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丢人不?
再说第二个设立锦衣卫,锦衣卫,原是朱元璋的亲卫军,即亲军都尉府改易而来,有侦查、缉捕、审问等职权。是世上第一个特务机构。
锦衣卫设立于洪武十五年五月二十九日,而这一年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五月初一日,皇长孙朱雄英夭折。
二是九月十七日,朱元璋的结发患难之妻马皇后病逝,要说朱元璋这人生励志是真励志,惨也是真惨。
少年丧父丧母,哥哥姐姐皆死,中年亡妻亡孙,十年后,嫡长子朱标也没了,换个人不疯都是难得了,还治国?
曹操:这是真惨!
吕雉:起码比某个姓刘的有良心。
刘邦:有完没完,再指桑骂槐的劳资砍了吕氏全族你信否?
吕雉:“……”
差点儿忘了这丫是人渣混合体啊,失策!
杨坚:不愧是汉高祖,狠人啊!
独孤伽罗:想学?
杨坚:怎么会,朕没事儿学人渣干嘛?
刘邦:姓杨的,你损劳资讨好你婆娘,你清高,了不起啊!
杨坚:过奖了!
史书记载,马皇后去世,“是夜,帝恸哭”不止皇帝朱元璋,官员们也哭了,保真那种,皇后走了,没人劝得住皇帝动刀子的。
盖因夫妻互相扶持数十载,马皇后也是在他朱元璋人生最暗时为他点亮明灯的人,也只有马皇后,才能将百炼钢化绕指柔,但现在,这人死了!
他朱元璋又一次成为了一介孤家寡人,那皇宫很大,但少了个人却会变冷,心也变得空落落的。
嬴政:偏题了,赶紧的,撤回来!
通天博士:是这样吗?好吧,是这样。
锦衣卫设立后,朱元璋主要以这个机构探查官员,锦衣卫便是他的耳目,握着锦衣卫,不出皇宫便能知天下事。
据说,这些锦衣卫连朝堂上那些官员每天上几次茅房都一清二楚,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曹操:啧,这爱好有点儿变态啊!
刘备:连曹贼这变态都觉得变态,那一定是超级变态没跑了。
曹操@刘备:你是不是一天不怼孤就不舒服。
刘备:我去,你怎么知道?神算?
孙权:专心吃瓜!
曹操@张辽:文远,去给仲谋上一课!
张辽:得嘞!马上准备。
孙权:咳,有话好好说,孤从现在开始尽量闭嘴,好吧?
曹操:不错,孤就喜欢识趣的人。
朱元璋借锦衣卫之利,驾驭不法群臣,于胡惟庸案、蓝玉案中大肆株连,多达四万众。
然而,洪武二十年后,不知朱元璋怎的突然悔悟,撤除了锦衣卫。
当然,最后他那好儿子朱棣登基后又给恢复了,且这一恢复就是两百多年,直到清军入关仍设锦衣卫。
但可能是锦衣卫和老爱家相性不合的缘故,仅仅一年时间就又给废了,至此,锦衣卫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当然,这只是华夏版的锦衣卫,据说安南那地儿的后黎朝和阮朝也设有锦衣卫。
明朝两百多年中,诏狱不知浸染多少血,狱中亡命多少人?想想都不寒而栗。
第三,殉葬制度,说实话,这制度是真心让人不能理解。
毕竟这玩意儿早在嬴政一统华夏后就不玩了,改用陶俑、木俑陪葬,汉、隋、唐、宋四朝也没用这个,至于司马家,不知道,反正没用也还是烂,没啥好说的。
(所以谁特么说唐朝有殉葬制度的?搞得我都当真了,影视又又又误我)
倒是在异族政权中,这制度一直在用,秦之后第一个让殉葬制死灰复燃的人叫述律平,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皇后,江湖人送外号—灭绝师太。
这女人是真狠,强逼着大臣给耶律阿保机殉葬,大臣反问她为什么不去殉葬时,这女人二话没说,提刀就剁了自己一只手,搞得众大臣瞬间哑火,灭绝师太一称也因此得名。
此后,无论是金还是元,都坚定不移的实行殉葬制,包括清朝也是,努尔哈赤、皇太极都是他的坚决拥护者。
清朝殉葬制结束于康熙手上,但民间一直还有殉葬制度实行,比如那些所谓“贞洁烈女”有贞洁牌坊那种,人真心不是想死,多是被逼死的,据说这制度一直到清末才彻底废除。
而明朝,提起这个是真尴尬,毕竟其他汉人王朝都没干,就你明朝跟异族王朝对标,就问丢人不?
明朝殉葬制终结于明英宗朱祁镇手上,像之前的朱元璋、朱棣、朱高炽、朱瞻基,虽然都很英明,但却都选择了漠视殉葬。也是因为这个,所以朱祁镇才没被骂太惨。
赵光义:哈哈哈~朱老四你不牛吗?再喷啊!
李世民@朱棣:合着你朱老四居然整这么脏啊,佩服!
第四,即大名鼎鼎的洪武四大案,分别为胡惟庸案、蓝玉案、空印案,郭桓案,四案株连十余万人,那可真是血流漂橹。
先说空印案,这案子发生最早,在洪武九年。
明朝规定,每年各布政司、府、县都要向户部运送钱粮及财政收支、税款账目。
户部与各布政司、府、县的数字要完全相符,分毫不差,才可以结项,假如有一项不符,对不起,打回去,您再跑一趟吧。
整个账册会被驳回,要求重新填报,重新盖上地方政府的印章。
当时明朝的都城在南京,你像两湖,浙江这些地方还好,离得近,像云南、四川、陕西这些地方的官员就造孽了,再跑一趟运钱粮怕不是得要明年。
没人喜欢受罪,所以这些官员们纷纷开动脑筋,每次来都多备一些盖着印的文书,要出了错重拿一份填好就行。
这事儿在元代据说很盛行,元朝皇帝都没有明令禁止,相当于官场隐形规则。
结果啊,好死不死的,这事儿让朱元璋知道了,以为这些官员贪污舞弊,毕竟空印文书带着,岂不是想填多少填多少?
朱元璋一怒之下,主印官员立刻处死,副手杖一百之后充军,当然,没挺过一百杖的就只能说倒霉了。
后来有个叫郑士利的,给朱元璋解释说就算这些官员拿着空印文告也是贪污不了的,毕竟户部那儿还要核对一遍,行省内也要核对,谁敢乱来。
哦!忘说了,这个郑士利有个哥哥,叫郑士元,就因为空印案被关了,他弟给朱元璋上书也是想劝劝皇帝的同时把他救出去。
结果,万万没想到的是,老朱压根儿不听劝,摆明了要借这案子震慑官场,然后郑士利悲剧了,哥哥没救出去,自己也给搭上了,兄弟双双被流放。
曹操:真特么惨,简直比仲谋兵败合肥还惨。
孙权:……艹!
第200章 真真是大开眼界啊
空印案具体处置了多少人,说法众多,《朱元璋传》(作者名不敢写)说和郭桓案一同牵连人数多达七八万。
《朱元璋与空印案》说牵连人数超过千人。
方孝孺《逊志斋集·卷二一》说:空印事起,凡主印吏及署字有名者,皆逮系御史狱,狱凡数百人。
综合考虑来看,当以牵连数百到一千多这个数字区间比较靠谱。
当然,空印案仅仅只能算是个开胃菜,相比其他三大案,影响虽有,却不算太大,这个案子说到底就是朱元璋惩治贪腐的结果,那些官员很难说没有贪污钱粮。
紧接着空印案后便是发生在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这个案子比较复杂,牵连非常广大,朱元璋主要目的一是承袭千年的宰相制,二是打击淮西集团势力。
至于胡惟庸,抱歉,这家伙虽该死,但还论不上万恶不赦,在这案子中无非是个影子而已。
胡惟庸,淮西集团领袖韩国公李善长同乡兼姻亲,洪武六年时受李善长推荐任职右丞相,洪武十年升任左丞相。
自洪武六年至洪武十三年,他做了七年丞相,于朝中遍布朋党,疯狂打击异己,使淮西集团势力不断膨胀,当然,在这过程中你要说朱元璋完全不知道,那只能是开玩笑。
因为,胡惟庸主要针对的势力是浙东集团,其首领便是大名鼎鼎的刘基刘伯温。
前文说过,刘伯温是在1360年,也就是明朝建立的前八年才投靠朱元璋的,属于是半路来投,且这人曾经还是元朝臣子,一度镇压义军非常卖力。
虽投靠朱元璋后积极出谋划策,可谋士相比徐达这样做实事的武将以及李善长这样管着后勤的大管家无疑非常吃亏。
因此,明朝开国之后,他和朱元璋的另一个谋士汪广洋一道只领了一个伯爵,跟六国公中的李善长、徐达完全没有可比性。
但他足够聪明,也有一定的野心,完全不像野史和民间传说表现出来的那样淡泊名利,他看出了朱元璋对于淮西集团的忌惮,所以积极奔走,联合浙东出身的官员打压淮西集团。
于是,朱元璋高兴了,浙东集团也曾一度压过淮西集团。
至于朱元璋为什么忌惮淮西集团?你看看里面都有些什么人就知道了,淮西二十四将大名鼎鼎,文臣还有李善长、胡惟庸这样的能人。
话说如果不是徐达和汤和看得明白,可能朱元璋的刀下还要添两个冤死鬼。
徐达:您聊您的,别扯俺们,谢谢!
然而,刘伯温于朱元璋而言仅仅只是一颗棋子,当棋子完成了它的使命后,自然会被棋手无情抛弃,比如抛出来给淮西集团发泄怒火什么的。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刘伯温告老还乡后,胡惟庸上书请革去其岁禄,洪武八年,刘伯温病重后,胡惟庸派了个大夫,撰写一良方,伯温服之卒!
归根结底,刘伯温也不像我们想像中的那么神,当然,厉害还是很厉害的,龙湾之战、鄱阳湖之战、北伐之战都有他出谋划策。
而胡惟庸,这人也是个聪明人,看得出朱元璋的用意,所以积极配合打压刘伯温和浙东集团。
可这人未免有些聪明过头,直接将浙东集团尽数打翻在地,让淮西集团势力飞速膨胀。
当然,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这个人自以为是,许多生杀黜陟的事儿根本不和朱元璋请示,自己就处理了。
可能他觉得以朱元璋的聪明才智,不会喜欢在这些小事上下功夫吧!
但他无疑看错了,朱元璋是个权欲非常强烈的人,事无巨细都要一一过问,他这么处置,只能说是在作死的边缘疯狂试探。
相信朱元璋忍他一定忍得很辛苦,但胡惟庸毕竟是他扶植的一颗重要棋子,就这么简单杀了,未免有些不值,所以他又让他蹦跶了几年。
直到洪武十三年,时机终于成熟,朱元璋迅速以“谋不轨”罪诛杀胡惟庸及其九族,同时杀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数人。
同时废除宰相制,国家大事无论巨细都要皇帝亲自过问,废除行省制,改设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分化地方权柄,防止地方权力过大。
这一年是洪武十三年,由于马皇后尚在,仍能劝住朱元璋的缘故,所以这一次,除了少数几个倒霉蛋外,压根儿没死多少人。
但很可惜的是,洪武十五年,马皇后没了,于是没人劝得住朱元璋了,于洪武二十三年,旧事重提,将李善长、陆仲亨等开国功臣牵连进去,前后株连三万余人。
(记得影视中李善长和蓝玉是死一块儿的,但正史之中,蓝玉却比李善长多活了三年)
胡惟庸不会想到,自己都死了十年居然还会被拉出来搞事,并被安上私通倭寇、私通北元的罪名。
接力胡惟庸案的是郭桓案,这案子和空印案一样,都是朱元璋惩治贪腐的案子,但杀得确实够狠。
要说这郭桓也确实是个人才,其任户部侍郎,在职期间,利用职权,联络礼部尚书赵瑁、刑部尚书王惠迪、兵部侍郎王志、工部侍郎麦至德等人并全国十二个布政司,一起盗卖官粮。
事后被人查出,朝廷总计损失精粮两千四百万石,因为担心百姓不相信这个数字,所以略写七百万石。
当然,其中恐怕还有朱元璋怕丢脸的问题,毕竟两千四百万石粮食损失,实在过于震撼。
事件发生在洪武十八年,朱元璋怀疑北平承宣布政使司李彧与提刑按察使司赵全德,伙同户部侍郎郭桓等人共同舞弊,下令调查。
同年三月,御史余敏、丁廷举告发郭桓利用职权,勾结李彧、赵全德、胡益、王道亨等贪污。
既然有人告发,那肯定是确有其事,朱元璋于是下旨严查,结果不查不知道,一查简直吓一跳。
郭桓等人不仅私吞太平府、镇江府等地赋税,私吞浙西秋粮,竟然还敢巧立名目,征收一些如:水脚钱、口食钱、库子钱、神佛钱等杂税。
朱元璋怒极,下令审刑司吴庸拷讯犯官,结果就牵连出了两部尚书、侍郎、十二个布政司,登时,朱元璋只觉得老脸啪啪作响。
他一直说严惩贪腐,严惩贪腐,为此不惜搞出一些残酷刑罚,专门处置贪官污吏,贪六十两就要杀头,结果到现在贪官污吏就在眼皮子底下晃悠,且贪得更狠,更肆无忌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