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读书人 第639节

后者憨厚笑道,得知许清宵不是迷路,他们也就放心了。

“采药挖矿?这种地方过于偏远,动辄百里路渺无人烟,需要来这么远的地方吗?”

许清宵好奇了,忍不住问道。

“先生有所不知,远点的地方好啊,没什么人争抢,而且一些好药好矿,都藏在这种深山之中,要是找到点好的,就能多卖几两银子,给我家娃上私塾用。”

对方继续说道,而同行者也停驻下来,稍作休息。

“上私塾,敢问阁下,你家孩子多大了?”

许清宵开口询问,能在这种地方相遇,也是缘分。

自然而然,想问一问。

“阁下不敢当,先生言重了,我家娃九岁有半,已经晚了两年识字,如若今年再不挣点银子,明年就没得读了。”

对方有些敬畏道,普通百姓对读书人,生来便带着尊重敬意。

“九岁半?确实有些大了。”许清宵笑了笑,末了,他拿出一把折扇,递给后者道:“相逢便是缘,这是我的折扇,你拿回去,给当地县衙,他们会帮你孩子上私塾的。”

许清宵笑道,而后者有些惊讶,其余人也更是惊讶。

“先生,这当真的?”

后者咽了口唾沫道。

“自然当真。”

许清宵点了点头,而众人立刻跪在地上,朝着许清宵磕头,他们不知道是真是假,可看许清宵这模样,莫名觉得许清宵不会骗人。

所以连连叩谢。

“多谢先生,多谢先生,还望先生告知您的姓名,待我娃以后读书有成就,当官了,赚了银子,一定不会忘记先生的恩泽。”

此话一说,许清宵微微一愣,但他没有多说,而是将众人搀扶起来,便与自己师父一同离开了。

两人直接离开,让这些人有些不知所措。

而下一刻,山中,许清宵出声了。

“师父,去下一个地方吧。”

“恩。”

吴铭从头到尾都在守护着许清宵,关于许清宵的悟道,吴铭没有说过一句话。

如武道一般,自己的路,自己走,别人教的,终究是别人的东西。

所以吴铭没有选择指点什么,也不懂儒道。

一刻钟后。

许清宵来到了淮西,从大魏极北之地,又来到了极西之地。

淮西拥有中州最古老的人文历史,有许多传闻。

这几日许清宵没有去思索心中之明意。

而是如同游客一般,在淮西之地畅游,去人皇庙,游淮西河,见一见万年古都,游走在街道之中。

这一走,便又是三日。

“师父,换个地方吧。”

三日的游玩,并没有给许清宵带来什么帮助,但许清宵没有着急,而是换个地方,继续感悟。

第三个地方,是浊江郡。

孕育中洲无数生命的起源点,许清宵来到浊江。

滚滚江河奔腾而下,这是自然之道,站在河岸边,脚下的沙泥有些柔软,岸边的风很大,附近的渔民拎着东西往家中赶。

看到许清宵后,还特意提醒一句,让许清宵注意一点,暴风雨要来了。

许清宵微微一笑,致谢渔民,但他并没有走。

而是静静地等待着暴风雨降临。

的确,不到一刻钟,暴风雨来了。

狂风将许清宵的衣衫吹得猎猎作响,身旁的吴铭显得沉默。

天穹瞬间昏暗,万物仿佛都安静下来了。

轰隆。

一道千丈雷光出现,伴随着震耳欲聋的轰鸣之声。

江水更加汹涌,岸边上的许清宵,往后稍稍退了几步。

哗啦啦!

雨水落下,瞬间便打湿了许清宵的衣衫。

抬头望去。

苍穹如墨,暴雨倾盆。

雨,生于天,死于地,中间的过程,便是人生。

天地万物,皆有自己的自然之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意义。

许清宵静静驻守。

转眼之间,又是一天。

这是第七日。

许清宵没有离开,而是在此地,静静待了两天。

一直到第九天。

终于,许清宵动了。

“师父,换下一个地方吧。”

许清宵开口,去最后一个地方。

江南郡。

大魏才子之地。

吴铭没有说话,而是如之前一般,拉着许清宵直接消失在了原地。

远处的渔民,有些惊讶,揉了揉眼睛,不敢相信这一幕,他呼喊着旁人,说出方才见到的奇景,但没有人相信他。

只不过,的确有人知道,方才是有两个人在这里,但不会有人相信他说的话。

江南郡,烟云府。

府都内,的的确确弥漫着才气,大魏第一才子之地,的确名不虚传。

许清宵只身而行,吴铭在暗中保护,不愿出面。

街道当中。

人来人往,许清宵静静走着。

这是第九日。

不知为何,许清宵没有任何一丝急迫感,反倒是放平了心态。

行走在街道当中,有不少人时不时看向许清宵,毕竟许清宵虽然内敛了一切,可气质与模样摆在那里。

甚至也有不少丫鬟走来,送来了一些香囊还有一些信物,有些员外千金看上了许清宵,想要与许清宵促膝长谈。

面对这些,许清宵不由苦笑,一一委婉谢绝之后,也就消失在人群当中了。

从这条街走到另一条街。

烟云府极其繁华,到处都是人。

只是就在许清宵经过一条小巷时,却看到了一幕比较突兀的画面。

一卷草席摆放在街道上,周围站着一些人,在议论着什么。

“可怜李先生啊,读了四十年书,没考取功名,年轻的时候,与周员外千金暗生情愫,却有这个缘,没那个份,四十年苦读,换来的只是一卷草席啊。”

“是啊,李先生是个好人啊,虽说没有功名,但都是自力更生,读书之余,自己去做散工,平日里也教街坊邻居的孩子识字,眼下京都科举开了,李先生染了病,没能去参加科举,真是苦难专找穷苦人啊。”

“都别说了,先给李先生处理后世吧,想想李先生也可怜,年轻的时候,其实也有机会,他当时的好友,都拜了圣人一脉,没过几年中了举,李先生就是太古板了,不懂得变通,要是当时低下头,求一求朋友,说不定现在就不是这样的了。”

人们议论,街坊邻居开口。

但很快,有人出声了。

“你们懂什么,李先生哪里是古板,李先生说了,读书人要有读书人的样子,读书是明白道理,传授道理,造福百姓,不是为了升官发财。”

“这才是真正的读书人,可别拿现在那帮读书人来比,当然,许清宵许大人不算。”

“就是就是,李先生可不是古板,真要说古板,咱们平日里遇到的麻烦,解决不了的事,那次不是李先生去县衙帮咱们处理的?”

“可怜我李先生,死之前都说,要节省一点,随便找个地方埋了就好,唉,这么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就这样死了,真是为李先生感到不值。”

“是啊,李先生死前还说,把宅子卖了,里面的东西给咱们街坊邻居用着,他让咱们别嫌弃,真膈应的话,就一起帮他卖了,说完这话,我人都哭了。”

一道道声音响起,几十个街坊邻居你一言我一句。

许清宵再听完这些话后,有些沉默了,他走了过去,望着草席,朝着死者一拜。

周围邻居看到这一幕,没有说话,下意识以为许清宵是李先生的朋友,毕竟许清宵一看就是读书人,过来吊唁的。

刚准备询问点什么时,有人从房中抬出一些东西。

是一些书籍,洒落在地上。

许清宵捡了起来。

书本都十分老旧,翻开后,一行行字迹出现。

‘七月十五日,周氏稚童来识字,教至一半,稚童偷玩,不愿学习,吾问其为何不愿读书,尔告知,其父母言,读书再好也无用,如吾这般,宁可贩履,吾闻言一愣,随即大笑。’

“七月十九日,买了双新鞋,市价十二文,掌柜给吾十文,吾以为,掌柜念我读书人,愿意少钱,而后得知,掌柜说吾读书读的如此之穷酸,也不忍赚我二文余钱,吾有些感慨,倒想甩出二文余钱给予掌柜,但旋即一想,也占得便宜,倒也不错,何必斤斤计较?”

“八月十五,明月节,烟云府庆明月,举办诗词大赏,某不才,写诗三篇,一篇未中,心有不悦,但欣赏明月,不悦而散,回家之时,猜得两灯谜,赢得三文钱,当真快哉。”

“九月十七,油米涨价,余文不足,想以教书收银,却莫感羞愧,皆是苦难人,传道受业,又如何开口,也罢,去桥头做苦,大不了再被笑话,李平啊李平,你明明也是个苦难人,却又看不得别人苦难,你就适合当个穷书生。”

“十月八日,一个同窗回来了,做了官,不少认识的不认识的都过去捧场了,好友约吾一同过去贺彩,吾拒绝了,但好友说这个同窗发银子,吾起身去了,不过没准备什么礼物,同窗人不错,给了吾个喜钱,十文,还送了点肉,是个好人啊。”

“十月二十二日,要下大雨了,隔壁几家衣服没收,吾出门一趟,通知邻舍,却得知邻舍刚洗,并不打紧,吾折返,大雨倾盆,淋了全身,有些可笑,回房烘干,作了首诗,又觉无韵,索性作罢。”

“十一月一,吾长想,读四十年书,所谓其物?苦思不解时,听孩童欢笑之声,街边叫卖之声,推窗看去,街道一片繁华,吾一笑,依旧想不明白,但却似乎又明白了什么,莫名喜悦,提上三文余钱,买酒去。”

……

这是日记。

一行行字出现,许清宵看的有些出神。

简简单单的一些话,让许清宵莫名之间,看到了一个穷苦书生。

也看到了一个真正的读书人……

首节 上一节 639/10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