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冻得浑身冰凉的吴子阳想笑笑,却笑不出来。今天是十二月初五,差不多是最冷的时候。他费力地说道:“赶时间。”他们的确要赶时间,此时天空阴云密布,若是不抓紧走,万一下起来更糟糕。好歹在刚过中午时分抵达目的地,这天看着和傍晚已经没啥分别。
“你们,真吃了大苦头。”杨铁心感慨起来。这样的冬天就连蒙古人都不敢出门,出门就是死。也就是大宋军队才能凭借之前的建设在雪地里前进。
这帮冻得够呛的家伙被放到火炉边烤着,红糖姜汤送上来,体温上升,这些家伙困了。温暖的火炕已经准备好,给他们洗了脚,在暖烘烘软乎乎的被窝里,吴子阳瞬间就进入了梦乡。
一觉醒来已经是第二天早上,饥肠辘辘的众人是被起床号惊醒的。他们穿好衣服,在警卫员带领下进入食堂。天还没亮,食堂里面灯火通明。战士们穿着能盖住小腿的军大衣,在食堂中整齐排队。
食堂里面人多,还有巨大的铁炉子,气温感觉不错。按照宋军的制度,官兵一体,大家排队打饭之后。吴子阳看到杨铁心坐在一张桌子边,他打了饭之后就凑过去坐在杨铁心对面。
“快点吃,吃完了再说。”杨铁心说道。
在这样的环境里面不适合谈话,饥肠辘辘的吴子阳迅速把饭吃完了。他知道即便是饿,也不能多吃,就把碗放到收碗的位置。杨铁心虽然吃的早,却比吴子阳吃完的晚。两人回到了办公室,此时办公室里面的火炉已经换上新媒,打开风门。屋里面也暖和起来。
“仗打的怎么样?”吴子阳问道。
杨铁心叹道:“去年我们三万人杀了大概十五万鞑子。今年军区来了三万步兵。按照计划,骑兵继续沿河扫荡。三万步兵直扑和林。只怕今年就没那么多鞑子去守护和林。”
吴子阳微微点头。根据统计,宋军到现在杀了三百万人。杀十五万人和蒙古人相比那是微不足道,但是对宋军来讲,这算是很大的数量。
“到明年能解决和林?”吴子阳问。
“不知道明年会如何。不过若是早些年就沿河进军,现在和林已经拿下了。”杨铁心叹道。
看着这个老战友,吴子阳衷心地说道:“你真是辛苦了。”虽然此时应该谈公事,吴子阳想到的却是来自外交部的消息。原本只是有消息,杨铁心的夫人包惜弱被蒙古王爷郝仁掳走,当了郝仁的老婆。但这毕竟是传言,也不能完全当真。最新的消息终于将传言变成了现实,看着一直未娶的战友,吴子阳想说点啥,却说不出啥来。
杨铁心不知道老战友心中装着关于他的消息,这位阴山战区司令继续谈论着工作,“就我看,明年一年若是能再杀掉二十万蒙古人。蒙古也差不多就要动摇。根据我们抓的俘虏审问,蒙古草原上的人口据说从三百万一千万不等,也不知道到底是多少。”
“是啊。只要找到门路,定然有杀光的时候。”吴子阳笑道。这话说的一半是真心,一半是对杨铁心的附和。吴子阳此行目的又不是监军,而是调查军队的情况。自然没有必要与杨铁心唱对台戏。
然而吴子阳没想到,蒙古人又不是木头,站在原地等着大宋骑兵去砍。此时已经有十几万原本在阴山军区西边的蒙古部落见势不妙,立刻向西跑。此时已经到了温暖的巴格达。宋历十二月初五,不要说阴山已经白雪皑皑,连大宋首都杭州都下起了雪。而巴格达只是下着小雨,气温在十度左右。经历过草原上零下三十几度的低温考验,十度让这些牧民们感觉到时分凉爽惬意。
蒙古大汗忽必烈就没这么惬意,大量蒙古人口正在进入阿拉伯地区,他们都是高贵的蒙古人,自然不能比作为奴隶的真神教教徒待遇还差。可这些人要吃要喝,地方赋税收上来之后根本不足以养活将近五百万蒙古人。也幸好伯颜大帅所在的埃及盛产粮食,还挖通了埃及运河,尼罗河两岸的粮食可以顺畅的运到巴士拉那边。也可以更近的送到地中海东岸。
不过忽必烈大汗也知道坐吃山空的道理,蒙古靠的是四处掳掠获取财富,蒙古大汗把这些财富赏赐给蒙古部落,构架起蒙古社会。蒙古军主攻方向是天竺北部的邦国,敌人的轻骑兵往来如风,战象又高大强壮,很难撼动。加上北方邦国数量巨大的步兵,蒙古将领知道正面硬杠必然损失惨重,所以蒙古军陷入了无奈的持久战和长期战。
“大汗,这些人送到哪里?”皇后问道。
“送到哪里都已经人满为患,就让他们先留在巴格达。”忽必烈大汗不爽地说道。中东这个地方看着不小,气候也不错。粮食也多,但是蒙古人并不是汉人那种农耕民族,在大都的经验告诉忽必烈,就算是分给蒙古人地,他们也不会去耕种。他们只会放牧,对于种地完全没兴趣。
想到这里,忽必烈叹道:“若是他们肯种地就好了。”
皇后看着忽必烈愁眉苦脸的样子,忍不住笑道:“既然如此,不如把他们送到埃及那边。我看伯颜那边也许需要人手。”
“不行。”忽必烈果断的拒绝。
皇后讶异于忽必烈的果断,面对纷繁的朝政,忽必烈很久没有这么果断的表达态度。
“为何不行?”皇后问。
“因为……反正就是不行。”忽必烈大汗没有给出明确答案。因为他内心真正的希望是能够将富饶的埃及收归大汗的直属,在那边派遣官员管理。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任命埃及总管。如果再给伯颜十几万人,很容易就让伯颜拥有这十几万部众。有几十万蒙古部众的伯颜万一不肯放弃埃及,那就是一个大麻烦。
见忽必烈这样,皇后也不说什么。她与新来的蒙古部族首领有点亲戚关系,所以帮一帮,让他们过的好些。能有给他们的地盘,那是最好。现在既然没有,留在巴格达城,也不愁饭吃。
当天上朝之后,忽必烈对群臣说道:“我听闻现在真神教教众在家礼拜,每次礼拜必然诅咒长生天。所以以后真神教不能在家礼拜,必须得去庙里礼拜。便于我们监督。”
这话说的是关于宗教,那些头脑清楚的大臣则知道事情并非如此。蒙古对于诅咒长生天的人从来不会这么温柔,蒙古弯刀一定要好好教不敬长生天的家伙重新做人。现在真神教徒去庙里礼拜,要交钱。很多人不去庙里,就是因为这笔费用。如果所有真神教徒都必须去庙里礼拜,这个钱的收入就大大增加。
有人忍不住问道:“大汗,若是真神教众闹事怎么办?”
“这还用问么!”忽必烈大汗冷冷答道。话说完,蒙古大臣都不敢接腔。
沉默了一阵,有人说道:“大汗,若蒙古人肯种地,我们就算是杀光真神教又如何。可否下令让一些穷困的牧民去耕地。”
说话的乃是真金的第二个儿子答剌麻八剌,这个年轻人的话说到了忽必烈心里,他看着自己非常器重的孙子,没好气地说道:“若是如此倒好,可这么多年根本没听说有这样的牧民。你准备怎么做才能让他们去种地?”
“我觉得郝仁那边做的农场就不错。”答剌麻八剌把他的想法告诉了他爷爷忽必烈。
听到郝仁这个名字,忽必烈心中就是一震。成吉思汗有许多儿子,他的儿子们也有许多儿子,现在孛儿只斤家的子孙数量非常大。然而能够继承大汗位置的必须是皇后的亲生孩子,这就排除了郝仁的继承权。虽然他的爷爷也是托雷,却天生就与其他托雷孙子有不同。
但是这个郝仁却靠自己闯出一片天,甚至连正统的托雷子孙都不得不多次依靠他的力量。忽必烈感觉到一种说不出的不安。想了想,忽必烈说道:“就让郝仁前来巴格达,我来亲自问他。”
大汗召见的消息在大宋331年正月十五传到了基辅,此时的郝仁正在黑海港口敖德萨城参观正在修建的新港口。港口上建设了不少铁家伙,这些铁家伙利用滑轮和齿轮组,组成了吊装码头。看着一人就能推动绞盘缓缓吊起上千斤的东西,郝仁就觉得大开眼界,心中欢喜。
除了这些之外,郝仁更高兴的就是有线电报建成,钱庄也开始运营起来。大宋这边靠运输建立起从敖德萨到君士坦丁堡的钱庄体系。拿着票据,就可以在两地购买商品,实施交易。根本不需要真的搬着钱走。在国内,郝仁就可以通过有线电报网来实施通讯。消息朝发夕至,让在大宋见识过有线电报的郝仁开心的要死。
有线电报网很快就起到了作用,在基辅的电报局将消息送到敖德萨的郝仁这里。看着忽必烈大汗要郝仁前去巴格达的命令,郝仁心中生出强烈的不安。
大汗今年76岁,谁也不知道大汗能活多久。郝仁坚信到了这个年岁,忽必烈大汗肯定想为他的子孙做长远的安排。郝仁是孛儿只斤家的子孙,和忽必烈的亲身子孙相比,郝仁就显得不那么亲近。所以郝仁宁肯在大汗去世后去巴格达灵前好好的哭一场,也不想在这个时候跑去忽必烈面前。
但是想来想去,郝仁实在是找不出拒绝的理由。他只能乘船返回基辅,至于怎么做,见到了使者之后再说。
第214章 巴格达妖风(一)
“……听了二皇孙的话,大汗命王爷亲自去巴格达,讲述一下农场的事情。”
“我……”郝仁说了一个字就说不下去,此时他心中满是MMP的情绪。郝仁最不想被蒙古朝廷注意到他,不管是新政,或者是他决定的‘元国’这个国名。忽必烈大汗决定了大元国号虽然已经没人提及,但是元国这个称号总会让大汗心有所感。万一这感觉催生出大汗的杀意,那就是郝仁自作孽不可活。
“王爷,大汗下令一定要王爷亲自到巴格达前去讲述。”
“好的。我准备一下就出发。”郝仁表示了顺从。
安顿好使者,郝仁先把元国朝廷里面的事情交代给群臣,之后郝仁告诉这帮家伙,“各部都按照制度来做事。我前去巴格达的时候,由王后摄政。”
“遵旨。”朝臣们都表示赞同。
之后郝仁回到宫中将自己出门的事情告诉包惜弱。包惜弱听了郝仁要她暂时摄政,先是准备拒绝,之后还是点点头,“还请王爷早日回来。”
“嗯,我会尽快回来。”郝仁嘴上这么讲,心中却很是惴惴。他此时突然觉得自己明白和光同尘是什么意思。郝仁自己从来看不起那帮蒙古王爷,觉得那群土包子们完全没有价值可言,以汉人自居的郝仁平日里与那帮王爷并没有往来,也没有王爷乐于和他打交道。
现在就显出问题所在。如果郝仁与王爷们有不少往来,此时只用告诉王爷们他要去巴格达,万一忽必烈大汗对郝仁不利,那些王爷们就会替郝仁说点啥。以郝仁的傲慢,那帮王爷们只怕还乐于见到郝仁这个另类身死的下场。
不管郝仁怎么担心,此时都轮不到他多想。如果拖拖拉拉,忽必烈大汗便是没有多想,只怕知道以后也会多想。郝仁简单的收拾了一下,就带了不少礼物,与使者一起乘船出发。郝仁这边除了粮食也没啥特产,他只能带了些毛皮以及肥皂出发。
船只先从基辅顺流而下抵达敖德萨,在敖德萨换宋国大船南下。出了黑海进入地中海,在地中海的大马士革登陆,乘坐着骆驼队前往巴格达。二十几头骆驼行走在几百年来的商路上,沉重的物资让骆驼们慢悠悠的在走。
眼瞅着接近河边,大宋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伊拉克这边的农田里冬小麦已经开始继续生长。光是瞅着那些郁郁葱葱的局面就让人感觉开心,直到郝仁瞅见有蒙古人驱赶着马匹去啃麦苗,他的心情才一落千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