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公子丹,镇守边关八年 第426节

特瑞西没有说话他只是觉得这场仗有些不正常秦军没道理会不知道安息的布置……姑师城外的几个绿洲过于明显,就算不知道绿洲安息的兵力,也知道这是个陷阱。

既是如此,秦军又怎会以一万之数就往陷阱里钻?

莫非,秦军另有打算?

但又会是什么打算呢?

正在特瑞西不解时,突然东面就传来一声鸣镝的尖啸。特瑞西“腾”的一下站起身来,叫道:“不好!是秦军!他们杀过来了!”

随后特瑞西没有半点迟疑,大喊:“吹号示警!准备战斗!”

悠长的牛角号很快就在军营上空响了起来,帐篷里的安息纷纷钻了出来骑上战马并以最快的速度集结。

来的正是秦军确切的说是在前头探路的蛮族骑兵蛮族骑兵因为熟悉地形且与安息有亡国之仇对安息是恨之入骨,于是此战争作开路先锋。

只不过很多事情往往是用平常心去对待才能发挥得更好两个极端,也就是过于兴奋或过于沮丧都容易出错蛮族骑兵就属于前者。

因为他们对安息恨之入骨,所以明明已控制住安息哨兵可以不发出声音,却因为急着将其杀死而弄出了动静。

于是惊动了暗哨射出一枝鸣镝示警这给了安息一些做准备的时间原本赢丹还希望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进其军营内乱杀一通的现在,就只能用上几枚“天女散花弹”了赢丹一扬手,后方兵士就将五门火炮推了上来。

一阵轰响和烟雾之后,五发炮弹就飞射进四百步外安息阵营内,过了一会儿才接二连三的炸开。

黑暗中赢丹虽是看不清远处安息被炸的惨状,但从一片人喊马嘶声可以听出这几发炮弹给安息的打击并不小。

赢丹相信其很大一部份是震撼。

一方面是因为此时秦军距离安息还有四百步,这时代没有任何武器能够得到这距离,包括投石机。

另一方面则是“天女散花弹”炸开所发出的轰响及杀伤力……“天女散花弹”对骑兵的杀伤力尤其明显,因为其弹片被炸开时是以辐射状自下而上飞射。

于是位于高处的骑手就很容易被弹片击中落下马。

就算击中的不是骑手而是战马,也是自下而上自战马薄弱腹部射入……即便是受过严格训练的战马在这时也会吃痛受惊,忍不住乱跑乱跳,于是就会将更多的骑手撞下马。

其实炮弹本身造成的杀伤并不大,五发炮弹,即便以每发杀敌十人计也不过杀伤五十人。

但这些炮弹在黑暗中造成的骚乱和恐惧却会像潮水般的在安息军队中蔓延,不久全军都失去了作战的信心和意志。

这才是赢丹想要的。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却让赢丹有些意外。

恐惧和骚乱的确在安息阵营中蔓延,但万夫长特瑞西却是个智勇兼备的指挥官,他第一时间就做出以下判断秦军这火器利于击远这点很明显,四百余步外能射入安息阵营,当然利于击远。

而利于击远的装备通常都不利近战,比如弓弩皆是如此若任由安息阵营继续这么骚乱下去,就只有溃退一个结果。

这么一分析,特瑞西就知道自己只有两个选择近战或逃跑特瑞西不是个一战即逃的人,他选择了前者。

既然选择了前者,那就要越早越好,否则部队的骚乱就将无法控制于是特瑞西当机立断,大喊一声:“出刀!”

安息将领也跟着一声声将命令传了下去:“出刀!”“出刀!”

然后特瑞西将长刀往秦军方身向一挥,下令道:“秦军不过万人,何惧之有?安息勇士,且随我将其赶尽杀绝,再来痛饮交河水!”

------------

第五百九十六章 废铁

“杀啊!”

安息将士被特瑞西这么一激,不由士气大增,挥着长刀高喊着冲向秦军这时赢丹才发现自己轻敌了。

且安息这种战术还一反常态的不使用其最擅长的弓箭而用长刀近战正如之前所言,这时代的骑兵没有马镫、马鞍,用骑兵冲向步兵是极其危险的打法,尤其此时还是黑夜。

但赢丹却又不得不承认这是个正确的打法。

战场上本就没有对或错的战术,只有适不适合。

在其它情况下看起来是极为荒唐的战术,但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却是最正确的战术。

比如此时,安息骑兵当然可以以骑兵冲阵。

秦军大多装备远程武器,比如火炮、弓弩、投石机和三弓床弩。

这些远程武器对安息弓箭有优势,但在骑兵直接冲阵的情况下却成了废铁。

秦军此时刚刚才赶到安息营前,来不及布下拒马枪、绊马索这些拦阻障碍,于是面对骑兵冲阵就只有以长枪兵阻挡。

然而,长枪兵阻挡了一波,两波……顶多三波战马的冲击,安息之后的战马就会冲入秦军阵营中。

到时不说安息长刀对秦军弓弩兵近战优势,仅仅是战马的高速及马蹄踩踏就不知要伤及多少秦军。

何况秦军与安息皆是一万之数,这么一对比,赢丹就知道这仗要是这么打秦军要输,而且会输得很惨。

赢丹没有迟疑,当下就下令道:“枪阵!拒马枪!”

传令兵将命令一声声传达了下去。

枪阵的速度很快,前方几排枪兵往前走几步,然后各自分开一段距离将长枪前端斜向上后端支撑于地面就可以了。

但是拒马枪其长枪和枪架还在后方的马车上,而安息骑兵的攻势却是近在咫尺,即便以最快的速度将其取下也无法赶在其近身前在阵前组装好。

“放!”

弓弩手在韩信的命令下朝飞驰而来的安息骑兵射出一排排弩箭,冲在前头的安息骑兵在一片人仰马嘶中纷纷中箭倒地。

然而,这却无法阻止安息的攻势,其后的安息骑兵以极为高超的骑术控制着战马要么绕过死尸要么凌空飞起跨过,更有甚者还直接从受伤的战友身上踩踏而过……

这不能说安息残忍,骑兵冲阵必须这么做。

因为骑兵冲阵最讲速度,它们不可能因为有几名伤员在前方就减缓速度而错失战机。

“开火!”

炮兵又及时打出了一轮炮弹。

炮弹呼啸飞射而出一连串的将位于弹道上的人马击倒,接着又在安息骑兵队伍中炸开。

然而,原本应该威风凛凛大杀四方的火炮,此时爆出的火光在有如海潮一般涌来的安息骑兵面前却是如此微不足道,就像是往湖泊里投下几枚石子,仅仅只是掀起一点波澜,之后很快就失去了踪迹。

“放!”

王贲指挥着三弓床弩自侧翼斜着发射出几道索箭。

索箭的确能起到作用,它发射出去后就狠狠的绊倒了几批骑兵。

然而,安息骑兵早就见识过索箭的厉害,那些被绊倒的骑手只要还活着,就会第一时间找到绳索并将其割断。

越来越近,越来越近……

安息骑兵的呼喝声此起彼伏,高举的长刀映着月色反射出点点寒光,就像锋芒似的射进赢丹的眼帘。

赢丹意识到自己要面临的,可能是自己在这世上的首次败仗,也很可能是最后一次。

因为……

在这情况下没有人能逃出生天。

然而,就在这时却见印度将领威亚斯高喊一声抽出长刀,朝后方的印度军叫道:

“成败在此一举,印度勇士们,随我上前阻住安息!”

“冲啊!”

说着就不顾一切的策马冲了上前。

印度军只迟疑了下,然后就纷纷抽出长刀跟在威亚斯身后高喊着冲了上去。阻止骑兵快速冲锋,最好的方法其实就是骑兵。

尤其印度军还是从两翼往中间斜插……印度军虽说总兵力不过一千,但两翼往中间斜插就意味着马车相对安息骑军而言是斜横着,就差不多是拦在安息骑军面前一道障碍。

安息骑军没想到会有这一着,同时也是因为天黑能见度较差,收势不住一波波狠狠的撞了上去……

立时就一阵人仰马翻惨叫连连。

同时这样的阻挡还是成规模左右连续的。

成规模就是倒在地上的马匹和尸体数量多,它们就会形成一道新的障碍。

左右连续就意味着安息骑军避无可避,要么迎头撞上要么就收住速度。

于是安息骑军冲阵的速度很快就慢了下来,甚至还造成不小的混乱。

这为秦军争取到了一点宝贵的时间和反击的机会,赢丹当机立断,将青铜剑抽出往前一挥,下令道:

“将士们,驱逐安息立功晋爵,杀啊!”

秦军兵士高喊一声,端着长枪和抽出青铜剑围了上去。

骑兵如果失去速度就远不如步兵,因为其高高的骑在马上会是步兵尤其长兵器很好的目标。

同时其下盘不稳无法发力,且这时代还没有马鞍马镫……只需一把抓住拖下来就能将其摔个七荤八素的。

所以赢丹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秦军也知道这一点,一拥而上照着安息骑兵就是一阵乱砍乱杀。

战到此时,特瑞西也意识到败局已定,于是只能令传令兵吹起短号撤军。

赢丹在秦军的一片欢呼声中暗松一口气。

此次虽然获胜但却是险胜,若不是威亚斯当机立断带着部队上前,后果将不堪设想。

这时赢丹才想到威亚斯,赶忙对赵云下令道:

“去把威亚斯找出来!”

赵云应了声,就带着一队亲卫抢了上去。

其实不需赵云去找,秦军兵士已自觉的将印度军从马尸人堆里翻了出来……秦军同样尚武好勇,印度军虽说不是中原军队被秦军以“蛮夷”看待,但刚才的表现已足以得到他们的尊敬。

印度军死伤惨重,不是被撞死撞伤就是被战马踩踏,有些人甚至被几匹战马的尸体压在下方。

威亚斯命大居然没死,被秦军从死人堆里救了出来。

------------

第五百九十七章 撞飞出去

后来赢丹才知道,这其实不是威亚斯命大而是他反应快……他策马上前没多久就被斜处撞来的安息骑兵撞倒,威亚斯整个人都被撞飞了出去。

幸运的是此处是沙漠绿洲,地质较软还有草皮,倒地时虽是腹中一阵翻腾吐了一口血但伤势不重还有意识。

威亚斯转眼一看,见另一面络绎不绝的安息骑兵汹涌而来,赶忙就地一滚就滚到一匹马尸腹下缩在其中。

接着……

一匹匹战马惊嘶、悲鸣着堆叠上来,一层又一层。

但威亚斯所处的位置因为有马尸在旁撑着,所以竟然毫发无伤。

跟着威亚斯一起从死尸堆里爬出来的还有两百余名印度军,其余的就是非死即伤。

当威亚斯兵印度军兵士浑身是血的从尸体堆中钻出来时,秦军兵士暴发出一声欢呼为其喝彩,许多兵士还高喊着印度以及威亚斯的名字。

很快,威亚斯及一众幸存的部下就在亲卫的护送下来到赢丹面前。

赢丹朝威亚斯点了点头,说道:“做得好!秦军欠你一个人情,欠印度一个人情!我赢丹在此立誓,只要有秦军在,必助印度复国!”

威亚斯却平静的回答道:“殿下,属下所为并非为了复国。”

赢丹不由奇道:“你若不为复国又是为何?”

也难怪赢丹奇怪。威亚斯离开印度前往中原就是为了搬救兵,心心念念想的也是回印度驱逐安息收复失地,就在刚才……威亚斯号召印度军阻挡安息大军时喊的口号还是复国。

可真到赢丹要为威亚斯复国时,威亚斯却反对!

威亚斯很认真的朝赢丹拱手道:“殿下,印度不求复国,只求能追随殿下成为大秦子民。”

首节 上一节 426/44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