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之崇祯大帝 第485节

陈名夏也不甘示弱朝孙之獬对吼了起来。

袁继咸看着这两人在哪里争吵着,他有些不明白,不明白这两人到底是哪里来的优越感,都是背叛家国的汉贼,谁又谁高贵到哪里去。

“时辰已到,行刑!”

袁继咸看了看日晷,最终下达了处决的命令。

陈名夏被先拖到了行刑架,开始接受着凌迟之刑。

但刽子手还没向陈名夏动刑,陈名夏直接**了,嗷嗷直叫起来。

当刽子手真正的开始割开陈名夏的第一块肉时,陈名夏叫的更凄惨了,不停地喊道:

“住手,住手啊,求求您,求求您,住手啊!我错了,我真的错了,我不该投靠满清,我应该随扈南下,我要是随扈南下,我也能成阁老了,呜呜!”

孙之獬没想到陈名夏这才开始哭得如此凄惨,他不由得想到自己还要被割五千刀的事来,于是他不由得哆嗦起来:

“皇,大明皇啊,我也不想剃发易服啊,我真的后悔了啊,求求您,求求您饶了我吧!”

陈名夏和孙之獬的嚎叫声一直这样持续着,持续了四五天。

袁继咸最近这几个月都是在主持这样的事,从满清勋贵到降清汉臣再到普通旗人,皆是由他一一负责处决。

而等到崇祯二十三年十月的时候,整个北京城凡事与建虏有关联的人才全部处决完毕。

到这时候,北京城也才正式解除封禁,允许百姓自由出城。

但对于建虏及其汉贼的惩处并没有宣告结束,近卫军的官兵依旧还在关内其他州府扫荡着建虏余孽。

近卫军第三军第二兵团在占领大名府、真定府、保定府后对这些府城满城内的旗人皆全部处决。

近卫军第七军在占据潼关和西安后也没有放过一个旗人。

等到崇祯二十三年十一月,关内的建虏余孽基本全部被剿灭。

大元帅府、内阁、以及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等机构的官员也相继从南京迁移回了北京。

不但如此,还包括大明央银行、大明陆军军事学堂、大明军械所等机构的全部或部分也迁移到了北京。

这是个浩大的工程,其规模相当于是一次迁都,几乎相当于把帝国的政治心和经济心又移回到了北京。

而且这个工程是从刚刚收复北京后不久便已开始,但到如今也还没完全完成迁移。

在崇祯二十三年十一月二十日这天,朱由检叫了次大起。

这是收复北都以来第一次大朝,也是大明重新一统山河后的第一次君臣集会,其意义显得特别重大。

如今的大明恍然是刚刚开国一般。

政治,原有的制度几乎被推翻了不少,而新的制度也出现了不少,最典型的变化便是出现了一个大元帅府,将由官掌控的军权从兵部收了回去。

而兵部此时几乎只扮演成了一个维持国内稳定与给大元帅府管后勤的角色。

除此之外,内阁尤其是内阁首辅不但再是事实的丞相,甚至已经是制度承认的丞相。

朱由检以太祖授梦的名义说朱元璋已经意识到相权不可缺少的意义而用制度承认了内阁首辅统管行政的权力。

很多时候,大明许多改革无法进行和制度缺陷不无关系。

在一个军事压力减少的农耕国家里,官集团做大是难以避免的结果,但也不是说官们一开始都无进取之心,只是有进取之心的官都没有被帝国承认的权力去推行改革。

即便是张居正也不得不勾结宦官与联合后宫寻求到皇帝的支持才得以施行清丈田亩等政。

而现在朱由检给予了内阁首辅在行政的绝对权力。

即内阁首辅可以荐举吏、户、礼、兵、工以及其他行政类机构的堂官组成内阁成员替朱由检代理这个帝国的日常政务处理。

但最终审决还是在皇帝朱由检手里。

不过如果皇帝不可能一人审决那么多政务,自然也有司礼监作为代理。

搁在现代,司礼监相当于朱由检的秘书处,以朱由检的名义替朱由检进行决议。

而内阁是向皇帝朱由检负责,皇帝依旧是高于内阁的。

无论怎么说,内阁首辅不再像以前,在本质和司礼监太监一样只是皇帝的秘书。

如今他算是这个帝国的职业经理人是帝国的宰相,也名正言顺的掌控帝国的行政权去推行自己想要达到的政治经济改革目标。

而且,内阁首辅也不必再费尽心机用各种手段和潜规则去勾结六部官员完成自己的政治理想,现在六部除刑部外,其他皆是由他自己推荐,自然也都从属于他,他也不必花费精力去搞党争,只要皇帝一旦任命他为内阁首辅,便可以有机会一展自己的政治蓝图。

568.第566章 再次变革政治制度

如果张居正没有出现在万历时期而是出现在大明这个时代的话,他要是推行新政的话完全可以不用去玩弄权术勾结内臣才能得到改革权力的保障。

他可以提前数年进行新政改革,也不必担心死后被秋后算账,因为他的权力是皇帝赋予的,是合法的。

言官没权力在他的任期内弹劾他窃权乱政。

内廷也没办法再阻止其改革的步伐。

他是一人之下万人之,是秉承帝王旨意掌行政大权。

即便皇帝对他产生了厌恶也只能做到罢免而不能否定其权力的合法性。

即便想惩处这位内阁首辅也只能从贪污、草菅人命、谋逆等方面找证据。

当然,这并没有削弱帝王的权力,帝王依旧是最高的独裁者。

只是帝王不再兼任宰相的角色而已。

或许没有以前那么**,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大明帝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农业国家。

帝王已经没办法做到大事小事皆独揽到自己身。

首节 上一节 485/5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