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长城,还是以应天府南京城长城为主,九边防御长城,是土木堡之变后,明廷才开始动工的。
现在大明的北疆,乃至于未来数百年时间内,一直都会是明廷主要的防御对手。
虽说现在洪武朝廷不富裕,但朱怀认为发展北疆的防御线建设,还是很有必要的。
洪武皇帝怕徭役劳苦百姓,那么这些被捕获的战犯,不就是最好的资源么?
趁着现在,还能榨取他们的剩余价值,若真的被朝廷安置之后,再想征调,就会困难重重!
朱元璋眯着眼,沉思了一下,手里拿着奏疏有一搭没一搭的掂量着。
片刻之后,他目露精光道:“北疆防线修建长城,这是个很好的提议,山石树木泥沙,也可就地取材。”“让这群战犯参与到修建长城工事中,到也不失是对其惩罚的一种。”朱元璋自言自语的喃喃,良久后眸中泛着光泽:“有道理!这建议不错!”“这些人口,与其让他们开荒田地,倒不如让他们建设国防,嗯,说的在理!”
朱元璋笑容更甚,看着朱怀道:“你小子,又是让老头子眼前一亮豁然开朗,不错,此建议咱记住了。”朱怀狐疑的看着老爷子,道:“您老不怕读书人说是虐待战俘?”
朱元璋愣了愣,眼中带着几分狠厉,冷声道:“好战者,必食其果也!读书人不敢反对!因为曾经,北疆有万万同袍惨死在这群人的铁骑之下,若谁说三道四,定是会触犯众怒,大明的百官,是非大义还是能分清楚的!”
朱元璋将此事记在心里,至于需要耗费多少钱财,还是需要户部给予预算,若是耗费太多,就算朱元璋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没有钱,谈建设,就是扯淡!
朱怀似看出了老爷子的忧心,道:“担心钱财?您老不是说驿站才收八十万两白银么?”朱元璋苦笑:“不提这个还好,这么一说咱倒是想起来了。”
“虽然驿站的收入高到惊人,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都暴漏起来。”
“因为朝廷多点多地建设驿站,导致人手短缺,武昌、湖广等地作为中转站,每日堆积货物太多,乃至于驿卒、帮工等各种人手短缺,管理上也开始杂乱无章 ,若不及时遏制,恐怕用不了多久就会大乱。”
朱怀无语道:“之前不是就考虑好如何后续管理?”
朱元璋白了他一眼,没好气的道:“你也没和咱说,这玩意会这么厉害啊,各地百姓每天像疯了一般邮寄货物,这是谁也始料未及的。”朱怀道:“可是我和你提过。”
“咱不是没想那么多么?”朱元璋也有些无奈。
当初朱怀是和他们预警过,说此策一出,恐怕会瞬间带动商业繁荣,需要朝廷多增派人手,越多越好。那时候朱元璋觉得浪费钱,便小家子气不舍得雇佣太多的驿卒帮工。()“这是咱的疏忽,小瞧了你。”
朱怀板着脸:“知道错就好,下次要听我的,不然吃亏的不还是你自己么?”朱元璋一巴掌拍到朱怀脑子上:“小小年纪,装深沉编排老头子,该打!”“啊!疼!”朱怀捂着头。
朱元璋霎时心疼坏了,急忙道:“咋了咋了,咱没用力,让咱看看,你这小子知道咱手劲大,怎么不知道躲?”朱怀吐了吐舌头:“哈哈,没想到吧,逗你玩儿的。”
“你大爷的,小兔崽子不得了了!敢骗老家伙了!”朱元璋扬起拳头做威胁状。
朱怀缩了缩脖颈,讪讪笑笑,这才正色道:“其实帮工驿卒这些,应当都耗费不了多少钱。”
“大头应该还在修建道路上对吧?”
这些邮寄的货物信件,不可能全走运河漕运,很大一部分还是要走陆地走。
现在大明的官道多是土路,长期以往,路面一定会变的坑坑洼洼,若是不施修,道路会越来越难走,运输的效率也会越来越慢!
所有的国策,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一定会牵动其他问题出现,譬如驿站的改革,一定会牵动到道路的重修。
这些事,无一不是相辅相成,然后促进国家生产力发展旺盛!
朱元璋笑着道:“你小子,和詹徽想到一块儿去了,所以朝廷需要用这一批驿站的收入,反过来投入绝大部分去修建官道。”“如此一来,能分多少去北疆修建长城,就未尝得知了。”
“如果官道修路耗费钱财太多,那北疆长城工事就只能暂缓搁置。”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事有轻重缓急,国家现在处处需要钱,有些事只能暂且搁置。
以前朱怀还没感觉,当现在真的开始批阅这些沉甸甸的奏疏的时候,一大堆问题就会随之而来!
不过朱怀始终认为,无论是修建国内道路还是北疆长城工事,都一样的重要,一样的不能搁置。“我有个想法,老爷子您听听看。”
“既然江南湖广之地修建官道,那么为何不能让民间大士绅大地主去反哺到朝廷身上?”朱元璋好奇的道:“怎么个意思?”
朱怀清理了一番思路,道:“江南的士绅有钱,他们随便拿一点出来,一段段的修。每修建完成一段道路,可设石碑言明捐献者功绩嗯,就和当初修建新安江的道理一样。”朱元璋目光如炬,面容渐渐有些肃穆,正色纠正道:“孩子,这个道理,不一样。”
“新安江修建,是关乎数万百姓生死之大计,是江浙百姓齐心协力抗灾之成果,多有义举。”
“而你此策,无外乎就是朝廷在伸手要钱,咱们是一个国家,一个朝廷,要是开了这个口子,怎么再堵住?治民于宽仁。现在让百姓集资修官道,要是以后打仗,治灾,修城,乃至于所有耗费钱粮的事,是不是也要朝民间集资?如此一来,咱大明朝廷和强盗啥区别?”
“你设想是好的,这点咱承认。可江南的那些大士绅大地主,他们愿意出钱么?最后的负担,一定会转嫁到老百姓身上,他们有的是办法做出这种自己得利,损害百姓的事,你知道么?”
“困扰大明富强的,不是善良的百姓,而是那些贪得无厌,想方设法从百姓身上吸血吃肉的大士绅大地主!”朱怀吐了吐舌头,有些不以为然:“这些大地主大士绅,手能触这么长么?”朱怀不敢苟同。
朱元璋笑笑:“赶明爷爷带你去看点东西,你就会有感悟的。”
吧
第180章 、咱大明啥时候还有个小朝廷?
夜风冷冷。
夜深了,奏疏批了大半,朱元璋默默起身,给朱怀端着一壶蜜茶过来。轻轻拍了拍昏昏沉沉的朱怀肩膀,朱元璋笑道:“累了吧?”
突如其来的关心,让朱怀备受感动,朱怀接过蜜茶,喝了一口,笑道~:“不累!”老爷子点点头:“不错,那提提神继续批!”啊?
朱怀:“”
朱元璋哈哈大笑:“瞧你这啥脸色,早些去休息!国事催人老,哪有人操劳这么多事还不累的?操心的人容易老,别批太晚,劳逸结合。”朱怀有些幽怨的看着朱元璋,没好气的道:“老爷子,你也学会打趣了!”
朱元璋哈哈大笑:“和年轻人带着时间长了,当然要改变改变朝气的思想,不然不显得老气横秋暮气沉沉的?”朱怀笑着道:“那成,奏疏批了一大半了,我先去睡了,老爷子你也早些睡吧。”朱元璋点头:“嗯。”
一夜未免,翌日一早。
天朗气清,鸟儿蹲在光秃秃的树干上叽叽咋咋的叫着,掀开了大明洪武二十四年崭新的一天。
朱怀早早起床,出去沿秦淮河跑了一圈,然后顺带了些包子回来。
红薯粥早早就煮上了,等老爷子起来,热腾腾的红薯粥和包子已经摆放在院子的石桌上。
朱元璋神清气爽的走来。“昨夜睡的可好?”
朱元璋背着手坐下:“好!奏疏批的差不多了,咱每天都能睡的这么踏实。”
“啧啧!红薯粥,白煮蛋,包子,还有萝卜干,不错,老话说得好,早晨吃的好,中午吃的饱,晚上吃的少,养生!”“就是你小子天天都起这么早,整的咱像个嗜睡的年轻人,你反倒像个睡不踏实的老年人。”
朱怀笑着坐下,拿着包子塞嘴里,支支吾吾的道:“老话说的也好,一年之际在于春,一日之际在于晨。”“呵!”
朱元璋笑了笑,便吸溜了一口滚烫的红薯粥:“粗坦!”这是淮西话。
老爷子半只脚抬在石凳上,半屁股翘着,一只手端着瓷碗,一只手拿着筷子和包子。
那包子他一口一个朝嘴里塞,然后就着滚烫的红薯粥吸溜到嘴里,末了嘎嘣嚼一口萝卜干,简直快活的如同神仙。
早饭吃完,朱元璋背着手在院子里溜达一会,消化的差不多了,便对朱怀道:“给咱弄点红薯带回去呗?”朱怀点头:“成,要多少?”朱怀并没有指望红薯挣钱。
一切能拯救老百姓的东西,他都不会和钱财挂钩,不义之财不能取,国难之财不能看,这是朱怀的原则。
当然,这条原则只是针对汉人,至于异族,朱怀不介意落井下石!朱元璋想了想:“弄个小篮子,咱能提得动就行。”朱怀点头,吩咐马三宝去扒红薯。
马三宝是个聪慧的人,不一会儿,便拎着一个小篮子走来,里面大概有九个左右的红薯,朱元璋掂量在手里,不重不轻。
朱元璋不免多看了一眼这个细心的小太监。“成,咱回去了,还有一堆事要处理。”
“对了,书房的奏疏,一会有人来取,你莫管了。”朱怀点头:“好,那您路上慢点,我就不送了。”
朱元璋点头:“昨晚批过的奏疏,都好好思考思考,若是下次,你该怎么批,都要熟稔于心,不可懈怠。”朱怀正色道:“明白!”
朱元璋回到大明宫。
昨晚的奏疏,虽是让朱怀代笔,但大多数朱元璋都在一旁看着,有些需要记住的,老爷子现在都熟稔于心。
谨身殿。
朱元璋将小篮子放在一旁,微微有些发愣的看着案牍上的面条和蒜瓣。“陈洪。”
朱元璋看着还在冒着热气的面条道:“谁送来的?”陈洪忙不迭道:“启奏皇上,是皇孙殿下。”
朱元璋点点头:“他有心了,允炆有啥话要和咱说么?”
陈洪摇头:“皇孙殿下知道皇爷平时这个点回来,就说怕皇爷饿着,别的也没多说。”朱元璋若有所思,道:“他孝心咱心领了,让他以后莫要送,咱吃过了,这不浪费么?”想了想,朱元璋又道:“告诉允炆,咱晚上去东宫吃饭。”陈洪赶紧道:“好的,老奴这就去。”
朱元璋道:“这碗面不要浪费,赏你了,端下去吃了再去东宫传话。”“谢皇爷!”
陈洪恭敬的端着面条离去,面上带着笑容。
太好了,皇爷竟要去东宫吃晚饭,这真是个好消息!“来人,去传都察院左都御史王骞来。”朱元璋若无其事的走在案牍上坐下。
他端着茶盏喝了口茶,没等片刻,左都御史王骞便恭敬走来,弯腰行礼道:“臣王骞拜见吾皇陛下。”朱元璋沉声嗯了一声,开门见山的道:“你都察院查出来的事,你亲自去蓝田县处理吧。”王骞愣了愣,有些不知所云:“臣斗胆,敢问皇上,蓝田出何事了?”
朱元璋道:“一会奏疏会过武定门进宫城,你出去的时候恰好能遇到,自己去拿。”王骞满头雾水的出了谨身殿。
作为都察院部堂高官,王骞是都察院最高级别的御史,官至从三品。
若是没记错,奏疏应当都是一直直接送到朱元璋御前的呀!
莫不是陛下放权给殿阁那群学士了?
极有可能!
毕竟老爷子年纪大了,那么多奏疏再让他亲力亲为的去看,身子一定吃不消。
其实作为风闻弹劾奏事的都察院左都御史,王骞不是一次建议过朱元璋,让其将批阅奏疏的权柄交给殿阁。
等殿阁分门别类之后,再交给朱元璋复审。
o求鲜花o
毕竟每日的奏疏太多,都察院也怕累坏了皇帝。
年轻的时候,朱元璋精力旺盛,他不放权也就罢了,现在都六十多了,依旧不放权,这身子哪儿能吃的消?
现在得知朱元璋放权给殿阁批奏疏,王骞心里也放松了许多。
他是真怕将老爷子累倒了。
他没有任何政治资源,和詹徽、蓝玉、黄子澄那些人不同,他们或多或少都和东宫、皇子们有瓜葛。
这后代谁登基,对他们来说都是一场博弈。
而自己虽是左都御史,但忠的却只有朱元璋,他今年五十六了,他只希望朱元璋多活些年,让自己安稳归隐致士。
一路想着的时候,王骞便走到武定门。
他看着锦衣卫指挥使蒋璈抱着奏疏,便道:“皇上让我来拿蓝田县的奏疏。”蒋璈点头,将蓝田县的那封奏疏递给王骞,便默不作声朝宫里走去。
王骞打开仔细看了看,顿时脸色变了。
0章
臣,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史林上陈陛下,今有蓝田县县令与地方豪强士绅瞒报天灾,私吞田产,掩盖真相,欺瞒今上,其罪之大,无可饶恕。
批曰:杀之,一应人员连坐!
短短八个字,却冰冷到骨子里,杀气仿佛要从奏疏窜了出来一样!
王骞握紧奏疏,神色晦暗不明的朝宫外走去。
刚踏步,王骞又一次愣住了。
不对啊!
老爷子是怎么提前知道奏疏内容的?
这奏疏不是还没送到谨身殿么?
莫不是老爷子昨晚在殿阁批了奏疏?
这也不符合逻辑啊!
正这么想着的时候,迎面恰好遇到詹徽和傅友文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