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之崇祯大帝 第125节

因而,朱由检的一席话也轻易地调动了眼前这些官兵的情感。

“不过,诸位且请放心,迟早有一天,朕会带着你们打回去!打过长江黄河,收复北都!”

“收复北都!”

底下的官兵齐声呐喊起来。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当年岳家军能涤荡寰宇,而如今我近卫军也能扫清鞑虏,既要护住这南方的锦绣山河,又要早日收复故都,重振我大明之河山一统!”

朱由检说着继续振臂高呼起来:“河山一统!”

“河山一统!”

“河山一统!”

“河山一统!”

底下的官兵热情依然高涨。

朱由检对此很满意,心情大好:“授旗吧,敲鼓,令三军主帅前!”

说毕。

便是隆隆鼓声敲响,嘈嘈切切如疾风骤雨般轰隆隆地在整个广袤的校场响了开去。

“近卫第一军总兵官兼总督周遇吉!”

大元帅府总政治处主任金炫高声唱和起来。

“到!”

一身甲胄的周遇吉出现在队列前面,目光灼灼地看着台威武挺拔的皇帝陛下朱由检。

周遇吉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有今天,会被皇帝陛下记得,还突然被召进京,跟着陛下一路南下,到现在独领一军,饶恕他是七尺铁血男儿,也人不禁热泪盈眶。

朱由检亲自将写有大明皇家近卫军第一军的番号授予了周遇吉,并亲自拍了拍周遇吉的肩膀:“保卫家园,收复北都!”

“保卫家园,收复北都!”

朱由检只说这一句,他要通过一系列的程序化的军礼仪将这个理想深深地烙印在每个近卫军官兵的心。

让他们知道自己是在为什么而战。

周遇吉跟着念了一句,他也知道,自己唯有将来血洒在北伐的征途才算是死得其所。

“近卫第二军总兵官何新、总督李明睿!”

御马监何新和淮扬巡抚李明睿也是一身戎装地出现在朱由检面前。

作为昔日的宫小宦官,何新也没想到他今日会成为一名麾下有十五万精锐的将军。

李明睿也同样是嘴唇紧咬,他也没想到过自己也能仗剑站立皇帝陛下面前,恍然间,他已不再是柔弱可欺的书生,而是肩扛北伐重任的大将。

“何新,还记得朕与你同被困紫禁城的时日吗,记住,你是朕最信赖的人,你是朕的影子,天下谁都可以背叛朕,唯独你何新不能!”

朱由检说着亲自理了理何新的衣襟。

何新直接泪如雨下,的确如朱由检所言,当初在等周遇吉援军赶赴京城勤王的一段时间里,几乎没有人还陪着朱由检,只有何新等一干宦官。

迄今为止,那三十余名宦官依旧是近卫军的骨干。

“请陛下放心,奴婢是陛下的一条狗,不,狗还忠于陛下!”

何新不等朱由检说,先猛地立定,振臂一呼:“保卫家园,恢复北都!”

“右庶子李明睿,第一个建议朕南迁的是你,你是人如其名,睿智而明察秋毫,朕简拔你掌淮扬两地,便是倚你为重臣,他日朕的内阁只怕也得你来掌,好生和何新做好搭档,不可学那等呆板之人,歧视朕之家奴,内廷外廷都是朕的左右手足,要想做天下辅臣,得会携手内廷!”

李明睿心里不由得激动起来,他没想到陛下居然亲口说要他将来做内阁首辅。

“微臣万死不敢忘陛下之恩德,请陛下放心,微臣一定和何公公管好近卫第二军,为陛下杀尽鞑虏,保卫家园,恢复北都!”

“领军旗吧!”

朱由检说着将近卫第二军的军旗递给了这二人。

“近卫第三军总兵官刘芳亮,总督李邦华!”

膀大腰圆的刘芳亮昂首挺胸地站了出来,其身后的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早已喜爱了这位护短的主帅,不由得露出笑容,满怀兴奋地看着刘芳亮。

“刘大鹞子,你跟朕记住,从现在起,你不是什么流贼出身,也不是流寇的将军,你是朕的近卫军的将军,你带的军队不是为了升官发财,是要为这天下跟你刘芳亮一样受尽苦难的百姓打出一个朗朗乾坤,现在,建奴鞑子正在你的家园肆意屠杀你的兄弟姐妹,他们正等着你回去拯救他们,知道吗!”

“知道!”

刘芳亮大喊一声振臂高呼起来:“保卫家园,恢复北都!”

“李邦华,你我虽说是君臣,却也是至交,一路南迁,你与朕休戚与共,不知为这天下谈了多少个昼夜,现在朕希望你摒弃士大夫之不与庶民亲近之清高之癖,务必要与刘芳亮搞好关系!”

“请陛下放心,微臣早已和刘将军拜了把子,喝过鸡血酒!”

这话从一个昔日部堂高官的嘴里说出来,多少也让朱由检和在场的人都不由得笑了起来。

118.第118章 放假

三军授旗完毕,朱由检又做了一番军旗关于一支军队的重要意义的演讲。 !

崇祯帝朱由检希望自己的近卫第一二三军是一支有灵魂的军队,通过口号、军旗等一系列方式让每一个官兵都知道他们参加近卫军的目的是什么。

当然,光有精神勉励是不够的,虽然嘴朱由检说是加入近卫军不为升官发财,不计个人生死。

但只要是人,得有利可图。

朱由检命人将成箱的银元抬了来,由他和各军总兵官和总督以及大元帅府的官员向官兵们发放响银。

当军人也是要有物资保障的,尤其是在这个年代,很多时候士气的高低看你发多少银子。

朱由检不会在这方面吝啬,而且只有军人的响银丰厚,才能更好地让他们严守纪律,对民众财产和公共财产做到秋毫无犯。

首节 上一节 125/5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