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公子丹,镇守边关八年 第418节

但已经来不及了,正当赢丹这么想的时候,王贲已吹燃了火折子然后往处一点……当即“索索”的跳着火星往炮体里钻。

过了一会儿,只听“轰”的一声巨响,众人只见炮体剧烈的震动了下就翻到了一边……却是炮架不稳。

赢丹脑海里想的就是,应该将炮架改进一下,或是装上一对轮子让它能更好的消耗掉后座力而不是死死的顶在地上。

而且装上轮子后还便于战场机动,比如要转移时就可以直接用马拖拉。

再一看众人,全都呆若木鸡的望着那门炮,好半晌他们才反应过来,疑惑的问着赢丹:

“殿下,便是如此吗?”

“此物……却是以巨响吓退敌军?”

赢丹“呃”了一声,然后就意识到他们并不知道炮弹已在这过程中发射出去了。

这也不怪他们。

炮弹飞出去的速度很快,同时炮口还有一道浓烟,再加上那声巨响把他们吓得三魂丢了六魄……谁还会去注意有没有东西从炮口飞出去。

赢丹笑了笑,对两侧的亲卫说道:“往前两百步,去找找弹丸!”

偏将将信将疑的往前走。

在他想来,那实心铁球至少也有数十秦斤,这又如何能打出两百步远。

可是越往前走就越是心惊,因为在三百步左右的确有一道被重物砸出的土坑……

铁球以较为平直的弹道射出时方向主要是往前,又因为它是球形而不是现代炮弹的锥形,所以会在地面以“打水飘”的方式往前跳。

偏将那是一脸不信,难道这铁球居然能打到三百步?

其实这是偏将无知,类似这种级数的铁芯铜炮其有效射程为500米,最大射程都能达到1500米。

赢丹制作的这铁芯铜炮质量虽说因制作工艺、原料等原因略逊一筹,但打出三百步远还是不在话下,若调整好角度也就是以四十五度角发射,少说也能打出六百步。

最终偏将在四百步外找到了铁球,然后他们既兴奋又有些怀疑的晃动了令旗。

之所以说“怀疑”,是因为他们不确定那铁球是不是本身就在那此时碰巧被他们找到的!

王贲、李信等人不由纷纷变色。

王贲眼里透着兴奋,说道:“殿下,此物竟能将实心铁球抛射出四百余步?”

李信一边打量着铁芯铜炮一边说:

“这……这便是投石机?能抛射铁弹的投石机!”

“且射程要比投石机远得多!”

欠毕竟是铁匠,知道铁球落地后会滚动,于是就说了句:

“此物射程或没有四百余步!”

赢丹也不解释,回答道:

“不若我等再试一发如何?”

说着就将命偏将将高爆弹抬了起来,同时在炮架下方垫上石块使高爆弹仰角大致呈四十度……之所以设计时不用四十度角,是因为高爆弹用于攻城尤其是摧毁城墙时不需要四十度角。

四十度角虽然能打得最远,但同时弹道也太高呈抛物线,如此一来其命中率就成级数下降。

另一方面,就是这时代基本没有超过射程两百步的装备,这就意味着高爆弹可以在三百步内放心的进攻,于是增加射程对于当前来说就不是很重要。

这一回会麻烦一些,因为还要清除炮膛内的残留物。

其它的便都如之前一般操作,然后“轰”的一声,又打出一枚铁球……这一回因为众人都有心理准备,所以都看清了,有一个东西从炮口腾的一下飞了出去,然后在老远的地方落地接着就不见了踪影。

距离太远,众人只依稀看到远处有沙土飞溅。

过了好一会儿,王贲就感叹道:“此物何只四百步射程,少说也有六百步!”

古时可没有什么“有效射程”之说,且投石机也没有“有效射程”。

“有效射程”应该是近代步枪的概念……子弹、炮弹的速度超过音速时飞行得比较稳定,散布面积就小,于是音速飞行的距离大概就是“有效射程”。

之所以说“大概”,是因为有些枪械本身制作较粗糙震动大,在音速距离散布面积也超出了可接受的范围,于是“有效射程”就近一些,比如AK47。

反之,有些步枪因为制作精密震动小、子弹体积小,在超出音速距离后受空气阻力影响小,其散布面积依旧在可接受范围内,于是“有效射程”就远一些,比如。

秦时根本就没有超音速的装备,所以能打多远就叫射程。

------------

第五百八十二章 不需要理会

赢丹不理会这些。

事实至少在这时候赢丹是不需要理会这些的。

三百步外随便的高爆弹怎么轰,还考虑什么射程、有效射程……

不过在方便搬运及机动方面倒是有必要改进。

赢丹想了想,就又为高爆弹设计了几个提把。

这些提把是与炮箍为一体的,分布在炮身的两侧,可以用绳索穿过其中吊运,也可以作为人工搬运时的握把。

另外……

再加上炮耳吧!

所谓的炮耳,就是在炮身中后部一左一右加上两个突起的圆柱形,炮身可以以其为轴旋转,于是就可以调节俯仰角。

若是固定俯仰角,到时运到战场才发现打不到城墙就尴尬了。

另外就像之前说的一样还要配上轮子。

而且因为它是要在沙漠上机动的,所以需要更宽的轮子增加与地面的接触面,这样才能避免陷入沙地中无法动弹。

一边想一边画,不久一辆炮车就出现了,那样子有些像西部电影里用的老式高爆弹。

然后赢丹就将草图递给欠,说道:

“便按此样式制作,二十门!”

“每门至少配一百枚弹丸!”

欠应了声,便小心翼翼的接过草图。

王贲直到这时才敢问:“殿下,此物可有名字?”

赢丹回答:“高爆弹!”王贲点头道:“这名字倒也有形像。”

“此炮弹名字为火炮高爆弹!”

被王贲这么一说,赢丹发现还真是……

古人把投石机称作“砲”,那么这以火发射的砲不就是火砲了?

只不过因为它是以火发射的,所以这石字旁的“砲”也要改成火字旁的“炮”了。

这高爆弹并不是发明出来就完事了。

接着就是炮兵的训练。

赢丹直接将李信部队中的三弓床弩兵几批过来调了过来原因是这高爆弹的发射其实和三弓床弩的发射是一个原理,比如调整俯仰角。

另一方面就是这些三弓床弩兵原本就担负着发射“高爆弹”的任务,总算是接触过火药并知道它的厉害,于是更有警觉性知道这不是闹着玩的。

其实更需要保持谨慎的是运输药包的那些兵士……他们可是推着一车的药包跟在高爆弹后方随时补给。

这一车药包若是不小心被点燃或是发生意外,那造成的后果将不堪设想。

因此赢丹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

首先是药包距离高爆弹必须足够远,然后一次送去一个药包……宁愿麻烦一些也要保证安全。

其次,除了负责点火的炮兵外,其余兵士必须隔绝易燃物尤其是火折子。

不仅自己不能使用还必须在周围设下警戒线阻止闲杂人等进入。

否则,奸细只需要抛过来一根火把,就可以将其引爆岂不冤枉?

于是这配上的就不只是炮兵,还有用于警戒的护卫。每门炮以五十人编制,且还分配了十匹马五辆马车。

这让赢丹有些头疼,原本他以为一门炮只需要十几、二十人都了不起了,没想到进入编制阶段才发现问题很多。

比如炮车需要多少人机动和操作?

少说也要二十人吧,而且还是在有马力的情况下。

另外还有运输药包的,运输弹丸的,负责和备用火药的等等,这些都要有人有马车。

七算八算结果发现没有五十人似乎都动不了。

赢丹这时候就羡慕起现代的自行高爆弹了……什么东西都装在一辆车里,只需要几个人控制,油门一踩想去哪就去哪。

五十人分配一门炮,二十门炮就需要一千人。

这对于秦军来说可是不小的损失。

其中有些任务似乎可以交给劳役或是从印度新征来的兵,比如运送弹丸。

但一来这也省不下多少人,二来在加入印度兵语言不通又会造成混乱,三来是印度兵文化水平不高有些笨手笨脚的……

赢丹担心会出什么乱子,于是干脆全用秦军兵士。

在高爆弹没造好之前,训练用的就是模型。

这模型其实就是一个两轮的炮座,上面加上一段与高爆弹长度相同大小相近的木头,然后让兵士练机动和操炮其中就只炮弹是真实的这球形炮弹的制作,欠也是下了一番功夫。

这时其制作铁器大多是用模具浇铸再打制,要将其制成能与炮管内径大小差不多的球形并不容易。

炮弹小了就存在漏气严重威力过小的问题,炮弹大了又塞不进去。

欠的方法,就是先用木头制出适合大小的炮弹。

然后用这个炮弹压出半个球形泥模。

接着再将两个半球熔合在一起再略作调整。

用这方法制作速度快且误差小,很快就制出几百枚直接用于训练。

然而,在训练时还是冒出一个新问题:用火折子点火不方便。

火折子虽然是随身携带且想用就可以将其吹燃。

但它毕竟是明火,炮手操炮时免不了沾上火药粉末,于是身上的衣物极易被点燃进而引发事故。

另一方面,火折子毕竟是用来引火的东西,它没点燃的话还可以用多次,但点燃之后也只一分钟左右就烧完了。

于是就需要炮手频繁的灭火、吹燃,点引线,再灭火……

赢丹想到的替代品就是火绳。

这火绳的制作十分简单,就是将细长的植物晒干然后编成细绳。

若这细绳不易燃就可以视情况在其中加些火药粉。

要用时就将其一头点燃然后吹熄,于是它就会始终保持着火星缓慢碳化,就像拜佛用的供香一样。

然后用这火绳去点燃就要安全得多,不仅能长时间使用还可以隔一段距离点火。

前后共用了三周,那二十门高爆弹才接二连三的造了出来。

首节 上一节 418/44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