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过客4251 第283节

没办法,谁让共军在华北和西北的攻势实在太过生猛了呢,今年年初刚刚拿下晋省,结果下半年又开始对甘省下手,而且还真让他搞成了。

要是继续坐等到明年,说不得整个甘青宁都将落入了共党之手,更麻烦的是,此时西域那边又早就在和苏联(赤露)人眉来眼去。

眼下光是一个外蒙-集宁就已经够呛,如果再加一条西域-河西交通线,让共党彻底和苏联(赤露)勾搭上,那这事情可就难办了。

所以红军在河西走廊的攻势越顺利,日本和果党的反应就越急切,这二者或许不敢明目张胆地站到一块,但在事先沟通一下计划还是没问题的。

当然他们也不会忘了西北的那两条地头蛇,甚至就连绥远的傅作毅也迎来了不少客人,各种要钱不要钱的许诺纷至沓来,让人眼花缭乱。

以共军过往的战绩,大家肯定并不指望如西北马家军、绥远35军之流能够战胜对方,但只要能够稍稍牵制些兵力,迫使共军首尾难顾,便能为主力争取到一举夺得胜利的机会。

相应的,在见到共军势大之后,倘若各方军阀还想继续当他们的土皇帝,那也万万不能容许共军继续嚣张下去。

在这其中,中原一带的军阀好歹还能讲点民族大义,如傅作毅之流在收到果、日两方的消息后,又非常识趣地将其转手送到了共党那里,以求多少留点情面。

届时双方在边界处稍稍打几枪放几炮做个样子,糊弄糊弄也就过去了,总之不至于拖共军抗日的后腿。

当然这隐含的意思则是:要是你共军当真再次挡住了日本人,甚至还能打个有来有回,那他们也没什么好说的,老老实实的乖乖合作得了,不然还想咋地。

毕竟真让日本人打进关内,那不仅国人必将亡国灭种,他们这些军阀也会被逐一削藩,反正都是削藩,为啥非得让那东洋鬼子来削?

不过话又说回来,假若共军没能撑过日本人的攻势,那他们也不用装什么正人君子,赶紧来个假戏真做,顺带给自己捞点好处,如此也能在接下来的乱世中多攒点本钱。

这其实已经算是好的了,毕竟土共也知道他们推行的赤色主义,很难得到各方军阀发自内心的欢迎,就连常凯申想要削藩都得面临不少反弹,更何况土共。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如果能够各自安好互不打扰,让土共集结全力对付最主要的敌人,那便是最大的帮助,甚至将来多少还等承上一份情谊。

不过并非所有军阀都能有这种觉悟,其中刚刚在红军手下吃了大亏的青马正是最典型的代表。

一来西北的甘青宁距离日本人太远,就算后者真要打过来,首先还得先干掉共军,这本就足以让马步方拍手称快。

二来马家军在西北当惯了地头蛇,从清末开始就一直把持着这块地盘,任中原势力如何地‘你方唱罢我登场’,它自岿然不动。

尤其是河西地区,这里自古便是甘省粮仓,东西交通要道,是整个甘青宁的富庶之乡,所以始终被青马视为自家的势力范围。

从马麟时代开始,马家都把这一地区紧紧抓住不放,而自31年马步清从其夫手中接下甘省骑兵第一师师长一职后,就一直盘踞在河西一带。

每年马步清都要从在河西各县征收大量税款,走私贩运烟土,贪污所得几乎都在百万之上。

正是借着这些财富,马家军才能把军队逐年扩编,而且河西各县的县长、各寺的教长也直接由马家任命或选派,结果就是河西虽然地属甘省,却俨然国中之国。

如此一来,马步方等人对于中原的认可自然便是最为淡薄的,只要不影响他在西北的统治,那么无论谁来当家都无所谓,相反,倘若有人想从他手里夺去了河西走廊,那么便是生死大敌。

而且马步方也有信心凭借他们马家在甘青两地的基本盘,挡住外来势力的干预——除了共军这个天杀的大敌之外。

在这种井底之蛙卡那里,只要能将共军驱逐出甘省,那么他又能坐稳自家的宝座,所以,眼下见到对方马上就要遭遇打击,试问马步方又如何安分得下来。

金城的南面、西面乃至北面,其实都可以算是马家军的传统势力范围,虽然在红军的打击下,青马的正规军已经在此销声匿迹,可当地却依然留存了大量心向马家的残余。

而众所周知的是,共党可是要搞土改的,没收掉那些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简直跟要了他们的命差不多。

哪怕现在土共并未在当地推行土改政策,但只要出现有心人刻意挑拨,依然能够激起不少波澜。

所以借着这次日军发动草原攻势的机会,青马很快就掀起了那些潜伏起来的暗线,一时之间各地谣言四起,叛乱不断。

不仅土共派去各县各乡的工作队频频碰上匪徒袭击,就连红军在边界的巡逻队也时常遭遇马匪围攻,当地的工作纷纷陷入困境。

这其实可以说是土共历年以来时常会遇到的情况了,自从在槿甘山建立根据地开始,除去敌人的正规军之外,那些地主民团、土匪恶霸,就一直在给土共带来各式各样的麻烦,相应也肯定是红军竭力清缴的对象。

只不过西北的情况无疑要更加复杂,不仅发动群众时的难度更大,而且马家在当地的威势也过于深厚,这都给土共造成了不少额外的麻烦。

所幸这些说到底都不过是癣疥之患,或许能给土共造成一定阻碍,却无法阻挡土共彻底平定西北的信念。

相反,正是因为西北发生的异动,才让不少同志认识到了马家军的可怕之处,对付这种敌人,任何怀柔的手段都起不到什么作用,唯有用雷霆一击斩草除根,才能永绝后患。

趁着这次机会,土共不仅没有停住脚步,反而继续往西北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

一方面支持前线的红三十八军彻底贯通河西走廊,另一方面也保证在陇东至河西一线,能够尽快清除掉那些当地的不安定因素。

至于草原方面的战事同样也是要顾及的,不得不说两头作战对现在的土共而言,压力委实是大了些。

可自建立根据地以来,土共又何尝不是一直处于这种态势,对于身经百战的同志们来说,此番紧张刺激的节奏早就已经习惯了。

“日本人最大的错误就是把战场选在了草原,我们的后勤固然难办,可小小鬼子那边也别想好过。

指望凭借它们那种穷鬼工业国的实力来以势压人,哼,下辈子再说吧!”

集宁,红五方面军指挥部,程刚愤愤不平地说出了这句话。

日军的来袭并未出乎程刚的预料,反倒帮他了却了一个心结,既然如此,那肯定要搞个硕大的欢迎仪式,来迎接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们”了!

第五百四十四章 来势汹汹

虽然打算给日军搞个惊喜,但程刚这边也知道,此次的日本人确实算得上来势汹汹,说是近年来红军面对的最大挑战也毫不为过。

当时间来到35年时,相较于历史同期,土共的发展环境早就大为改善,而相应的则是果府被接连削弱,面对外敌也不知少了多少底气。

以东北军为例,原本这支军队从东三省撤出来之后,华北依旧算是他们的地盘,如于学中、王以哲等人,其实都应在平津等地驻防。

这期间东北军其实也和日军在长城一带有过数次较量,当然肯定没占着什么便宜,但好歹有个民族大义,全军上下多少还存着点回家的盼头。

一直到历史上的这一年,果府与日本彻底妥协(即《何梅协定》),将东北军大部调出华北,然后又把他们派去陕甘围剿红军,才造成了后续的一系列变化。

可是在51位面情况就完全大不相同了,32年果军在共军手中吃了个大亏,常凯申只得老老实实地向英日等国妥协,随后几乎提前三年将东北军撤了下来。

由此便造成长城以北地区出现了大面积的权力真空,仅仅宋哲原的29军肯定无法填补,于是关东军便顺理成章地派人接手了。

换句话说,本时空《何梅协定》也相当于提前了三年,而且在这之后果府的妥协就一直没有停过。

为了尽快恢复和扩充兵力遏制共党,果府不仅没有给华北提供一兵一卒、一枪一弹的支援,反倒不断配合日方缩减华北地区中国军队的势力范围。

对于这时的常凯申来说,他的基本盘始终停留在江浙一带,自身实力又迟迟得不到发展,对于华北仅不过占了一个名义而已,并无多少好处。

如果换成已经基本剿完赤党的常委员长,手中权势遍及华南、华中、华北、西南、西北等地,勉强端得一个全国普遍认同的最高领袖,那么多少还会讲究点领袖的面子。

可现在的常凯申又有什么,好不容易整编出来的嫡系师,屡次遭到共军歼灭,每次战损之后都需要他花费真金白银来恢复元气。

但如今的匪区遍布长江两岸,大大影响了长江口的关税收入,导致江浙买办们的日子也不好过。

哪怕大家为了夺回损失选择支持常凯申,那也需要他的部队足够能打,起码可以给各方提供必要的信心才行。

可随着去年那场百万大围剿的无疾而终,投注到常凯申身上的信心也每况日下。

相应的,果军能够继续组织起对共党的进攻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再想让果府对日本人硬气起来,那是基本不可能的事情。

犹如是一场恶性循环,当列强和财阀们的支持逐渐减少之后,果军的实力不仅未能继续向前进步,反倒开始倒退起来。

再加上遍布全国的匪区从中阻挠,果府难以将影响力向外拓展,也就无法争取到更多的信心,这又进一步加剧了颓势,表现出来,就是对内对外愈发软弱。

客观地说,常凯申也能算是一个民族主义者,甚至早年其民族主义的情绪还相当强烈,在日记中留下了不少极端愤青的言论,诸如“英夷皆可杀…英夷不灭非男儿…倭寇不灭非丈夫…”之类。

但相比于愤青,常委员长更是一个“成功”的政客,所以他行为的核心目永远都是维护手中掌握的权利。

既然四一二后果党权利权基础就是买办财阀,后者不可能对外强硬,常凯申自然也无法对日本人硬得起来。

参考28年的‘泉城惨案’前后经过,其实就能容易理解凯申公此时的立场和态度,相较之下,那个所谓的抗战领袖反倒更像是时势造英雄而已。

综合下来,现在华北一带的情况大概是这样的,以长城和北平至张垣的铁路为界,关东军基本控制了这条线以北的所有地区。

同时长城以南的平津一带也有日本华北驻屯军的分布,甚至在张垣这个铁路重镇,日本也安排一个驻扎了少量兵力的办事处,负责联络各项事宜。

如此一来,宋哲原的29军存在感可谓是越来越低,毕竟这本就是一支中原大战后从冯遇祥那投靠张汉卿的杂牌部队。

只是日本人看东北军不过眼,早早和果府联手把张汉卿踢了出去,这才给宋哲原提前送来了机会。

基于如此,以29军的战力实在难担大任,尤其是上头的金陵中央又不愿他们与日本人产生冲突,结果这些将士除了受上一肚子气外,剩下能做的就是不断退让和退让。

最后甚至让日本人嚣张到什么程度了呢,这次关东军针对集宁等地的攻势,绝大部分的后勤物资都不是从东北跨越草原运输而来,而是直接走铁路经平津等地运至张垣,然后再翻山送到日军前线的张北。

或许还得谢谢日本人给果府留了面子,否则真让他们连军队都走这条线过来的话,那和沦陷又有什么区别。

当然,这大概也是日本不愿刺激到果党以及对方身后的西方列强,毕竟任谁看到这一方案,脑海的第一反应就是想到‘假道伐虢’之类的例子。

而且以日军独走的传统习俗,说不得和共军的仗还没开始打,平津两城就已经陷落了,对此就连日本大本营那边,也不愿见到类似事件的发生。

如今赤夏和赤露的联合已经成了板上钉钉的现实,东京高层中越来越多的政客开始鼓吹与常凯申的金陵政府合作,共同对抗赤色阵营,这一倡导甚至在西方阵营中也得到了不少响应。

所以在此基础上,关东军就不得不舍近求远,先在热河集结兵力,再翻山越岭进入草原,然后沿着燕山北麓的坝上高原进驻张北,全程大约有四百多公里。

以此时草原的交通条件,可想日本人的这番舍近求远要给自己带来多少麻烦,而那些士兵又得额外吃上多少苦头。

正因如此,关东军投入的兵力也没法无限制地递增,最后权衡下来,决定以第6师团为核心,搭配骑兵第4旅团和去年组建的独立混成第1旅团,同时再由第8师团在后坐镇,总计四万余人。

其次满洲、察东等地的协军自然都被关东军司令部征兆,如此大约四万左右,除了可以壮下声势外,必要时也能用来打打头阵吸引火力。

此外再考虑到共军所表现出来的航空优势,关东军还将手中的第10飞行联队(侦察机),第11飞行联队(战斗机)和第12飞行联队(轰炸机)派了出来,总共就是9支飞行中队,一百余架飞机。

虽说为了提防远东赤露的威胁,一直以来日本陆航的精华大多集中在了关东军飞行集团,可即便如此,现在日本也只是在东北布置了大约20个飞行中队,如今为了对付共军可算不遗余力了。

至于剩下的装甲车、重型火炮等装备,日本人也是卡着道路承载的极限,尽可能地往前线运输。

同时肯定也少不得走走果府的关系,通过铁路减轻更多的压力,原本按照事前协定不能运输的物资和人员,睁只眼闭只眼之下,总还是有办法的。

这便是此时红军面对的敌人,8万多的兵力,其中至少一半是训练有素的老鬼子,各种轻重火力、飞机、装甲车更是不缺。

换做其他军阀部队上阵的话,就算拿出二十多万人的大军也铁定无法取胜,一向在国内无敌手的红军又将如何,各方各派众说纷纭。

但所有人都能确信,此战或许将会奠定未来十年华北乃至整个中国的局势。

第五百四十五章 大战开启

“老虎,你们红五方面军原本四万多人,再加上中央派来的八万人,全部交给你指挥,这心里头不会觉得慌么?”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行,那我就放心了,好好打吧,有什么困难我帮你搞定!”

35年10月20日,这时的集宁已经开始步入深秋,枯黄的植被、裸露的黄土遍布整个草原,零上几度的平均气温更是让不少从南边赶来的战士略感寒冷,当真秋风萧瑟的肃杀时节!

从指挥部出来之后,程刚抬头望了望上头广阔无云的天空,抬手扶了一把戴在头上的防风镜,确定今天应该是适合出行的一天。

如先前的预料一样,日本人还是忍不住出手了,而且一下场就是个大手笔,4万的关东军和过去红军所面对的敌人相比,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真要比较的话,红军宁愿面对数倍以上的遭殃军,压力说不得都得小上一大截,这点从最近一周前线传来的消息就能看出。

双方的主力部队虽然还未正式开始交锋,但红军在张北等地一直都有游击队活动,平日里虽然没法和敌人正规军较量,但多少还能带去点麻烦。

可是那些游击队战士们用惯的战术,面对乱糟糟的伪军或许还能起到作用,对付训练有素的老鬼子就成效不多了。

当然这主要也是那些游击队习惯了对付低水平的敌军,一时之间换了能力翻上好几倍的鬼子兵,难免会有点不适应。

但对于红军主力来说道理也是一样,过去在国内一场胜利接着一场胜利,要说指战员们心里没点骄傲情绪,那肯定是不可能的。

而骄兵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土共这边也不是不知道,因此这次负责前线指挥的将领,便承担了非同一般的压力。

当中央选中穆虎三时,许多同志都不是特别能够理解,毕竟这位指挥员在过去虽然也参与了不少大战,但规模基本不算太大。

尤其近两年来晋察冀根据地的战果更是有限,地盘确实开辟了不少,可比较于中央红军的建树,又有点相形见绌。

最关键的是,穆虎三似乎少有指挥大军团作战的经验,将如此重担放在一个还不到三十岁的年轻干部身上,会不会有点太过冒失了?

不过中央自然有中央的考量,在命令传达过来之后,几乎所有同志都选择了无条件服从。

这也就是土共才能做到的操作了,或许在这时的红军当中,依然存在各种各样的山头派系,但只要中央做出了决定,就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

其实话又说回来,中央能有如此安排也并不奇怪,夸张一点,现在土共在北方地区最为关键三处老根据地,陕南、陕北、晋察冀,几乎全都是红五方面军的老部队打出来的。

所以真论指挥经验的话,穆虎三的水平其实并不差,只是红军的发展实在太过迅猛,自身规模以及参战强度一年比一年庞大,真要较真的话,基本没人算得上老手,大家都是新兵蛋子。

这一次,面对日本人总计八万的大军,红军可谓是倾巢出动,尤其中央根据地,在连续抽调兵力投入晋省、甘省的情况下,仍然拿出了仅剩的机动力量。

首节 上一节 283/3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