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宋 第417节

“若是官家不答应……”刘宠心里面有点不安。他好不容易在赵官家那边留下能干的印象,出了事情就这么给官家发报,会不会影响他的光辉形象……

“官家答应或者不答应,都是个结果。现在我们急需的就是结果。”年轻的冶金专家果断答道。

这下刘宠心念一震。他的确没想到做事情还能有这样的态度。至少现在的刘宠是拿不出来这样的态度。羞愧之间,刘宠立刻表示赞同,“现在就给官家发报。”

第三天,刘宠接到了回电,“将装备带到河北,组织当地人进行打磨。出发前,记得从枣庄带打磨工具。”

从电报稿里看得出,赵官家一点都没生气。他也只是就事论事而已。刘宠立刻让众人把装备装上小船。这边在很短的时间里面先紧急生产出了两千套铠甲,以及四千支枪头以及四千把斧头。至于木质部分,就只能到河北那边再寻找配套。

这些玩意装上小船,顺着运河往徐州运输。从徐州到微山湖也就是几十里水路,结果小船使用人力运输,几十里水路硬是花了一整天才走完。年轻人们议论纷纷,都觉得这速度比蒸汽车船逆流而上都慢。蒸汽车船不管是顺流而下或者逆流而上,都不需要大家消耗气力。现在搬运完东西,累的跟狗一样,还得卖力撑船。到了目的地之后已经精疲力竭,若是赶工,还得继续搬运。

然而货物往蒸汽车船上一装,就没了这样的辛劳。一路上几个小时的时间,休息也能休息过来。议论着这些,大家觉得厂家的代表固然傲慢,不过厂家既然全力都在生产蒸汽机和锅炉,还真的拥有如此傲慢的本钱。

蒸汽车船装了货物以及一众搬运货物之后累的如同死狗的年轻人,第二天一早就从徐州出发。众人在船上休息了一整天才缓过劲来。又休息了一天,觉得身上的疼痛减轻一点。

第三天上午,他们就接到通知,船只已经到了东营的黄河口。

刘宠万万没想到这么快就到了东营。整个人都是懵的。他这次探亲假是从东营出发,沿着官方开辟的官道,骑着毛驴跑到了登州。在新开辟的深水港烟台出发,在宋历10月中旬(西历的12月)由北向南,顺风顺水,三天跑到了长江口。

这次出航完全是逆风而行,船只并没有为了逆风而走大之字形,而是沿着最好的航道一路北上。

此时船只已经能够看到在目力极远处,海平面上有着黄色的一条线,那是黄河入海口的景色。这颜色证明了刘宠此次短暂的探亲假终于结束,他的工作再次开始。

刘宠不得不收拾了心情。然而此时的刘宠却也生出一种希望。下次探亲假,能乘坐蒸汽车船的话,回家一定会更加轻松。

第149章 无人区(一)

冬日的阳光下,乌兰不花坐在马车的车位上,驱赶着马匹沿着大路回家。这辆马车只用了一匹马就在土路上跑的飞快,全靠忽必烈大汗赏赐的新式车轮。发赏赐的人讲,这种车轮来自南边的宋国,一个就得好几头羊。言语间甚至遗憾。

乌兰不花的确觉得比较遗憾,如果能和之前一样到南方的宋国掠夺就好了。那样的话不仅能带回车轮,还能带回牛羊与丝绸。但是上次与南边的宋国打仗,已经死了好几千蒙古健儿,还什么都没抢到。蒙古牧民们都非常失望。除非忽必烈大汗能够如同成吉思汗那样讲出胜利的道理,否则就没人会跟着忽必烈大汗再去远征。

马车上是过冬的粮食。作为蒙古人,有义务跟着大汗打仗。而大汗在蒙古人遭受灾难的时候也有义务进行救济。今年遭了蝗灾,牲口受灾还能通过屠宰的方式留种,等待明年继续繁衍。蒙古人吃饭就得靠大汗赏赐。好在河北各地的大帐都在城里,蒙古人到了城里就可以领取粮食。不仅能领到粮食,大汗的赏赐也能在城里领取。

赶着马车到了离家几里远的地方,乌兰不花停下马车。他只觉得不对,非常不对。从之前他就感觉不对了,譬如家里本来该出来啃荒草的羊不见踪影。以他爹妈的习惯,绝不会这么怠惰。譬如家里的蒙古包外面搭出来的衣服,在这样的好天气里绝不会只有孤零零的一件。若是只有一件,很快就能看到老妈端着洗衣服的盆子过来继续晾晒衣服。

这还是乌兰不花感觉到的地方,更多的地方都是能感觉到,但是却说不出。所有的感觉都让乌兰不花越来越不安。

把马车赶到前面的僻静之处停下。将马匹从车上接下来,乌兰不花沿着一条可以走但是只有蒙古骑手才会走的路线往家的方向前进。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有着太多危险,等危险被看到的时候往往太晚了,蒙古人就必须有这样的路线。

到了家附近,乌兰不花闻到了空气中新鲜的血腥味。蒙古包附近静悄悄的,这让乌兰不花感觉到更恐惧。

到了自己家,乌兰不花偷偷掀开蒙古包后面隐蔽处的布帘,就见蒙古包里面没人,仔细再看,就见地上倒着几具尸体,却是乌兰不花的弟弟妹妹们。

有过了一阵。满脸泪痕的乌兰不花跌跌撞撞的走出蒙古包。这里已经没有活口,站在蒙古包前面,却见到正门远处的坡下有人。

乌兰不花锐利的目光所以,看到一些汉人正把他的父母绑在树上,用刀在割他父母的嘴。他的父母虽然尝试挣扎,却一点用都没有。就在乌兰不花呆在蒙古包门口的时候,下面的汉人已经看到了乌兰不花,他们立刻拿着兵器向山坡上赶来。乌兰不花也没等着被围被杀,他立刻跑到蒙古包后,骑上他的蒙古马疾驰而去,向着远方逃去。

想在草原上活下去,就必须学会逃跑。

纵马疾驰的乌兰不花心乱如麻,他最初只想着尽快跑到城里向城里的百户求助,请求百户出兵。不过跑了一段之后,乌兰不花就觉得大概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方才看到山坡下大概有十几个汉人贼寇,乌兰不花就想起了旁边的如哈喇巴儿思家。

如哈喇巴儿思家有七个儿子,比乌兰不花家人口多。有这样的邻居,自然会有不少冲突。然而此时面对的是汉人贼寇,蒙古人当然要联合起来。如哈喇巴儿思家距离乌兰不花家最近,要是能请到他们帮忙,应该能对付得了那十几个汉人贼寇。而且让父母得救的几率也最大。

想到父母,乌兰不花就想起那些汉人用刀在割自己父母嘴的惨状。他心如刀绞,再也不敢想下去。

如哈喇巴儿思家距离乌兰不花家有十几里,两家分别在两个村子附近。眼见到了如哈喇巴儿思家附近,乌兰不花勒住马匹。却见哈喇巴儿思家蒙古包被至少二十几名汉人围住。从蒙古包里面不断有箭射出来。勉强逼住了汉人的进攻。不过还有其他汉人贼寇正在赶过去参加围攻。如果人数再增加的话,如哈喇巴儿思家铁定挡不住。

乌兰不花的马匹在原地转了几个圈子,同时呼哧呼哧直喘。接着猛然人力起来,同时发出一声惨痛的嘶鸣。乌兰不花猝不及防,被马匹给掀了下去。在他眼冒金星的爬起身来,就看到一个穿着闪亮铠甲的人大步走过来。

那人全身都是闪闪发亮的亮银甲,头盔有面甲,面甲上有一个‘T’字型的窄窄洞口,在上面的那个横杠位置里,隐隐能看到一双亮晶晶的眼睛。

乌兰不花也想不了那么多,他拔出蒙古弯刀扑向那人,挥刀就砍了下去。就见那人抬起手臂,蒙古弯刀砍在那人手臂的铠甲上,竟然被弹开了。而那人此时挥动右臂,硬邦邦的亮银拳套一拳捶在乌兰不花的胸口下方。

剧痛传来,乌兰不花只觉得气都喘不过来。那人又飞起一脚踹在乌兰不花的小腹上。此时旁边又冲出几个汉人贼寇。冲过来就将痛不欲生的乌兰不花给捆了个结实。

不久之后,乌兰不花被汉人贼寇押到如哈喇巴儿思家的蒙古包外,此时蒙古包上破了好几个大洞,像是被人砍成那样的。

穿着普通衣服的汉人贼寇们列队,如哈喇巴儿思家的人被绑在了蒙古包外的树上。当乌兰不花被拖到如哈喇巴儿思家人旁边的时候,就见到另外几名全身包裹在甲胄里头的汉人在汉人贼寇队列之前。

然后,这些汉人贼寇突然就唱了起来。

“灶王爷,灶王奶,麻糖粘住你们的嘴。”

“灶王爷,灶王奶,麻糖粘住你们的嘴。”

乌兰不花懂的汉话不多,大概听明白了这首短短的歌在唱什么。却不知道汉人贼寇唱这首歌是为了什么。

然后脚步声中,就见到打倒乌兰不花的那人带了另外一队汉人贼寇走上来。乌兰不花忍不住就觉得被击中的位置一阵疼痛。接着就见那人摘下了头盔。头盔下是一个盘在头上的乌黑发辫。那人竟然是女子。

“灶王爷,灶王奶,麻糖粘住你们的嘴。”那女子对着汉人贼寇们大声唱道。她声音凄厉,满是怨念。

唱罢,那女子大声喝道:“诸位,这些灶王爷灶王奶就在咱们面前,今天大家有仇的报仇,有冤的抱冤。割烂他们的嘴,然后送上他们上天!”

“好!”下面就一阵怒吼。没等乌兰不花弄明白,那些汉人贼寇已经冲上来拿着刀在乌兰不花脸上嘴上又割又戳。剧痛之下,乌兰不花忍不住惨叫起来。

在此时的大都,忽必烈正阴沉着脸听着最新的报告。金殿上气氛凝重,这么多年来,蒙古人欺压汉人,汉人若是敢还手,就会被杀。此时,局面发生了巨大变化。红巾军这支汉人组成的贼寇在黄河以北地区袭击忽必烈下令派出驻扎在河北各地的蒙古小家族。

“大汗,近日已经知道的有四十几户蒙古人家遇害。尚且不知道消息的却不知道还有多少。”

“大汗,官府派出去的兵马遭到贼寇袭击。他们聚则为匪,散则为民。狡诈的很。”

忽必烈没有立刻说话。他把那么多蒙古小家族放出去,就是为了探听地方上的消息。同时彰显蒙古无处不在。这些家庭乃是忽必烈重要的情报来源,每年到了年末的时候这些家族都会前来大都拜见忽必烈,除了歌颂忽必烈的功业之外,还要把各地的情报告知忽必烈。

那些小家族都住在各个村落旁边,那些村落每天有多少灶在冒着炊烟,他们都能数的清。这样的一些耳目还是忽必烈征税的重要依据。往往比地方官还要靠谱。

然而今年接近年末,前来贺岁的人少了许多。虽然不能断定那些人已经遇害,但是他们之所以不来,并不可能是因为他们已经看不上忽必烈大汗每年赐予的那份奖赏。

听够了下面的种种说法,忽必烈开口问道:“郝仁那边有什么消息么?”

“万户还没有什么消息过来。”立刻有人禀告。

听了这话,忽必烈再次沉默下来。之前因为火器局的管事指责镔铁局的管事,说镔铁局没办法生产出足够的铁来制作火枪。然后镔铁局的管事讲说是大宋从黄河以北向黄河以南拉人,导致没有足够的人手生产铁。忽必烈就让郝仁前去收拾局面。

到了现在,局面不仅没有变好,反倒是加倍的恶化了。郝仁原本还把一些当地的情况告诉忽必烈。譬如当地官府横征暴敛,灾年的时候不仅不赈济,反倒加税。而且地方官府为了邀功,还坑骗百姓,把他们拐去大都当匠户。

对于郝仁这些报告,忽必烈进行了严厉的呵斥。让那些穷人到大都当匠户有什么错?现在大都缺乏劳力,有人来做苦力当然好。至于灾年收粮,那说明地方官府有能力把粮食收上来。既然是灾难,朝廷的日子也不好过。大都这么多匠户要为蒙古贵人生产各种手工用品,他们也得吃喝。没有粮食,让他们饿死么?

首节 上一节 417/98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