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天下 第544节

御使大夫看着位高权重,可也就只有监督和处置触犯律法的百官职权,无法对内政和战争指手画脚,桑虞只能绞尽脑汁地思索自己职权范围内的改良。

“也就是说,大汉应当将监督权与执法权分开来,有专门监督的部门和执法的部门?”刘彦没有掩饰脸上的惊讶:“子深……为什么会想到这个?”

刘彦是后世而来的人,哪怕不是学律法出身,但因为后世接触信息简单,有些信息哪怕是不想学也会时常看到,虽说不是专精但至少不会陌生。

其实后世的很多国家,其中就包括天1朝,很多部门是集监督与执法为一身,但宣判权却是被独立出去,只是律法规定是那么一回事,能不能真的遵循规章制度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纪昌仔细回忆了一下,似乎汉国也没有发生什么太大或者轰动的渎职行为,甚至可以说官员犯事也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没有发生什么大事,身为御使大夫的桑虞却丢出这么一个重磅的改革议题,纪昌几乎一瞬间就猜出桑虞是想要干什么了。

刘彦其实也是在回忆近期国内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思索下来并不觉得有什么事情能够引出桑虞来谈改革。他却不像纪昌想那么多,以君王的立场作为出发点,自然是希望国家的律法体系越是健全越好。

“臣只是未雨绸缪罢了。”桑虞开心啊,刘彦已经很久没有直接称呼他的表字。他觉得自己这一步走对了:“大汉秉持以法治国理念,秦法过于苛刻,大汉一直在改良律法。律法可以改良,执法部门自然也能改良。臣以为,不如一步到位。”

刘彦也没有掩饰喜悦,含笑问:“那子深可有章程?”

“臣有初步思虑,还需王上斧正。”桑虞越加觉得自己在这一件事情上的正确性,不止可以挽回君臣情谊,或许还能将名声流传于后世万代,越是这样就越谨慎,说道:“类如御史府,可在府衙之内划出几个所属部门,如转诸监督、掌执法、检索取证、主持宣判。或对国体进行改革,分所属职权专门设立的监督、执法、取证和宣判之府、署。”

刘彦当然是倾向于后面那个提议,要是前面那个只是内部的分权,实际上该部门的主官还是一手全抓。

有鉴于天1朝的一种普遍现象,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然后是不管哪只手都随便乱伸,导致的绝对的权力导致的绝对腐败现象,要是能够从根本上来进行制约,那当然是再好不过。

纪昌在这个时候就不得不插话了,再则说起来丞相府有权插手一切内政事务,说道:“大汉目前有御史府和廷尉署,御使大夫是要针对这两个部门进行改变?”

说起来,桑虞其实还是要先和纪昌这个丞相至少是通通气,不应该是直接捅到君王这里。纪昌理应是表达出不满,属于合情合理。

“仅是初步探讨……”桑虞自然知道自己理亏,往大了说还是蔑视丞相。他不与纪昌事先沟通,其实还是内心有怨言,只以为上一次之所以被警告有纪昌搬弄是非的嫌疑。他不得不补充一句:“若有所作为必然是要汇报于丞相。”

刘彦现在的关注点不在于丞相与御使大夫的龌蹉,径直对桑虞说:“子深细细道来。”

桑虞显然是有做过很深的思考,对于微小改革与大动作改变提出自己的见解,但又不表现出倾向于哪个,很谨慎地表达出一切取决于君王的意志。

在隋唐初期的时候,御使大夫所属就开始从拥有执法权转变到只有风言奏事的权力,到了两宋才算是真正地以国策方式确定下来,不过得说的是两宋的御史一般就是个副职,但凡是位高权重的官员都会有一个御史的头衔。而宋朝官员一般情况下是身负多职,实权官以及一系列头衔多到吓人,一般情况下除了实权官之外,另外的官职只是领俸禄的附属品。

御史完全靠嘴巴吃饭是到了有明一朝,鉴于儒文化发展到明朝已经差不多烂到底,御史其实已经失去了本来的职责,变成博取名声的工具,甚至是演变成党争的利器。

刘彦一边喝茶一边做出思考状,他比较好奇桑虞的改革是个什么方式,直属的御史府在这一次改革中会被定位在什么角度。

御使大夫从三公九卿制定型之后就设立,御史府一直以来的存在感却不是太强,大多数时候是作为丞相府的附庸存在,相反是廷尉署可谓是凶名赫赫,但廷尉署更多的时候是皇帝用来对付百官和贵族的利器,才有廷尉是皇帝头号鹰犬的说法。

在刘彦看来,由御使大夫亲自提出的改革,恐怕不会让御史府变成一个只有动嘴巴不能动手的部门?

果然,后面桑虞渐渐探出一些理念,表现出来的态度是御史府可以转变成为一个转诸审判和定刑的部门,通俗说法就是转变成为一个法院,中枢这个自然是最高法院,然后各州郡的下属部门则转化为地方法院。

那一刻刘彦其实是无比的吃惊,他很确定自己根本没有向桑虞谈及过类似的话题,可桑虞就把经过数千年酝酿和改革的“成果”给搬了出来。

刘彦确认自己没有理解错误,桑虞的说法可能有些不同,理念上却与后世的法院一样,可不是到了两宋或是明的那种“中央断定天下重犯刑名”,就是法院只管依照律法和取证、罪行进行宣判。

“王上,或许应当将廷尉请来。”纪昌听出了事情的严重性,那已经不是小小的改革,是关乎到了国家的体制。

桑虞还没有讲到廷尉署方面,对于纪昌的敏感只是看了一眼。

廷尉署在地方其实是没有下属部门,仅是属于中枢的执法机关,地方上的衙门也不是隶属御史府,各州、郡、县的衙门实际上是隶属丞相府,然后是军方也有自己的律法机构,所以说能够管得上律法的部门真的不要太多。

君臣三人暂时将话题扯开,想要深谈自然是要等待庾翼到来之后。

庾翼下朝也没什么耽搁直接回家,他目前最在意的是在南方的入侵,由庾氏主导的队伍已经正式杀入林邑国境之内,进展和收获上面颇丰。

在西南半岛入侵的武装已经划分,军方依然是将重心放在对粮食的掠夺上面,各家族却是什么都抢。家族武装不同于军方的是,一边劫掠和占领土地,另一边发了疯似得探勘资源,每发现什么资源立刻上报。

各家族上报其实也是迫于无奈,藏着掖着要是被别人上报,那官方的记录里只会是属于上报所属家族。而官府记载属于谁,谁就有多少年限的所有权。

林邑国对于被大举入侵是一种懵逼的状态,他们前一刻还以为东晋小朝廷完蛋了,可以肆无忌惮地去攻夺无力顾忌的东晋小朝廷疆土。然后是林邑的入侵还没有开始准备,下一刻汉军到来开始入侵。

“林邑国王已经派出使臣,一路走内陆,另一路走沿海,已经在来襄国的路上。”庾条是庾翼的兄长,但他的名气比起诸多兄弟很是不如。他略略皱眉地说:“若是林邑使臣来称臣朝贡,西南局面可会出现变化?”

庾翼立刻就笑了,说道:“西南局面为王上钦定。”

好像刘彦也从没有掩饰自己的民族态度,一开始就摆明汉民族至上,虽说这种至上不是完全排斥异族,可由汉人主导融合是不变的。他对胡人或许还感到重视,对蛮与夷则是一种赤裸裸的蔑视态度,很不幸的是不管林邑还是扶南都属于“蛮”的一部分。

“也是……”庾条还不太适应汉国的国情,感概道:“大汉虽有藩属,却不重视。”

想当初的东晋小朝廷,因为得位不正外加国家堪忧,对任何一个藩属国都恨不得当祖宗来对待,完全就是一种本末倒置,庾条对比汉国之后才会有那样的感慨。

两兄弟谈事情谈到一半,家老急匆匆来汇报,说是秘书郎荀羡前来。

庾翼并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事情,见了荀羡也仅是得知君王召唤,他当然是答应召唤,却不是与荀羡一块前往。

“没有听说发生什么大事,王上怎么会派人召唤?”庾条想到了什么似得,说:“莫不是北伐战局有变,或是南方……”

庾翼不知道的前提下无法回答,想的却与庾条差不多,不敢耽搁赶紧更衣。

等待庾翼入宫之后,见到刘彦、纪昌、桑虞三人皆在,没有看到军方武将。没有武将那就不是北伐出现变局,他那一颗提起来的心稍微放下,却又想到是不是南方有变又重新提了起来。

对于西南半岛被划为各家族攻掠区域朝中不是没有反对意见,只能说是反对意见很少,但官场从来就没有绝对的事情,前一刻尽占上风,下一刻满盘皆输,类似的例子简直多不胜数。

庾翼到来之后没有贸贸然开口,稍微听了一小会总算是回过味来,不是北方战线和南方半岛的事,但事情却比前两样要严重千万倍。

“针对律法相关进行改革?”庾翼其实是理解为一种变法,还是能够影响千秋万代的变法,既是愕然也是愣神,反应过来之后用着万分诡异的目光看向桑虞:“体制事关国家,御使大夫此次变法因何而起?”

如果说包括刘彦在内那一批崛起于微末的人算是锐进派,还是那种根本不管什么旧例和惯例的激进派,汉国其实并不缺乏一些保守派。

激进派和保守派不一定有对错,只是对待事物态度上的不同,庾翼直接问桑虞想要变法的原因,桑虞总不能说是围了挽回君王信任吧?

第547章:法制的一大步

事关国家无小事,何况是关乎到变法,庾翼只是听了个开头,脑子就被炸得有些发木。

改良律法是一回事,还不是一件小事,来针对律法相关的部门进行改革则就是天大的事情,庾翼很怀疑自己这个廷尉是不是摆设,怎么事先没有听过一点点的风声,是等待君王得知之后才被请到场。

君王先知道了,然后才是直接的相关官员知道,无论怎么看都不是一个合乎常理和官场的规则,要是敏感一些就该往是不是君王要闹什么幺蛾子的方向想。

庾翼现在就想知道一件事情,近期国家发生了什么事,大到需要对律法机关全面改革的地步。

纵观历史长河,没有一件变法是简简单单的事情,甚至可以说只要能够和变法扯上关系,历来都是要杀个血流成河,连带主导变法的那人也不会获得什么好下场。

首节 上一节 544/110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