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过客4251 第301节

那龙云之流说不得还要再犹豫几番,至少不会选择心甘情愿地接受共党领导。

反而言之,既然卢汉已经过来了,那么滇军出省抗日一事,大概率也将很快列上日程。

虽然不如历史上那般,滇军在七七事变过后没多久便毅然出兵,但考虑到目前国内复杂的政治环境,也足以说明天平正逐渐向土共这边偏移。

接下来的这段时间里,王老总暂时放下了军事方面的工作,为了接待卢汉才从晋阳赶回来的他,算是给自己暂时放了个假,倒让后者很是不好意思。

一开始,老总还只是与同样于滇省讲武堂毕业的叶沧伟一同,和卢汉回顾了讲武堂学生在讨袁护国战争、北伐战争中所作出的贡献。

等几人相熟之后,只要一有机会,老总就开始和卢汉宣传土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以及红军团结御侮的决心。

因为在此之前的见闻,卢汉早已大受感染,基本都把话听了进去,并答应回去之后帮忙做好兄长的工作,早日促成滇军抗日的准备。

到了卢汉临走之际,老总又再次嘱咐,希望他转告在滇的讲武堂同学们,发扬滇军护国靖国的光荣传统,团结一致,共御外敌。

虽然不知道这些口号对于滇军上下,到底能够起到多少作用,但是在细致了解了共军于前线取得的战果后,卢汉确实忍不住生出了几分效仿对方,与其一同杀寇的冲动。

希望他在回去之后,还能够继续保持这般想法,并做好滇军其他将领的工作,这样土共也能省出不少功夫,并为西南战略争取更多的时间。

前后共计在长安待了一周,5月29日,马上就要登上飞机时,卢汉犹豫再三,终于还是忍不住问道:

“玉介兄,这次抗战,苏联给了你们些什么武器?”

王老总笑了笑说:“我们只要了些机床和不便生产的原材料,大炮什么的,现有的已经够用了,贪多嚼不烂嘛。”

“看来后面有机会的话,我应该去你们的工厂多看看才是。”卢汉若有所思地回道。

他之所以专门提起此事,其实也是有一番缘由的,早在去年听说华北战事之后,滇军就已经开始悄悄备战,为此还专门向法国人订购了一批武器。

但在此之后法国人的态度却非常奇怪,先是答应只要拿来真金白银,就肯定出售,可转眼又提出条件,要求滇军必须服从果府的领导,与遭殃军一同作战。

否则不仅军售交易搞不成,法国人似乎还有隐隐威胁的意思,这其实也是滇军犹豫了如此之久的原因之一。

没办法,国内的军阀当惯了之后,早就看出了民国政治背后的套路,如果没有一两个列强支持,是肯定没法长久的。

龙云也是见到共军能够挡住日寇将近一年时间,相信其身后的苏联必然在鼎力支持,这才下定决心与土共接触。

而卢汉最后的这次试探正是源于如此,当他得到此番回复之后,不论事后是如何理解,反正从其反应来看,应该是颇为满意的。

为了加强联系,土共还专门编辑了一套密码给卢汉,又赠送了一台高功率电台,如此一来,双方的联系渠道无疑更加通畅。

等卢汉回到春城之后,从表弟口中得知其经历的龙云,同样对土共的统一战线原则有了更深认识,又进一步感受到了土共抗日的决心和信心。

此外,对于果党所宣扬的“共党借抗日之名,行割据之实”之类的诬蔑之词,龙云也渐渐有了新的想法。

与切切实实在和日寇较量的共军相比,常凯申其实更像是那个割据一方、苟延残喘的军阀头子。

出来混的,站位就是要快,趁着现在共党对于滇军还有需求,双方尚未撕破脸皮,龙云当即做出了决断,6月2日,他召集军政负责人会议,号召滇省军民为争取民族生存而战。

估计是早已有所准备的缘故,在很短的时间之内,龙云就迅速改编滇军,组建起隶属于中华共和国抗日民主政府的新二军,由卢汉任军长。

半个月后,新二军进入川省,接受土共提供的支援装备,并与由部分川军改编而来新一军一同,进行对日作战的适应性训练。

三个月后,已经完成大半年集训的新一军率先通过考核,北上加入抗日战场。

37年年底,新二军终于达成各项指标,跟随川人的脚步,滇人也就此踏上了打鬼子的征途。

第五百七十五章 卖国苟安行不通的

在滇省宣布加入抗日联合政府,同时派出部分滇军北上接受训练,并奔赴抗日战场之后,国内外的局势突然变得微妙起来。

暂且不提滇省对于英法等国的东南亚殖民地,究竟具有多少实质性的威胁,单看如今的中国局势图就能发现,土共管辖下的抗联政府,已然占据了大半壁的江山。

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这个由苏联支持的赤色主义政权,愈发引来西方各国的忌惮,尤其该政权的军队还拥有丝毫不弱于日军的战斗水准和兵力规模。

相较之下,虽然日本人在远东的坐大也让英美两大列强忌惮不已,但两害相权取其轻,在日军已然陷入中国华北泥沼的情况下,还是设法削弱共党吧。

一方面,各种工业物资源源不断地从美国运往日本,石油、橡胶、废钢只要肯出真金白银,一切应有尽有。

当然,这在那些资本家看来,仅仅只是生意而已,做生意嘛,挣钱,不寒掺。

尤其是见钱眼开的美国人,这边拿着日本的黄金出售原材料,那边又收来共党的白银转让生产线和技术,可谓赚得彭满钵满。

而另一方面,考虑到三足鼎立才是最稳定的格局,作为最弱势一方的金陵政府,居然还成了被竭力扶持的对象。

所以这才有了列强联合起来,对中国除金陵政府之外的所有势力,进行武器贸易封锁,除非后者愿意听从常凯申的领导。

话说列强对果府的看法,其实也经历了好几轮转折,在遭殃军屡次失利之后,不少外交官员已经看出了其烂泥扶不上墙的本质。

但只要常凯申肯卖国,愿意拿出实实在在的好处去讨得英美等国的欢心,那就是条值得培养的好狗。

顺道一提,目前已经显露出大厦将倾态势的金陵政府,可没什么齐心协力、共应危机的团结气氛,有的就只有努力站队,为自家谋求后路。

具体而言,汪精伪这个铁杆的亲日派,近几年里在日本人的支持下跳得比历史上还要欢畅,也更早地流露出了对日亲和的政治态度,并吸引了一大票抱有类似想法的政客。

甚至在日军入侵华北之后,汪精伪这个行政院长不仅没有因此丧失更多的权力,反倒开始“迎难而上”,不断在各种会议上对常凯申发难,顺道为自己谋求更高的政治影响力。

偏偏常委员长还有苦说不出,共党匪区的存在,就像是拿着刀抵在果府的腰眼上,使其退无可退,没了后方撤退路线,又如何能硬气得起来。

这种情况下,常凯申除去牢牢控制住兵权之外,还要努力把握住财权,换句话说,就是尽可能地向大金主英国和美国靠拢。

37年9月,金陵政府与英国达成了价值两千万英镑的贷款协议,这也是继35年果府为了实行货币改革从英国借款之后,第二次从英国大规模借贷。

其实贷款倒在其次,毕竟英国不可能置其在华利益于不顾,而且自从土共崛起后,他们就开始有意推行较积极的对华政策。

但由于英国人同样没法忽视日本在中国的特殊利益,所以先前被搁置的“满洲国方案”贷款计划,这回居然被遮遮掩掩地落到了实处。

所谓的“满洲国方案”,其实就是由金陵政府承认“满洲国”,而最终的贷款表面上提供给“满洲国”政府,实际则支付给金陵政府,以作为其失去“满洲国”的补偿。

两年前,前果府因为白银法案陷入财政危机时,尚且还撑住了一口气,勉强拒绝了英国人提出的贷款计划。

不过这回他们却没能继续咬死下去,在最后达成的协定中,金陵政府虽然竭力通过咬文嚼字掩饰其丧权辱国的事实,但消息传出之后,还是引发了轩然大波。

不仅如此,英国人还要求贷款要以现银和海关收入作为担保,而英国则继续管理海关,并由英籍顾问监督中央银行,负责货币发行和政府预算的审核。

显然,这就是英国人利用果府陷入困难的契机,谋划全面控制果府关税、银行、外汇使用、预算等重大财政金融事务,顺带也给日本人卖个好。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自27年成立开始,果府就一直在设法争取关税自主,之前几年也通过关税改革,使其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抵制了国外商品侵略,鼓励了国内工商业的发展。

所以这回果府与英国人达成的协议,无异于饮鸩止渴,若非实在找不着财源和出路,他们也不至于落得如此境地。

当然若是换作英国人的角度来看,考虑到如今果府已是中国三方势力中,最弱的一角,所处位置又如此尴尬,他们能愿意拿出大笔贷款也是冒了不小风险的,肯定需要牟取更多的利益才行。

而见到英国人从果府手中占得了大便宜,美国同样不甘示弱,不仅强逼果府将法币与美元进一步挂钩,同时还大幅降低了对美国货物的关税。

这些货物如果是武器或者工业设备也就罢了,可实际上,自关税降低之后,大量流入中国的基本都是些日用的轻工业品或者奢侈品。

前者对仅存的民族工业造成了惨烈的冲击,后者又导致宝贵的外汇迅速流失。

唯一带来的好处,就是在金陵、申海制造了大片看似繁花似锦的热闹假象。

到了37年底38年初,金陵政府已经彻底陷入了偏安一隅的虚幻之中,36年常凯申好歹还能出动兵力,从桂军手中拿下湘粤,但38年的果党,就只剩下醉生梦死了。

历史上的果府被民众认可为中央,靠的就是自成立以后,不断从列强手中争取回来的主权,包括抗战前的币制改革以及抗战期间的坚持到底,都为其积累了深厚的威信。

若不是抗战后的几年果党上下堕落得太快,最后土共想要赢得胜利,怕是还得付出更多的代价才行。

而现在,种种正面效应不增反减,军力、财力乃至人心都在显著滑落,虽然得到了英美两国更多的支持,但已然沦为列强傀儡的常凯申,早已没了前几年的心气。

有道是屋漏偏连夜雨,看似威胁已经淡去了,谁曾想还是出现了未曾料想的情况。

因为常委员长的“一意孤行”,果府飞速向英美两国出卖主权,也确实得到了西方世界的肯定和保证,这么来看,虽然失去了很多,但至少能够保得一时安宁。

从理论上说,料想日本应该不至于忤逆英美的意愿,强行对果党下手,何况他们还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结果,使得果府承认了满洲国。

没有让对方顺道把华北自治政府连带着一同承认了,或许是个遗憾,可做人不能得寸进尺,日本人吃到嘴里的已经够多了,难道还不能满足么?

诶嘿!还真就不满足……

原因其实非常简单,日军在华北战场的损失实在是太大了,大到了压根没法跟国内解释的程度。

从36年5月开始到38年,将近两年的战争,但凡投入战争的部队,就没有一个能够完整撤回来的,最理想的结果也仅仅是伤亡过半。

人员上的损失还在其次,毕竟那些征召兵都是一封信的事情,伤了死了重新从本土招募便是。

可精锐老兵战损带来的直接影响,却是日军战斗力直线下滑。

与之对应的,红军损失虽然同样不小,但更加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更科学有效的行政体系,都尽可能保证了红军的基本素质。

这点从土共还有余力在后方,对川军和滇军进行改编和部分换装,一直等到其达标后再派上战场,就能得看出来,摆明了这就是尚有余力。

否则岌岌可危之下,哪还有闲心去管那匆忙上阵会死多少人,有多少兵力,还不赶紧往前线派去。

而日军之所以会落入如此窘迫的境地,主要也是他们迟迟未能突破太行防线。

特别是37年初,红军使用数千吨炸药,将平绥线和正太线的桥梁、隧道等基础设施全部炸毁,然后退守西面山区之后,日本人就只能依靠汽车乃至驮马,越过山地向前线运输补给,路上还得被共军游击队不断袭扰,以其穷鬼工业国的实力,这仗打得简直亏到姥姥家去了。

更不用说作为日军“后方”的华北冀鲁两省,土共也在那里不断扩张,开辟大大小小的根据地。

甚至一些敌后游击队,时不时还会使用大口径无后坐力炮,对没有重兵把守的炮楼乃至县城发动突袭。

虽然没法实现长期占领,但每丢失一个据点,便意味着这一片的行政网络就要瘫痪一段时间。

长久以往下来,别说战争红利,本土的国库都快被榨干了。

面对如此悲惨的结果,以小鬼子的个性,可不会由此反省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他们只会认定,是先前的步子迈得不够大!

既然从太行打共军行不通,那么继续南下,走潼关会不会更轻松一点,甚至进一步说,先拿下看起来更好欺负的果府,再与共党争锋,或许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帝国为了战争付出了那么多代价,我等在北支那打生打死,最后却让英米鬼畜吃到酒足饭饱!

诸君,这合理么!”

一声怒吼之后,气冲上头的小鬼子再次“独走”,于38年4月在申海登陆。

第五百七十六章 淞沪大烂仗

严格来说,这次所谓的登陆战,主角并非开战后陆续进入申海的数万日本陆军,而是在此之前,就已经驻扎在虹口基地的日本海军陆战队。

虽然这支陆战队仅仅只有四千余人,但他们却在其主动造成的混乱中,闹出了不小的动静:

38年4月12日,日本海军第三舰队下属的陆战队,只用了不到一天时间便占领了大半个申海。

而驻扎在此果军几乎没有做出什么像样的抵抗,便从各自的营地或防线撤离,将这座东方明珠拱手相让,一时哗然!

事情还得从四年前讲起,由19路军为主的夏国军队在淞沪和日军首次较量,其后被打怕的金陵政府很快和日本人签了一份《淞沪停战协定》。

协定中明确写道,夏国军队无权在安亭经太仓到长江岸边的七丫口一线以东驻兵,而日军却可以在此驻扎部队,截止38年初,其兵力已经逐渐增长到了将近五千。

所以从名义上说,果军在申海的武装力量,就只有淞沪警备司令部所辖的申海市警察总队,以及苏省保安部队的两个团。

而在历史上的淞沪会战中,金陵政府好歹还有点心气,不仅选择了主动开战驱逐在申日军,而且还提前使用嫡系部队替换了原本的保安团。

虽然后来这些努力在常凯申的瞎指挥下,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但起码表明那时的果军,确实也曾做过一些尝试。

可是在本时空里,果军的表现就实在有点摆不上台面了,因为要避免刺激到日军,他们压根就没有向申海派驻一兵一卒,以此作为对日方的“诚意”。

再加上为了不影响“国际观瞻”,金陵政府从一开始就放弃了更加积极的防御政策,转而依托更加偏向内陆的吴福线、宁镇澄和锡澄线等江/海防工事。

在这点上两个时空的差别倒是不大,只不过这回工事的质量难免要打点折扣,毕竟经费不足,人心不齐,哪可能搞出什么好东西来。

4月13日,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张治中亲自带着先头部队来到申海西侧的江防阵线,可是当他抵达这里之后,偌大的工事却没有给他提供半点安全感。

看到一名亲卫挥舞着手中的汤姆逊冲锋枪,一个枪托就把旁边的混凝土工事,敲下来好大一块墙皮,张治中板着一副脸,脑门上青筋暴起,半天都没有出声。

“总座,金陵急电!”

尴尬的气氛一直到电报员上来时才得以打破,可是当看到这份常委员长的亲令后,张总司令再也忍不住心里的怒气,悍然把电报纸撕了个稀巴烂。

“这特码的还叫老子怎么打!”愤然将碎纸片扔出去之后,张治中继续带着满腔怒火,吼出了这么一声。

首节 上一节 301/3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