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过客4251 第293节

留下这最后一句遗言,这名历史上总是在仕途中遇到"奇葩事"的军官,便瞪大着眼睛,死不瞑目。

细细算来,这应该算是红军和日军在陆上交战以来,击毙的最高职位军官了(如果把海战也算上,那光是一个‘出云号’就有好几个将星,姑且算作特例)。

先前的晋察战役,红军仅仅只毙掉了三个中佐,与当时师团级的战争规模极不相符,不得不说也算是一个遗憾,好在这回终于有机会补全。

自从和共党对上,日军上下就在不断接受着各种各样的冲击,以至于间接推动了他们过早地对华北下手。

但在真正受到切肤之痛之前,这些家伙恐怕还会继续保持这种不顾一切的冲动,或者也不能完全归咎于小鬼子的自大,这只能说红军崛起得太不正常,太不符合常理,以至于让所有人都小看了这股势力。

当然了,客观地说,如果双方当真摆开车马,在华北这种广阔的平原地区展开决战,那么红军或许还是会力有未逮,甚至很可能因此吃上不小的亏。

但以有备攻其不备,通过超强的运动能力和通讯技术,出现在敌人未能预料到的战场,然后使用专门的轻便火力在短时间内形成压制,再依靠战士们熟练的战术技巧迫近敌人并造成杀伤,红军自然是不会虚的。

不同于发生在通州的那场小规模攻坚战,这次的伏击中,红军的伤亡确实不小,但从整体来看,优势始终在土共一边。

小试牛刀之后,包围圈已然形成。

后方,刚刚抵达八达岭东侧的华北方面军指挥部,洛容洹在会议上着重对同志们强调:

“趁着敌人还没真正反应过来,我们需要尽快扩大优势,扬长避短,在杀伤其有生力量的同时,确保下一步战略的平稳落地。

所有同志务必保持积极谨慎的作风,不能给敌人抓住任何机会!中央将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我们,我们绝对不能辜负了中央的期望!”

而旁边的穆虎三则只有一句话:“不惜一切代价,必须把小鬼子派到北平的兵力全部吃掉!不留后患!”

第五百六十三章 农具显威

对于红军而言,解决日军投入到北平周边的一万多军队,有点难度,但又不算太大。

此时需要面对的困难,无非是后勤线稍微长了那么一点,投入的兵力也因为距离的增加而被稀释了不少。

但如果仅仅以北平为目标的话,这些问题的影响倒也没有太过明显,克服克服总是有办法解决的。

毕竟中央为了华北战事,可是连西北和西南的进程都不得不延后了,甚至根据地的一些基础设施建设,也因为让步于军工而耽搁了下来。

更不用说由关中到张垣的这整条铁路,最近一个多月里几乎全部都用于军事后勤运输,那都是无形的损失。

付出了这么多的代价,准备之充分自然要胜过匆匆发动的日军,只是那代价同样也转化为了,压在华北方面军身上的担子。

这支新成立的方面军,主要就是以先前的红五方面军为基础,再加上从各根据地抽调而来的部队整合而成,由此可见,中央算是下了重本的。

组建新方面的唯一目的就是面向华北日军,其身后便是整个中央根据地,担子自然轻不到哪去,所以在战略上基本没有什么讨价还价的余地。

晋察战役让穆虎三的指挥天赋尽情地展现了出来,以至于使他很快在几大外派将才中脱颖而出,顺利过渡华北方面军司令。

作为红军当中不多见的,能与日军打得有声有色、丝毫不显弱势的指挥员,穆虎三再次被委以重任,他的心里自然清楚中央需要的是什么结果。

一花独放不是春,华北方面军在组建之初便集结了全军的大半精华力量,实际上就是有拿日军练手的意思。

趁着敌人还没完全适应红军的作战风格,在较低强度的作战中锻炼部队能力,同时让全军上下对日军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

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可狂妄自大,要找准其中的尺度,就需要指挥员选择合适的时机让队伍得到充分的锻炼——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心理上。

而等队伍带出来之后,再把集结而来的干部分散到各个方面军中,以此快速提升全军的对日作战能力。

甚至按照中央前不久的那个更加夸张的计划,若是日军不愿扩大战争,而是以华北为战场和红军消磨的话,那么还可以把各支能带过来的部队,都拉上去试试,让大家都见识见识小鬼子的水平。

当然了,如果日本人打算在这时扩大战争,那么红军也愿意奉陪到底。

届时华北方面军或许会首当其冲,遭受最大的打击,但方面军的全军上下对此早已做好了准备,他们跑过来抗日,可不是为了刷资历的。

晋察战役的伤亡率已经统计出来,也在部队内部进行了公布,不算早期规模较小时的战役,那次对日首战可以说创下了红军伤亡的最高纪录。

为了此战,红军前期准备了将近12万的兵力,实际参与作战的部队大约在5-6万之间。

而日军则是4万日军+4万伪军的配置,具体到战场上,不计伪军的话,主要参与前线作战的应该是日军第6师团,然后再加上骑兵第4旅团和独立混成第1旅团,也就是三万不到的样子。

日军那边的伤亡数字暂且不提,红军这里总计牺牲五千余人、负伤六千余人、失踪两百余人,加在一起就是上万的伤亡,换做几年前都足够伤筋动骨了,放在这时也照样让人痛心。

这还是因为有半个本土作战的优势,除非是绝对必要的任务,部队伤亡较大时往往会优先撤回来并由后备队替换。

加上土共在后勤医疗方面也下了血本,所以勉强把重伤死亡率降了下来,否则结果只会更加难看。

之所以会出现这么高的伤亡率,战后总结起来,主要还是指战员们对于日军的火力没有足够清晰的认识,许多战士都是死于敌人的炮火覆盖以及机枪扫射之中。

最近几年来,土共的根据地越来越稳固,军工产业的发展也比较顺利,所以红军的装备自然是越来越好,到了近两年更可谓是打遍全国无敌手。

尤其是34年底的晋省战役,红军在攻打晋阳时狠狠地发挥了一波火力优势,这些辉煌的战果,自然不可避免得带来了或大或小的轻敌情绪。

正如日军需要一个适应过程一般,红军同样需要通过战争来自我调整,好在后者的组织性要远胜于前者,这才过去几个月的时间,在党组织的带领下,全军上下就统一好了思想。

哪像日本人,吃了教训之后,还老是藏着掖着不肯公布出来,生怕不小心露着了怯。

最搞笑的是,明明第六师团的损失是最大的,日本官方的宣传中还始终坚持其只伤亡了七百多人。

根据红军这边的推测,这里的实际数据起码得翻个十倍,再加上另外一个骑兵旅团和独立混成旅团,日军的伤亡总数不会比红军低到哪去,甚至因为救治不够及时,死亡率还要更高一些。

对于日本人的掩耳盗铃,土共也不知应该作何评价,从某种程度上说,或许红军还得感谢他们这么干了,毕竟愿意连续踩两次坑的敌人可是难得遇见。

此外,日军各部队之间、部队上下之间还往往缺乏高效的沟通机制,很多时候就连搬块砖都要死人,结果更是导致其反应迟钝,难以对新局势做出及时调整。

所以明明军部已经知晓共军的战争实力,内阁也有人认识到了共党的可怕之处,但他们就是拖着不愿告诉下面。

而那些中下层军官又哪里懂得这些,见到皇军伤亡“上千”之后,立马就跟点着了火似的,脑袋上绑根带子便要上去跟共军复仇雪恨。

然后复着复着居然就变成光打29军了,原本设想的赶走宋哲原并建立华北反赤政府的计划,也在无形之中变了味。

上头看重的是后者,下面却只想着欺负中国军队泄愤,于是口口声声说要重视共军,实际能做到的却没有几个。

若不是现在日军还占着一个工业国的便宜,身后又有美国人向日本倾销钢铁、石油乃至棉花等原材料,土共还当真用不着怕他们,一群建立在腐朽体制上的渣滓而已,有什么好担心的。

话说回来,战术上还是要重视敌人,这次穆虎三直接下了军令状,哪怕伤亡超过两万,也必须拿下北平日军,然后至少守住此地一个月。

在这两个目标里面,前者其实还算好办,唯一的难点的就是时间,必须赶在敌人援军从津门等地赶来之前,彻底歼灭北平周边的日军,否则一旦局势僵持下去,初来乍到的红军很难在根基薄弱的华北平原扎稳脚跟。

至于后面那个就有点麻烦了,津门本就是渤海湾内的主要港口之一,以红军目前的火力是很难和海上巨舰的大口径重炮对拼的。

如果敌人在地面作战失败之后,不顾一切地炮轰津门,那么不仅红军只能收复一座废城,还得时刻面临敌军登陆的风险,更不用提这些重型火力对群众和部队造成的威胁。

当年的一二八抗战中,日本人就是仗着自己的飞机大炮对申海大肆破坏,无论军用工事还是民用建筑,基本不作任何识别就实施炮击和轰炸。

所以对于日寇的节操,土共从来是不抱任何指望的,除非真的将敌人彻底打疼打怕了,否则这些小鬼子压根就不可能正视中国,也不会把中国人的命当命。

在北平战胜日军还仅仅只是第一步,而现在红军要做的,就是踏踏实实地把这一步迈好了。

自从5号第一批部队赶到通州后,6号清晨红军正式接手通州县城,同时还不忘对华北驻屯军第2联队发动了伏击,集中使用的轻便火力,直接造成这支部队伤亡近半。

就连紧随其后赶来的第1联队,也在追击“通州溃敌”的途中再次遭遇埋伏,损失不小。

随即华北日军的注意力立马从北平城转移到了通州西北方向,所有人都在推测,共军主力很可能会从此袭来。

顾不上清缴29军的剩余残兵,接连损失两个联队之后,华北驻屯军司令部赶紧下令第20师团第39步兵旅团攻打通州,然后又马上将20师团剩下的第40步兵旅团调往北平。

但红军可不是只有从八达岭过来这一条路线,从晋东北老根据地翻越太行山脉,同样可以进入华北,而且这支山地奇兵刚一出现,便于6号深夜开始攻打北平的交通枢纽丰台。

上万人马的后勤补给可谓是一个天文数字,之前日军在晋察战役中失利,他们总结的首要原因就是路途遥远,太过依赖于并不在自身掌握中的平绥线,以至于被共军抓住机会切断了后路。

所以这次日本人把交通线看得尤其重要,尤其是津门到北平的铁路。

甚至日军不惜减少往北平的派兵,也要在沿线维持重兵,这大概算是他们少有的从失败中获取到的教训。

但惯性思维也是可怕的,无论是日军战史,还是他们搜集到的共军案例,都少有脱离交通线的大规模战役。

因此他们也没想到,共军居然不仅敢于脱离铁路线,甚至连太行北部的两条传统路线,太行八径中的飞狐径和蒲阴径都没走。

当然不方便走了,这两条路不仅人员来往密集,容易走漏消息,而且终点都在保定附近。

别说日军了,就是果党都在此布设了大量探子,一旦发现共军出没,就必然会发出警报。

这些信息早就被土共的情报部门掌握到手,为了以防万一,红军只是在飞狐径和蒲阴径布置了佯兵,让敌人形成南线共军主力尚需不少时日才可到达的错觉。

至于真正的杀招,其实是直接从涞源县出发,穿过太行山直抵北平西南的房山,然后攻打丰台。

只要拿下了丰台,那么红军便可以依靠平绥铁路运输补给,甚至南北两线还可以形成有效的互动,合力夹击敌人。

至于最大的风险,则是如果不能及时攻克目标,那么南路纵队的处境无疑将会极其危险。

甚至按照最坏的预计,以遭殃军为首的果军还可能配合日军行动,沿平汉线北上对红军造成围攻之势。

那到时不仅连北平救不了,进入华北的红军也会自身难保,不得不沿平绥线一路撤回张垣,这损失可就大了。

穆虎三所言的的“不惜一切代价”便是指的这个,甚至在战前发给前线指挥员的电报中,穆司令更是直言不讳地说了一句:

“我不要伤亡数字,我只要丰台!”

好在南路纵队并未让穆虎三失望,彻夜的准备之后,7号凌晨4点,红军正式对丰台发动总攻。

这时日军的两个联队加一个旅团都被吸引到了北平东部和北部,以防备共军从八达岭方向进入华北的兵力,而丰台剩下的,就只有刚刚从津门赶过来的第40旅团。

可惜不凑巧的是,第20师团除了两个步兵旅团之外,还有一个骑兵第28联队和一个野炮兵第26联队。

其中骑兵联队已经被派去北边巡逻警戒,顺道清缴剩下的29军余部,而野炮联队则和师团总部还有第40旅团一起,都是才从津门那边调过来的,还没得及安排新的任务。

所以在红军攻打丰台时,除去要面对一个六七千人的旅团之外,还有一个装备了三十六门75mm野炮与十二门120mm榴弹炮的炮兵联队。

当然了,因为日本的火炮产量有限,很难按编制装备定数的榴弹炮,那规定的12门大口径重炮,实际上大多数师团都只分到了9门。

但换句话说,此次红军攻打丰台,还是要面临敌人45门野战炮的威胁,这还没算步兵旅团下属的野炮和山炮,以及更多的迫击炮和步兵炮。

中国军队在抗日战场上屡屡吃瘪不是没有理由的,在部队仍拿着一战前的老式山炮、甚至只有迫击炮充数时,日军随便一万多人,就能装备上百门的火炮。

在其他中国军人看来,这简直是武装成了刺猬,又怎么可能赢得了呢?

可是赢不了也得赢,在红军眼中,就没有打不败的敌人!

这并非是中二之语,而是红军对于此战早有准备,即便不在丰台也会在其他地方,终究都是要打的。

一般来说,要想对付敌军炮兵常用三种方法,第一种是直接用炮兵反炮兵,或是通过弹道测算对方的阵地,或是依靠空中侦查获取敌军位置,炮战激烈时两边往往都需要打一炮就换个位置。

第二种则是干脆出动飞机轰炸,现在防空战术还并不到位,从空中发现炮兵阵地然后投射航空炸弹,往往能够起到奇效。

至于第三种,则是装甲部队突袭,快速撕破敌人布置在炮兵外围的防御阵地,反正这时候的炮兵几乎没有什么快速反应能力,一旦被近身就是妥妥的炮靶子。

和以上三种方法相比,最最下策便是步兵冲击,用士兵的血肉攻克防线,最后再收拾炮兵。

之前的晋察战役中,红军就领会过了日军的猛烈火力,战后的伤亡大半都是重炮轰击造成的。

不过那时好歹还占了个后勤的优势,通过根据地的铁路和公路,火炮运输难度不大,炮兵、飞机乃至装甲车辆,都曾用于克制敌人炮兵,所以最后算是勉强打了个持平。

而这次因为要跨越山脉,北线有平绥铁路支撑还好点,南线只能走山路,几乎没办法携带常用的75mmM1野战炮,即便带上了也会严重影响行军速度。

同样的,少数的坦克车辆这时候都在北线,刚刚穿过隧道从火车上运下来,肯定是赶不上南线作战的。

而飞机则是在红军参战之后就一直不断出动,为部队封锁己方天空,维持住红军一侧的战争迷雾,只有必要时才会进入敌域侦查。

毕竟这回的日军不仅出动了陆航,就连海航也掺和了进来,而红空军的底子到底是薄了些。

能够把自己这边的空域守住,不让敌人利用空中侦查及时了解战况,就已经很不容易了,等到正式交战的时候,往往还要帮助地面部队摆脱敌军战机的袭扰。

除非苏联人直接派出飞行员参与战事,红军才能保证整场战争的空中优势,但现在还没到那个地步。

工业援助好歹尚且能用国际合作来解释,而且即便没有也不至于吃上带毛猪,但若是过早对苏联的军事援助形成依赖,外交上可就很容易陷入被动了。

话说回来,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自然得准备一个行的办法。

这些在山地上奔波的红军战士当中,有不少人的身上既没扛枪也没背炮,反倒是拉着一个怪模怪样的大车。

乍一看上去,沾满泥巴之后的大车土不拉叽的,让人还以为是从哪个乡里拖出来的“农具”,现在土共根据地里就是有不少类似样式的板车。

可是真到了战场上,当拉车的战士把这些“农具”架设到位,旁边的其他战士也纷纷上前把身上扛着的硕大炮弹安置上去后。

这土气满满的装备,居然还显露出了几分威风凛凛的架势!

首节 上一节 293/3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