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通古代:开局盘点十大贤后 第191节

葬身海疆,马革裹尸!

此后,朝鲜名将李舜臣领兵来援,率龟甲船冲入敌阵,但却被倭军包围,不幸身中流弹而亡。

万历二十七年,即公元1599年九月,万历皇帝对东征朝鲜的将士论功行赏,追赠邓子龙老将军为都督佥事,荫其一子为官,朝鲜也修建庙宇纪念他。

后来,朝鲜正祖李祘下令将邓子龙的牌位立在康津诞报庙中,与陈璘等将一同接受祭祀。

后世,在福建、广东、江西、湖南、贵州、云南一带均有许多邓子龙的遗迹保存,在他的家乡,其墓地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然,老将军绝对想不到,他的名字居然成了一个著名品牌,还挺受欢迎,驰名中外。

有一说一,邓子龙老将军的一生虽然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但抗击缅军、倭寇侵略这事,真的爆赞,他的英名至今远扬,深受世代丰城人民的崇敬。

某种意义上,老将军甚至比戚少保要幸运得多,战死沙场、马革裹尸,总也好过病魔缠身,郁郁而终!

【上榜奖励:延寿三十载,恢复巅峰状态,功法《豹韬决》灵脉一条】

第291章 李如松

【盘点史上十大抗倭名将,第八位,大明,李如松!】

徐谓:哦,是子茂啊!

胡宗宪@徐谓:文长,你徒弟?

李成梁:哈哈哈,不愧是我儿子!

章先生@李成梁:你可别说话了,万历要知道你养肥了努尔哈赤,非得把你削死。

万历:他干的?

李成梁:陛下听我狡……解释啊!

公元1549年,即明嘉靖二十八年,辽东、铁岭,李如松出生了,父为名将李成梁。

当然,那个时候的李成梁还不是名将,而是一身清贫的李书生,埋首书卷数十年,就考了个秀才功名,于是李成梁清醒了,读什么破书,还是承袭祖上传下的武官,提刀子立功正经。

于是,又一个书生回到了儒家正统道路!

可惜,李成梁还是醒悟得太晚,四十岁才毅然决然弃笔从戎,被任命为险山参将,而那时候,他儿子李如松已经17岁了!

不慌,儿子长大了才好,怀着这个想法,李成梁毅然将李如松带到了军中,是所谓上阵父子兵,父子俩一起提刀教草原铁骑做人。

也是因此,年少的李如松得到了父亲李成梁的亲身传授,嗯,主要学习如何把敌人剁吧剁吧,以及怎么偷袭敌人老巢,直接偷家。

就这么过了几年,李如松已经成长为一个杀人眼都不眨,打仗狂猛无双的猛将时,他遇到了一个人。

这是父亲为他请来的名师,他叫徐谓,曾经坐断东南,献策平倭的军师,同时也是一个自杀多次都没死成,陷入半疯半癫境况的老者。

听了徐老师的课后,李如松开始变了,嗯,大概相当于典韦的武力外加贾诩的聪明脑壳,于是乎,一个狂猛如虎,狡诈如狐的名将诞生了。

同时,由于徐老师曾长期待在东南,熟悉倭寇作战风格,并熟练打倭寇的方法,李如松也因此掌握了这个暂时好像没啥用的技能。

学了数年后,徐老师走了,回了他的故乡,李如松也改变了人生规划,进京参加武举,并顺利考中武进士。

而由于父亲李成梁打仗实在太猛的原因,李如松受了福泽,承父荫,被朝廷授予指挥同知一职,充任宁远伯勋卫,嗯,宁远伯是就是他父亲。

回来了,还是熟悉的铁岭,还是熟悉的草原敌人,不同的是他,猛将的武力,谋士的脑子,注定会给草原铁骑带来不一样的惊喜。

此后的日子里,李如松过上了一如少年时的生活,追随父亲的背影,撵着草原铁骑嘎嘎乱杀。

很快,李如松凭借战功升任署都督佥事,不久后,再次升职,入京任神机营右副将。

万历十一年,即公元1583年,这一年,李如松34岁,已然升任山西总兵官,这一生,仿佛坐了火箭,官位窜得飞快。

这么不正常的升官速度,易招言官,于是,给事中黄道瞻多次进言,认为李成梁、李如松父子不应一同掌管重镇。

对此,李如松半点不慌,因为他父亲朝中有人,果然,大学士申时行知道这事后立刻奏请万历皇帝对李如松善加保全。

于是乎,李如松被皇帝召入京师担任右军都督府佥书,不久改任提督京城巡捕,很受皇帝信任

此举明显不受言官喜欢,于是,给事中邵庶转头弹劾李如松和他弟弟,时任副总兵的李如柏,说两人有不法的行为。

奏请皇帝对李如松稍加抑制,但皇帝完全不听,似乎是将李如松当成了他的冠军侯。

公元1587年,38岁的李如松出镇宣府,为宣府总兵官,喏,九边重镇,可见皇帝对他有多信重。

某日,宣府巡抚许守谦心血来潮检阅士兵操练,总兵李如松却不守中晚明时武将尊敬文官的惯例,直接让许守谦和他同坐。

这事儿你要放汉唐,甚至是明初实属正常,但在宋朝和中晚明,对不起,文官是老大,你这叫嚣张跋扈。

于是,参政王学书看不下去了,跑来劝解李如松,结果李如松不惯他,两人争执不下,几乎要动手开打。

事后,巡按御史王之栋上奏弹劾李如松骄横,嗯,顺带弹劾王学书,皇帝因此夺去二人俸禄,以示惩戒。

关于这个惩罚,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叫罚俸了事!概因晚明时候,正经人都不靠俸禄过日子,哦,除了海瑞!

这事过后不久,李如松再次被人弹劾,给事中叶初春奏请将李如松调离宣府,皇帝于是令他和山西总兵李迎恩换镇。

呐,熟悉的山西,俺李如松又回来了!?( 'ω' )?

弹劾尚未结束,将军仍需努力,于是,不久后,李如松在军政考选时又数次被言官弹劾。

然无甚用,皇帝对李如松始终宠眷,并不因弹劾而改变,随后更是将李如松召回京师任中军都督府佥书。

山西总兵李公子,专业摸鱼二十年!这是朝堂大多数人对李如松的认识,觉得这家伙之所以升官如坐火箭,完全是沾了他老子的光,直到一场大战来临,这个固有印象变了。

公元1592年,即万历二十年二月十八日,宁夏原副总兵,降明的蒙古鞑靼部首领啺荩篮掀渥映卸鳌⒁遄訂云,同时勾结蒙古河套部落发动叛乱

叛军连克中卫、广武、玉泉营、灵州等黄河以西四十七座城堡,势如破竹,全陕震动,由此,万历三大征之一,赫赫有名的宁夏之役爆发。

战争刚开始时,四镇总督魏学曾,下令副总兵李昫率游击吴显赶往灵州,另派游击赵武赶往鸣沙州,沿黄河一带阻止叛军南渡。

他自己率军进驻花马池,正当叛贼的冲要,此后,李昫率军渡黄河,叛军大多逃跑,失陷的四十七城全都收复,只有宁夏城还被叛贼盘踞。

但就是这座宁夏城,让四镇总督魏学曾久攻不下,甚至于还丢了官位,朝廷改任大臣叶梦熊为总督。

彼时,兵部尚书石星主张掘开黄河大堤,放水灌城,企图淹死叛军,叶梦熊听了这话,果断决开黄河,水淹宁夏城。

然后……叛军没被淹死,百姓惨了,被坑得家破人亡,民不聊生,甚至沦落到剥树皮为活命。

同年四月,经御史梅国桢举荐,李如松临危受命,出任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统率辽东、宣府、大同、山西兵、戚家军,不是,这会儿叫浙兵,以及苗兵进行围剿。

六月,李如松率平叛大军抵达宁夏,七月,命麻贵所部出击,击败蒙古河套部落,追杀至贺兰山,将其驱逐出塞,剪除了叛军的外援。

与此同时,各路援军将宁夏城团团包围,加上得益于叶梦熊水淹宁夏城的“壮举”。

叛军虽然没被淹死,但城内却因此弹尽粮绝,军心涣散,斗志全无,内部也发生了火并。

九月十六日,宁夏城防崩塌,李如松乘势下令攻城,浙兵在参将杨文的带领下,率先攻破南门,先登入城,一举攻入城内。

大势已去,叛军首领啺菰诟傻袅礁鍪粝潞笙蚶钊缢赏督担钊缢山邮芰送督担故蔷∶饐拜满门。

至此,宁夏叛乱平息,战后,李如松晋升为中军都督府都督,获世荫锦衣卫指挥同知的恩赏。

还是1592年,这一年,在倭国,某只猴子凭借强悍的实力结束了他们的战国时代,掌握了倭国的大权。

野心勃勃的猴子并不甘心于只在岛上当个酋长,于是乎,这一年,猴子派出了15万大军入侵朝鲜。

猴子的野心很大,因此他制定了占领朝鲜、征服华夏,进而向南洋扩张的军事侵略计划。

刚开始,猴子的计划很成功,那年四月十三日凌晨,侵朝倭寇渡过对马海峡在釜山登陆,壬辰倭乱爆发。

当时统治朝鲜的李氏王朝,党争不断,武备松弛,人不知兵两百余年,全国300多郡县大多数根本没有城防。

而倭寇呢?刚刚结束战国,兵锋正盛,攻势凌厉,短短两个月,便将朝鲜三都十八道全部攻陷,且一路势如破竹挺进到鸭绿江南岸。

侵略战争很顺利,丰臣秀吉很得意,猖狂的叫嚣着让大明朝廷承认倭国以大同江为界占据朝鲜,同时还威逼琉球、菲律宾等明朝藩属国臣服倭国。

消息传来,大明举朝上下一片哗然,主战派认为必须出兵,主和派却认为朝鲜过于软弱,一触即溃,只会向明朝求援,建议仅让朝鲜国王及随从百余人过鸭绿江避难,而朝廷不出兵。

经过一番激烈的朝议,万历皇帝最终决定出兵,于是,万历三大征之一的抗倭援朝战争爆发!

第292章 抗倭援朝

话接前文!

倭寇侵略朝鲜,不过两个月便拿下了朝鲜大半国土,仅剩平安道以北,靠近辽东半岛义州一带尚未为倭寇所陷。

当时的朝鲜国王李昖认识到若没有明朝的帮助,根本不可能光复朝鲜,于是连派几批使臣去明朝求救。

这些使臣除了向万历皇帝递交正式的国书外,还分别去游说明朝的阁臣、尚书、侍郎、御史甚至是宦官,并表示愿意内附于明朝,欲让明朝尽快出兵援朝。

对此,万历皇帝非常犹豫,倒不是怕了倭寇,实在是朝鲜的态度太让人麻爪。

在战争爆发前夕,明朝就通过在倭国的华人以及琉球这个藩属国的渠道,得知倭国欲要入侵大明的情报。

但朝鲜,你要说他之前完全不知道这事儿吧,实在难以让人相信,毕竟连琉球都知道,朝鲜的实力难道比琉球还差?信息这么不对等?

所以,事实就是,朝鲜知道倭国欲要入侵明朝,但是他们担心明朝因此指责朝鲜私通日本所以主动隐瞒了这件事。

可能,他们以为倭寇入侵大明是像上一次一样,从海上到达明朝沿海侵略,而忽略了倭寇可能走朝鲜陆路的可能,所以,后面倭寇入侵时,朝鲜抓瞎了,这……跟情报说的不一样啊?

让人无语的就是这儿,明朝通过琉球和在倭国的途径,早已知道倭寇将要入侵的意图,同时还听说朝鲜已经屈从倭国,要做倭寇侵略明朝的向导。

明朝拿这些情报质询朝鲜,朝鲜大臣韩应寅连忙向明朝解释,并表示琉球的情报乃是诬蔑朝鲜的流言,表示朝鲜非但没有想做倭人向导,反而严词拒绝了倭国借道的无理要求。

朝鲜方面的解释,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明朝的疑虑,但当时依然有朝鲜勾结倭寇,为倭国先锋的说法。

所以,明朝只能不断派人打探情况,以便弄清事实真相,不然,要是朝鲜已经投降,和倭人一起给明朝下套咋办?

随后,朝鲜不断派出使臣,希望消除明朝的疑虑,出兵援朝,明朝这边,经过多番讨论,最终还是决定出兵,自家小老弟,不帮忙实在说不过去嘛!

万历二十年六月,朝廷派戴朝弁、史儒两将率军过江入朝救援,这第一批明军共一千余人。

有句话叫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大军出征,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军粮问题,由于朝鲜无法提供军饷,所以朝廷直接拨饷给明军,同时赏赐朝鲜国王2万两白银。

话说华夏援救他国战争,神奇之处就在于,打输了,亏钱亏人啥都亏,打赢了,一样亏钱亏人,就赚个名声!

粮食转运不便,所以朝廷非常希望朝鲜本土能够提供粮草,哪怕是要明军掏钱购买也行,运粮实在耗费时间。

但让人无语的是,朝鲜此时对于地方已经完全失控,地方官员多数避难逃亡,已经无法知道地方详情,更别提粮草支援了!

得嘞,明朝表示明白,帮忙是指望不上你了,别添乱就行。

对此,朝鲜做出的回答是,帮忙不行,捣乱阔以!

具体表现为:明军渡江后不久,朝鲜政府便一再催促明军南下,为了大军的指挥权,明军将领和朝鲜大臣还曾起了口角。

呐,真就是干啥啥不行,夺权第一名,让他们指挥,开嘛玩笑哦!

同年六月,朝鲜使节李德馨多次上书辽东巡抚郝杰,同时在帐下日夜痛哭不走,辽东巡抚受其感动,连忙派副总兵祖承训率骑兵两千余人渡过鸭绿江救援朝鲜。

同年7月17日,祖承训率军进攻平壤城,史儒率千总马世龙、张国忠先行入城,斩倭寇十只。

但由于连夜大雨导致辽东军火器失效,加上祖承训不熟悉倭寇战法的原因,导致大军溃败,史儒阵亡。

军队溃败,祖承训仅以身免,一日之内败退过大定江,朝鲜急派大臣沈喜寿往九连城,希望祖承训能暂时留守在朝鲜境内,但祖承训撤退迅速,早已渡过鸭绿江。

得亏祖承训不知道朝鲜大臣追赶他,不然肯定得骂娘,他喵的,瞧瞧你们国家军队干的破事儿,帮忙不行,捣乱第一,得亏不是劳资手下,不然第一时间砍了你!

嗯?什么情况?

这问题祖承训也想问,明明朝鲜给的情报上说平壤城里只有一千多倭军,为毛开打之后变成上万了?这不坑吗?两千打上万,无准备打有准备的,拿头打啊?

另外,跟着明军一起攻打平壤的还有500朝鲜兵,结果临交战的时候,400多朝鲜兵先跑了,剩下的100多人更牛,居然直接和倭寇聊起来了。

更神的是,平壤之战明军多有遭到弓箭射伤、射死,但问题在于,倭寇只有铁炮和长剑,所以祖承训非常怀疑射箭的是朝鲜兵,如此,也就无怪乎这位副总兵这么生气了。

对此,朝鲜使臣多次辩驳,朝廷呢,倒也接受了朝鲜的解释,表示可能是侦查有误,射伤明军一事可能是因为朝鲜兵器落入倭军手中,或者有朝鲜人被倭寇俘虏,受到倭军指使的原因。

首节 上一节 191/26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