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过客4251 第171节

所以到了十七日,常凯申在无奈中通电辞去国民政府主席等职,同一天,张少帅也获准辞去陆海空军副委员长之职,改任北平绥靖公署主任。

当然,这波政局变动中,最重要的还是财政部长常凯申的小舅子兼财神爷宋子文,选择了与常凯申共进退,于是国党的权力中心由此进入彻底的中空。

这是一招明显的以退为进,除了让出一个所谓的名义外,常凯申军权、财权一个都没撒手,如孙科、胡汉名等人即便上位了,也不可能做成什么事情。

甚至就是这些反对派内部都分成了不同的派系,常凯申在位时,他们团结在一起为了反对而反对,而常凯申刚一下野,大小军阀、政客就开始相互争斗,政潮迭起。

只能说,这时期的国党已经显露出了其烂在根子里的本质,除了常凯申之外,居然根本找不出一个有能力做成点事的领导人出来,虽然后者也好不到哪里去便是。

“所以这就是矮子里头拔将军,我估摸着要不了多久,国党一众又会把给常凯申重新迎回来,甚至利用这次机会,他还能多捞到一些权力。

以退为进,可能还会趁机收服汪兆铭,顺带逼走胡汉名、李宗人,再玩弄一把孙科,大概就是如此。”

从集安回到苏区的程刚,在给几位高层干部汇报情况的同时,顺带还分析了一把当前的政治局势。

这其实也是相当重要的情报工作,若是这次程刚总结的情况没错,那么就意味着红军将会进入一个难得的机遇期。

常凯申虽然在下野后依旧把持着军权,但这仅仅是依靠其过往的威信、财力以及与各将领之间的私人关系,名不正言不顺,很多事情做起来肯定不方便。

所以程刚提到,至少在明年上半年,红军不用担心敌人的大规模围剿,可以放心发展自己的势力范围。

这次他算是准备得相当充分,为了提防蝴蝶效应和自己脑中的固定思维,除去拿后世的资料作为参考外,程刚还抽空总结了不少国党的电报报文,并将这些消息与远在申城的伍翔宇一一核对,方才敢得出最终的结论。

所以在大家看来,程刚这个财政部长兼后勤部长,又兼任了情报方面的工作,偏偏还做得不错,资料详实,逻辑分明,而且之前的一些推断也被现实所印证。

还好现在的苏区内部坑多人少,各大部门都处于缺人状态,相比于几十年后的大政府,这时期还只能说是个勉强搭建起来的草头班子。

所以能者多劳,只要能够对事业有所帮助,大家也不会在意太多权力制衡之类的问题,程刚愿意接手帮忙,大多数同志高兴还来不及呢。

以往大家要做出这样的判断,一般是依靠从各种渠道运过来的报纸,然后从只言片语之中提取出信息,甚至还不得不加上一些个人判断,所以即便产生了结论,也会因为缺乏说服力而很难得到其他人的信任。

比如历史上的第三次反围剿,李润石和王凯就错误估计了常凯申的战略部署,以为后者会因为两广的反对而陷入政治斗争中,无暇围剿苏区,因此便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只能被迫让红军主力来了次大行军,从闽西绕到前线去。

这一次虽然没有发生类似的错误,但如果没有程刚的插手,很多资料还真的不好弄到,对此在座众人也是有所耳闻的。

“既然如此,程刚同志,如果按照你的预测,后面我们应该从哪个方向取得突破呢?”

提出问题的是彭拜,没有因为叛徒牺牲的他,如今是苏区内仅次于李润石的几位大佬之一,现主要负责农村的土改工作。

在土改政策的问题上,彭拜与李润石持有相同的立场,那就是绝对不能按照共产国际所言的 “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为此他也常被指责为走富农路线的反动派成员。

在这段时间的大讨论中,先后推出来的一系列资料,详细说明了苏联农村与中国农村之间的异同,算是暂时堵住了那些狭隘分子的嘴,顺带也帮彭拜解了围。

也是在这之后,彭拜与李润石、程刚两人的关系被彻底地拉近了,所以几人之间的关系都还不错。

“我只是把现在的外部局势分析了一遍,但到底应该往哪个方向发展,我觉得还是需要大家一起来讨论,论起把控方向,我的能力还是有所欠缺的。”

程刚再次装了一波之后,立马又开始谦虚起来,当然他的话里还有些意思没有讲明:既然我都不在行,你们也不要随便瞎扯了,老老实实地听李润石指挥就行咯。

只是哪怕这确实是至理名言,并且经过了历史的验证,但程刚更加确信,若是他真敢这么说的话,立马就得先挨上一顿喷子。

很快,在程刚果断让出发言权后,大家很快就进入了积极的交流(争吵)之中。

基本上大家都暂时相信了机遇期的判断,之前时间紧迫,都只想着把手头的事情先做好再说,哪怕是提出攻城口号的几个,目光也只是局限于赣省一处,最多往隔壁几个省看几眼。

而差不多半年的时间,以目前红军的力量,真下定决心的话,其实能搞定不少事情,但可供选择的方向那么多,到底走哪条,就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不过这同时也是为李润石搭建起来的舞台,想要让彻底让众人服气,除去直接用现实教育外,就只能站在优势地位上慢慢磨合。

还好现在李润石有这个条件,而且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像他这样的人,手里的牌越多,就越能表现出与其他人的不同。

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心气和能力大抵是成正比的,这些同志都是人杰般的人物,若不是李润石此人实在太过妖孽,超出常人的想象,恐怕土共这边也会陷入国党一般的困境。

当然两边的局面还是不同,论起平均水平,土共自然要比国党高出一大截,随便挑出一位大佬,都能完胜对方。

但非常人行非常事,像国党这种注定被时代淘汰的货色,没什么比较的必要,所以就只能是李润石多辛苦一些了。

就像先前的好几次讨论一样,李润石充当主力,程刚作为僚机,王凯时不时在旁策应,整个局面还是处于三人的掌控之内。

相比于历史同期来说,这时的李委员,已经在内部的话语权上,实现了对常委员长的超越,而在程刚看来,这也直接确定了两党的胜负。

作者的话:后面补上了一些字数,没算在收费里,过年事情太多,实在不好意思

第三百三十九章 宣传片

随着元旦的到来,历史从此也进入了新的一年,民国二十一年一月份,对于中央苏区的人们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就在一月初的这几天,筹备了数月之久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终于正式成立了,与之同时诞生的,还有相应的中央执行委员会以及临时中央政府。

而李润石自然顺利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主席,所以无论是在那条时间线上,“主席”这个称呼都是从此开始的。

对于程刚来说,相比于组建略有些仓促的红色共和国,或许李主席这个称呼,更值得他关注一些,所以最近这位愈发显赫的程部长,反倒是平静了不少。

当然这并不代表程刚就不做事了,在这次调整中,他被选为执行委员会委员,这个倒是并不出乎意料,不过在具体的职务安排上,大家还是难免犯了难。

大致来看,比如财政人民委员、教育人民委员等关键职位,其实都可以和程刚搭上边,甚至工业、粮食等口子也很合适。

但若只安排一个,又难免有失偏颇,万一为了后勤分配问题打起架来就麻烦了,可是就程刚的资历和特殊身份,若直接安排他担任副主席,同样不太方便。

历史上的副主席是项尹和张国彪,现在后者已经彻底消失,估摸着只剩下一堆骨头,而前者的轨迹没有太大变化,但话语权也只能说是一般,即便担任了副主席,与其他重要委员的差别并不会太大。

后来在程刚的建议下,最后还是提议由伍翔宇担任了副主席的职务。

这样从各项条件来说都肯定是达标了,甚至可以说超标,算是伍翔宇在用自己的政治地位来衬托李润石,无形之中就拉低了申城中央的层次,对此提出异议的同志也不是没有。

但连伍翔宇都点头同意了此事,而且根据地的发展如火如荼,对申城那边也不存在多少依赖,后者再降低些都不会显得太过突兀,因此终究以多数票通过了此议题。

至于程刚自己,既然各项安排都有不合适的地方,就干脆先定下了委员的身份,然后再任命了一个统筹办公室的职务,让其有资格向其他领域插手,算是领了一把尚方宝剑。

这个在历史上是找不到原型的,因为正常的世界里,也不可能存在程刚这种特殊情况,再加上眼下所有架构都不过在草创阶段,便弄了这么一个临时性的措施。

从设定上看,这个统筹办公室拥有相当高的权限,程刚所负责的援助物资,也由其直接分配,并且在分配过程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插手对应部门的工作。

换句话说,如果程刚真的打算架空某个单位,那么他不仅有这个实力和人脉,就连名义都齐全了。

但大家也都知道,以这位一直以来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搞法,一般情况肯定不至于出现这样的结果。

过去几年里,程刚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在为后人做嫁衣,投入大量资源搭起的部门,只要能够独立运转起来,就会很快交由其他同志负责,所以才有了这份信任。

用程刚自己的话来说,这个所谓的统筹办公室,就是一个专门搞“大会战”的机构,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人力物力,来解决当前各根据地急需解决的问题。

可以想象,后面办公室的门槛,肯定会被来自各方各面的人员给生生踏破,这种吃力不讨好,乃至于只出不进的工作,也就只有他才能撑得住了。

结束了热闹的开国庆典之后,程刚找到了在一旁角落里沉思的李润石,忍不住打趣道:“今后可以叫你李主席咯?个人感觉还是这个称呼更加亲切一点,哈哈。”

“嚯,你来啦,阅兵搞得不错嘛,飞机大炮都过来了,很有气势,最近可是辛苦咯。”被程刚从思考中打断,李润石也没有觉得生气,反而上前拍了拍对方的肩膀。

顺带一提,现在苏区高层干部之间,虽然程刚与李润石的关系最好,但两人的相处方式在其他同志看来,总有种说不出的怪异。

这点从称呼上就有所表现,很多时候别人都是用“老李”“润石”之类的昵称,而程刚则近乎死板地坚持使用“李委员”这样的正式称呼。

对此程刚自己也只能表示无奈,虽然他也参加了好几年的革命,与李润石共事了这么久,但那张脸在他心中地位是真的不一样,哪怕给自己再多的心理暗示,也无法消除那份潜在的影响。

对于他这个现代年轻人来说,能够将这份影响的波及范围,仅仅局限于称呼等日常小事之上,就已经相当不容易了。

其实在另一边,李润石对程刚的观感也相当复杂,到底要如何与这位异界来客相处,他至今依旧在不断磨合当中。

接着,程刚略有些疲惫地回道:“嗨,都是我应该做的,再说阅兵的事,到底还是部队的指战员们辛苦了,我就简单帮个下手而已。”

他负责的那个统筹办公室,成立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这个的开国庆典当参谋。

虽然在程刚看来,才打下不到一个省范围的根据地,实在没必要搞什么独立建国,“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大家也不是不知道。

但很多事情就是如此,最近压制住组织内部,那本就躁动不安的左倾情绪,已经是相当不容易了,因此在一些地方上,就必须作出妥协。

不过土共就是有这点好处,哪怕从内心上来说并不支持这样的安排,但程刚依旧相当负责地完成了任务。

这次庆典上的阅兵式,虽然在他眼中还是寒酸得不行,但是他所见到的场面和这时代其他同志见到的肯定是天壤之别,即便从后世抄来一些牙慧,也足以惊艳到不少人了。

所以面对程刚的低调谦虚,李润石直摇头说道:“你懂的东西到底比我们多一些嘛,而且脑子还要活泛不少,要是没得你帮忙,这次阅兵的效果就大打折扣咯。

要我开,这话你找王老总去说,人家也会这么来夸你的。”

从李润石的表情上看,确实对这次的庆典非常满意,因为不用担心国军飞机的轰炸,整个活动可以大胆地在白天举行,并且规模也要比历史上高了不少。

另外,像阅兵式这样的花样操作,哪怕只是搞一些步兵、骑兵、炮兵方阵,再弄几架飞机拉个彩烟,只要人员给力,加上组织得好,还是能吸引不少眼球。

当然像李润石、王凯等人看重的,其实还是阅兵的宣传作用,向内外展示自己的肌肉,增添大家的革命热情与信心。

但这边受到李润石夸奖的程刚,忍不住敬了一个法式军礼,“行咯行咯,莫再说我咯,言归正传吧。

这回我们用摄像机拍摄了不少胶卷,后面我打算剪辑一部分出来做成宣传片,到时运到其他地方去给当地的同志看看,你觉得这个想法怎么样?”

从一开始,程刚就特别看重影像资料的记录,为此他还专门运来了不少42位面的过时产品,那些老爷级的机械经过翻修整新之后,在新的时代焕发出了第二春。

平时为了方便,程刚偶尔会用些黑科技的数码产品进行记录,但是只要涉及到其他人参与的工作,他都是全部使用脱敏器材,如今用这些玩意可是带出来了好几个学徒。

“我看很好嘛!”李润石拍手称赞,“说你脑子活泛你还不承认,听说最近你们还搞了几部电影出来,到时候一定要让我先睹为快啊。”

提到这个,程刚也有些兴奋,“哈哈,肯定的,到时等他们做好了,必须先给大家放一放,不过毕竟经验有限,很多地方还不成熟,如果有不满意的地方,还是要多批评指正。”

“欸,能够搞出来就已经很不容易咯,暂时不要给下面的同志添加太多压力,先让他们好好学习,未来有的是用人的机会。”李润石摆摆手说道。

在这个年代,使用影像资料进行宣传工作,别说国内了,即便在国际上都属于先锋性质的试验。

程刚虽然很早开始就搞来了放映机,当初在井冈山的时候,他为了解决教师匮乏的问题,播放了不少科教片,后来因为效果不错,便一直坚持了下来。

但这些科教片大多是后世已经制作好的,顶多再做点剪辑脱敏,后面即便开始播放娱乐性质的电影,也没有摆脱这种模式。

也是一直到了根批据地内部足以提供安全的环境,以及相应充足的补给之后,相应的媒体工作人员,才开始从第一进修毕业生中选拔培养。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和训练,这些新人只能说勉强够用,能够把班子搭起来,确保工作中不会出现大的差错,程刚这才敢放手拍摄了一部分实验性质的短片。

而这回的阅兵式,也算是一次最终考核了。

作者的话:服务器出了点问题,没能及时更新,抱歉

第三百四十章 还未出炉的广播电台

一月十五日,腊八节,此时瑞金的开国庆典已经快要结束了,而远在千里之外的陕南,林彪和罗荣桓两人,则一脸失落又带着些许兴奋地坐在一间瓦屋内。

“怎么样,中央那边的信号发出来了么?”林彪的眼睛盯着桌上那部滋滋作响的木箱子,心里头只痒痒,却什么都做不了,只能在边上干坐着,实在是难受得很。

不用特别说明,林彪口中的中央肯定不是指申城,而是指由李润石主管中央苏区,这份小心思两人都不用直言,就已经达成了默契。

而在桌对面,罗荣桓遗憾地看了看手中的不锈钢腕表,“看这时间,估计是来不及了,好了,老穆,我们就先撤了吧,不要给通信连的同志添乱了。”

“行吧。”穆军长悻悻地说道,“这程部长也真是的,若是没得把握,又何必跟我们说呢,搞得这空欢喜一场,哎。”

看着搭档那稍微有些沮丧的表情,罗荣桓安慰道:“当时人家不是都提醒过了么,目前技术力量还远远不够,把这收音机留给我们,只是提前做个准备罢了。

而且昨天电报里也讲了,今天的广播不一定能用得上,早上可是你硬要过来的。

再说了,现在程部长只给我们搞了这玩意,说明以后迟早会有用上的时候,而且我们肯定是第一批,所以就别抱怨咯。”

“知道咯,洛婆婆,就你最懂事了,啊。”林彪朝着罗荣桓笑了笑,其实道理他肯定是懂的,但没能听到实时的广播,心里头的失落还是没法避免。

罗荣桓一贯待人宽厚,脚踏实地,又不善言辞,不管在哪里,性格都是出了名的好。

而且有一次在赣南的时候,程刚曾夸公开夸赞道“罗荣桓是既当婆婆,又当媳妇,又管穿衣,也管做饭。”

于是这句程刚从后世抄来的评价,很快就在根据地内流传开来了,最后演变成了“婆婆”这个外号。

今天林彪用外号来称呼这位老搭档,言语中自然是带着几分揶揄之意,不过并没有取笑的意思。

对于林彪的打趣,罗荣桓只是回了一个淡淡的微笑,没有多说什么,很快两人就起身走出了屋内。

这件瓦房是之前查抄的地主资产,那人在红军到来之后,不信邪地硬要组织民团反击,结果被一发炮弹炸塌了院墙不说,连自己也被飞出的砖头给破开了脑花。

后来这几栋屋子就被用作红二十一军的指挥部,不过其中最坚实的一栋砖瓦房,并不是穆、洛二人使用,而是安排给了军属通信连。

首节 上一节 171/3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