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汉之魂 第120节

他为了稳妥起见,又翻出来马世龙的奏疏细看,心里有了一杆秤。

那日“红旗军”在承天门前的亮相映入脑海,那些彪悍的骑士皇帝至今都没有遗忘。他自言自语道:“制衡很重要啊!‘红旗军’人马还是太少了些,现如今还不足以制衡辽镇。”

他看了看王承恩,道:“王伴伴,那永平守备只有区区一千余人居然敢对祖少保不敬,日后他麾下如果有千军万马又该当如何?朕还能委以他重任吗?”

王承恩何其聪明,哪敢回答如此敏锐的问话,他立刻跪下道:“陛下,奴婢不敢妄议朝政。”

崇祯急需有人商议,一时间失了分寸,居然问王承恩的看法,他笑了笑不再言语。

第二天,崇祯立刻召集重臣平台议事,阁臣和六部尚书都已经得知了“红旗军”和辽镇的冲突,当然有人力挺辽镇,毕竟他们分润了不少辽饷。

也有人认为辽镇活该受到教训,他们大多数是没有或者不屑从辽饷中分到一杯羹的大臣,温体仁、梁廷栋等等就是其中代表人物。

天子开口了:“诸位爱卿,昨日晌午永平守备营跟辽镇发生了冲突,居然大打出手,死了几百兵卒,此事该如何处置?”

早有腹稿的梁廷栋立刻奏道:“黄汉年少轻狂处理事情确实有失偏颇,但事出有因,其忠勇可嘉不畏强权。辽镇娇纵如今已是尾大不掉,敢对祖少保横眉冷目者少之甚少也。”

崇祯不露声色道:“岂止是横眉冷目啊?他居然敢兵戎相见,辽镇折了一员副将那是事实吧!”

梁廷栋道:“非也、非也,去年祖少保被麾下裹挟不知不觉就跑出了山海关,由此可见此人有多么糊涂。今年祖副将也犯了糊涂,一不小心被建奴哨马袭击枉送了性命。督师大人已经说明了情况。”

梁廷栋一席话说得比较风趣,这些重臣如果不是已经修炼成精,恐怕要憋不住笑出声。

但是话音人人都听明白了,这引发崇祯和许多大臣深思,祖大寿的所作所为一一浮现在大家脑海。

去年底,东奴兵临城下,京城恐慌一片,正是朝廷需要精兵猛将效死力之时,祖大寿却带着朝廷最倚仗的一两万关宁军跑了,如此做派连分了辽饷的官员都接受不了。

此时梁廷栋有意无意旧事重提,自然把祖大寿推向了朝廷的对立面。

礼部尚书温体仁出班奏道:“陛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臣以为祖大寿确实糊涂之至,经过这番教训想必他应该会清醒一些。

孙督师处理事情老辣。此事不宜深究,陛下可下旨申饬黄守备给予其相应地处罚,但有再犯决不轻饶。”

文渊阁大学士周延儒出班道:“臣附议。友军在事发突然之时难分敌我乱战一场的战例不少见。国家用人之时,孙督师如此处理乃是以国事为重,甚善。至于如何处置黄守备,臣以为降职留用最为妥帖。”

崇祯考虑了片刻道:“黄汉目无尊长罚俸一年、连降三级以儆效尤。此事不再议论。”

诸多大臣都明白了皇帝的态度,虽然只是处罚了黄汉一人,可是偏袒的意图昭然若揭,毕竟“红旗军”损失有限。

黄汉虽然由正三品变成了从四品,但是这有什么关系呢?他依旧是永平守备,一样是‘红旗军’主将。

人家祖大寿死了一个副将堂弟被斩杀百十家丁亏大发了,里子面子丢得一干二净。

温体仁和梁廷栋心里更加清楚皇帝对待辽镇的态度,明白了以后徐徐削弱祖大寿的实力应该能够迎合圣意。

朝廷当务之急是收复失地,此时处理军务效率颇高,第三天关于黄汉的处罚就到了,惹了如此大祸只不过罚俸一年降职而已,由此可见皇帝是多么偏袒“红旗军”。

秦良玉、郑国昌见到了圣旨都松了一口气,他们实在不愿意见到缇骑前来缉捕黄汉,现在尘埃落定,跟辽镇冲突的大祸事总算翻篇儿了。

郑国昌已经揣摩出了圣天子对待辽镇的态度,连秦良玉都心里有数了。

黄汉觉得扣工资、降品级都是表面文章,“红旗军”的既得利益没有丝毫损害,如此处罚,说明圣天子还是很看重自己,此时总要拿出表现,搏军功是不二选择。

孙督师布置任务之时没有明确郑国昌这一路人马为主攻,毕竟郑国昌的人马还不足主力部队的一半,永平府城乃是大城,城高墙厚,没有火炮这个攻坚利器好像勉为其难。

孙承宗倒是公事公办不苛求一举夺城,只要求郑国昌做到主力人马攻击滦州之时,必须牵制永平驻守的后金军不得全力驰援。

五月十日,白杆兵、川军、“红旗军”、原驻防丰润县城的五千人马全部出动,驻地移至沙河驿逼近永平府城,总人数有小两万。

“红旗军”的现有人马全部前往沙河驿,原留在避难所驻防的四百余步兵由黄勇带领进驻开平镇。

避难所的所有人都下山了,他们大多数都跟随黄勇来开平定居,一小部分人已经冒着风险去伺候自家田地。

收成在土里刨食的老百姓眼里有天大,他们不仅仅要挥汗如雨劳作,还要时时刻刻防备后金军散兵游勇的射杀。

第一百五十七章:奔袭永平

郑藩台的家小已经跟随黄汉的家人去了开平镇临时居住,毕竟那里根本没有被战火洗礼,深宅大院何其多也。

郑秀娥和几个识字的郑家婢女一直主动帮着才十一岁的黄义和他的两个姐姐黄馨、黄颦管事,黄家毕竟现在人口众多,进出的粮食、物资、器械的记账就需要不少人手。

郑国昌一直在打听滦州知州杨濂的消息,现在已经能够确认在滦州城破之时杨濂横刀自尽,杨家满门五十余口只有十几个奴仆逃了,杨家公子和杨夫人等等三四十口都死于非命。

这个消息得到多方证实后,郑国昌感叹老友杨濂时运不济的同时也在替爱女考虑,他已经给夫人去信,吐露了自己想把秀娥嫁给黄汉的意图,也想听听结发妻子的意见。

毕竟郑家乃是士大夫而且是朝廷高官家世显赫,下嫁嫡女给一个赳赳武夫恐怕会引起非议,搞不好会贻笑大方。

郑夫人接到丈夫的来信同样叹息了杨家一番,然后就找来女儿秀娥告诉她杨家遇难的惨事。

郑秀娥早在正月里就有心理准备,此时倒不是显得太过悲伤,有可能也是她根本不认识杨家公子故而没什么感情的缘故。

她反过来安慰母亲道:“母亲,要是我郑家没能在去年大年三十赶到九里台村避难所,结局恐怕未必比杨家强,这一切的始因都是因为建奴作恶,怪不得谁来。..co

郑夫人乘机问女儿道:“秀娥,你父亲感激黄家长子黄汉的救命之恩,想着把你许配与他,不知你意下如何?”

郑秀娥羞得满脸通红,低头道:“女儿凭母亲做主。”

郑夫人道:“黄汉带领‘红旗军’杀了千百建奴,正是替杨家报仇雪恨之人,娘做主把你许配给他,杨家泉下有知也应该能够安然。”

“娘,女儿嫁到黄家也一定会不遗余力支持夫君练兵保家卫国,再也不能让杨家的惨事发生在永平府。”

“女儿不嫌弃那黄汉是个武人娘就放心了,这就回信给你父亲,让他早日把婚事定下来,以免夜长梦多。”

“现在大明用山河破碎风飘絮来形容都不为过,读书人手无缚鸡之力哪能抗击东奴,武人崛起那是早晚,连哥哥都去军中效力就可见一斑。”

“这倒也是,黄家的人都很齐心,不仅仅是铁匠在打造器械忙,连女人们都在忙着缝制鸳鸯战袄,为娘闲着也是无趣,也经常去帮忙呢!”

“是啊!黄家用人还是很有门道的,那些工匠在黄家干活人人都肯下死力气,比以前在永平府城里看得的工匠卖力多了。..co

帮着黄家管事的郑秀娥倒是洞察入微,现在黄家拥有铁匠的人数再次暴增,因为开平镇的匠户都被“红旗军”征用,跟任何时候朝廷征用工匠都不同。

黄家不是让工匠们白干,而是采取发月饷的雇工模式,这个举措使得工匠们感激涕零,人人下死力气干活,他们生怕由于出工不出力失去一个月挣八钱银子并且每天管饱饭的工作机会。

黄汉知道历史走向,虽然有他搅局,但是大方向没变,他相信以“红旗军”加白杆兵的实力,留在关内的后金军部集中起来攻打也无法撼动这小一万人马。

此时的后金军早就不是去年刚刚入关时的模样,他们没有了战心,根本不可能跟在浑河打出军威的白杆兵硬撼,因此这一支队伍完排除被建奴主动攻击的可能性。

首节 上一节 120/7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