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过客4251 第304节

12月,叛军和干涉军出动20多个师共40万人的兵力,发动彻底决定战争胜负的加泰罗尼亚战役。

由于加泰罗尼亚无政府主义者的纪律松懈和领导无方,形势明显有利于叛军和干涉军。

无政府主义者没有遵守军事上起码的规矩,纯粹按无政府主义方式行事,结果打不好仗,导致共和军在战役后期只得边打边撤。

见此,所有人能看出这场内战马上就要宣告结束了,果不其然,第二年一月底,加泰罗尼亚首府巴塞罗那失陷,紧接着半个月后,加泰罗尼亚全境被占领。

全世界的法西斯主义者,仿佛都从这场胜利中看见了曙光,更大规模的战争已经到了爆发的边缘。

而恰恰就是在此时,由夏国红军发动的“百团大战”取得辉煌成果,四十余万抗日武装,浩浩荡荡地推平了日军在华北将近六成的据点。

很快日本人就不得不面对一个两难的抉择,到底是放弃前线战场还是放弃后方领地,又或者全都弃之不顾(这应该是最不可能的选择,同时又是最可能的结果吧)。

借着这个机会,注意力逐渐从西欧转移回远东的各国,也开始重视起夏国红军的关键存在,尤其是刚在西班牙失败了一次的苏联。

39年4月,恰好在最后一批共和军投降的同一天,马上就任苏联外交人民委员即外交部长的莫洛托夫,在集宁出席了集二铁路的通车仪式。

随后,一支规模空前的代表团直接从此出发,乘坐火车一路向北进入外蒙,多次换乘之后来到苏联境内,再通过西伯利亚大铁路,最终抵达莫斯科。

第五百八十章 达瓦里希

这次的访苏代表团规模超乎寻常的庞大,足足有一百多人,加上随行的大量物品之后,基本只有用火车才能全部装下。

为何会如此,主要也是因为除去政治外交方面的目的外,代表团还肩负这给苏联同志,展示目前土共最新工业成果的任务。

差不多一个连的人员,至少五成都是来自各行各业的工程师或工人代表,今年刚满21岁的吴云度,就是其中之一。

吴云度出身于安源煤矿的一个小职员家庭,6岁时进入煤矿东区职工子弟小学就读,由于煤矿上有许多机器设备,他少年时便对机械产生浓厚的兴趣。

打风房中空气压缩机巨大的飞轮让吴云度认识到机械的力量,所以小时候的他最大的梦想就是当管机器的工人。

31年,14岁的吴云度随家人迁到鄂省,不久后便进了煤矿当学徒,这里命运跟他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因为就在他们家迁走后不久,红军便来到了安源煤矿活动,后来干脆直接在此开辟了根据地。

不过金子不管放在哪里总是会发光的,为了弄清机器工作原理,吴云度在繁重劳动的间隙,把车间里的一个小阁楼打扫干净,当成“书房”兼“实验室”。

他把装机器的破木箱翻过来当书桌,又用省吃俭用的钱买来一些工业小丛书,学习机械知识,恰好就是这些书籍,给他指出了一条明路。

自从土共掌握了足够的造纸和印刷能力之后,不仅可以满足根据地内的文化需求,而且也开始尝试向外拓张影响力,掌握了先进生产力工人阶级就是最好的宣传对象。

都不用涉及太多政治敏感的内容,仅仅只是成体系地讲解工业相关知识,尤其是理工科基础知识,就能潜移默化的吸引到不少工人朋友。

吴云度正是在买书求书的过程中,和当地的地下党同志接触上的,后者见到他学习积极且思想活跃,很快意识到遇见了一颗好苗子,自然着重培养。

就这样过了一年多,发现光靠书本学习已经进入瓶颈的吴云度,终于下定决心告别家人,前往梦寐以求的红色根据地,那一年,他还不到17岁。

接下来吴云度又用了四年时间,以半工半读的形式系统性地完成了小学到中等专科的所有课程,并顺利成为工厂里的青年骨干分子。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这次过来莫斯科,等负责的工业展览相关事宜结束之后,可能还会在此进修两到三年时间。

“小吴,明天展会就要开始了,你也早点休息,书总是看不完的。”

抵达莫斯科的第二天,代表团入驻的旅馆内,同行的中年工程师好心劝了还在埋头苦图的吴云度一句。

这一路上年轻人的表现,工程师都看在眼里,虽说现在大家都很刻苦,但论起学习知识和钻研技术的劲头,小吴也属于拔尖的那批,难怪会被选到代表团里来。

“好的,我背完这段就睡。”吴云度点头随口回道,他这一路上都在啃着一本厚厚的汉俄双语字典,片刻都不敢放松。

此次访苏,除了少数准备足够的充分的同志外,其他人都属于赶鸭子上架。

尤其像吴云度这种很可能要留下来进修的人员,语言关就更加迫在眉睫了,时间自然是紧要得很。

见此老工程师也没有多说什么,只是悄悄地把桌上的油灯调亮了一些,他们所在的旅馆倒是也有电灯,可惜入住当天就坏了,不过大家对此早已习惯,并没觉得有什么奇怪的。

天亮之后,夏国代表团早早就被安排到莫斯科郊外的一处军营内,提前过来的同志已经在这里简单搭建了好几排展台,当大家把携带的样品和海报搬出来时,别说,还真像那么回事了。

虽然在苏联人看来,他们并不指望这些来自夏国的同志,能够拿出什么值得关注的好东西,但好歹对方不远千里跑过来展览,怎么说也得给些面子不是。

更何况,话说过去都是西方国家前来莫斯科展览,或者由苏联人跑到欧美的地盘去调研。

像是共产主义阵营下的盟友主动上前表现,还属于一次极为新鲜的体验,这放到《真理报》上,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政绩哩!

正因如此,无论是为了看东洋景,还是为了在重大事务中展示一番存在感,又或者干脆就为了政治正确,参加展会的苏联官员确实不在少数。

当然了,这里头最多的肯定还是军队干部,毕竟夏国红军和日本人已经斗了整整三年,这已经是个相当不错的成绩了,应当积攒了不少宝贵的战争经验。

虽然大部分苏联人还是摆脱不了刻板印象,不由自主地小看了夏国人,但也有少数军官意识到,或许从这次夏国人展示的武器中,就能够看出些许端倪。

实际上,这也是土共费尽周折搞出这么大阵仗的目的之一,当时间来到39年,就意味着苏联人距离战争已经不远了。

虽说因为大清洗的缘故,苏军中许多富有经验的军事干部都已经相继消失,代之以一些忠实但对武器等缺乏了解的青年军官。

但此时能够留下一个印象也是不错的,等到苏联人真正意识到自己所面临的困境时,有这个印象打底,自然就会找上门来。

因为路途遥远,运输不便,这回土共拿出来的主要都是一些轻武器,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以下几种:

38式7.62×25mm冲锋枪(仿波波沙PPS-43)

39式7.62*54Rmm轻机枪(仿DPM-44)

36式40mm火箭筒(仿RPG-2、国产40火)

37式80mm无后座力炮(仿美式M20/75mm,参考国产65式/80mm)

37式107mm火箭炮(仿喀秋莎BM13,参考国产63式107)

这些武器所参考的原型,都是总结了历史上二战经验后诞生的集大成之作,只要稍微懂行的都能看出其中不少优异之处。

除了冲锋枪之外——前来参会的苏联军官中,仅仅只有一名年纪稍大的军官对其表示了兴趣,其他的年轻人压根就没有看几眼。

不过没关系,接下来的战争很快就会教他们做人的。

而此次土共借着抗战的名义,声称这些武器都是自家总结战争经验设计而出。

虽然略显突兀,但总不至于无法解释,顶多叫人赞叹一声,夏国同志设计武器的水平着实不错。

当展会进入尾声时,不光是静态展示,因为就在郊外军营的缘故,土共代表团还特地在此安排了一场小型演习。

果然还是硝烟中的实景最容易打动人,看到兴起时,一名苏联官员拍着胸脯对在旁讲解吴运度开心地说道:

“达瓦里希,非常不错!你们的制造工艺,已经能够达到伟大的苏维埃七至八成的水平了!

祝愿你们早日驱逐那些可恶的帝国主义侵略者!伟大的苏维埃一定会不遗余力地帮助你们的!”

可怜吴运度才学俄语不久,让他死劲硬背点讲稿还成,想听懂毛子那飞快的口语就难了,好在代表团对比也不是没有准备,好说歹说让他混了过去。

最后,就连没能亮相的107火箭炮,也有苏军炮兵高官对其表示了兴趣,索要了不少资料回去。

很快这些来自夏国的新颖武器,就在莫斯科高层中引发了一场讨论,根据更加详细的分析报告,这些样品或许还没法和苏联的平均水准相提并论,但至少能达到最低标准了。

不过苏联人并不知道,就这还是土共有意藏拙的结果。

倒不是故意敝帚自珍,而是以现有的工人规模,即便拿出个别超出世界先进水平的黑科技,后面也很难实现长期维持生产,倒还不如整点实际的。

而且以夏苏两国的情况,现阶段其实就适合搞些技术要求不高,又可以大规模生产的工业品。

再说了,从设计理念上看,这些武器在历史上,都是属于经过了数年战争考验之后,总结了各种失败教训的经典之作,放在此时肯定不能称之为落后。

所以在苏联人眼里,夏国同志拿出的样品,确实具有很多亮眼之处,仅仅只是个别加工细节上可能还存在细微的瑕疵。

但武器嘛,能用就行,夏国同志表现出来的能力和善意,已经足够打动人了。

而且若是由伟大的苏联工厂制造的话,那些瑕疵肯定可以大幅避免,到时无疑就是相当实用的备选品了。

展会结束后,莫斯科高层中又开始放映由夏国红军制片厂精心制作的战地纪录片,片中详细展现了红军和日寇作战的过程。

无论是其中展现出的战术水平,还是对新旧武器的运用技巧,都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

来自东方的盟友不仅在战争中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毅力,就连在工业上也尤为突出,自然就值得苏联投入更高程度的重视。

相较之下,如果仅仅只是展示本国人民在敌人的侵略下,是如何地受苦受难,或许也能引来不少同情之心,却没法在政治上抬高自身地位。

毕竟外交场可容不得什么怜悯,只有赤裸裸的利益考量,幸好这时的土共已经有能力拿出利益,也有资格索取利益。

第五百八十一章 二战开启的号角

“莫斯科那边有什么消息传来么?”捻灭了手上的烟头,李润石皱着眉向身边的程刚问道。

“和之前一样,存有争议的议题还在讨论当中,不过根据翔宇同志的观察,苏军现在似乎已经开始进行战争准备了。”

程刚很快就领会到了李润石的想法,低着头淡淡地回了一声。

其实两人都知道所谓的战争准备到底指的什么,包括远在莫斯科的伍翔宇也是如此。

39年9月中旬,土共访苏代表团已经离开将近五个月了,如果换做之前,他们此时可能还在邮轮或火车上,焦急地等待抵达目的地的那一刻。

但在集宁到外蒙的铁路修通之后,两国之间的来往就很简单了,抛开中间的换乘不谈,时间直接缩短到了之前不敢想象的地步。

最关键的是,这整个过程都不用通过敌人或者第三方的境内,这就省了老大一番功夫,不仅人员规模可以大幅扩张,还能携带不少敏感物资。

尤其是后者,其实人员往来还在其次,毕竟除了火车之外,还有飞机这个更加快捷的选项,货物上的往来才是最关键的。

来自夏国的盟友破天荒地跑到伟大的苏维埃,搞了一次工业展览,这个消息一度是最近几个月里莫斯科津津乐道的话题。

除去可能涉及到机密的军事装备之外,土共还面向苏联民用市场,拿出了部分具有一定竞争力的轻工业品,使得苏联民间也开始流传起了东方的故事。

当然这一切都是在苏联官方默许乃至推动下进行的,没有谁比老毛子更清楚一个工业国盟友的重要性。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若是在此之前,莫斯科还仅仅只是看重于土共在远东的战略地位,而将其视为可以扶持一把的幼崽,那现在差不多就能看做小弟了。

这不仅仅是一次小规模的展览带来的效果,从几年前土共借苏联之手,自美国引进技术装备,到三年来的对日战争,其实都是在表现肌肉,证明自身的能力与地位。

直至此时,之前的一切努力也终于等到了获得回报的时候。

对于苏联人而言,他们只用不多的武器和设备援助,就挡住日军对东亚大陆的侵蚀,顺道还培养出了一个处于萌芽期的工业势力,这简直就是个意外之喜。

相比于苏维埃在西班牙内战的投入,完全赚翻天了有木有!

而对土共来说,眼下终于有底气来谈论一些在之前还比较敏感的内容,比如外蒙,又比如西域……

不过因为此时红军还未彻底驱逐日本侵略者,夏国舆图上东北、华北、东南等一大片地域依旧属于敌占区。

所以边疆地区的议题现在也仅仅只是被提出来,告知对方自己还未忘记此事,将来咱们迟早是要解决的,但若是苏联人有意搁置,那暂时也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

其实西域倒是好办,说白了,盛世财不过是苏联人扶持起来,用以稳定西域的一条狗而已,合用时拿来用用,不合用就丢掉也没什么可惜的。

而且这些年土共在河西走廊已经修建了差不多四年的铁路,哪怕这时综合实力不强,又有战争耽搁,也硬是凭着一口气建完了大半,至少从金城到嘉峪关马上快要通车了。

当然所有人都知道接下来的路才是最难走的,起码在把日本人赶出家门之前,西域的铁路基本不可能被提上日程。

甚至可以说,若不是因为玉门油田的存在,土共也不会选择在这一时期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尤其是宝贵的钢铁资源,来修建河西铁路。

顺道一提,其实夏苏双方在西域一事上早就有过沟通,只不过那时莫斯科还不愿放弃他们的投入,而要求土共与盛世财合作,即让后者的迪化政府加入华夏共和国。

对此土共内部也是争议不断,早点搞定西域,就意味着又开辟了一条新的对苏贸易路线,但在盛世财的一系列黑历史被公布之后,大部分同志还是决定缓缓图之。

一方面与集宁外蒙路线相比,西域线的路程太长,又太过依赖于公路交通,成本起码要高出一倍不止,中间还得被盛世财分掉一部分,实在不够划算。

另一方面,让由苏联支持的迪化政府加入阵营,这对于土共而言,尤其是以民族主义为根基的抗日联合政府而言,其实并非是件好事,反倒可能对其立场和声誉造成一定影响。

总算之前的耐心没有被辜负,土共一直忍到了39年,终于获得了莫斯科放弃支持迪化政府的许诺。

解决了这个问题,盛世财的那点军队就不是什么事了,即便只用这些年布下的暗子也能轻松解决,更不用说还有苏联人在旁配合。

不过西域好办,外蒙才是真的麻烦,幸而现在从法理上说,此地还是属于夏国领土,只是由于这里对西伯利亚大铁路的战略作用,所以才会变得如此敏感。

凭借眼下土共的实力,等二战结束之后再谈也不迟,到时不管美国还是苏联,必然不敢无故强迫夏国割让领土,否则就是硬生生把这第三方往对立阵营阵上赶了。

再说回来,目前土共和苏联尚存争议的内容,主要也就是上述的领土矛盾。

而且与其说伍翔宇此行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还不如说是赶在接下来的大战之前,先打开天窗说亮话,省得后面双方深入合作期间,又因为这些次要矛盾产生不必要的间隙。

首节 上一节 304/3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