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朱棣,开局迎娶燕王妃 第119节

“敢问大师,何为行差踏错?”

朱棣微笑,一点都没有意外的表情。

“阿弥陀佛!有了念想,多了贪妄,即是行差踏错!”

道衍合十,口宣佛号。

“那大师以为,本王可有行差踏错?”

朱棣保持着笑容,语气十分平和。

“此事,王爷心中自有答案,又何须问贫僧!”

道衍低头,声音很轻。

“那么……明说吧,道衍大师期望在本王这里得到什么?”

朱棣的话音刚落下,道衍就抬头了。

“贫僧希望投效王爷麾下,一展平生之志!”

道衍起身,大礼拜下。

朱棣伸手将道衍拽了起来,然后哈哈大笑。

“得大师之助,本王无忧矣!”

朱棣的话说的真心实意,这道衍和尚也许智计不及诸亮王仁,武力也许不如霍去病赵云……

但是,他却是历史上朱棣靖难成功最主要的功臣。

而他的投效,起到的最大作用,就是让朱棣彻底安心了,历史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却依旧有其惯性的存在。

接下来的事,自然就顺理成章了。

道衍合盘托出了自己奉诏回京师的缘由,原来召回道衍的不是朱元璋,而是太子朱标。

道衍从文书上透露的信息判断,甚至有可能召回自己的根本就不是太子,而是他手下的某人。

道衍自认自己最善揣摩人心人性,而据他私下对朱标性格的揣摩,认为他应该不会干这事,至少不应该现在就干这事……

而朱棣也赞同道衍的猜测,以他对自己大哥的了解,最近这一系列针对自己的事,应该都是某些人为了出头自以为是的决定。

“大师此去京师,准备如何交差?”

朱棣问道衍,因为道衍既然已经将他记录的消息全部拿给朱棣看了,就意味着他不会交这份东西上去了。

“王爷请看!”道衍又从袖筒里掏出一叠纸张,纸张数量明显比刚才那份要少很多。

“还有?”

朱棣接过来一看,不禁哑然失笑。

这一份资料同样也是记载的朱棣的行踪,但和之前那份却是天壤之别。

按照这份记载来看,朱棣大部分时间缩在王府,偶尔出门也是瞎晃一圈。

当然,西山也是要去的,只不过频率和时间都降低到了一个非常低的程度。

至于来拜访朱棣的人,基本上也就只剩下了北平的三司中人。

“如果有其他人也在监视本王行踪的话,两下一对照,岂不是就要穿帮?”

朱棣好奇的问道衍。

“穿帮?贫僧是和尚,对某些事不够专业,难道也值得奇怪?”

道衍的回答天衣无缝,他本就只是个兼职密探,查探消息不准确似乎也是情有可原。

“那大师此行一切小心,等大师回返北平之时,本王再与大师细谈吧!”

朱棣点点头,然后起身,趁着夜色将道衍悄悄送出了王府。

再次回到书房,朱棣从一堆信件中找到了太子朱标的来信。

再次仔细读了一遍这封信,朱棣重重的叹了口气。

朱标在给他的信中,只字未提他的歉意与苦衷,反而字里行间都是告诫朱棣要谨守本分,不可扰乱地方……

与其如说这封信是来修补裂痕的,还不如说是特意提醒朱棣,彼此间身份的差异。

看来,再好的兄弟情义,一旦在面临某些选择的时候,总是会显得十分脆弱。

第二天,道衍和尚就踏上了回京师的路途。

而朱棣也不再操心大明宝钞的事,开始一门心思的准备即将到来的高丽入侵。

就在正月刚刚结束的时候,常守道的密信就到了诸亮的手中。

常守道在密信中说道,李成桂已经整军结束,计划二月初十率步骑十六万兵发辽东,直驱山海关。

据常守道所说,这十六万兵马可以说已经是高丽国举国之兵了,李成桂野心勃勃,指望着一举将整个辽东全部纳入高丽版图。

收到了确定的消息后,诸亮再次秘密出塞去了阿鲁温沙的军中,能不能将李成桂歼灭在辽东,就全看阿鲁温沙这支部队了。

因为李成桂会带走高丽几乎所有的能战之兵,常守道他们就算能截断李成桂的退路,但手中没兵,不见得就能挡住李成桂的反扑。

而阿鲁温沙的队伍,就承担了打退李成桂的反扑,并且将他死死钉在辽东的任务。

朱棣其实有些遗憾,因为限于身份,他这次就没办法领军出征,只能当一回看客,看阿鲁温沙和诸亮的表演了。

常守道的消息非常准确,李成桂二月初十出兵,十八日就利用大量的浮桥全军跨过了鸭绿江。

首当其冲的并不是大明,而是北元太尉纳哈出。

纳哈出猜到了李成桂的意图,干脆收缩地盘,让开了通路,使得李成桂大军顺利的进入了大明控制的区域。

猝不及防之下,大明接连损失了十一座堡寨,死伤上千人。

辽东沸腾了,定辽都卫都指挥使叶旺紧急动员,急令金州卫,盖州卫,复州卫,辽阳卫,沈阳卫出兵。

连番大战之后,明军兵力不足,且战且退,放弃了金州盖州,聚兵三万于辽阳与李成桂对峙。

当辽东的军报送入京师,满朝震惊,所有人都没有想到,区区高丽,居然敢主动出兵攻打大明。

朱元璋更是愤怒难当,立刻诏令北平都司都指挥使张玉率北平十二卫,共六万出山海关至辽阳,统领辽东战事。

大宁都司何福出兵三万,从侧翼袭扰李成桂主力。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这让很多人都大跌眼镜,本以为这次肯定还是燕王朱棣挂帅。

结果,最后却发现,不仅没有燕王什么事,甚至就连他的心腹霍去病、赵云这次都没什么事。

虽然对此早有心理准备,但事到临头的时候,朱棣还是觉得有些不舒服。

唯一让他感到安慰的,诸亮传来消息,阿鲁温沙已经率军一万八千悄悄渡过了鸭绿江。

而且,与常守道率领的两万高丽杂牌军顺利汇合,开始打造沿江防线……

第192章 还是让燕王来统军吧

张玉率军至辽阳后,辽阳的明军兵力就达到了九万,虽然还远不如高丽,但局势却是稳住了。

至于何福的偏师,却是一路磨蹭,至今距离高丽大军还有一两日的路程。

在辽阳,明军和高丽大军还处于相互试探的阶段,高丽胜在兵多,明军胜在士兵精锐。

数次小规模交锋,明军占了一些上风,却还远远没有形成优势。

反而是何福的偏师数次袭击高丽的粮道,逼迫的李成桂不得不分兵五万去对付何福。

一遇到正面战斗,何福经验不足,没有指挥过大兵团战斗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了。

连续的临阵判断失误,让何福这路明军连败数阵,士气大跌。

结果,何福反而又大发雷霆,指责随军的武将作战不力,直接解除了三个指挥使的兵权,提拔了自己的亲信。

而这几个被解职的武将,实际上都是当年朱棣收降的北元人,他们本来就对何福不服气,这下干脆就连夜带着手下离营而去,然后就消失无踪了。

他们这一走,直接带走了一万多兵马,何福的剩下的兵马已经不足两万,而且士气低迷,毫无斗志。

这下,何福慌神了,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强行全军出击,期望能够以一场大胜掩盖失误。

可惜,一将无能,拖累三军。

一到战场,何福犹豫不决的毛病又犯了,而手下也没人能帮他建议,于是就悲剧了。

一场大战,明军大溃,伤亡上千,逃散者不计其数。

等到何福重新收拢兵马之后才发现,出征时的三万大军,现在只剩下了不到五千人。

至此,明军偏师彻底失去了战斗力……

消息传到辽阳,张玉都忍不住隔空对何福破口大骂,又连夜将战报送入了京师。

因为何福的溃败,辽阳明军变得更加求稳,毕竟兵力的差距是明摆着的。

当何福战败的消息送到朱元璋手中的时候,朱元璋没有大发雷霆,而是沉默了。

朱元璋召集了兵部,五军都督府的一众文武,询问他们的意见,太子朱标也参加了。

曹国公李文忠,建议调燕王朱棣入辽东总揽战事,同时让奴儿干都司和大宁行都司同时出兵,截断高丽大军后路……

不得不说,李文忠的建议其实很中肯,也是目前最经济最有效的建议。

颍川侯傅友德保持沉默。

而新近成为五军都督府中军左都督的永昌侯蓝玉,却是自请带兵出塞征伐高丽。

至于兵部的官员,此刻却是截然不同的观点。

区区高丽,根本不需要王爷出马,他们建议从山西行都司再征调部分兵马,归入张玉手下。

兵部右侍郎商暠认为,高丽国力弱小,他们的后勤,根本不足以支撑十六万人马长期间的征战。

只要张玉将高丽大军再拖上一两个月,高丽大军就不得不选择撤军,到时候明军就可以衔尾追杀,毕其功于一役!

商暠的说法,还真不能说错了,只要耗上数月,高丽大军撤军肯定是必然结果。

但问题是,朱元璋不接受啊,被如此弹丸小国跳起来打了脸,这让性格刚烈,从不妥协的朱元璋,感觉像腹中有一团火在燃烧。

这种感觉,自打立国以后朱元璋已经再也没有感受过了,这一次的感受却是分外强烈。

“太子的意见呢?”

朱元璋对所有人的意见都没有评价,反而问起了太子朱标的意见。

“儿臣……儿臣以为,此战还是速战速决的好,我煌煌大明,要灭了区区高丽不过举手之劳罢了……”

朱标一边偷眼看着朱元璋的表情,一边努力组织着语言。

何福的无能,已经让他面子大失,如果再坚持原来的想法估计已经不太合适了。

“儿臣的建议是,让燕王朱棣率军出塞,他手下的兵马俱是参加过北伐的精锐,对付区区高丽,儿臣相信一定是手到擒来……”

“而且,奴儿干都司霍去病和大宁行都司的赵云,又都是燕王爱将,在他们的配合下,儿臣认为最多一个月,就能大胜!”

朱标说完后,恭敬的肃手而立。

“诸位卿家你们觉得太子的意见如何?”

首节 上一节 119/31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