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过客4251 第209节

纵观土共的发家过程,无非三点要素,一是苏联人的援助,二是层出不穷的人才,三是大量的简易工厂,而这些未尝不能为晋省所用。

换句话说,那位老财主正指望着借助土共的政治影响,然后打着晋省的旗号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顺道若是还能占点便宜那就再好不过了。

基于此番考量,有舍才有得,在此之前稍微吃些亏倒也不算么。

第四百二十三章 初步合作达成

作为资历尚浅的年轻人,薄书存与梁化芝两人的沟通,说到底其实没法起到多大的作用。

所以就目前而言,他俩只是作为土共与晋绥军之间的桥梁,先把双方合作的基调确定清楚。

而在经过来回数次的交流之后,大家的意图大多已经基本表露出来了。

阎西山想借土共的人才培养晋军的组织,土共想借晋省的环境发展红军的力量,两边正好想到了一块,颇有点不谋而合的味道。

对于阎西山来说,他现在最紧迫的要求就是让红军赶紧离开自家的地盘,至少不能在晋阳等地停留。

因为这次晋军的表现实在太过拉胯,常凯申那边已经有些坐不住了,毕竟后者肯定不愿坐视晋省落入土共的手中。

所以为了挽回局面,常凯申紧急调派了冀、豫两地的遭殃军,通过正太线、同蒲线进入晋省,号称必将替阎西山驱逐在晋作乱的赤匪。

除去军事行动外,政治上的手段同样没有拉下,最近这一周来,几乎每天都有好几份电报从金陵发到晋阳,无非就是让阎西山再多坚持几日。

友军来援,这听起来似乎是个好消息,可阎主任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共军确实是条饿狼,但常凯申也同样是只猛虎,一旦这两者在晋省扎下根来,那他可就永无宁日了。

甚至相较而言,胃口更小的土共姑且还能算是可以合作的对象,至少要比假惺惺的常凯申要好上不少。

当然了,红军也没有让遭殃军的“支援”来得太过顺畅,作为他们的老对手,红军指战员们相当清楚,敌人在长线作战时的通病。

一直以来,此类新旧军阀部队都高度依赖于交通线路,一旦脱离了铁路和公路,那些看似装备精良的队伍立马就会变成没了牙老虎。

这样的老虎若是肯老老实实地窝在那里不动,可能还会让人找不着痛脚,可一旦动了起来,那几乎全身都是破绽。

另一方面,这次在晋作战中红军采取了直捣黄龙的策略,初期战略目标实现之后,并无意在晋省的核心地带深耕发展。

所以除去牵制晋军主力的部队外,红五军团的其余武装便早早赶往了各处关口,他们也不用和当地驻扎的晋军爆发冲突,只需在合适位置使用游击战术袭扰外来的遭殃军即可,甚至有时候还能得到晋军的帮助。

不得不说这斗争形势着实复杂,但也正是因为三方势力的僵持拉锯,土共与阎西山的商谈才会进行得如此顺利。

当时间来到了四月底,原本围在晋阳周边的红军已经基本撤离完毕,晋省的大部分地区又重新恢复了原本的宁静。

按照双方达成的约定,阎西山指示晋北的余部让出一条通道,以方便共军北上,然后将灵丘县划拉了出来,作为对方在晋察冀一带的落脚点。

灵丘这个偏远县城或许鲜为人知,但这里却有一处在后世极为著名的关口——平型关。

不过鸡贼的阎西山并未将这个晋北门户拱手让人,而且他让红军驻扎在关外的灵丘县,未尝没有让其替自己守门的想法。

土共这边自然很容易就看出了这点小心思,但这个结果本来也是大家所期望的,所以便没有多作计较,反正以晋军那点子水平,也基本不可能守得住平型关。

倒是土共所希望得到的绥远地盘,阎西山大笔一挥放出来了不少,只是谈判双方都很清楚,这事后面还得与掌控绥远的傅作毅进行博弈,他们扯得再多也没有半点作用。

至于谈判中最关键的一条,组建抗日统一战线,双方的争议则一直没有停过,互相都想要争夺这个主导权,谁也压服不了谁。

毕竟,虽然说红军暂时来看是占据了优势,但只要阎西山肯豁得出去,下令部下配合常凯申的行动,那仅凭红五军团四万左右的兵力,必将陷入晋省的泥沼之中,就更别提北上抗日了。

所以土共也知道不能将对方压得太紧,说白了后者始终只盯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在经历了一次下野之后,阎西山可是再也不想撒开手中的权力了。

另一方面,土共这边的大部分同志能够理解组织与军阀合作,就已经相当不容易了,若是再任由一名军阀指挥红军办事,这光是情感上就很难让人接受。

再加上常凯申的态度尚不明确,连带着阎西山也是满脑子顾虑,所以最后双方只能勉强达成几点共识,然后把主要议题暂且搁置下来。

二十八号清晨,薄书存再次来到了省政府,但和之前不同的是,他这次可是来“办公”的,头一天上马,屁股还没坐热,就被阎西山喊了过去。

“哈哈,早就听说你薄书存是个人物,现在看来果然名不虚传呐,要说我们晋省还是出人才的嘛。”

年仅25岁的薄书存,满脸流露着一股藏不住的朝气,让已是知天命之年的阎西山既嫉妒又羡慕,同时还有几丝欣赏。

在这段时间的谈判中,这位薄代表因为其出色的表现受到了组织上的表扬,同时又被阎西山所看重,合作刚一开始,后者就开口把他要了过来为自己办事。

“阎先生过誉了,在晚辈看来,您才是我们晋省人中的翘楚,这次我能在阎先生领导下做点事情,内心可是很高兴的。”

薄书存自然是先客套了一番,他前不久被上级要求留在晋阳的时候,心里头也觉得有些别扭,但最后还是选择了服从命令。

“行咯,我们老乡之间就不用这么客气了。”阎西山笑着摆手说道,他是五台县人,薄书存是定襄县人,两地相隔不远,在重视乡土关系的阎主任看来,这可是一副极好的牌。

“书存啊,看得出来你是个有本事的人,而我就喜欢重用有本事的,这次你到我麾下办事,有什么要求尽管跟我提。”

面对阎西山故作大方的示好,薄书存不卑不亢地回道:“那我就开门见山了把,按咱们家乡的话‘先小人,后君子’,我先把丑话说在前面。

我愿意在阎主任领导下工作,是做工作,不是做‘清客’,所以有几点情况我想需要说清楚,这样大家才好共事嘛。

第一,我参加土共多年,可以说是定型了,说话行事总离不开土共的主张,希望得到理解;

第二,我只做抗日救亡工作,对抗日有利的事情都做,不利的事情都不做;

第三,在用人方面要给予方便,对我用的人要保障安全,其中会有不少是土共人。”

耐心地听完之后,阎西山并没有流露出什么抗拒的表情,当初选择与土共合作并把这位老乡要来,他就已经做好了打算,眼下自然不会临时变卦。

虽说已经当了几十年的军阀,可阎西山还是觉得身边一直在缺人,听话的不会办事,会办事的又不听话,也唯有极个别优秀的乡党后辈才能让他安心。

甚至若不是土共明确拒绝,他还曾想过把远在鄂豫皖的徐相前要过来,帮他训练新军,毕竟后者可是五台县人,妥妥的老乡了。

稍作沉默之后,阎西山点头笑道:“书存,这道理可是都给你占了啊,好,你的要求我全部答应,但我也提一条,在省政府和军队里,你不能发展土共的组织。”

阎西山的这个要求其实正好在土共的预料之内,所以薄书存相当干脆地回答:“这点您可以放心,我们保证不发展。”

“行,那我们就约法三章咯。”阎西山越看薄书存就越是欣赏,脸上也忍不住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在他看来,明枪好躲,暗箭难防,薄书存能够把话说在明处,反倒让他颇为认同,觉得就是要用这样的人。

让土共的人来帮他办事,这对于阎西山来说其实也是无奈之举,谁叫他手头没人了呢,所以只能想办法借鸡下蛋,以实现自己的目的。

当然,这种模式与红军听从阎西山指挥不同,在双方恢复和平的情况下,红军暂时不会在除晋北外的其他晋省地区停留,而晋北一带的武装则属于尚在搭建中的晋察冀根据地,与阎西山的绥靖公署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至于薄书存以及其他几位留在晋阳的同志,则更像是在晋省的旧体系中,搭建一个全新的带有土共色彩的组织。

名义上这个组织接受阎西山领导,双方各藏心思,以后肯定会始终处于既联合又斗争的状态,算是一条有着公开合法地位的,特殊形式的上层统一战线。

如此一外一内的布局,便是红军东征之后取得的成果,最关键的是为土共以后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合理合法的依据,在许多情况下这还是很有必要的。

至于未来将会如何发展,无论是已经抵达灵丘的林彪,还是正在面对阎西山的薄书存,心里其实都没有太多的底,只是出于对党的忠诚和信任,选择坚定地走了下去。

第四百二十四章 守势与积累

“现在你们最关键的工作,就是抓紧时间在晋察冀边界扎下根来,然后伺机建立平西、平北和冀东三处根据地,当地的斗争形势相当负责,这部分的工作一定要稳扎稳打。

昨天中央刚刚传来指示,李主席建议我们,要采取“巩固地向前发展”的方针,以及“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开辟平北”三位一体的战略部署。

具体又可以分为三个方面,那就是小部分梯次进入的战略战术,逐渐增兵,在敌人点线间进行小规模游击活动;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隐蔽到公开;在获得阵地的基础上,站稳一步,前进一步……”

四月底,回到51位面的程刚,第一次来到了红五军团的驻扎地灵丘县,随即便参与了晋察冀根据地的成立大会,同时发表了一轮演讲。

因为土共与阎西山达成的协议,五军团进驻这里时并未受到太多的阻拦,只是这一县之地看着地盘不大,但真想掌握起来却并非易事。

虽说这时的红军并不需要像历史上的八路军一样,时刻面临着日本人的围剿,但是本地旧社会根深蒂固的枷锁,同样也是极为棘手的问题,在没有外地入侵的情况下,无论是上层还是下层的统一战线,都有着诸多的限制。

所以程刚跟红五军团的同志所说的这些话,暂时还只能视为远景规划,换句话讲,现在的晋察冀还得老老实实地埋头苦干再说。

两天后,丢下了一大堆紧缺物资的程刚并没有多作停留,而是立即驾驶飞机回到了大后方,需要他埋头苦干的事情可是同样不少。

过去的三月到四月,在红军与晋绥军你来我往的同时,华北一带的局势也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

三月四日,热河省省会承德失守,省主席汤玉鳞弃城而逃,随即不到10天的功夫,整个热河落入了日本人的手中。

当时,红军已经收到了阎西山拒绝过境的回复,为了避免在政治上陷入被动,中央指示红五军团快打快进,尽量不要发起太过惨烈的战斗。

而林彪巧妙地执行了这一命令,在战斗中使用穿插分割的手段,辅以重火力威慑,以最快的速度摧毁了晋军的意志,从而创造了红军战史上少见的大规模俘虏记录。

同时在宣传上,土共也及时使用广播电台等手段对外发声,主动化解了金陵政府对于红军掀起内战的指责。

而在另一边,热河失守两天后,张汉卿就因东北全境沦陷,主动通电全国引咎辞职,随即将手中的东北军部队全部撤回到长城以内。

这样的举动无疑更加助长了日本人的嚣张气焰,同时也激起了国内的新一轮的抗战热潮,只是在华北掌握了不少武力的金陵政府,却对此始终保持静默。

打了败仗的张汉卿在民间的名声当然更臭了,但摆出一副心灰意冷姿态的他,却并没有受到金陵方面更进一步的处罚或指责,反而被常凯申冠以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职位,当然碍于舆论此番任命暂未公布。

这其实就是前面张汉卿与常凯申已经达成的约定,如今不过正式确定了而已。

甚至后者还以为东北军的演技着实不错,自己这结拜弟兄也相当听话,让配合就配合,一点没不给自己留点余地。

顺道一提,为了不落人口实,常凯申此前特地将重新整备好的第2师和第25师,从南方剿匪前线调了回来,此举还让不少国军将士欣喜不已。

这些年国军几乎天天都在忙于打内战,不少人对于同胞间彼此残杀都有一种厌倦心理,尤其是现在红军战斗力并不落下风,就使得所谓的剿匪愈发成了件苦差事。

眼见着总算有机会可以为国家效命疆场,尽军人的守土之责,那些将士的的心情可是相当振奋。

但他们肯定没法预料到,东北军居然会败得如此迅速,没等这支部队就位,热河就已经失守。

于是好不容易来到北方前线的将士们,还是只能憋屈地作壁上观,若不是西边的晋军同样败得太快,他们还很可能被调过去再次和红军较量几轮。

至于此战之后的张汉卿自己是怎么想的,这就不重要了,彻底撤回关内的东北军士气大挫,不得不暂时留在北平重新休整,而长城一线的防御则被丢给了宋哲原和从绥远自发赶来的傅作毅。

只不过,随着赤匪攻破晋军防线的消息传到了北平,无疑给正打算转移陕甘的张汉卿蒙上了一层阴影。

但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3月底,张汉卿在下野后第一次离开北平,为了平息民愤,他不得不选择出国前往欧洲访问,而东北军的指挥大权则暂时交由张作象处置。

随即的四月,一方面是长城一线夏日双方战事正隆,另一方面则是大批东北军灰头土脸地离开前线。

乱局之下,倒使得土共与阎西山之间的协议并不怎么显眼了,至于刚刚挂牌的晋察冀根据地,几乎可以说无人知晓。

这恰恰正迎合了土共方面的需要,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红军就在北方开辟了偌大的地盘,看起来确实是一副欣欣向荣的模样,但只有实地了解之后才知道,风光的背后是难以掩饰的窘迫。

眼下北方的农业产出本来就不如南方,再加上陕甘等地又刚刚经历了一波旱情,而且开辟的根据地往往地处偏远,所以迅速扩张的结果就是财政上的入不敷出。

在这种情况下,既要坚持建设后方工农业,又要支援前线战斗,并为新根据地的组建积蓄物资,土共不可避免地过了一段苦日子。

而随着东征战役正是进入尾声,即便是作为万能百宝箱的程刚也不得不发出了预警,红军随即进入了暂时的战略收缩阶段,不再继续扩张根据地。

当然,有些事情哪怕咬紧牙关也是一定要坚持的,军事上胜利还并不是近期来土共最大的收获,工业上的成功更能提振大伙的士气,这次程刚就是因为一个好消息,才会迫不及待地赶回了后方。

从井冈山时期以来,程刚就在不遗余力地给红军提供航空设备,并且极力支持本地的技术力量着手研究和仿制飞机。

只是限于工人们的技术水平,最开始还只限于基础性知识的学习,后来主力部队转移到赣南,才开始正式发展航空加工业。

最开始只是组装、修理、生产一些木质或金属与木质混合结构的机翼等部件,至于飞机的机身、连接部件、水平和垂直尾翼的骨架等主要结构件,因为都需要使用钢管、铝合金等金属焊接完成,难度极大,一切只能一步一步慢慢来。

尤其是铝合金材料,这玩意需要在有保护气体的环境下焊接,以防止铝制材料氧化,在30年代可是属于技术要求极高的工艺,别说苏区了,就是国内都几乎没人能够掌握。

由此可见最初创业时的艰难,文盲和半文盲出身的工人,对飞机制造既无理论基础,又缺乏实践经验,至于能够对飞机原理及构造有一定认识的技工,就更是天方夜谭,想找都没地方能找到,全部依赖于自己培养。

于是许多技术方面的工作,往往就只能由“专家”程刚来主持,每隔一段时间,程刚就会开班教学,由他亲自操作示范,做出各种漂亮的作品,以激励大家钻研技术。

就是这样以“传帮带”和循序渐进的方式,对技术人员和工人进行训练,打下了一点一滴的基础。

如此经过长达五年多的积累,如今红军航空厂的工人们,才能够比较从容的应对多种不同类型飞机的组装工作,并初步掌握了这世界上最先进的全金属飞机的装配技术。

五月一日,国际劳动节的这天,由567种2684个零部件组成,自产率达到百分之八十的五缸星型发动机,终于在略阳总装完毕,并通过了长达200个小时的试车检验,同时也象征着土共的工业实力,再次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

第四百二十五章 星型发动机

“这台活塞一甲发动机,设计最高功率100马力,巡航功率75马力,基本仿制于苏联的M11活塞式发动机。

后者是苏联同志在26年研制出来的型号,同时也是苏联独立设计的第一台国产航空发动机,可以说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另外,在该型号的基础上,我们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进,大体说来,就是降低了发动机的生产加工难度,同时又保证了基本的运行性能,从目前的结果来看,应该是比较成功的。”

略阳东郊,大山深处的一处峡谷之内,红色工业最前沿的精华几乎全部集中在此,作为工业口的总负责人,程刚同志正在跟李润石等人介绍着这里的最新成果。

首节 上一节 209/3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