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通古代:开局盘点十大贤后 第150节

此后不久,地处天山南道的莎车国中,莎车王的弟弟—呼屠征,杀了亲近大汉的国王—万年,以及大汉使者—奚充国,自立为王,还煽动南道诸国叛离汉朝。

当时郑吉还在北道,只能干看着这事儿发生,手痒也没办法,皇帝没下命令。

但这不要紧,因为另一个猛人出场了,这位猛人叫—冯奉世,跟傅介子、班超一样,也是一个使者,彼时正巧刘询派他出使大宛。

但出使的功劳哪能跟战功比,冯奉世见了莎车叛乱的情况,心说这不是天赐良机吗?

他非常果断的行动起来,就近征调西域诸国兵马一万五千人,兴冲冲的杀奔莎车国,打下了莎车都城,平定南道叛乱,将惊惧自杀的呼屠征首级,传首长安。

时为公元前65年,平定叛乱后,冯奉世终于想起……我是个文官,是个使者,要去大宛国出使。

于是冯奉世马不停蹄赶往大宛国,国王对他尤其礼敬!这非常能理解,你说这么一个打仗贼猛的文官在自家待着,谁敢不敬啊!

此行冯奉世不仅手痒,不是,不仅平定叛乱,且还超额完成了任务,给刘询带回了一匹大宛国的顶级名马—象龙!

而公元前60年,匈奴日逐王带着数万人投降汉朝后,刘询特派郑吉,就那个在渠犁种地的猛人,带着五万龟兹诸国兵马,前往迎降。

这么个猛人当然不可能是单纯去迎接匈奴人的,事实上,他是去看匈奴人乖不乖的,乖的平安无事,至于不乖的……即斩!

事后,郑吉因破车师,降日逐王之功,被刘询拜为西域都护,封安远侯,兼护车师以西北道诸国。

郑吉随后在西域中心,设幕府,修乌垒城,此城距阳关有两千七百多里,郑吉统领天山南北,汉朝号令由此能顺利颁行于辽阔西域。

西域都护的设立,不仅是汉朝,更是华夏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大事件。

自张骞之后,七十余载汉匈之争,直至匈奴日逐王归降,西域都护设立,西域广袤地域正式归于汉朝管辖。

刘庄:这个必须赞一个,宣帝威武!

李世民:刘询确实厉害!

忽必烈:我大元打得更远,疆域比汉唐都大。

朱元璋:能有效治理吗?

康熙:总比你老朱家连西域都没拿到强!

朱棣:你老爱家倒是拿到了,就是在其他地方丢得更多。

嬴政:都别吵了,烦死了!

话题继续,继匈奴、西域之后,第三个挨揍的,是西羌。

所谓西羌,意指大汉西部边陲的羌人部落,即盘踞在青海、陇西的羌人,这些羌人民风剽悍,勇猛好战,时常策应匈奴,骚扰大汉边境。

刘彻在位后期,聚居在青海、陇西的羌族经常向内地侵扰,攻城掠地,搅得大汉边疆不宁。

匈奴曾联合羌人共同侵扰大汉,面对两面受敌的不利形势,刘彻曾提出要斩断匈奴臂膀,即西羌,可惜派去的兵马都被羌人击败,汉军损失惨重。

刘询刚即位时,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出使西羌,羌人先零部落酋长向他表示要北渡湟水,到汉民不种田的地方放牧。

到公元前63年,先零部落与各个羌族部落酋长二百多人共同约定,放下彼此部落间的仇恨,交还各自部落的人质,订立盟约,打算共同侵扰大汉内地。

刘询闻报后,询问赵充国(猛人)有什么对策?赵充国随即指出,羌人为患,一是羌族原来各部落互相攻击,易于控制,但近几年来他们放下仇恨,订立盟约,共同反汉。

二是羌族与匈奴早就打算联合,互相策应援助,三是羌族还可能结联其他势力,一起侵扰边疆。

他提出要防患于未然,果然,仅仅过了一个多月,小月氏部落的羌侯—狼何果,便派人到匈奴借兵,打算攻击鄯善、敦煌,以切断汉朝与西域的通道。

赵充国估计事情不会这么简单,需要深谋远虑,他向朝廷提出建议:一是加强边防,二是设计离间羌族各个部落。

公元前61年春,大汉丞相、御史又推荐义渠安国出使西羌,了解其动向,义渠安国不懂策略,一到那儿,就召集先零部落的头领三十多人,以他们有逆而不顺之罪,将其全部斩首。

随后又调兵镇压先零部落羌民,杀了一千多人,得,这下西羌所有部落都让他一个人逼反了,西羌各部因此人人自危,一部分人迅速离开这里,转头劫掠其他小族部落,侵扰大汉边塞,攻打城邑。

一部分则是聚集攻击义渠安国带领的三千骑兵,义渠安国所部损失惨重,只得领兵退至令居,向刘询上书报告此事。

闻报后,刘询准备起用赵充国平叛,但这时赵充国已七十多岁,刘询担心他年纪太大,怕不愿意,于是派御史大夫丙吉去问谁可以为将,赵充国很自信地回答道:没有超过老臣的人了。

刘询又问:羌虏会怎么应对,应当出兵多少?

赵充国答:百闻不如一见,局势难以预测,臣希望赶到金城,探明局势后再上书禀报。

于是,赵充国以古稀之龄督兵西陲,率领不及万人的铁骑迅速出师,巧渡黄河,立稳阵脚,作好战斗准备。

到达湟水岸边后,羌人多次挑战,赵充国只是坚守不出,只以威信招降罕、开羌,瓦解羌人各部落联合抗汉的计划,欲等羌人困顿之时再攻击。

彼时,酒泉太守—辛武贤,上书请击罕、开羌,赵充国表示反对,但大臣们商讨后都认同辛武贤的意见,刘询也因此下诏责备赵充国。

赵充国再次上书详陈利害,建议先诛先零,被刘询采纳,一战后,先零羌部逃走,死亡被俘者众,罕羌前来归顺。

公元前61年秋,刘询下令让赵充国于十二月出兵攻打先零羌部,但赵充国坚持屯田,建议屯田湟中以为持久之计,提出亦兵亦农,就地筹粮的办法,

经过数次讨论后,刘询最终同时采纳了赵充国屯田的建议,以及辛武贤、许延寿出击的建议。

同年冬,刘询令强弩将军许延寿、破羌将军辛武贤、中郎将赵印出击西羌,斩首、收降羌人共八千余,赵充国俘虏五千余。

随后,宣刘询下令撤军,原地只留下赵充国屯田,公元前60年5月,赵充国奏疏被许可,整顿军队而返回。

同年秋,羌人若零、离留、且种、皃库一起杀了先零羌的首领犹非、杨玉,和其他部落首领弟泽、阳雕、良皃、靡忘一起,率领煎巩、黄羝部落的四千多人投降了汉朝。

历时两年后,西羌完全平定,刘询下诏设金城属国以安置归降的羌人部落,也是这一年,西域都护设立。

嬴政:七十多还折腾呢?

嬴政想起了王剪,那老家伙,让他出征楚国,结果他居然老写信问他要赏赐,整个一咸鱼状态,虽然这样自己很放心,但这种行为,绝对不可取。

廉颇:吾等虽老,亦余勇力!

黄忠:我也一样!

宗泽:老臣犹有报国志!

苏定方:都是老家伙啊,那老夫也加入。

第233章 鸡犬相闻

公元前67年5月24日,刘询下诏立皇子刘奭,也就是他与许平君的儿子为皇太子,并大赦天下。

公元前64年3月26日,立婕妤王氏为皇后,即邛成太后。

刘奭,柔弱仁慈且偏爱儒学,见父亲多用文法吏,以严法治国驾驭臣子,很不理解,且大臣杨恽、盖宽饶等人坐讥辞语为罪而诛,常侍—燕从容也说: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刘询见此很不高兴,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接着叹息道:乱我家者,太子也!

这话确实没说错,刘奭执政后,大汉江河日下,不过数十年就被王莽窃取,可叹刘询一生努力,尽付流水。

公元前54年正月,匈奴称臣后,刘询便削减了军费开支,并按大司农中丞—耿寿昌的建议设常平仓供应军需、平衡粮价,减少漕转。

常平一词,最早源于战国时李悝在魏国实行的平籴法,朝廷于丰年购进粮食储存,以免谷贱伤农,荒年卖出所储粮食以稳定粮价。

范蠡、管仲也有类似的思想,至刘彻执政时,大臣桑弘羊发展了上述思想,创立平准法,依仗政府掌握的大量钱帛物资,在京城贱收贵卖以平抑物价。

刘询即位之前,每年漕运运粮四百万斛到京师就需要动用关东漕卒至少六万人,消耗非常惊人。

因此耿寿昌建议就近购买三辅及弘农、河东、上党、太原诸郡的粮食,认为这足以满足京城所需,且可将漕卒的名额减省一半。

同时又奏请将水产税增加三倍,哦,当时这水产税还叫海租,尽管早在五年前,赵充国就已有趁低价在金城郡购进粮食储备的建议。

时隔五年,耿寿昌终于将之奏请实施,并将试行的范围由金城一郡扩大到整个北边,这已然说明,大汉这些年来积蓄的粮食已经到了足够支撑这个庞大计划施展的地步。

粮价的长期低廉,则正好说明实施这一计划的内外部条件,到这时候都已经完全成熟。

这两个条件的满足,也让常平仓的设立具有了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意义,一旦正式施行,成功的希望便有了相当的把握。

虽然御史大夫—萧望之,认定耿寿昌的建议完全是:费钱之举,劳民之行,恐会给百姓带去祸患,因此极力反对,但刘询仍然批准施行。

耿寿昌的改革很快便收到了成效,漕运也因此而通畅,眼见这方法居然这么好用,刘询随即下令在边郡各地建造粮仓,在粮价低时加价买进、粮价高时降价卖出,以平抑粮价,取名常平仓。

常平仓的设立,是以国家的财力为后盾、以改变市场供应量的手段来达到稳定粮价,调节市场的目的。

既能减轻谷贱伤农,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又能让国家常年掌握着一定数量的粮食储备,以维持边防的稳定,实在是一举两得。

(所以那些穿越小说中,穿越者跑过去献计说设什么皇家粮仓,平抑粮价是真的让人无语,拜托,古人真不傻的!)

此外,针对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现象,刘询即位后,先后三次诏令把那些相当有钱的豪强迁往平陵、杜陵等地,而后将其土地充为公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贫民。

还把皇家园林、郡国的公田,借给少地、无地的贫民耕种,使他们尽可能地摆脱豪强的控制,重新变为国家的编户。

此外减免赋税啥的根本不用多提,因为刘询干得太多了。(史书记的通篇流水账,相信大家应该不会喜欢看的)

刘询特别重视农业,在他的大力倡导下,各级官吏都将劝课农桑、发展生产作为首要政务。

刘询还派农业专家蔡葵为劝农使,巡视全国,指导农业生产,在刘询统治后期,国内经济繁荣,农业连年丰收,粮价创造了西汉的最低价。

这是真的顶,毕竟民以食为天,很多时候你光看这个朝代的粮价是否平稳你就能知道这个朝代百姓的生活水平大致如何了!

而西汉一朝粮价最低的时间线,无过于汉文帝刘恒与汉宣帝刘询执政时期,景帝都要差点儿,毕竟有七国之乱。

至于汉高祖时期,刚刚打完仗,在休养生息,所以粮价肯定不会太低,而汉武帝刘彻时期,连年征战,粮价也不可能低了。

李隆基:哈哈~这就得说说朕的开元年间了,这粮价绝对是我大唐有史以来最低的时期。

赵匡胤:注意是前半段,开元之后,天宝年就不行了,安史之乱后更是迅速飙升,还不如李世民、李治、武曌执政时呢!

李隆基@赵匡胤:姓赵的,你故意的吧?别人喷你大宋,朕有喷你吗?朕警告你别没事找事啊!

赵匡胤:嘿!咋的?干了错事儿还不许人说?

李隆基:嘿!你瞧我这暴脾气,忘了你家车神、道君、九妹了!

赵匡胤:那是老二一脉的,跟劳资有屁关系!

李隆基:行,那仨不算,荣为皇室御用酒杯的赵昀呢?你别说还不认识。

赵匡胤:“……”

我淦,忘了这倒霉蛋了!

赵昀:李、隆、基!朕好不容易忘了那事儿,你居然又提!怪不得你丫会老年戏儿媳,收义子,杀三子,变态啊!

朱棣:啧!纤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李隆基、赵昀:朱老四,你骂谁呢?

朱棣:两位别误会,朕主要是在记诵文章,顺带骂骂人,另外不是朕说啊,你俩都是乐瑟,菜鸡互啄有意思吗?

李隆基:“……”

赵昀:“……”

彼其娘……

朱元璋:嗯?骂谁?

…………

咳咳……,那什么,话题继续,公元前51年冬,远嫁乌孙的解忧公主归国,不知道她是不是唯一一个归国的和亲公主?

公元前49年冬,刘询得病,十二月病情加重,诏命侍中、乐陵侯史高为大司马兼车骑将军,太子太傅萧望之为前将军光禄勋,少傅周堪为光禄大夫,共同辅佐太子刘奭。

公元前48年1月10日,刘询病逝于长安未央宫中,其在位25年,享年43岁,谥号孝宣皇帝,庙号中宗。

这是西汉唯四拥有庙号的皇帝之一,那一个中字,与宪字一样,都是意指中兴之主。

第234章 刘阿猪

刘询一生,幼时遭横祸,幸得丙吉等人相帮,阴差阳错,登基为帝,平乱治国,纳西域、破西羌、降匈奴,孝宣之治不可谓不强。

首节 上一节 150/26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