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认为,这种子议父,臣议君的事情太不像话,还没什么意义,于是宣布废除,不准子孙、臣子评价自己。
其次,规定天子自称朕,朕这个字的意思跟我字是一样的,属于是一般人都可以用的一种自称,比如屈原就这么自称过。
但是,从嬴政开始后,这个自称便限定于只有皇帝才能使用,而皇帝所下达的命令称作制,或者诏。
比如那句非常著名的话: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即命曰制,令曰诏,二者效令不同。
再有,文书之中不准提及皇帝的名字,要避讳,凡是文书中遇上皇帝、始皇帝这样的字句时,要另起一行顶格书写。
最后,嬴政还规定了,只有皇帝使用的,以玉质雕刻的大印才能被称之为—玺,其他的不行。
这套措施一直沿用至清末,跨越帝制两千年,基本没怎么变更,当然,除了个别不守规矩的,比如刘询、李世民下令没必要太过在意避讳的事儿,比如朱棣在圣旨中自称—俺!
李世民@朱棣:哈哈哈~自称俺?不行了,让朕笑会儿,朱老四你是怎么想的?为何如此秀?
刘秀:请不要携带二次伤害,谢谢!
朱棣@李世民:朕那是为了接地气,亲近百姓,你懂个嘚儿!
李世民:对对对,朕不懂,你朱老四最亲民了!啊~俺的名字叫朱棣,江湖人称朱老四,哈哈哈~
朱棣:“……”
我淦!好想刀了他!
话题继续,除了神化君权外,嬴政同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用于中央集权,处理军国大事。
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
丞相分左右二相,为百官之首,掌管国家政事。
太尉掌管军事,不常置!御史大夫为丞相副手,有监察百官之权。
三公以下,是分管各项政务的九卿,郎中令掌管宫殿卫兵,卫尉掌管宫门卫兵,廷尉掌管司法审判。
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少府掌管专供皇室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及官府手工业,典客掌管国内民族事务和外交事务。
奉常掌管宗庙礼仪,为九卿之首,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
三公九卿,各司其职,议论政务,最后由皇帝作出裁决。
此外,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官职,如博士,通晓古今历史以备皇帝随时咨询,同时负责图书收藏。
典属国,与典客一样主管少数民族事务,不同的是典客掌管与国家友好的少数民族的交往,而典属国则掌管投降的少数民族事务。
詹事,管理皇后和太子的事务,当然,秦朝好像一直没用到这个官职,实在是……政哥他一没皇后,二没太子,詹事全无用武之地。
嬴政:咳……这个跳过!
嬴政建立的这套中央集权制度,此后一直被历代王朝所仿效,当然,修修补补、改动改动还是免不了的。
此外,在地方上,嬴政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废除分封制,改为郡县制,将地方行政机构划分为郡、县两级,郡县的主要官吏皆由中央任免。
郡级,设郡守、郡尉、郡监之职,其中,郡守负责治理,郡尉辅佐郡守,同时负责兵事,郡监司掌监察事宜。
嬴政将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此后陆续增加到四十一郡。
县级,县中有民万户以上的才能称为县令,民万户以下的只能称为县长,县令、县长之下设立县丞、县尉及其他属官。
县令、县长主要负责政务,也就是治理,县尉司掌兵事,县丞掌管司法。
县以下设乡,主要负责摊派徭役、征收赋税、查证案情、管理粮仓。
乡内,设三老掌管教化,啬夫掌管诉讼和赋税,游徼掌管治安。
乡以下设里,里有里典,后世王朝称里正、里魁,以豪帅,也就是身强力壮的人充任。
里内,设有严密的什伍户籍组织,以便于支派差役,收纳赋税,同时,便于互相监督告奸,一人犯罪,邻里连坐。
此外,掌管治安、追捕盗贼的机构叫做亭,亭设亭长,亭长除了管理治安,还同时负责接待往来的官吏,为政府输送、采购物资、传递文书等事。
郡县制的实行,初步打破了以血缘关系为主的宗法制,帝制和官僚制则代替了贵族的世袭制。
嬴政:唔~刘邦,泗水亭长,合着就是个芝麻官儿,这要不说,朕都没反应过来。
刘邦:政哥,过分了,你知道这话对我造成了多大伤害吗?
嬴政:死了吗?没死!没死你跟朕瞎嚷嚷什么?滚犊子!
刘邦:“……”
听~是心碎的音~
朱元璋@刘邦:该!一天天政哥政哥的叫,你不尴尬,朕都替你尴尬了,你说你个糟老头子,搞这些干嘛?
刘邦:请不要二次伤害一位老人家!
众人:咦~
第250章 糟糕
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实施的同时,嬴政继续执行自商鞅的法家政策,加强君主专制,削弱旧贵族势力,提拔由军功上升起来的新贵族势力。
至于土地所有制,公元前216年,嬴政下令让全国农民自报占有田地的实际数额,以便征收赋税。
众所周知的是,秦国经由商鞅变法,施行了授田制,农民的土地虽然名义上是国家所有,交给私人耕种。
但实际上,百姓和官员是可以自由买卖土地的,而农民耕种主要就是靠老天爷赏饭吃。
一旦遇上灾荒,只能是卖掉土地,化身官僚地主的佃户,更惨一些的,遇上灾荒就只能卖儿卖女,易子而食。
于是,贫者越贫,富者越富,土地兼并从无休止,待兼并到达一个顶点时,起义爆发,打碎一切。
成功者重新分配利益,之后,新一轮的土地兼并再次开始,只待下一次轮回,帝制两千年,土地的问题从未得到解决。
倒不是两千年中无人看到这个问题,根本原因只在于,人性贪婪,所以魏晋世家崛起,那是独属于世家的天堂。
无人拥有打碎旧天地,扫除过往积弊的勇气,因而,王朝从无三百载国运,就是所谓的四百年大汉,也东西两汉呢!
众人:……
一众人直撮花牙子,这问题……无解,无论是秦皇汉武,还是唐宗宋祖,这些站在权势巅峰的人,本身就有一个巨大的利益集团,让他们打破土地兼并,那是不可能的。
就算是白手起家的朱元璋,当淮西二十四将、巢湖水师这些利益体加入后也没了这个可能,因为打到最后,兼并最多的恰恰就是这个集体。
他们最多只能抑制兼并,而不能根除,毕竟这世上,真正大公无私的人……太少!
话题继续,接下来是个人以为政哥功绩最大的一些政策,即统一度量衡、统一币制、修驰道、凿灵渠、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
首先是统一度量衡,战国时,七雄并立,各国的度量衡都不一致,这国的多,那国的少,对社会发展很是不利。
秦朝建立后,嬴政以秦国的度、量、衡为标准,淘汰那些与此不合的制度,天下只有也只能是秦制。
秦廷在原商鞅颁布的标准器物上加刻诏书铭文,或是另行制作相同的标准器物刻上铭文,发到全国使用。
与标准器物不同的度、量、衡一律禁止使用,比如在田制上,秦朝规定6步为尺,240步为一亩,这一制度一直沿用千年而不变。
其次,统一币制!秦朝一统天下后,规定货币分金和铜两种,黄金称为上币,以镒为单位,秦制20两为镒。
铜钱称为下币,统一为圆形方孔,以半两为单位,俗称秦半两,金币主要供给皇帝赏赐使用,铜币是主要的流通货币。
嬴政采取两种统一货币的主要途径,一是由国家统一铸币,严惩私人铸币,将铸币权掌握在国家手中。
二是统一通行上币黄金和下币铜钱,原来六国通行的珠玉、龟贝、银锡等不得再充当货币。
第三,修驰道!从公元前222年开始,嬴政开始大幅修筑以咸阳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的驰道。
驰道的作用,一是使交通方便,以便管理六国旧地,二是为方便给北方战争前线运输补给,三是方便嬴政出巡能够畅通无阻。
这些驰道中,除去秦直道和秦栈道以外,大多是在秦国故地和六国旧道、秦征伐六国时修建的道路基础上拓建而成。
比较著名的驰道有,上郡道、临晋道、东方道、武关道、秦栈道、西方道、秦直道。
第四,凿灵渠!为方便运送征讨岭南所需的军队和物资,嬴政命史禄开凿河渠以沟通长江水系的湘江、珠江水系的漓江。
灵渠最终在公元前215年修成,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自贯通后,两千余年来一直是岭南与中原地区的水陆交通要道。
岭南是什么地方不知道?两广总知道吧?两广总督一职可是赫赫有名。
第五,书同文!自殷商之后,文字逐渐普及,比如作为官方文字的金文,形制就比较一致。
但是春秋战国之后,群雄并立,文字繁杂多样,极大妨碍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影响了秦朝政策法令的推行。
于是,嬴政下令李斯等人进行文字的整理、统一工作。
李斯以秦人通用的大篆为基础,吸取齐鲁等地通行的蝌蚪文笔画简省的优点,创造出一种形体匀圆齐整、笔画简略的新文字,称为秦篆,又称小篆,以此作为官方的规范文字,同时废除其他异体字。
此外,一个叫程邈的小吏因为犯罪被关进云阳的监狱,在坐牢的10年里,他对当时字体的演变中已出现的隶变进行总结。
此举受到了嬴政的赏识,于是将他释放,提升为御史,令他定书,制定出一种新的字体—隶书。
隶书的出现,打破了古体汉字的传统,奠定了楷书的基础,极大提高了书写效率。
嬴政下令统一和简化文字,是对文字的发展、演变做了一次总结,也是一次文字改革,对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
第六,车同轨!这个政策是跟驰道一体实行的,主要是因为战国时,各国车辆形制不一,于是,在统一后,嬴政下令定车宽以六尺为制,一车可通行全国。
第七,行同伦!这指的是统一风俗,建立起统一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秦朝对此相当重视。
比如公元前219年,嬴政到泰山,就令人在泰山石上刻下男女之间要界限分明,以礼相待,女治内,男治外,各尽其责。
反之,公元前210年,在会稽刻石留下的铭文,则是对当地盛行的淫逸之风,大加贬斥,以杀奸夫无罪的条文,来矫正吴越地区男女之防不严的习俗。
无数政策的实行,制度的统一,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的交流、发展,且影响深远,但很可惜的是,这些政策带来的好处秦朝并没有吃到多少,毕竟二世而亡嘛,实在是……惨惨惨!
嬴政:“……”
糟糕,是手痒的感觉~
第251章 秦汉长寿龟
嬴政,除去以上种种政策外,还有修筑长城、南征百越、北击匈奴、开发北疆、开拓西南之功。
先说修筑长城,其目的主要是为防备—匈奴,这是一支兴起于战国后期的游牧部落,主要活动于阴山以北。
当时的部落首领叫头曼单于,哦,就是把刘邦围在白登山那个冒顿单于的老子,可惜老了后被冒顿射成了刺猬,父慈子孝这一点……不赖!
这个头曼呢,经常率领行动迅速的草原骑兵深入中原烧杀抢掠,掠夺粮食、人口,秦、赵、燕三国因此积极修建长城,以抵御匈奴。
但是吧,修长城属于治标不治本的事儿,仍旧阻止不了匈奴南下的脚步,九原至黄河以南一带一度为匈奴占据。
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后,迅速在秦、赵、燕三国修建的长城基础上扩建,最终建成长达5000里的长城。
至于后世为什么会有万里长城的说法?因为后世王朝也在建啊,比如著名的汉长城、隋长城、明长城。
就是因为两千年余年的不断扩建,于是有了世界第八大奇迹,长城如龙,记下了两千年岁月。
当然,修长城,说到底是为了保护边境百姓的生命安全,减轻边境士卒戍守的负担。
因为匈奴是游牧民族,骑兵活动范围很广,如果没有长城的话,那就需要非常多的士卒来防守。
当然,长城也没一些人想的那么玄乎,因为万里长城除去那些重要的关口外,主要还是泥土砌成的,所以很多时候草原民族是能够毁墙进来烧杀抢掠的。
但你要说它是鸡肋吧!那倒也不至于,因为长城上配有烽火台,一旦草原骑兵大规模来袭,边军是很快就能得到消息的。
总结一句话就是,长城能防大规模骑兵突袭,但如果是小股骑兵的话……抱歉,防不住!
除此之外呢,长城最大的一个作用就是抑制通商,限制草原民族的需求,比如盐铁、茶叶、丝绸什么的。
有长城存在,中原王朝就是有那个底气,高兴时通商互市,各取所需,不高兴了,关门,不搭理你,想吃盐、喝茶、穿丝绸?自己想办法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