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杨亮节这么一个讨厌鬼的名字,不少人都忍不住笑出声。但是这个比喻倒是没问题,杨亮节至少还没有放弃杨淑妃。可那些人可就没这样的亲戚。
第020章 官家的家务事(二)
大宋到现在为止,公开表示要推翻官家地位并且到皇城门口堵官家而没有被杀的唯一一个人就是杨淑妃的哥哥杨亮节。那时候赵嘉仁并不想弄死杨亮杰,那时候大宋在审判宋奸之后也有了新的司法体系。杨亮杰因为‘扰乱社会治安’被关了一阵,之后又悄无声息的获得释放。作为当年坚决抵抗蒙古入侵的功臣,扰乱社会治安并不能取消他的待遇。
因为张世杰在北伐中被重用的关系,不少人知道杨亮杰因为照顾产后的杨淑妃而让杨家下一代重新获得了一些机会。杨淑妃在第二任丈夫张世杰参加北伐之后得到了家族的照顾。面对时代的大潮,这一家人没有因为各种波折而分崩离析,靠互相扶持稳住脚跟。
但是这帮临安总投降之后被蒙古人带去北方的太皇太后以及嫔妃们就完全不同。她们的家人靠把她们‘卖’进皇宫而换取好处,又被时代的大潮冲的七零八落。在已经一切都被改变的十年后,那些人并不认为这些女人还是他们家的人。送给了赵家,她们就是赵家的人。
最后关于谢道清以及嫔妃的事情暂时没有统一结论,高官们虽然对此事有兴趣,却并不想掺乎进来。赵嘉仁觉得这帮人都抱着看稀罕的心态面对。
等到晨会结束,司马考倒是带着丁飞前来见赵嘉仁。司马考问道:“官家有没有考虑重建冷宫?”
“冷宫么……”赵嘉仁不吭声了。
身为直男,赵嘉仁对于宫斗之类的东西毫无兴趣。所以冷宫是啥,他只是听说过。司马考明显对于这些比较熟悉,他看赵嘉仁的表情,就稍稍解释一下。
冷宫是一种统称,指皇宫中君主安置失宠的后妃、皇子的地方。一般来说并不存在这么一个专门的宫殿,所谓打入冷宫实际上就是被废,不再享受一切皇室成员的待遇。被关在破败荒僻的宫殿里面不能出来,吃不饱穿不暖。加上心理上的巨大落差,加上宫中这种嫉妒心横行的地方,基本活不了多久。
经过这么一讲,赵嘉仁立刻就明白这是怎么回事。而司马考好像意犹未尽,又继续讲述着冷宫的秘辛。在普通人的印象中一般打入后宫的嫔妃都是做了错事或者失宠的妃子,实际上身为皇帝的男人很少将自己的女人打入冷宫。皇帝很忙,每天要处理朝中大事,后宫几乎都是由皇后来打理,将嫔妃打入冷宫是皇后的职权之一。只要不是皇帝非常喜欢,每天都要见的宠妃,少了那么一两个女人根本不算啥。
“你的意思是,我先把这些女人接纳下来,再让皇后她们打入冷宫?”赵嘉仁问。
听了这个回答,本来只是听知识的丁飞一脸厌恶的打了个寒颤。作为前肃奸委员会的主任,丁飞立刻就明白了赵嘉仁所说的东西,并且为这阴损的做法感到非常不爽。
司马考并没有觉得有啥不对的,冷宫之所以会出现,就是因为皇室有这方面的明确需求。几千年来,类似赵嘉仁眼下的棘手问题绝不是只出现一次两次而已,以前的皇家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同样非常苦恼,最后大家总算是拿出了相应的手段,并且约定俗成的流传下来。
所以司马考劝道:“官家,那些女人本就是赵家的人,不管官家再不乐意,大家都是这么看的。真心讲,我们这类知道宫廷故事的人,见到官家竟然让杨淑妃改嫁,都觉得官家心太善。嫁给张世杰已经是杨淑妃最好的结果。”
赵嘉仁听了这话之后愣了愣,他并没想到居然真的有人能看到这点善心。虽然权力斗争极为惨烈,官家地位的抢夺更是如此。然而赵嘉仁还是希望尽可能的多点善意,少些残暴。不过赵嘉仁可不敢奢望他的这点善心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同。
沉默了好一阵,赵嘉仁开口说道:“我不认同冷宫的存在。而且我想说的远点,说说我个人的理想。我知道男人都喜欢和更多女人发生些什么,而我个人其实反对纳妾制度。一夫一妻制就很好。而且夫妻能在一起过日子就过,过不了就分。这是我希望制定的婚姻法的基本内容。”
对这么一番话,司马考完全摸不着头脑的样子,丁飞倒是两眼放光的猛点头。
赵嘉仁继续说道:“如果说这些女人有罪,那就由检察院提起诉讼,大理寺审判她们,其间也通过律师等制度保证被告的司法权益。如果到了该枪毙的罪行,一旦终审判决,那就明正典刑。这种制度在审判宋奸的过程中有非常好的表现,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冷宫是个私刑,搞私刑是犯法的。我不能接受。”
司马考知道赵嘉仁的秉性,这番话并不针对任何人。但是自己的建议居然被如此拒绝,他心里面也不爽。于是司马考说道:“若是官家如此看,臣觉得就把这些人交给店宅务之类的机构就好。”
店宅务主管廉租房,也提供一定的社会救济功能。如果大宋皇室不肯承认这些女人是赵家的人,理论上就可以把她们交由社会救济部门来负责。
听了这么一建议,赵嘉仁心中觉得如此处置方式怪怪的。可是又完全属于依法行政。最后赵嘉仁叹口气说道:“我再想想。”
见赵嘉仁如此,司马考起身告辞。然而走了几步,他忍不住回身说道:“官家,你若是将这些女人赶出赵家,定然有许多人要说官家的种种。若是逼急了,官家搞不好还得把她们和利用她们话说八道的人抓起来入狱。既然到最后还是如此,那又何必呢?现在把她们打入冷宫,一则有态度,二来以官家的仁厚,她们也不至于被折磨致死。唉……官家怎么想就怎么做吧。”
见到司马考撂下这番很有分量的话后大踏步离开,本来也一起起身离开的丁飞有些尴尬。他最后还是选择离开。因为丁飞发现自己没有什么能说出口的建议。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更何况是天家的家务事。
论武功,现在大宋都承认赵官家乃是大宋建国的322年中最强的军事统帅,便是狄青岳飞等名将也远远不如。论文治,丁飞觉得自己在赵官家的朝廷里做事,整个人是越来越明白,越来越成长。
然而这并不足以让丁飞觉得自己能够解决轻松眼前的问题。大家都知道丁飞是安排来接掌司法,丁飞自己也知道。所以他很清楚赵官家在坚持理念,坚持国法治国,反对私刑处置。但是从结果来看,赵官家的坚持面对着残酷的现实。
相比较完全摊开在光明下的理念,历朝历代的阴暗手段反倒是经过仔细斟酌的妙招。合情合理,也不会打扰到不相干的人。
想着这些,丁飞发现自己已经到了马车前。他进了马车,无奈的点了根烟。他很想为赵官家出谋划策,在赵嘉仁认同的理念下解决烦恼。然而左思右想,丁飞发现自己的才气并没有比过去的才智之士更强。
赵嘉仁并不知道自己的部下如此的忠于自己,他已经开始了另外一件工作,商讨淮河流域开发。两淮指的是大宋的淮南东路与淮南西路,这件事乃是大宋经济的近期重点。赵氏南迁,与金国以淮河为界。加上黄河南下夺淮入海,原本富庶的两淮流域遭到了极大破坏。
自从收复河南,黄河北上,加上宋军又在黄河以北拥有落脚点,大宋百姓虽然对开发河南心存疑虑,对于开发两淮再无担忧。而且赵官家曾经在两淮租用购买了大量土地,此次两淮最后的土地国有制度终于要完成。
负责此次会议的乃是户部、农业部、工部,赵官家是主席,参加会议的则是两淮知州。赵嘉仁很器重的文天祥也列席了会议。
负责起居注的部门现在已经变成了书记处,所有官府会议以及学社会议都得有书记员做记录。此时的书记员们准备好了纸笔,就等着记录会议内容。很快,官员们在长条桌边坐下,大家都拿出了自己的笔记本,准备发言和记录。
农业部先做了发言,“诸位,两淮流域因为黄河的问题遭受许多自然灾害和生态灾害,好在官家令黄河北归,这局面终于开始扭转。大量泥沙淤积制造了生态灾难,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些内容。在两淮有不少并不适合种庄稼的地方,可以种植棉花。”
官员们都接触了许多新名词,虽然名词来自赵嘉仁,却因为这些名词简单好用,大家自然都学了起来。农业部的看法挺简单,他们要在淮河流域推广棉花种植以及桑树种植,让两淮发展经济作物和纺织业。
不少两淮的官员本来是想做笔记的,听了这个整体规划,不少人听的认真,干脆放下笔,专心听讲。文天祥看过去,不少知州都面露喜色。
第021章 官家的家务事(三)
会议中间休息的时候,文天祥去了趟厕所。就听到有两淮的知州间兴奋地说道:“终于轮到咱们两淮发达的这天!”
文天祥在去河南当开封知府前,当过松江府知府。遍地的棉花以及松江的纺织业让松江百姓们安居乐业,棉花销售以及布匹销售让松江地区富甲天下。听那些两淮知州们的口音,有江南人。想来他们不仅深知棉布与桑蚕的利益之大,更是已经从这些买卖中受益的一群。
回到会场上,文天祥觉得心里面有些失落。松江今日的富庶乃是赵官家全力促成,在针对官员干部的培训中专门讲过棉花分类。通过培训,文天祥亲自比较之后才明白天竺短绒棉和扶桑棉之间的巨大差别。
天竺短绒棉的棉绒粗,长度在20毫米以下。扶桑棉分两种,一种产量高,棉绒比天竺短绒棉细,长度普遍在30毫米。而扶桑长绒棉产量虽然不比天竺短绒棉大,但是棉绒长度能够到超过37毫米。扶桑棉做出的布才是真正的好布,光滑细腻,不仅薄,还非常结实。那些丝绵混纺的布料,穿起来又吸汗又不黏在身上,受欢迎的程度已经超过丝绸。
听着农业部,户部,工部一个个出来保证,会大力投入到棉桑种植和纺织业上。那些知州们一个个笑逐颜开,文天祥想到松江面临的巨大挑战,心中失落感更强。经过这些年的工作和学习,文天祥很清楚松江府的崛起完全是因为当地曾经垄断棉花种植和生产。两淮的面积是松江府的百倍,当两淮也开始出产棉花已经棉布,松江府的好日子大概也就到头了。
正在感伤中,就听户部尚书孙青说道:“虽然两淮有了这样的发展机会,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松江府的发展经验。所有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土地国有的制度之上。两淮不乏大地主,所以两淮官员们必须热情局面,不能错误做出判断。”
这话如同一盆冷水浇下来,一些两淮知州的脸色登时就不好看了。大宋不禁止土地兼并,所以大地主非常多。这些大地主们依靠自己的土地积累财富,供养子弟读书,形成了一个个的进士家族,进而成为了进士集团。这个进士集团互相通婚,斗争中又相互扶持,盘根错节,在上层形成了巨大的势力。
在如此巨大的势力中,赵嘉仁曾经以夺取南海航线,开辟海外市场等手段成为其中当之无愧的翘楚。最终以其功业和出身登上至尊宝座。然而这些进士家族虽然支持赵嘉仁当上了官家,却不等于他们就肯支持赵官家的土地国有政策。
此时赵嘉仁站开始发言,“诸位。我大宋与其他朝代有何不同,你们有想过么?”
众人知道赵官家的学问极高,自然不敢献丑。而且这些人知道赵嘉仁这个发言只是引子,后面自然有他的想法。于是在一片安静的等待中,赵嘉仁继续说道:“我大宋是历朝历代里,真正实施了土地私有制的朝代。以前的时候,土地虽然是人民种植,但是在哪里种,种什么,怎么种。收成如何,朝廷和官府通过制度都有监管。最后的税收自然也有了确定。从里长到亭长到县令,这些官员们都有整套的培训,其中优秀的会打仗,懂后勤,懂管理,能在更高的职务上发挥能力。然而我大宋则是土地私有,种什么,怎么种,国家通通不管。只要能收的上来税就好。而这些大地主们当然不肯交税,要么就有旧党那帮人拼死的维护大地主的利益,要么就各种歪理邪说。借着儒家的壳,拼命往里塞各种私货。归根结底,还是国家的根本制度变了,表象就变了。土地所有制变了,衍生出来的利益就变了。”
在座的知州都不白给,白给的都被淘汰掉了。听着赵官家讲述大实话,普通人出身的知州们神色兴奋,不少人深以为然的微微点头。而那些进士出身的知州们中大多数脸色变得难看起来。
文天祥微微闭上了眼睛。他乃是江西大地主出身,家里豪富,在国家遭遇破灭危机之前,才气纵横的文天祥可是眼高过顶,极少有人能被他放在眼里。现在的他早没了以前的骄奢,所以对赵嘉仁的评价格外有感触。
在以前的大地主眼中,不是朝廷养活了他们,而是他们在养活朝廷。官家、官员、小吏,哪个不是在吃大地主的供养。若是没有大地主们的税负,国家早就破产了。直到现在正在慷慨陈词的赵官家出现,用事实证明朝廷和官员没有大地主的赋税照样能活下去,还能活的很好。只要土地国有制,朝廷和官府就直接和那些下地的泥腿子们一起向前走……
“诸位。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革新。大抵如是。大抵!他们之所谓复古,是回到他们所记得的若干年前,并非虞夏商周。所谓理学,就是这么一回事。理学什么时候兴起的?不是汉唐,不是魏晋,而是本朝。理学又是怎么壮大的,公田越弱,理学越盛。私田越强,理学越旺。朝廷越无能,理学越发达!”
“说得好!说得好!”随着一声赞叹,已经有人开始激烈鼓掌。
文天祥扭头一看,就见工部尚书正满面喜色的表示着对赵嘉仁的认同。而工部与农业部的那帮官员已经跟着工部尚书一起热烈鼓掌欢呼。再看那帮进士出身的官员,有些人则是忍不住对工部和农业部的那帮家伙们怒目而视,更多进士出身的官员则面如土色。有些人甚至开始瑟瑟发抖。
收回目光,文天祥端起茶杯,勉强喝了一口润润干涩的喉咙。清苦的茶水让苦涩感更加强烈。这位大宋状元学识渊博,所以知道赵官家并无丝毫谎言。说的是真的。在真相摊开在光天化日之下的时候,文天祥文状元感到了发自内心的巨大恐慌。
第022章 官家的家务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