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文魁 第1246节

众所周知宫里有三千净军。

而因为这宫里设立净军的事,文臣多次上疏天子请求裁撤。

但天子就是不肯,现在林延潮表面上将这一次天子受伤的锅,让净军来背,但内中用意在于一举三得。

对于申时行而言,裁掉净军,无疑是对百官有了交待,还能为自己赢得声望。

而对百官来说,净军裁撤,那么京师里最要的武装力量,又回到了三大营的手中。同时净军裁撤,也削弱了皇帝的权力。

用此来交换天子暂时的免朝,也是可以接受的。

但对天子而言,之前设立净军时,当然是把握在自己手上,但现在净军设立久了,天子对操练净军的事没有原来上心了。同时天子这一受伤,难免对净军掌握的力度下降。

在这时候,万一有什么人暗中掌控了净军,胁迫了天子太后内阁,那真是祸起萧墙了。

那时候就算文官们掌握了二十万京营人马,也是没办法救驾。

所以破局就在这里。

所以林延潮说完,申时行当下毫不犹豫地道:“启禀陛下,臣也以为当裁撤净军!”

Ps:万历不早朝,不郊祀,停经筵,停日讲,是从万历十四年九月开始,然后经大臣们反复劝谏,又恢复了一段时间,但一年多以后故态复萌,之后就是三十年的不上朝。

为了剧情紧凑,不能一段一段的讲,所以本书就将时间线提前至万历十四年九月。

另外最后摆碗求月票。

一千三十三章

面对林延潮裁撤净军的请求,天子虽说没有立即答允,但显然已是打动了他。

申时行也是继续争道:“陛下乃是九五至尊,应该居于庙堂上,而不是亲自指挥一支军队。兵革之事终究凶险,臣还是恳请陛下以这一次摔马之事为鉴。”

天子看向申时行问道:“沈先生,朕真的要裁撤禁军,别无他法吗?”

申时行答道:“臣以为百官屡次提议撤掉净军,也是为了陛下着想,陛下撤除净军也是纳谏之举,如此天子与大臣没有隔阂,大臣们也不会因这几日陛下不上朝而忧心。”

申时行态度十分坚决,几乎是拿裁撤净军与天子免朝作交换。

对于申时行也是无处可退,裁撤净军之事,不能通过,那么百官必会指责自己无能,没有尽到首辅的劝谏之道。身为宰相,纵容天子免朝而不加规劝,那么他的相位就危险了。

天子最后道:“朕身子疲乏,不愿商讨国事,以后再议吧!”

以往天子都是将上谏裁撤净军的大臣降职或者夺俸,而今日却露出一丝答允的口风。

这已是争取的相当成功了。

最后申时行与林延潮退出殿来。

走出弘德殿,申时行从袖子拿出巾帕,擦了擦汗然后道:“延潮,幸好今日有你在场。”

林延潮道:“恩师,学生也是为当为之事。”

申时行点点头,示意林延潮与他并肩说话,林延潮加快了脚步。

宫道上的太监见到申时行迎面走来,都是欠身行礼口称:“申老先生!”

而申时行对林延潮低声道:“以往陛下就慕世宗皇帝免朝,这一次借足疾之名,怕要夜夜笙歌,以后见陛下一面就难了。”

林延潮心知申时行这个预判是对的,但是这时他道:“恩师,何不从另一面想,陛下既是打算免朝免讲,会不会将国家大事托付给恩师?”

申时行失笑道:“陛下虽已生懒散之心,但不会放权的。”

林延潮犹豫道:“陛下,既不愿如穆庙信任阁臣,又不愿上朝面见百官,如此长久之下,与百官必生猜忌啊!更可能荒废国事。”

“确如你之所言,”申时行点头,却陡然想到什么,转过头看向林延潮。

但见林延潮已停下脚步,恭敬地立在一旁。

申时行捏须问道:“你是要劝我?”

但见林延潮正色言道:“恩师,裁撤净军之事只要陛下恩准,那么百官就会知道,恩师可以影响陛下的决策。之后陛下若再免朝避见百官,将国家大事交给恩师,那么百官必会在这时依附恩师。如此恩师就可在阁里挑起大梁,乾坤独断了。”

林延潮几句话,面上似云淡风轻,但内里却藏着惊涛骇浪。

申时行认真地看了林延潮一眼,而这时二人已出了乾清门。

外间申九,内阁中书,文渊阁吏员,轿夫都等候在侧。

申时行问道:“百官都散了吗?”

“许阁老,王阁老已是将百官劝回去了,现在他们在阁内等着阁老。阁老是否乘轿回阁?”

申时行摆手道:“宗海正有要事向我禀告,你们跟在后面。”

“是。”

而这时弘德殿内。

天子卧在床榻上,仰望着殿顶开口道:“你们议一议,要不要撤这净军?”

张宏道:“陛下,臣以为应当撤,否则迟早会生祸患。”

天子道:“张鲸你怎么说?”

张鲸道:“陛下,臣以为撤与不撤都是无妨,这普天之下之事必须陛下一个人说得算,至于大臣们的议论,由他们去说,不必放在心上。”

天子摇摇头道:“此事没有这么简单。林卿清楚这净军自朕摔下马后,早晚是要撤的。故而谁能倡议撤了这净军,谁就立了大功,百官就会倾向他这一边,他是找准了机会。”

张宏道:“但是正如陛下所言,这净军早晚是要裁撤的。”

天子闻言道:“此事朕再想一想。”

这时天子摆了摆手道:“你们退下吧,朕累了。”

张鲸挪步,但张宏却是一动不动。

首节 上一节 1246/146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