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宋 第949节

第308章 共和(十七)

“大郎,你来啦!”

看到忠王轻松站起身向自己走来,赵谦连忙上去见礼。作为大宋赵官家在世的唯一亲兄弟,赵谦的亲大伯,也是大宋名声赫赫的大学者,赵谦于公于私都得前来拜见。

两人落座,忠王赵嘉信笑道:“以你爹的性子,我一直不信他能安安稳稳当官家。果然没猜错,他弄出铁路来。”

赵谦和大伯关系很好,知道老爹在当县尉的时候大伯受爷爷赵知拙所命,到十四五岁的老爹身边看着老爹。现在听大伯说这些,他问道:“大伯,我爹真的不像官家么?”

赵嘉信叹道:“你爹是做事的人,我从未见他在那里当官。前几年我以为他是被那么多公务羁绊,担心他再无创造力。看来是我多心了。”

赵谦还从来没从这个角度来看老爹,一时竟不知说啥好。

赵嘉信自顾自的说了下去,“大郎,你们弄得那个农场不错,只是我总觉得还是不够科学。不知你们配套的学校是怎么计划的?”

“学校……唉,大伯,文丞相这几年经常写信来骂。”赵谦叹道。

“哼哼,该骂。”赵嘉信笑道。

赵谦陪着笑了几句,然后问大伯,“大伯,我一直有个想法,如果粮食亩产够高,农业技术真的够发达,真的能彻底消灭农民么?”

“消灭农民?你爹不是早就说的很清楚了么?”赵嘉信不解的问。

“我还是不敢相信。”赵谦自己干了那么久的农业和水利工作,对农民并无不敬,但是他也觉得农民本身也有很多问题。和老爹预言的未来的农业工人完全不同。

“农业工人为啥是要农村出身?你爹只是没干农业,我喜欢农业才干了农业,我们可不是农民。你呀,就不动脑子。哈哈。”赵嘉信笑道。

“啊?”赵谦突然有点明白了。就听大伯继续说:“就我所见,我手下学农业真学得好的,没几个是农民出身。他们大多是城里没种过地的,就是喜欢弄农业而已。真正的农民种地吃了那么多苦,他们不想继续种地受苦。看到农活,他们心里就不高兴。”

“大伯……你是说以后种地的农业工人都会出身城里?”赵谦还真没想到居然有这样的路数,整个人都有点惊了。

“为啥城里人不能做农业工人?”赵嘉信反问。

赵谦一时回答不上来,他的想法是农民直接变农业工人,有了先入为主的想法,赵谦自然不会和大伯一样的想法。

“大郎,你呀。你想想看,你伯母家是松江地主,你那几个堂兄弟堂姐妹谁去种地了。”

听大伯举了这些亲人的例子,赵谦完全明白自己想法的确有问题。这不仅是皇室,官员家庭里面不少人出身地主,可他们没一个想种地。等他们当了官,都努力把有意愿有能力的亲属弄出农村,送进城里的国家企业上班。

这次分地弄得全国皆知,城里面却只有少数人才选择会农村。这帮回去的人中绝大部分都是在城里混得不如意的。

有了新想法,赵谦思路突然就开阔了,他想了一阵,迟疑地说道:“大伯,难道以后所有人都要进城么?”

“如果种地只是一个职业,城里人为啥不会选择种地?只要有充分教育,自己也喜欢,他们种地不会被农民差,只会比农民好。农民种地完全是因为不种地他们活不下去。”

第309章 共和(十八)

半个月后赵谦第二次到了大伯这里,见了面就先道谢:“大伯让我去的那几个地方真好,真有特色。”

赵嘉信叹道:“唉。等铁路如你爹所说的那样修遍了大宋,你一定要多出去走走。很多时候你真到了地方上看一看,就知道他们面对什么。”

“大家比我想的要努力的多。”赵谦深以为然。这些农场有些条件非常好,有些条件不怎么样。相同点就在于农场里的人都很认真的在经营,因地制宜来布置农场。地势平坦的就修建了非常规整的水利设施,赵谦甚至看到了最新的煤气内燃机为动力的农机具。这玩意干起活来能顶几头牛。每个人平均耕种的土地都是单干户的好几倍。

土地不够平坦的则依照地形布置,山坡丘陵种竹子种树,平地种水稻养鱼,都是按照水土保持的方式规划。农民虽然下力,收获中很大一部分则是鱼类、竹笋、莲藕、桑蚕、水果等经济作物。单价较高。

水面大的则养殖淡水珍珠,定期收割葑草等淤塞水面的水生植物做蚯蚓的食物。煤气内燃机做动力的设备竟然向湖里面打氧,确保密度较高的饲养生物不会因为缺氧窒息。

三类模式中的每一种都使用不少机械设备。快过年了,财务人员做出的今年结算表与明年预算表中显示出基础建设、设备投资以及运作维护费用都占其中相当比例。赵谦明白如此高产背后是远高于单干户的投资,投资带来的生产效率壁垒是单干户无论如何都越不过去的龙门。

“估计没人和你说,农场里面每年都要尽量走些人。不管是考学之后进入城市,还是参军去当兵。要么就是工厂招工。农场里面不能让那一部分人一直待着。”

听了大伯的叙说,赵谦迟疑地问道:“这……这是官家的安排么?”

赵嘉信笑道:“哈哈,当然。也就是你爹才会这么想事情。”

“大伯,若是农场里的人走了,跟上来的人接不了那些人的空缺怎么办?”

“能不能接上空缺,就看他们在实习期的表现。实习期内接不上,那就让他们走人。”赵嘉信回答的非常爽快。

赵谦有些被这气势唬住,有些不知道该说啥。看着侄子居然有些不安,赵嘉信只能解释道:“你不要担心那些人,只要没人是托关系一定要占位置,那些人都能过试用期。别小看人啊。”

“真的么?”赵谦不知道该不该相信大伯的评价。

“你小子真是奇怪,你爹最得了的地方你居然没学到么?”

“哪条是最不得了的地方?!”赵谦立刻来了兴趣,他觉得老爹有太多不得了之处,却分辨不出最不得了的是什么。

“你爹让人干活从来都给钱,还给够。也亏得他能判断出这些事情到底值多少。懂得这条,你以后与任何人打交道都能清楚明白。我看你现在还糊涂着呢,到了农场就能挣到钱,那些人挤破头的想进来。能学会的是多数。”

赵谦有点无法接受大伯的观点,他认为老爹不得了的地方应该在那些理论,大伯说的却是实际执行。看到了侄子表情下的心思,赵嘉信有点不屑地说道:“你千万不要好高骛远,以为眼前看到的就是浅,你爹若是不知道倭国劳工便宜,他怎么可能要雇佣那么多。再深远的眼光也得能变成现实才行,你爹对利益花费那么精准,这点才是他最厉害的地方。”

赵谦还是不太能接受,却也不愿意和大伯顶嘴,边点头称是。从大伯这里出来,赵谦再回到杭州之时心中已经有了想法,在会议上赵谦提出‘严格考试制度,不许托人情’的指示。这边的人等的就是赵谦的支持,都欢欢喜喜答应下来。赵谦只能再次强调,“诸位若是觉得两浙路农民都加入了农场就是成功,我先要说明白,那说明你们失败了。加入农场的目的是让农场继续壮大,而不是徒具其表。我在北方搞农场调整,知道很多地方不适合农场,很多人也不适合农场。强行把这些纳入农场,就等于是破坏现在农场的经营。诸位都在基层走了很多,不会不知道这些吧。”

见赵谦说的都是亲身经历之后的实在话,热烈的气氛降温了。赵谦突然觉得大伯说老爹能明辨利益的说话其实很有道理,赵谦虽然没有老爹那么厉害,却还能看得出这帮人的利益所在并非是农场本身经营的优劣,而是农场覆盖比例的大小。既然他们和赵谦的利益看法不同,赵谦也只能告诉这帮人一些可能的后果。于是赵谦问道:“为何这么多人愿意加入农场,谁能说个理由。不,谁能说个你们认为的真正理由。”

众人都在猜测赵谦的想法,会议室里沉默着。然后一个人打破了沉默,“他们羡慕农场赚钱多。”

一阵哄笑随着这个回答响起,笑声未落,赵谦大声赞道:“说得好!我认为这就是真正的理由。”

哄笑声戛然而止,众人用各种目光看着说实话的这位学社高层。这位三十来岁的高层行若无事的坐在位置上,完全不在乎周围的人怎么看他。

赵谦把这位记在心里,然后说道:“想加入农场的心思一样,人却不同。有些是觉得自己有能力做到农场的要求,从而在农场里面站稳脚跟。有些则是图着农场的收益,只想无论如何都留在农场里。能不干好,他们自己也没底。他们能不能做到我不好说,但是有一点我非常确信,农场能吸引人是因为农场经营的比个人种地好得多,所以才能被人羡慕。若是一味增加规模,反倒拖垮了农场的话,这就是鸡飞蛋打。朝廷不可能接受这样的结果。”

话说到这里,赵谦觉得这帮学社的家伙应该听明白了。他问道:“诸位,你们可定下章程和要点发给朝廷。不要害怕说如果执行结果不如预期会如何,只要从一开始就考虑到这种可能,制定的章程就会对此作出预估。朝廷不能接受的是有人利用朝廷的制度瞎搞,努力工作不等于必然得到期待的结果,这个在学社里面说的太多,我不再赘述。”

会场最初那股子一拥而上的劲头此时消散大半,虽然也有些人看着依旧不以为然,但是赵谦见多了这样的表情。恃才自傲的家伙大多是如此,既然敢恃才自傲,还能爬到现在的位置,一般来说都得有几把刷子。赵谦本就不想在这里久留,铁路的事情太多太多。从徐州向其他地区修建铁路的申请有二十几份了,赵谦得赶紧回去处理这件事。

急急忙忙赶回开封,到了老爹家就见到自己的堂弟赵雍与赵铭正在客厅里。这两位堂弟都是二伯赵嘉礼的儿子,虽然二伯和大伯与老爹之间的关系不是那么亲密,但是这帮兄弟们关系还不错。赵谦问候之后坐下,就听老爹说道:“你们两个想挣钱,却不知道你们两个能承受何种辛苦。”

赵谦不敢吭声了,原来两位堂弟的目的这么明确,这就不是赵谦能说话的时候。赵雍说道:“三叔,吃苦什么都不是事,我们愿意搏一搏。”

“想挣钱没错,只是你们知道我对挣钱怎么看。”赵嘉仁答道。

“得实实在在干事,拿自己应得的那份。”赵铭跟着哥哥方才的话答道。

“知道就好。”赵嘉仁点点头,“你们觉得自己有能力组织船队走太平洋航线么?”

首节 上一节 949/98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