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武松,开局降服潘金莲 第36节

问题就在于,这个考题太普通了。

普通到了,大家基本上都是知道该如何回答。

但是,越是普通,就越是艰难。

你要如何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否则全部都是四平八稳,如何脱颖而出?

但是,要脱颖而出,这就是更加的艰难了,跟变革有关,稍微不容易就会犯忌讳。

稳中求变,以正合以奇胜。

这考试,却也是跟兵法有点类似了。

武松思索了一下。

而后,提笔。

这玩意儿,要怎么编,还不是自己说了算。

如何显明我们自身那本有的光明的形德?如何亲近民众?

这,就需要治理天下了,也就是说,要学会变通,变革。

想办法硬扯上去,而且还不能让人看出来,你这是在硬扯。

天下之治,有因有革,期于趋时适治而已。

武松提笔写字,这意思就是治理天下的办法,有继承有变革,但都是为了能符合时代需要,达到治理的目的。

试经义是出题者从儒家经书中截取一句话,请考生阐述其蕴含的义理。明清时试经义演变成考八股文,从外在的文体形式到内在的思想都严重僵化,但在宋朝时期,人们崇尚“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考生可以自由解经、传注、质疑古说、阐发新见,“借他题目说自家道理”,甚至不乏“全不顾经文,务自立说,心粗胆大,敢为新奇诡异之论”者。

苏轼担任开封府试官,出的策问题目是:“晋武平吴以独断而克,苻坚伐晋以独断而亡;齐桓专任管仲而霸,燕哙专任子之而败,事同而功异,何也?”简单来说,就是“试述专权的优劣”。当时王安石与宋神宗正推行新法,王安石“既得政,每赞上以独断,上专信任之"",出现专制的苗头。苏轼拟此题目,自然是想引导考生对君相“独断”时局的注意与思考。

当时的考试文章,武松是看过的,也不乏一些真正大胆的回答,当然,的这群人也没拿下高名次。

后来,武松倒是看过文天祥写过的类似的回答。

文天祥大概的回答就是,国家的执政权归于宰相,因为宰相由选举(科举也是一种选举)产生,代表着“公道”;而君主虽身份尊贵、地位崇高,却不可“侵宰相之权”。实际上,这也是宋人的共识:君主当垂拱而治,以执政权付宰相,以监察权付台谏。换言

之,宋人是反对君主专权的。

当然,你得看皇帝是谁。

宋仁宗,宋神宗,宋哲宗,你可以写的过分一点。

但是,宋徽宗一一不行。

这货好大喜功,极要面子。

你跟抨击他专权,独裁,他虽然不至于要了你的命,但是,所以,考题思路,还是需要慎重慎重再慎重。

先写了一遍。

又读了一遍,进行修改。

最后,再用瘦金体写了一遍。

让你得不到进士,还是没有多少问题的。

这次考试,武松也未必就能确定,自己一定是可以拿下会元。

拿下进士不难,难的是如何,如何拿下进士科第一名。

试题本身其实并不是那么重要。

顺着曾布的答题思路肯定是可以高中。

那么就要看看如何打动宋徽宗了。

武松这次的应对策略是:字体!

瘦金体!

武松基本上是已经掌握到了七七八八的精髓了,武松润了润笔,开始提笔写字。

这是武松的必胜法。

宋徽宗喜好字体。

这货当昏君能排前十。

当窝囊皇帝能排前三。

当书法家和的画家,这货,水平可就不是一般的高了。

后世对他最大的赞誉就是他的书法和字画,若他不是皇帝,一定会是一个顶级的书法家。

不得不说,这货嫖娼,书法,字画都是顶尖的,他要不是皇帝,应该是一个极其浪漫主义的人。

这样的人就得投其所好。

武松面对试卷,一阵挥毫泼墨,下笔如有神。

其他题目很快就被答完了,写一篇文章也是小事。

考试还是没有结束。

武松则是看了一遍又一遍。

他对文章的内容非常有信心。

顺着新党的思路回答没问题,但是,也不能太折腾宋徽宗。

一般来说考到这个等级了,其他题目都不是很重要了,送到皇帝面前的多半是经义文章。

其他部分的考试,你会的其他人也会,拉不开差距。

经义文章和策论才是关键的所在。

最主要的就是看文章。

现在的大宋还没有出现“誉抄”这一说,就是在考生交卷子之后,派人统一把考生的试卷内容再抄一遍,然后呈给主考官来审阅。

这也是曾布可以笃定武松能中进士的原因。

他对武松的笔迹还是很清楚的。

但是,曾布也没有想到,这一次武松没用。

用的是瘦金体0

稍稍想了想宋徽宗赵佶看到自己试卷时的表情,武松就有些得意,皇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只要能得他心意,这个会元就当定了。

不过,现在这个阶段,还是见不到天子的。

要等到殿试的时候,他们这些考生才有机会亲自面见皇帝。

提前截胡了赵佶的瘦金体,只是不知道真正的见到了宋徽宗,他又是什么表情。

等试卷被收走,武松长出一口气,就这么搞定了,可以回家等结果了!

中了!就是进士!.

【第五十三章、曾布:怎么找不到武松的考卷】

按照惯例。

所有举人们考卷交上来之后,就是要封卷了。

考卷上去之后,

自然是,读书人也是越来越多。

复考官们首先是需要自己阅卷,然后,再把阅卷内容上交给主考官。

此时此刻,曾布却是十分的放心。

只要是武松的考卷到了自己手中,他一眼就能认出来武松的笔迹。

这进士,不难!

只是,让曾布有些好奇的是,这一次,武松又会写什么文章。

那少年说,实在是太过于惊艳了。

只怕是不好复制。

此时此刻,在曾布的面前,却是摆满了几张考试卷。

进士科的科考的竞争力自然是胜过举人的。

这文章也不全都是平平无奇。

至少,在曾布看来,自己手中的这些文章还是有不少可取之处

不能诽谤朝廷,还要稳重出奇,提出自己的观点。

此时此刻,曾布正在看一篇文章。

天下之治,有因有革,期于趋时适治而已。

这意思就是治理天下的办法,有继承有变革,但都是为了能符合时代需要,达到治理的目的。

这字体也是极为优美。

运笔灵动快捷,笔迹瘦劲,至瘦而不失其肉,其大字尤可见风姿绰约处。

不过,这内容,也是让曾布十分欣赏。

这要不是后面期待武松的文章。

他就想要直接给这一篇文章排第一了。

曾布可谓是左等右等,很快,他就发现了一个问题。

为什么,为什么没有看到武松的考卷?

刹那间。

曾布的额头上冒出了一丝丝的冷汗。

这武松,该不会是没有被副考官给挑选出来吧?

按照道理来说,绝对不应该的。

武松的文采他是知道的。

拿不出进士,他是绝对不相信的。

只是?…

一份,两份,三份。

这案卷都是糊名的,想要判断是不是武松的考卷,就只有一个办法,

可惜的是,曾布都没有看到这个笔迹。

换句话说。

武松很有可能没有考中。

那就是认笔迹。

首节 上一节 36/56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