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包袱,赵嘉仁握住住夫人的手,认真地答道:“那就得看蒙古人耐不耐打。要是蒙古人耐打,那得一年多,要是不耐打,三五个月就回来了。”
“喂喂!这可是大白天!”秦玉贞对于军事没了解,不过丈夫脸上那个表情她可熟悉的很。
赵嘉仁把老婆拉进怀里,笑道:“哼哼!这时候你就是喊破喉咙也不会有人来救你的。”
“太尉。徐尚书求见。”外面响起了警卫员的声音。
“哈哈!”看着丈夫脸上的表情,秦玉贞忍不住捂着嘴笑起来。
赵嘉仁倒是没有觉得尴尬,他笑道:“这外头的可不是破喉咙。”说完起身出门。
秦玉贞思索了好几瞬才明白‘破喉咙’是什么意思,她忍不住大笑起来。可不知怎么的,秦玉贞同时感觉悲从中来,眼中有了泪花。赵嘉仁若是能黄袍加身,秦玉贞当然也能分享到其中的荣光。然而秦玉贞已经明白,作为赵嘉仁的妻子,她也得承担起别人想象不到的代价。其实在十几年前成亲之时,秦玉贞期待的生活很简单,那就是和赵嘉仁在一起渡过人生中的每一天。
“太尉。却不知你是否要弹劾陈庆年?”徐远志见到赵嘉仁之后开门见山的提问。
“你觉得就该这么放过他?”赵嘉仁边给桌对面的徐远志倒茶,边提出他的问题。
徐远志拿起茶杯答道:“这得看太尉的心思。若是太尉觉得无所谓,便放过他又何妨。”
赵嘉仁也给自己到了杯茶,他叹道:“我想惩戒陈庆年倒不是因为他说的内容,若是我真的要黄袍加身,他说就让他说么。我想惩戒他的理由是因为他此时瞎咧咧,把所谓的忠心至于国家利益之上。”
“呵呵!”徐远志干笑一声。在朝廷里面,徐远志被认为是赵嘉仁一派。徐远志也觉得自己比较倾向于赵嘉仁,不过徐远志依旧不乐见赵嘉仁‘篡位’。可徐远志也知道,现在的局面越来越不会有善了的结果。
除非现在的小官家能够表现出超越赵嘉仁的能力,等小官家长大之后还能以强者的态度宽容赵嘉仁这个权相。然而赵嘉仁是十三岁在福建路这个无比激烈竞争的地方考上进士的妖孽,他的学问、能力、气量、成就在大宋无人能及。想超越这样的怪物是不可能的事情。
既然君弱臣强,赵嘉仁为了自保,除了黄袍加身之外也没有别的办法。更何况,徐远志的师侄司马考等人早就期待将赵嘉仁推上皇帝的宝座。
对这样不可避免的未来叹口气,徐远志说道:“太尉,既然如此,弹劾陈庆年之时就不要用构陷的说法吧。”
“哦?”赵嘉仁应了一声。
徐远志劝道:“太尉,现在有陈庆年想法的人要多少有多少。太尉若是弹劾陈庆年构陷,那反倒让那些人觉得太尉没有容人之量。直接用陈庆年扰乱北伐的理由,别有用心之人便是怎么想都无所谓。等太尉回到临安,自然是清者自清。”
“哼!有道理。”赵嘉仁答道。他并没有现在就黄袍加身的意思,赵匡胤这么干并不等于赵嘉仁也要这么做。当年曹操自己生前就不敢篡位,理由很简答,他曹操归根结底还只是个地方诸侯而已。
大宋和历代汉人的朝代不同,它并没有能够混一华夏。早期的时候有契丹,接着就有西夏,后来有金国,现在则是有蒙古。赵嘉仁想获得毫无质疑的权力,那就要完成混一华夏的功业。有了这样的功业,让小皇帝禅让就顺理成章。而且以现在的医疗水平,小皇帝能不能活到那个时间还是个问题呢。如果小皇帝夭折了,赵嘉仁也能轻松继位。何必又此时做出力不讨好的事情呢。
“那还请太尉给兰台下令。”徐远志见赵嘉仁如此开明,倒也很高兴,他连忙答道。
赵嘉仁嘲讽地答道:“再等几天。看看陈庆年会不会自己请辞。若是说出这样的话,还厚着脸皮待在朝廷里面,那时候再揭露这个沽名钓誉之辈的真面目!”
事情的发展如赵嘉仁所料,陈庆年没有辞职。这个举动可让朝中群臣对陈庆年的看法发生了很大变化。指责赵太尉要黄袍加身,就是在指责赵太尉要造反。这话说出来,那就得负责。最好的负责方式莫过于陈庆年自己证明赵太尉要谋反,或者陈庆年自己辞职以明态度。
结果陈庆年的做法只是在发表了一番屁话之后,就跟没事人一样继续上朝。如此反应让周围的人都大怒。支持赵嘉仁的当然觉得这厮无理取闹,不支持赵嘉仁的则是认为这厮哗众取宠。
当赵嘉仁控制的兰台弹劾陈庆年扰乱军心之时,整个朝堂根本没有人出来替陈庆年说话。令群臣惊讶的是,赵太尉在弹劾陈庆年的第二天就宣布北上。这等无所顾忌也让群臣们大开眼界。
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是走到陈桥驿,这就是陈桥兵变的由来。陈桥驿在汴梁东北四十里,如此类比的话,不少人都觉得赵太尉大概走到姑苏就会黄袍加身。然而赵太尉离开临安的第二天,没啥消息。
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还是没有消息。半个月之后,新消息传来,赵太尉已经抵达许昌。此时宋军已经有五个师在许昌集结,还有两个师驻扎在汴梁。另外,赵太尉命令测量观天台那条那条本初子午线。
经过兰台弹劾,礼部尚书陈庆年被罢官。接下来的新人选也出乎意料之外,熊裳被提名为新的礼部尚书。很多人都知道熊裳并非是赵太尉的亲信,如果以政治立场,熊裳与被罢官的陈庆年比较接近。更多人弄不清楚赵太尉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赵嘉仁这么做的理由其实很负面,他就是要把水搅浑。既然这么多人误解他,他也干脆就让这些人误解到底。提出熊裳这么一个礼部尚书,就能让无聊的家伙们兴奋半个月一个月。要是熊裳这厮再矫情一下,又能拖一阵。在此次战争结束之前,赵嘉仁根本不希望临安朝廷能够达成什么共识。仅此而已。
共和四年五月初一,临安开始了梅雨季节。而在北方的汴梁则是艳阳高照,赵嘉仁带领骑兵抵达了这座名城。两百里地,两天就全部跑完。赵嘉仁对阿拉伯马的认识也加深了许多。
马匹本来就是很娇气的生物,赵嘉仁觉得阿拉伯马这种超宅的生物应该更娇气才对。之所以说阿拉伯马超宅,是因为这种马喜欢住在室内。阿拉伯人非常珍视阿拉伯马,长久的培育期中将马匹放在帐篷里养着。对性格敏感的纯血阿拉伯马而言,出门奔驰与待在明亮的室内相比,它们更喜欢待在室内。
然而这种马匹跑起路来可不含糊,头十里地还看不出阿拉伯马的不同,十里之后的阿拉伯马奔跑速度根本没有下降,在道路上跑完一百里,除了想进屋睡会儿之外,阿拉伯马一副稀松平常的表情。
对此,赵嘉仁除了在心里赞一句‘好马’之外,竟然没有别的想法了。
第117章 大河向东流(三)
黄河沿河南岸有一系列的重要城市与要塞。开封向西,是虎牢关,是洛阳,是陕县(三门峡),是潼关。只要突破了潼关,就可以进入陕西。距离潼关没多远的地方就是长安。
孛儿只斤·郝仁的目光在地图上这些重要的城市上掠过,接着又回到了大都。大都到汴梁大概有1200里,对蒙古军来讲,这距离连远征都谈不上。抬起视线,郝仁对在主位上坐着的伯颜说道:“大帅,这仗大概会旷日持久吧。”
伯颜没有立刻回答,他冷淡的目光看向张弘范,张弘范元帅马上答道:“大帅,我等大概不能与宋军在野外正面作战吧。”
几年前,蒙古军与宋军在归德府城外和宋军来了一场正面作战。虽然宋军背后有城池,占了地利的便宜,不过四倍于宋军的蒙古军还是在野战中被正面击败。张弘范对此印象深刻。宋军占领了汴梁,蒙古军若是再和上次那样攻城,大概是讨不到好处的。
见张弘范也是这个调调,伯颜叹道:“我大蒙古从来不以攻城为长。既然汴梁丢了,那就靠骑兵与宋军周旋。”
郝仁也考虑过这个问题,他叹道:“可不管如何,最后还是要在城下激战。若是沿途抢掠,这河南还有什么好抢的?”
河南在金国覆灭的时候被折腾的极惨,金国守汴梁,光是因为瘟疫就死了百万人,蒙古破城之后又搞起屠城的把戏。金国最后一个皇帝金哀宗之后又在河南跑来跑去,进行了许多战斗。依照蒙古的尿性,各地也被屠灭一番。之后河南在蒙古的设计里面是搞牧场,更没有恢复农业的打算。一个牧业地区完全没啥好抢的。
听郝仁说的丧气,张弘范答道:“我们南下抢掠归德府和许昌。”
郝仁没好气地答道:“且不说能不能抢到,姑且说抢到了,我们怎么撤回来?”
抢掠成功就意味着大量的物资,运输大量物资就意味着大量护送的军队。这种规模的队伍没办法隐藏起来,到时候宋军堂堂正正发动进攻,蒙古军还是得面对野战的困境。
张弘范对郝仁描述的场景没办法反驳,他很想问:我大蒙古啥时候变得这么弱啦。但是他怎么都讲不出来这话。迟疑了好一阵,张弘范才开口说道:“也许在归德府城外的宋军乃是宋军里面最强悍的,其他宋军不堪一击呢?”
这话说完,张弘范自己都觉得有些不好意思。想知道哪支宋军更弱,只能靠正面作战。但是碰上强悍的宋军,蒙古军也就只有损兵折将。任谁都不想自己的军队成为献祭的那一支。
对着这群未战先怯的几个家伙,伯颜大帅冷淡地说道:“最近几天,大汗大概就要出兵。”
伯颜大帅判断的没错,经过一个月左右的准备,蒙古军终于做好了出征的准备。五月初六,大汗忽必烈先命人诵读征讨宋国的檄文,刚念到檄文中对宋国杀戮大元官员表示愤慨的那部分,范文虎已经低声抽泣起来,群臣看着他泪流满面的样子,都不知道该说啥。
等讨伐的檄文念完,范文虎先是一嗓子“陛下圣明!”接着就“呜呜呜~~~~”的跪伏在地哭泣起来。此次仪式还算挺大,不仅范文虎参加了,包括吕文焕、高达、夏贵等降将也参加了。瞅着范文虎这番表现,降将们心中感慨万千。他们知道赵太尉对于宋奸的态度,宋国消灭宋奸的行动遭到忽必烈的军事打击,降将的确觉得大元比之前的宋国有种多了。可范文虎的表现虽然应该,但是这种夸张激烈的行动让降将感到害臊。降将们甚至觉得忽必烈大汗也许会生气。
抬头看大汗忽必烈,却见大汗忽必烈竟然露出了颇为感动的表情。这帮降将们立刻额头三条黑线,这也行么?就在降将为这种尴尬局面难堪之时,却见范文虎收起悲声,磕了三个头,站起身用衣袖擦了脸,用鼻子有点发堵的声音说道:“臣失礼了,还请陛下恕罪。”
忽必烈大汗摆摆手示意没事,接着就起身宣布,“后日出兵!”
到了出兵的日子,大都街头真的是旗幡招展绣带飘扬,大票骑兵集大都南门之外,百姓们都跑去城外看热闹。上万的军队与好几万拖家带口的百姓,让大都城外看着热闹非凡。远远看到簇拥着大汗忽必烈与太子真金的亲卫队出现,百姓们纷纷跪地行礼。从亲卫队中看到那几乎看不到边的伏地百姓,忽必烈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太子真金更是激动的脸通红。
孛儿只斤·郝仁在距离大汗没多远的地方,他也被这样宏伟的场景所感动,但是郝仁是反对此次出战的,这种感动也因此大打折扣。因为出身水军这个技术兵种,郝仁对技术兵器在战争中的作用感受很深。什么样的个人勇武在密集射击的枪炮面前都显得那么脆弱。比起枪炮,蒙古军真不是宋军的对手。
不过郝仁也知道此时根本不是该他反对的时候,此次战争本已经不可避免。跟着大汗的队伍向前走,郝仁目光看向此次出兵的行列。与上次南征相比,这些军人有不少都是熟悉的面孔。也就是说,几年前这些人参加了战争。几年过去了,蒙古军中还是这些人。郝仁无奈的想,老兵至少比较可靠。
经过一番仪式之后,蒙古军就跟随大汗出兵。此次理论出动了十五万军队,其中十万走汴梁那一路,五万前往山东作战。去山东的那一路并没有从大都出发,他们由阿术元帅统领,已经进军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