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过客4251 第119节

程刚哪会不清楚对方心里到底在想什么,说实话,一万银元确实能对根据地的教育事业起到些许帮助,但实际也就锦上添花而已,他倒不至于为了这点小钱去做个勒索的行当。

而另一边的康文卿,养气功夫做得倒是不错,始终一副云淡风气,面带微笑的模样,捋了捋下巴的胡须,陈恳地说道:

“既是为了办学,自然真情实意,还请程老总莫要推脱才是。”

话是这么说,可口都开了,怎么可能不给钱,现在这般你来我往,好歹还留了些面子,若是真让人家撕破脸皮,再大的家业也不过是一把火的事,类似的例子这几十年来康文卿可是做得不少,哪里不懂得这背后的道理。

与此同时,程刚却摆出了一副似笑非笑的表情,盯着对方看了几秒钟,没有说话,过了一阵才转头讲到:

“哈哈,不谈这些不谈这些,电影马上就开场了,这可是苏联前几年的经典影片,实在是让人百看不厌,我们应该好好观赏才是。”

随着程刚的挥手,会场上各地纷纷响起了嘹亮的哨声,站岗的红军战士立马开始行动,随着秩序的稳定,慢慢地整片场地几千号人就这么安静了下来,只剩下了些许零散的嘈杂。

随后,电影开场了。

这年代的主流影片还是以无声为主,而且中国的有声电影还得等好几年呢,所以程刚找来的这部《前进吧,苏维埃!》也是默片。

作为四年前在苏联上映的电影,放在后世来看确实有些过时了,只能作为历史资料来研究。

但在当下却是刚刚好,真去放映几十年后乃至建国后的黑白片,那还不知道会带出多少麻烦。

而且默片并不代表就没得声音,很多情况下电影院都会选择现场配乐乃至配音,这点程刚自然早有准备,所以在片头亮相的时候,会场上的喇叭也响起激昂的解说。

“今天我们观看的电影叫做《前进吧,苏维埃!》,这是一部描述伟大的苏联,在经历了被外国侵略者军事干预以及内战破坏后,国家迅速走向复兴的影片,鲜明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优越性。

同志们,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我们要努力向苏联同志学习,赶跑外国殖民者,打倒买办军阀,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响亮的口号并没有引来多少回应,毕竟这里的大部分群众对那些大道理都不够了解,所以只有在场的红军指战员们纷纷热烈地鼓起了掌。

但这样也就够了,轰隆轰隆的掌声让不少心怀不轨的人士脸色一变,丝毫不敢做声,也让其他旁观的群众侧目不已。

另外,本来电影是自带了中文字幕的,但很明显观众大都不识字,所以程刚当初制作的时候就没有加上。

这制作过程也花了他不少精力,能在42位面直接找到的还好说,找不到的就只能先去现代找来片源,然后再想办法转置成录像带,接着去42那边找来摄制设备再倒一手。

这样才确保了最后的成品没有太多了“含黑量”。

——黑科技太多的物品也不是不能用,但限制多了实在太过麻烦,所以日常使用的设备含黑量越少越好。

至于那套解说词,程刚倒觉得没有太多槽点,“今天-明天”的论断,在后世看来确实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但对于目前还深陷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来说,应当承认其起到了不小的提振士气的作用,任何事物都是需要辩证看待的,不能搞非黑即白的那一套。

任何口号都有限制的范围和失效,后世过时的内容,放在眼下却是刚刚好。

作者的话:实在抱歉,昨天晚上没注意,现在已经修改过来了,字数没有变,周三晚上会加更,大家放心!

第233章 红军万岁

“多年的内战,让苏联人民的生活陷入了极度的困境,但他们并没有就此放弃!”

“在党的带领下,英勇的苏联红军从胜利走向下一个胜利!”

“重建国家也是一场战争,苏联共产党有信心再次打好这一仗!”

“妓院被捣毁,娼妓被改造,土匪被剿灭,工人新村盖起来了,托儿所里充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处处是工厂,遍地是学校,这就是伟大的苏维埃政府!”

……

随着荧幕上一幅幅画面闪过,播音员铿锵有力的方言狠狠地冲击着在场观众的心灵。

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对外面的世界根本一无所知,只是道听途说来了些风言风语,然后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施以想象加工。

不管是老人、孩子,还是工人、学生,又或者农民、战士,这是他们第一次见识到了一个新的世界。

原来在一个遥远的国家,他们的人民也曾经饱受风雨摧残,随后在那面镰刀锤子旗的带领下,逐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有的人已经被这封闭黑暗的社会折磨得麻木不仁,即便是这些景象展现在他们的面前,也只会觉得理所当然,“苦吗?苦就对了,幸福是留给洋大人的!”

但还有不少人,尤其是那些年轻人,由此在心中种下了一颗希望的火种,或许还没办法立马发芽,但只要时机合适,就会瞬间冲天而起。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上次放映的影片名叫《威斯特先生苏联历险记》,讲的是一个美国人受到邀请赴苏联访问,结果意外落入一群坏人设计的圈套之中。

最后真正的布尔什维克警察将其营救出来,使得原本饱含偏见的美国人,认识了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的苏联。

作为第一部在新占区放映的影片,这背后的设计其实也挺有意思,充满趣味性的喜剧既起到了相当的破冰作用,又兼具了一定了宣传性,再加上现在这部,效果更是拔群。

当然了,平心而论,若是以程刚后世的眼光看来,这些电影的水平都高不到哪里去,毕竟相差了近百年的理论和实践,这期间发生的革命性进步可是数不胜数。

所以这类二十年代试验性的影片,放在后世就仅仅只能作为考古之用,其中使用的技法也往往错漏百出,让人不由缅怀早期电影人的筚路蓝缕的开拓历程。

但同样也得承认,眼下普通老百姓的审美何尝不是与国外差了一百年甚至更久呢,对于这些还停留在小农社会的民众来说,早期工业社会的娱乐产品,已经算是一场饕餮盛宴,再多可就吃撑了。

早在赣南的时候,程刚就曾多次放映过这些影片,果不其然在观众中引发了剧烈的反响,现在播放的解说词,其实有不少就是摘抄自大家的读后感。

说实话,这些解说词在程刚听起来颇有些雷人的感觉,毕竟大家的心境是完全不一样的,站在历史的下游自然会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的理所当然,却很难意识到前人内心的彷徨。

所以在决定大规模放映的时候,程刚并没有对解说词做大幅度的修改,只是略微减少了其中过于偏激的论断。

无论如何,现在众人最需要的还是信心,不管这个信心到底从何而来。

就在众人聚精会神地观看时,时间飞一般地过去了,影片也随之来到了结尾。

《前进吧,苏维埃!》作为一部被后世多次模仿的经典电影,原片只有短短的65分钟,相比于之前那部《威斯特先生》要短上半小时左右。

从某种程度来说,这更像是一部记录片或者说半纪录片,而非后世狭义上的电影,相比于更偏向喜剧的《威斯特先生》,在观赏性上略有不足。

但这并不妨碍大家对电影的喜爱,所有人就是一个极度缺水的海绵,不管什么滴在上面,都会被迅速地吸得一干二净。

在这部影片播放完毕之后,又很快接上了新片,除了在画质上有细微差别之外,倒也看不出有什么不同。

在胶片时代,因为容量有限,一部电影往往有好几个胶卷盘,所以看了一会就会停顿片刻以进行更换,一开始众人也以为只是原片的继续,可接下来出现的场面却让不少观众瞠目结舌起来。

前面大家看到的都是些高鼻大目的模样,虽然电影只有黑白两色,可但凡有点见识的都知道这戏里头的全是洋人。

而现在展现在观众面前的,却是一幅幅尤为熟悉的画面,而物也变成了黑发黑眼的黄种人。

于是人群当中开始窃窃私语起来。

“欸,这戏里头放的是哪呢?这苏联人怎么长的都不一样?”

“嗯,那屋子,那地,怎么看着这么眼熟呢?”

仿佛是专门来回答大家的疑问,刚才停下的播音又很快响起来了。

“同志们,乡亲们,你们现在所看到的,正是我们工农红军的根据地,在瑞金、回昌、上行、隆岩,我们都建立的全新的苏维埃政府。

……

贫下中农们分到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土地,在苏维埃的天空下,他们可以买到极为廉价的铁质农具、盐、布匹,志愿参军的家庭还可以享受到免费的教育和医疗服务。

……

在瑞金,我们建立了一间面积高达六百平的图书馆,三栋总共可以容纳上千人的教学楼,各类学科的书籍、仪器,这里应有尽有。

……

看呐,这就是我们强大的工农红军第四军,有了这么一支无往不胜的军队,我们一定要把那反动政府彻底消灭干净!”

不知应该用什么情绪来描述这些在场的观众,跟着画面和解说词看下去,映入眼帘的都是大家所熟悉的农村景象,也是一个个和他们相似的面孔。

可不管怎么去看,总会不由地让人产生一种怪异的情绪。

为什么,为什么画面里呈现的笑容是那么的快乐,对于大部分底层老百姓来说,这可是极少能体会到的感受。

如果说普通市民看到的是惊讶的话,那么一些上等人就只看到了恐惧,那么多的泥腿子分到了田地,也便意味着大批的地主将要失去原本属于他们的财产。

当然了,还存在着一些贪婪、惶恐和仇恨。

但可以肯定的是,几乎所有看到这些画面的观众,首先产生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怀疑——这不可能发生在中国,更不可能发生在赣南。

但证据实在是太多了,期间出现的文字也好,房屋的形式也好,以及对应的景色,甚至还有人因为看到了熟人,而在那里大呼小叫。

这部新拍摄的宣传片时间并不长,只有二十多分钟,但这不到半小时却让大家犹如经历了一场梦境一般。

待到放映机的灯光熄灭,众人仿佛还没从梦境中醒来,此次此刻,所有人的心里都是百味陈杂。

“工农红军万岁!“随着人群中一声口号响起,大批大批的民众跟着呼喊起来,一时间震耳欲聋,犹如天崩地裂。

许久之后,人群不仅没有散去,反而一窝蜂地挤到了在一旁站岗的红军战士身边,争先恐后地提出了心中的疑问。

显然,这些前来咨询的群众,要么是先前日子过得并不如意,想要投奔美好生活的底层市民,要么是一时热血上头,期待能改变社会改变世界的青年学生。

总共一个半小时的影片,彻底改变了党和红军在他们心中的形象,不出所料的话,到了明天这股浪潮还将会迅速蔓延到整个集庵城。

“程首长好手段啊。”

看着稍稍平静下来,在红军战士引导下缓缓退场的集庵市民,以及那一一条条排队登记的人流,康文卿五味陈杂地说道。

“只不过是一时热血,也许到了明天就冷静下来了。”

程刚倒是始终保持着理智,按照先前的经验,第一次放映的效果确实是最强的,但也不能抱有太高的期待。

同时,程刚转头又摆出了那副似笑非笑的表情,“只是这回康老可曾信了我先前所说?”

“哈哈哈!”康文卿大笑一声,也不知是老怀宽慰,还是笑自己井底之蛙,又或者两者兼备,“实在是老夫有眼无珠,程首长就莫要取笑咯。

这样罢,今后若有机会,老夫一定要到那瑞金城里瞧一瞧,看看你们这些共产党,是不是真像那电影里说的神通广大。”

作者的话:之前的更新确实是我的锅,但大家放心,昨天覆盖上去的那章虽然不小心粘贴了两次,但是收费还是没变。因为网站是按照第一次更新时的字数确定费用的,之后无论怎么修改都不会变,虽然有点饶,但我绝对没有坑大家的钱。同时为了道歉,今天晚上还会有一章更新,可能会稍晚一些,大家可以明天再看。

第234章 大肆招工

集庵市古南塔旁,一座与周围房屋迥然不同的中西合璧两层楼房,青砖黛瓦,砖木结构,前后门对开四方大屋。

楼梯在建筑外墙右侧,上到二楼,四向均为宽阔的阳台,西式半圆形宽大欧式窗户,站在阳台上,赣江风光尽收眼底。

这栋大屋建于民国初年,正是集庵首富康文卿的住所。

就在康宅的书房内,七十多岁的康文卿正安然地坐在椅上喝茶,旁边则站在一位三十岁左右的青年人。

“大伯,您真要去那红脑壳的地盘看看吗?这万一出了什么事该怎么办?”

从称呼看,青年人似乎并非康文卿的子女,实际上,康文卿一生虽然妻妾成群,甚至到了七十岁还纳了一房小妾,可最后他却只有一儿一女,而且皆已早亡。

女儿十几岁嫁给了一个比她小八九岁的小男孩,不久便去世了,儿子康赣生从小体弱多病,后来又患上肺痨,结婚三年无一子嗣,二十岁的时候也死了。

所以现在康文卿只能考虑从亲族过继一个男孩到儿子名下,以接替家业。

在旁侍立的正是康文卿四弟的儿子康俊材,这位历史上一共三个儿子,最大的那个现在已经四岁,再过几年应该就会过继到已故的康赣生房中。

康文卿自己早已古稀之年,情知没有几年好活,早年他近乎白手起家,虽说被称为首富,可实际在这片地界上并无多少根基,若是顶梁柱一命呜呼,偌大的家业还不知道能撑得住多久。

而且他本就是极为传统的封建家长,当初为了所谓的家族名声,强令年仅十八岁的媳妇不得改嫁,使得后者只得一辈子吃斋念佛。

正因如此,康文卿自然也尤为看重子嗣的传承,所以对于这位未来孙子的生父,他也是难得倾注了不少精力。

只不过现在听了侄子的疑问,康文卿的脸色似乎并不怎么好看。

“哼!当时分明就是场鸿门宴,就这你还看不出来?

说是过去看看,不过是客套罢了,我都七十多了,他们还能把我强行押过去不成,到时候直接称个病不就行了。”

话说,康文卿的父亲早亡,幼时家境一般,十四岁就被送去杂货店里当学徒,后来能够挣下这幅家业,开办木材行,甚至还在赣江边建了一座自家的码头,又怎么可能被轻易改变想法。

包括之前的捐款,除了为了身后名以及封建事外,多少也有让家族晋升上流的想法。

不懂内情的外人只会觉得其人乐善好施,是个好人,可封建社会,是好是坏又哪是那么简单能判断出来的。

当然了,或许是因为从小家贫,没进过学堂,大字也不识一个的原因,身为文盲康文卿确实吃了不少没有文化的亏。

首节 上一节 119/3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