就行了,而瑞金的回电也很有意思,只有四个字,“先打再说”。

很明显,那位也看出来现在已经无法阻止整场战役的发生,反正有程刚在这里,真要发生了什么意外好歹还有个兜底,那就先静观其变即可。

当然了,除此之外李润石还会不会有其他的想法或计划,那程刚也无从得知了,他现在能做的就是先帮助红三军把后勤工作理顺。

这也是程刚的一个优势,至少放眼全国,没有谁比他更适合统筹后勤了,不过现在弹药和粮食暂时不算紧缺,所以可以交给其他人负责,唯有一点需要程刚亲自插手。

“一个野战医院搞成这么一副鸟样,谁给你们胆子来攻城的,还把不把自己人的命当命了!”

第二天中午,距离前线几公里外的一处村庄里,程刚正咬牙切齿地盯着眼前的这座“野战医院”。

刚才那句话他当然没有直接说出来,只是在脑海中不断回响吐槽而已,毕竟程刚自己也清楚,不是谁都能有他这样的条件,能够不限量地拿出那么多医疗器械来。

对于大部分根据地的同志来说,缺医少药的现实已经快成了生活中的常识了,连基本的概念都没有,又哪里会想起要搞什么野战医院。

好歹还是红四军带了个头,依托了程刚的援助和教学,早早地把架子搭了起来,而红三军这边则是照猫画虎,同样搞了这么个形式。

但两边的差距一眼就可以看得出来,现在程刚管理的手下一共十二人,其中十个是刘懿好不容易从瑞金要过来的学员,基层卫生员出身,在学院进修了不到半年。

如果放在红四军,这些学员大概率会被派往营级单位工作,只有少数成绩优异的才会继续留在学院进修,乃至进入瑞金医院。

但是放在这里,他们就必须全部集中到军级医院,因为放眼全军已经找不到其他可以派上用场的同志了,人才的短缺就是这般的残酷。

而剩下的两个人则更加让人哭笑不得,那是当地同志从周边两处乡镇请来的民间医生,并且程刚细问下来才发现,这两人居然连一般意义上的师承都没有。

这个时代的医药资源实在是太过匮乏,莫说现代医学了,就连传统医药行业也顶多只普及到了县一级,至于更下层,则只能依靠各种封建迷信和听天由命。

比如这两位被半软半硬拉来的“医生”,早年实际不过是县城医堂的学徒,肚子里的那点墨水都是悄悄从先生那偷学来的,根本不成体系。

后来年纪大了,家里太穷没法在县城安家,于是干脆瞒着先生跑回老家。

换句话说,这两位同门师兄弟,当初根本都没有出师,即便如此,他们还是各自乡下备受优待,甚至还闯下了不小的名声,否则当地的同志也不会想方设法把人动员过来。

只不过程刚没来之前还好,两人多少还能仗着年纪大在普遍二十出头的卫生学员面前装一装,四十多岁的中年模样看着倒是挺能唬人的。

但程刚昨天夜里一过来,都没有为难两人,知道他们学的中医,所以没去硬说些什么现代生理学常识,只是随便问了几个经典的中医药理问题。

结果就这也把两人彻底问倒了,各种之乎者也的套话说了遍,反正就是没有答到要点上,最后甚至变成了程刚在给他们两上课。

封建社会对知识的垄断就是这般叫人痛恨,却又无可奈何,后世随便拿本教科书都有看得到的内容,放在这时却成了绝不外传的机密。

从那些医生自己的角度来看,这种办法确实是维持家族存续的唯一解,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就那么点,能够供养起的非农业人口极为有限,给了外人一口饭,就意味着自家后代很可能没饭吃。

不过换个思路看,这样落后的现状,也正好给了红军发展的契机,就像是瑞金城里那些自带干粮跑来红军工厂打工的学徒们一样,这两个中年乡医经过昨晚的教育后,便彻底成了程刚的坚定簇拥。

反正就这么一个草头班子,人员是如此,其他的物资也好不到哪里去,今早整理查看一遍后程刚才发现,这里大部分能派上用场的材料,都是过去几次他给当地提供的援助物资。

看这新旧程度,甚至还可能有前年他第一次去东谷时留下的纱布,大概是经过了几次循环利用,原本白净的布面已经变得灰暗邋遢,但还是被整整齐齐地收拾了起来,好生存放。

程刚也没有去问他新援助的那些东西去哪里了,很明显,在现有物资还能用的情况下,大家是肯定不舍得动用新货的。

这样的习惯他在过去几年里已经见过不少,包括在现代,他的爷爷奶奶甚至父辈母辈的身上,都能观察到类似的残留。

一百年的差距不是那么简简单单就能抹平的,最开始主持医院工作的时候,程刚还会跟其他医护争执,要求一定要严格控制纱布的循环次数——他甚至都不敢直接说用过的纱布不能再次使用。

但即便如此,双方间的矛盾还是层出不穷,最后一方面程刚在各种习惯上做出了妥协,另一方面他身边的医护也逐渐适应了越来越宽裕的后勤条件,开始自觉提高自己的标准。

而现在,很显然这位后勤主任还需要再次适应,当然,金手指肯定还是会用的,程刚已经决定今晚再想办法往仓库放一批新货了。

吐槽归吐槽,时间不等人,工作还是要继续的,早一点把医院搭建起来,就能早一点收治伤员,给这支新生的部队多保留一些血液。

事实上,就在今天下午,第一批伤员已经被担架队送来了。

第224章 伤亡与抉择

接下来的几天,程刚根本没有时间顾及前线的情况,但即便如此,他也猜得出攻城战斗到底是如何的惨烈。

自从打响第一枪之后,伤员就源源不断地运到了这座小村庄,尤其是开始几个小时的激战,仅运来的重伤员人数就达到了一百以上,而前线牺牲人员更是只多不少。

本来这处村庄面积就不大,也就几十户人家,原先从老乡那借来的房屋早已不堪使用,大批大批的伤员,只能被安置在屋檐下的门板乃至稻草堆上。

起此彼伏的呻吟声在狭窄昏暗的街道间回响,十来个医生(或者说护士?实习生?)在其间不断穿梭,实际能起到的作用实在非常有限。

人手早就不够用了,程刚不得不留下了一批轻伤员,简单培训之后就强行上阵,为了纠正他们在治疗过程中的不良习惯,他还得花上更多的精力进行规范。

但即便如此也依然是不够的,这与努力无关,也与基础条件无关,战场的性质决定了一旦战争打响之后,伤亡就在所难免,而现有的医护力量永远都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现在程刚甚至根本没有时间来安排手术,他现在面临的情况,就像是在一座每分钟都会发生特大级车祸事故的城市里,偏偏还仅有他们一所医院,而且这所医院只有他这个急诊科,急诊科里只有他一个医生,压力可想而知。

首节 上一节 114/3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