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打卡十八年开局请祖 第97节

至于再多的要求,那就不是训练所能达到的了。

刚刚开始大秦士兵还是军阵冲杀。

等到大唐士兵被冲散了之后,大秦士兵的军阵立即化为战场最小的进攻单位,五人一伍。

盾牌、长矛、弓弩、长剑,相互组合在一起。

有攻击,有防守,有近距离攻击,有远程攻击。

仿佛化为一队队收割生命的机器,王贲所带来的三万大秦士兵,瞬间就充斥着大半的李唐军营。

刚刚躺下的李世民,听到一阵喧哗传来。

急忙披着衣服就跑出了大帐,结果就碰到了李秀宁、李道宗和李孝恭几人。

然后众人就看到北大营那几乎冲天的火光,和震天的厮杀声。

“这这是怎么了?”

此时的李世民,还远没有日后天策府上将的卓越能力。

看到已经乱成了一团的大半军营,还没有意识到此时危险境地的李世民,第一时间向身边的几人命令起来。

“我们分头行动,先将士兵组织起来!”

“你这是找死么?”

但还不等他转身,一旁的李孝恭一把拉住他。

和初出茅庐的李世民相比,当了多年大隋将军的李孝恭,经验就要丰富得多。

“我们一起,立即到带着亲卫,让传令兵去南大营,让所有士兵都去东大营集合!”

“好!”

知道自家经验不如这位族兄。

李世民虽然暂时还不明白这么做的意义,但第一时间就果断的赞同了对方的观点。

看到李世民这么果决,李孝恭顿时心里非常满意。

在重大时刻,选择的对错其实并不重要,果断才是最为重要的。

迅速收拢了周围上千的士兵,几人快速地向着东大营撤了过去。

“大兄,为什么我们要去东营,而不去南边?”

在赶路的过程当中,李世民提出了心中的疑问。

“虽然我暂时不知道北营发生了什么,但肯定是遭受了袭击。”

第237章

“而且很大概率是南秦做的,既然北营都遭受袭击了,那么南营会被对方放任不理么?”

“以大秦的作战力,即使我们到了南营,也不过遭受前后夹击罢了。”

“而西营离黄河太近,战略纵深不够。”

“唯独东大营,进可攻、退可守,我们能掌控仅有的主动权。”

“世民啊,记住,夜晚遭受袭击,第一考虑的不是减少损失。”

“而是要在第一时间,考虑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将百分百可以掌控的力量收拢起来。”

快速地将其中的缘由和经验灌输给李世民,李孝恭这才无限痛苦地看了北大营一眼。

“北营,完了!”

在古代冷兵器时代,没有防备的遭受到夜袭的情况下,只要不是实力悬殊特别大。

一般情况下,被袭击的一方,基本没有什么反败为胜的可能。

我们民族相传的所谓兵法,就是在自身实力不足的情况下才用到的。

至于实力强大的时候,直接用最稳妥的方式,碾压过去,才是最为主流的办法。

任何大战,往往打的都是阳谋。

只有小规模或者弱小的一方,才会考虑阴谋诡计的实施。

这也正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战争的主旋律。

有些战争运用兵法之所以被称之为经典,正是因为不可多见,所以才让人惊叹。

以弱胜强的实例总是少数。

就好比官渡之战,之所以曹操算尽了计谋,就是因为他实力弱小。

而袁绍也并非三国演义中那么蠢货,只是他一直顺风顺水,唯一一次栽了跟斗的,就是官渡之战。

只不过他栽的这个跟斗实在有些狠了,所以才导致了最后的失败。

没见曹操最后也不是同样在赤壁骄兵败北了吗?

在那之前,曹操多谨慎一个人啊,结果势力强大了,就开始直接碾压了,连计谋都不再考虑了。

事实证明,势力强大是一个方面,稳妥也是另一个方面,两相结合才是胜利的保障。

而韩信之所以一生不管强大、弱小都没有失败。

就是因为无论面对谁,韩兵仙都把自己当做弱小在考虑。

可谓是在战略战术上谨慎到了极点,所以才战无不胜。

好像是要印证李孝恭的话一般,就在两人说完后,还没有一盏茶的功夫,南大营就紧跟着喧嚣起来了。

无数火箭从天而降,落入到了南大营当中。

让原本就有些慌乱的李唐将士,瞬间就乱成了一团。

因为北大营遭受袭击,所以整个李唐军营,第一时间下意识地将注意力转移向了北方。

但就在这个时候,蒙恬发动了猛烈的进攻。

因为后方的不稳,前面防守渡口的李唐军士,根本没有多少战斗力。

面对几乎化为杀戮机器的大秦锐士,李唐守军第一时间就崩溃了。

而没有了主将坐镇,没有了后方力量的支持,他们根本无法挡住大秦的进攻。

于是在南北夹击的情况下,大秦终于打通了黄河中下游唯一的南北通道。

等到李世民几人在东大营,收拢了不到两万的残兵败将之后。

看着宛如地狱之中爬上来的魔鬼一般的大秦锐士。

李世民并没有在士气跌入了极点的情况下,选择和大秦士兵硬碰硬。

而是选择带着不到两万的士兵,快速地撤退到了安邑一带重振旗鼓。

第238章

撤回到安邑之后,李世民第一时间就将战况传回太原,并从当地大肆征召青壮。

此时已经不是考虑过度使用民力的时候了,如何抵挡住秦军的征伐,才是当下最为紧要的事情。

包括李秀宁在内的所有李唐武将,要么抓紧时间征召士兵,要么走访河东高门。

希望能聚拢起所有的力量,来阻挡大秦的北上。

好在,大秦夜袭当夜,李唐的武将并没有遭受损失。

否则,连反击的力量都很难聚拢。

可是大秦会给他们积蓄力量的时间吗?

所有李唐的将领心里都没有底。

所以到达安邑的当天,李秀宁就被李世民给派遣到了上党郡。

如果一旦安邑无法据守的话,那么上党将成为太原的最后一道屏障。

而且因为涉及到李家的未来,李世民在写战报的时候,并没有夹杂任何的个人感情。

而是将当晚的一切情况,如实汇报给了李渊。

虽然他有些不想承认,但李世民的内心深处,已经预料到了李渊将要做出的选择。

那就是一旦上党再无法阻挡大秦,那么李唐必然会第一时间向突厥称臣。

以此换取突厥的支持,来抵挡大秦的攻击。

毕竟称臣不过是一时的屈辱,可是要被大秦击败了,那么李家百年的基业,就会瞬间化为飞灰。

更何况,李家之前并非没有向胡人称臣过,杨坚没有篡位之前,所有人还不都是胡人的臣子?

而唯一没向胡人称臣的南陈,还被隋朝给灭了。

所以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唐朝只是强大,却没有汉朝那样的气节。

当然,这也和五胡乱华有着直接的关系。

因为晋朝让世家整个都烂了,而五胡乱华又打断了儒家的脊梁骨。

汉朝以来公羊学派的大复仇思想,彻底被后世的儒家子弟忘到了祖坟里去了。

所以北地被胡人统治着,南方却无力北伐。

这才是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

这种融合有着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必然性是因为版图的扩大,造成了多民族的接触,提供了融合的客观环境。

而偶然性是因为三国的战乱,让中原的元气大伤。

而晋朝的乌烟瘴气,却让本来就没有恢复的元气又再次衰弱起来。

可以说胡人碰到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从某一方面来说,世家也是文人的代表。

看看东晋时期那些擦脂抹粉的吧,哪个不是诗书传家的世家大族?

正是这些世家的掌权,才导致了中原正统逃难一般,奔丧到了长江以南。

为了遮羞,还美其名曰“衣冠南渡”。

南渡的不是汉家的衣冠,而是读书人和世家的衣冠。

然后等到读书人再次翻身,和赵家共治天下,又促使北方辽、金、蒙古的交替强大。

整个养士百年的弱宋,只能龟缩在黄河以南,悲哀地用钱财买着虚假的平安。

然后第三次文人遮天,就是明末虚伪到骨子里的东林党人。

这些所谓的文人风骨,就是“水太凉”和献媚的建奴奴才。

于是在晋商的直接支持下,东林党的纵容下,“我大清”南下了。

首节 上一节 97/38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