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义听说后气坏了,表示:百姓但知有太子,而不知有朕,置朕于何地?【教员点评:赵光义小人之言!】
因为百姓一句话,赵光义便迁怒于寇准,好在寇老西嘴皮子足够利索,一番解释终于让赵光义消了气。
可这事终究成了赵光义心里的一根刺,时不时就扎一下,搞得赵光义心烦意乱,赵恒惶恐不安。
公元996年,开封府百姓受灾,赵恒依旧例减免百姓赋税,就这么一件小事,却差点让赵恒丢了太子位。
原因是有人上报赵光义,说开封府谎报灾情,有意收买人心!
赵光义大怒,朕还没死呢,太子收买人心是要干嘛?准备表演《父慈子孝》吗?
然而一番调查后……灾情属实。
赵光义:……啊?误会啊?怎么还有人会造谣呢?(怒其不争!)
赵恒:呼~又能多活几年了。
时间来到公元997年3月29日,赵光义下去见皇兄了。
彼时,宦官王继恩在现场,参知政事李昌龄、知制诰胡旦、文士潘阆在现场,皇后李氏在现场,哎,就皇太子赵恒不在现场。
关键的关键在于,这在场几人中,除了李皇后有些摇摆不定外,其他几人都准备拥立皇长子赵元佐继位。(疯了那个,他爹的视线离开后正常了)
有道是一人计短,众人计长,面对皇位归属这种大事,李皇后也拿不定主意,于是便派王继恩去召宰相吕端入宫商议。
吕端收到消息后立刻察觉到不寻常的信息,再问清楚太子赵恒此时不在宫中后……差点疯狂。(不是,太宗皇帝你有病吧,自个快没了居然不喊太子到身边呆着?)
吕端那个无奈啊,立刻派人去催促赵恒入宫,随即又把王继恩软禁,再之后马不停蹄的进宫找李皇后争论,迫使皇后同意立赵恒为帝。
搞定一切后,吕端还是不放心,深怕皇后等人在新皇继位的时候耍把戏,因此,在赵恒垂帘引见群臣的时候,吕端坚持要求卷起帘子,自己上前察看。
看到龙椅上坐着的人确实是赵恒后,吕端是大松了一口气,立即率群臣拜贺新皇。(好啊好啊,大橘已定,我这把老骨头也没被折腾坏!)
而对于王继恩、胡旦这些密谋左右皇权的人,赵恒并没有大肆处置,而是淡化处理,绝口不提这几人谋立皇帝的事,只抓他们的小错误,比如有诽谤言辞,比如泄露宫禁言语什么的。
这处理很成功,一场政变就此化解无形,除王继恩这个宦官被贬地方,死于贬所外,其他几人没多久就官复原职了。
(赵恒:老爹去见了皇伯父,讨厌的宦官死在了外地,我……不,朕已登基为帝,再不必提心吊胆的活着,好耶!目标:咸平之治,进发!)
赵匡胤:哈哈哈ヽ(爱??‘爱)ノ
赵光义:……(;一_一)
刘邦:大孝子啊这是!
杨坚:父慈子孝。
李渊:不错了,好歹没扬了自家兄弟!
朱元璋:也没欺负侄子,必须赞扬!
刘彻:(默默转头)
李世民:(捂脸(*/?\*))
朱棣:(45度仰望天空,口哨声渐渐响起!)
雍正@刘邦:你是怎么笑得出口的?
雍正@杨坚:你不是说自家?
刘邦:乃公流氓也!
杨坚:那不重要,反正都是独孤的儿子!
雍正:啊这……6!
第398章 澶渊之盟
【赵恒:欢迎来到咸平之治,我所打造的治世!】
公元997年3月,赵恒登基为帝,继位之初,便奉行宽待宗室政策,缓和了宋朝宗室间的紧张关系。
(不然喝酒找谁?宋太宗皇帝!)
赵光义:这是污蔑!
李世民:乐子人!
朱棣:不,这是乐子!
雍正:这是朕工作之余的消遣。
对宗室——赵恒的政策具体表现为:给叔叔赵廷美恢复官爵,按高规格改葬,同时加封赵廷美的两个儿子。
对于赵德昭、赵德芳的儿子,同样表现出亲近的态度。
对于跟自己有争位之嫌的长兄赵元佐,不追究,恢复官爵,努力经营兄弟关系。
对普通宗室,高官厚禄养着,但不给实权,限制出行范围,同时也严厉约束宗室,不许肆意妄为,最重要的是,王爵不世袭。
用人方面——大力起用自己的潜邸旧臣,如李沆、李至、夏侯峤、杨砺、王继英、毕士安、张耆、王继忠、夏守赟等人替换朝中重要职位,其中五人一路官至宰相。
继位之初,赵恒以吕端为相,但这老臣激流勇退,于是李沆、张齐贤升任宰相,陆续还有吕蒙正、向敏中相继拜相。
但这几人对赵恒来说都不重要,因为他们的建议赵恒一般不听,唯有李沆,这位潜邸元老赵恒非常信任。
当然,也有可能是两人执政理念相仿佛,都是坚持奉行祖宗成法,但也不执迷,对于不好的也敢于改变。
经济上——比如财权,宋初,主要有盐铁司、度支司、户部司负责理财,三司之间互不统属,摩擦不断,理财效率非常低下。
赵恒为此设置了三司使一职,统管三司,三司使又直接对皇帝负责,由此,财权直接由皇帝掌握。
赋税方面,推行“和预买”制度,简而言之就是朝廷在百姓缺钱的时候借贷款给百姓应急,等百姓夏收、秋收后,用收成还贷。
这方面在当时是非常不错的,因为宋朝此时尚处于上升期嘛,但到了后面这制度就变了,简单说就是朝廷放贷少了,百姓的收成却依旧照收不误。
货币方面,改良铸造的小钱钱,同时减少铸造数额,以稳定货币体系。
深度贯彻盐、铁、酒、茶、香料由官方经营,细致的修订、补充关于盐、铁等物经营的法令。
农业上——鼓励百姓垦荒种地,颁布农业法令《景德农田敕》,恢复常平仓制度,帮灾年的百姓渡过难关。
引进、推广占城稻、天竺绿豆,免除全国百姓买卖农业器具的税务,综上,极大鼓励了百姓垦荒种地的积极性。
印刷《四时纂要》《齐民要术》等农书分发给地方官,促进农业生产。
由此,北宋耕地由宋太宗时的3亿多亩增长至5.2亿亩。
最后,最重要的一点,宋朝自赵恒起,是严厉禁止屠宰耕牛的,千万别信《水浒传》中来二两熟牛肉的口号。
这口号在宋朝,或者说在古代任何王朝都是会受罚的,死不死的倒不一定。
对于官员,赵恒特意调高了地方官员的俸禄,同时增加职田……给地方官的,相当于养廉银(田)
当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后,养廉田成功升级成了养贪田,只能说高薪养廉的初衷是好的,但主要监管不力,就很容易酿成贪腐。
索性,赵恒并非没有意识到这点,专门写了《文武七条》告诫官员要廉洁、奉公什么的,反正我话说完,听不听在你。
你要是听了还犯,罚你没商量,因为我早说过了,不是不教而诛。
另外赵恒废除了关于官员俸禄折发实物这条制度,对明朝感兴趣的人应该知道明朝的俸禄有多坑,发宝钞就算了,有时候还给你折成胡椒、苏木啥的。
很多人会把这制度归纳到明太祖朱元璋头上,但真实情况却是明太宗朱棣——下西洋嘛,带回来挺多东西,卖不完的干脆就塞给官员了。
明朝官员:……陛下你人还怪好嘞!
赵恒废的就是这么个制度,拿了个大喇叭宣布:大家好好干活啊,朕把工资给你们加够,现金,不玩虚的。
宋朝官员:官家万岁!(看我真诚的眼!)
以上,为宋真宗赵恒的人生高光,于经济、农业、朝政上都有不错的表现,自公元997年至公元1005年这八九年间,赵恒的表现简直是明君典范。
提问:为什么只到公元1005年?赵恒不是公元1022年才死吗?
回答:因为公元1005年,宋辽达成了澶渊之盟,赵恒觉得自己就花了区区一点小钱,居然就买到了平安,于是……
赵.泰山环保大使、天书制造大师、宫观营造信徒,神仙批量生产者.恒登场了!
对此,历代名人多少是有点无语的,你说好好一皇帝,就因为签了个盟约,居然就疯了,跟个神经病一样的,不是去泰山封禅就是去华山祭祀,有病吧?
事情是这样的,自那一天高粱河惊现驴车、自雍熙北伐失利后,宋朝的开拓事业基本也就黄了。
赵恒上位后,辽宋双方攻守易形,辽国很想邀请赵恒去草原放羊,赵恒死活不愿去,表示开封很好,我很喜欢。
谈不拢,那就打!双方一阵突突,李继隆、曹玮、杨延昭、耶侓休哥、耶侓隆绪、萧绰等人轮番登场。
辽国的目标一直很明确,坚固的城池我是不打的,你家的良田、水利我是要破坏的,粮道,我是要截断的。
就这么来回拉扯,拉扯来回,双方是互有胜负,都伤亡惨重。
什么?你家萧太后和皇帝御驾亲征伐宋!瞧我家……寇大人拉着皇帝同样御驾亲征(寇大人注意影响,别拽着官家!)
战争打了许久,双方谁也奈何不了谁,再拖下去,两方都要吃大亏,说不定就让党项人捡漏了。
于是,经过深思熟虑,双方决定和谈,并最终达成《澶渊之盟》
盟约如下:
一、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为兄,宋尊萧太后为叔母,后世仍以世侄论,使者定期互访。
二、双方以白沟河为界,辽归还宋遂城以及瀛、莫二州,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隍城。
三、宋每年向辽提供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岁币,官方说辞为资助的军费!)
四、双方于边境设置互市,开展贸易!
对于这个盟约,赵恒是很高兴的,据说他的期望本来是一百万岁币买和平,谁知道大臣曹利用这么给力,直接砍了七成。
这个盟约……它确实保证了宋辽两国长达一百多年的和平,边境百姓渐渐不知兵戈,且这点岁币相比于宋朝原来的军费开支确实九牛一毛。
但关键的问题是,不管这盟约有多少好处,你都不能改变它本身的屈辱性,签了这么个盟约,你赵恒不该是难过吗?不该是奋发图强,准备一雪前耻吗?你这么高兴是肿么肥事?╮(╯_╰)╭
第399章 泰山环保大使
路出澶河水最清,当年照影见亲征。
满朝白面三迁议,一角黄旗万岁声。
金币无多民已困, 燕云不取祸终生。
行人立马秋风里, 懊恼孱王早罢兵。
出自清朝诗人袁枚的《澶渊》一诗。
话说宋朝皇帝赵恒自从跟辽国签了个《澶渊之盟》后,边境上长达25年的战争终于告一段落,为后面百余年的和平奠定了基础。
赵恒本人对此非常得意,一度将其视为自己的一大功业,因为他觉得,区区三十万钱就买到了和平,简直血赚!
由此,赵恒对于促成澶渊之盟的寇准也觉得异常顺眼。
非卿何以成此业?
直到某天,赵恒在与大臣王钦若谈及此事时,王钦若幽幽说了句:城下之盟,《春秋》耻之!以万乘之尊而为城下之盟,还有比这更耻辱的事吗?
【叮!王钦若发动了快乐消失术!】
赵恒:快乐……啪,没了!(?-ω?`)
赵恒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直接结果就是,公元1006年2月,寇准罢相,理由——无大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