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五年,大明成了日不落帝国 第69节

“草……微臣,知道该怎么做了。”沈万三道。

他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了,准备马上就把自己手中的客户资源全部交出来。他甚至还打算出一本书经商秘籍,专门教别人经商。

沈万三此时已经做好了打算,要全心全意当好商部尚书这个官。

朱皇帝对他如此的破格提拔,简直是亘古未有之事,他绝不会辜负朱皇帝。

古往今来商贾都被世人所瞧不起,而今天朱元璋让他当上了四品官。他以前在人前唯唯诺诺了半辈子,现在扬眉吐气吐出了几十年的怨气,

这是多大的厚恩,这是多大知遇?

他此时对朱皇帝,已经是掏心掏肺。

所谓士为知己者死,沈万三准备为大明的商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行了,你就站在一旁听政吧。”朱元璋道。

“谢皇上!”沈万三激动不已,他沈万三,居然也能在奉天殿上听政了?

“从即日起,咱要大兴和海外的贸易,对于国内的商业,也会给与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朱元璋道,“具体怎么个优惠法,也由沈万三来拟定。”

“臣遵旨。”沈万三恭恭敬敬的道。

群臣在旁边静静地听着,他们君臣二人讨论商业,没有插嘴。沈万三是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业余的随便插嘴很容易闹出笑话来。

不过让他们想不通的是,朱皇帝为何突然这么重视商业了?他以前不是也和众人一样是瞧不起的吗

第147章 沈万三出尽风头

“接下来,咱给你们说说,咱的第三条治国之策。”朱元璋道,“国内的铜铁严重不足,铜矿不够铸币,导致咱的洪武通宝不能再用,不得不启用洪武宝钞。”

朱元璋从怀中取出一张洪武宝钞来,长三十三厘米,宽22厘米,简直就是一张A4纸。

价值一贯,也就是一两银子。

心中一动,准备给沈万三一个表现的机会,道:“列位臣工,你们谁能说出国家到底是用铜本位好,还是银本位好还是用宝钞本位好?其各自的利弊又在哪里,要说出具体原因。”

停了停道,“咱只想听到一些有价值的意见,如果只是粗浅的言论或者老调重弹,就不要出来献丑了。”

李善长本欲上前禀奏,听到皇帝后面的话,又退了回去。

宝钞提举司隶属于中书省,钞纸印钞二局和宝钞行用二库,都是他在管。如果李善长对本位币有深刻见解的话,朝廷也不至于由原来的洪武通宝改成洪武宝钞。

而且用了洪武宝钞之后,一贯钱能购买到的粮食还每年都在变。

“禀皇上。”这时候沈万三站出来道,“铜本位和宝钞本位各有优劣,天下以百姓人口最多,普通百姓每年的收入大约在三四两银子左右,也就是三四贯钱。中等农户年收入二十两银子,也就是二十贯钱左右,因此使用铜本位方便百姓之间交易。”

沈万三对个阶层的购买能力那是了如指掌,道:“不过我大明的铜矿很少,皇上此前为了铸更多的洪武通宝,还收集各家各户的铜器,导致百姓……有一些怨言,因此改用洪武宝钞。此外铜可铸造洪武大炮是重要的军需物资,因此不适合大规模用铜铸造钱币。”

“因此臣建议皇上使用宝钞做本位,举国上下都用宝钞。不过为了方便在百姓之间流通,要用更小面额的宝钞。此前的洪武宝钞有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一贯等六种,面额太大对百姓不适用。如果能增印一文、二文、五文,十文、二十文,五十文的洪武宝钞,那么百姓就无需使用洪武通宝。”

“此外,为了方便商户和朝廷使用方便,可以增印十两,二十两,一百两,一万两的大额宝钞,彻底杜绝铜钱和银子的使用。如果没有大额宝钞,一贯钱就价值三斤铜币,家财万贯,得有三万多斤铜。就算是用银子也很重,不方便携带和进行交易。”

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太大,百姓用铜钱方便一年半载都见不到银子,而有钱人用银子方便基本不用铜钱。这样就没法做到全国统一,各个阶层之间就形成了断层。

“如果举国上下都使用宝钞,百姓阶层和有钱人阶层就会形成一体,这样无论是流通还是买卖都方便。至于那些铜和金银,应该全部放入国库,不得轻易动用。”

“此外皇上要鼓励大明和海外进行贸易,海外商人只认金银不认宝钞。如果想让海外贸易发展起来,没有足够的金银是不行的。”

“胡说八道!”礼部尚书道,“印一文钱的宝钞,全国上下得印多少?恐怕连印的成本都不够。”

“铸铜币还不是得铸吗?印一张一文钱的宝钞,总比铸一枚铜币划算得多。”沈万三道,“金钱本身并没有价值,交易和流通是其唯一用途。如果贵重的铜、金、银,只是用来交易和流通,是不是太浪费了?臣觉得这些贵重物资,应该作为稳固宝钞所用。”

“只有朝廷的铜和金银库存足够多,才能稳固住宝钞的地位,才能让百姓能放心的使用。那些海外商人也会更信任洪武宝钞,或许以后就能直接用宝钞和他们进行交易。”

“不错。”朱元璋听了点了点头,“就按你说的办。”沈万三富可敌国,他对钱币的见解,肯东要比礼部尚书那些人高明得多。

“李善长。”

“臣在!”

“立刻印制一文,两文等面额宝钞,全国流通,所有的金银铜全部收归国库。”

“遵旨!”

……

“至于宝钞的购买力逐年降低问题,臣觉得是朝廷印的太多了。”沈万三又道,“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宝钞无论是印多了还是印少了都是不对的。”

“哦,此话怎讲?”朱元璋问道。

群臣闻言,也都认真的听了起来。宝钞贬值的现象时常出现,他们一直都不明白其中的原因。

“道理很简单,我们把一个国家比作一个封闭的村子,不能和外界进行交易。村子每年生产的粮食是个定数,假设只有一百石。”沈万三说道,“如果村里印的宝钞只有一百两银子,那么一两银子就能买一石粮食。如果印了一万两,那么就需要一百两才能买到一石粮食。”

“原来如此!”朱元璋和群臣听了,顿时都明白过来。

这个道理说出来很简单,但此前就是没人懂,窗户纸没被捅破,大家都被蒙在鼓里。一旦被捅破了,人群又会觉得连稚子孩童都能明白。

历史上朱厚照就是因为不懂金钱贬值的原因,全国收集铜器,然后融化大规模铸币,让百姓苦不堪言,而他还洋洋自得以为自己为朝廷赚了大钱。

“宝钞不能印多不能印少这点很重要,因为这关系到百姓对宝钞的信任程度。如果百姓对宝钞不信任,那么宝钞就名存实亡了。”沈万三道,

“而经常进行币改,也会给朝廷和百姓带来巨大影响。”

“此外,进行海外贸易,就相当于把村子对外开放,可以购买别村的粮食了。在这个时候,刚才那个村子,就可以通过改变印刷宝钞数量的方式,大发其财。”

居然还有这种操作?人群听得是傻了眼。

果然是奸商啊!群臣心中想道,此人的奸猾超出了我等想象!如果不是他说出来,估计在场的文武百官,没有一个人知道。

通过改变汇率赚取逆差,虽然沈万三并不知道这个名词,但他已经实操过了。此前就有一个海外行商,在他的忽悠之下接受了洪武宝钞交易。

第148章 网文搞文艺复兴效果显著

结果一年之后他再次来大明,想用宝钞买丝绸回去。那时候宝钞已经贬值,那商人亏了一大笔钱。这也导致后来的海外行商,都只接受金银交易。

“想要通过印钱的方式赚取海外商人的钱,就必须先保证洪武宝钞的信力足够大。而洪武宝钞的信力,来源于朝廷库存金银铜的多少。”沈万三道。

“看吧,列位此前还瞧不起沈万三。”朱元璋此时已经对沈万三十分的欣赏了,“如果不是他告诉我们这些道理,你们连洪武宝钞都稳不住。”

“不要说赚取海外的钱了,就连在大明内部流通都不稳。”双眼放光,“到时候如果能通过印钱的方式赚钱,岂不是空手套白狼吗?”

看来,得加紧从海外诸国,多运点金银回来。

到时候世界都认可了洪武宝钞,那么就可以空手套白狼了。

群臣闻言,对沈万三的轻视,这才减轻了一些。

不过还是很瞧不起他,毕竟在这群人心目中,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就算沈万三再能捞钱又怎么样,还不是满身铜臭味?

奸商就是奸商,上不了台面,与这种人同朝为官真是读书人的耻辱!

而沈万三则是十分兴奋,皇帝今天让他在群臣面前,大大的出了一把风头。他以前想要证明自己价值的念头,终于得以实现。

就算被那些读书人瞧不起又怎样,他反正是为朝廷建功了。

“此前,咱已经给列位看了世界地图,让列位知道了世界之大。”朱元璋又道,“国内的铜铁金银严重不足,为此咱决定派出一些船队,到海外看看哪里有铜矿,金矿,银矿。”

“然后都运回来,铜铁用来铸造火器,金银用来稳固宝钞。”

“皇上此举甚善!”人群说道。

此前大明派兵占领了高丽,已经让群臣尝到了甜头。因此他们这次,对皇帝想要在海外探寻金矿银矿的举动,便不再怎么阻拦了。

也没有人再谏言说,华夏需要讲仁义,讲仁慈,不能掠夺别人的东西。

大明的文艺复兴已经轰轰烈烈的展开了一段时间,儒家思想逐渐被淡化。《斗破苍穹》等网文的火爆全国,让群臣和百姓在不知不觉间,更加注重个人。

他们的思想,已经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网文都是以主角为中心,一切都是为了主角服务。讲的都是个人的爱恨情仇,里面没有任何忠君爱国。

华夏百姓的思想被仁、义、礼、忠君,禁锢了数千年,只有这些通篇都是讲主角的网文,才能打破。《斗破苍穹》里面的爱恨情仇更加强烈,它是一剂猛药。

思想不知不觉被改变了,群臣便不再反对朝廷的决策,文艺复兴的作用,还是很大的。

要是换做以前,绝对会有大批人站出来反对。

文艺复兴的作用不算是很大,而是非常大!

……

“若是此次能在海外探得大片金矿银矿铜矿铁矿,加之来年高丽的稻米又大熟,咱决定增加各部官员的俸禄。”朱元璋道。

用的还是远征高丽的老套路,打赢了就给所有人发钱。

“此前各部官员的俸禄,一品为九百石,从一品为七百五十石……”朱元璋道,“来年可增加至一品三千石,从一品两千石……”

直接给他们工资翻了两倍!

朱元璋时期给官员的工资低,并不是因为他喜欢虐待当官的,实在是因为朝廷没钱。而他又不忍心盘剥百姓,只能让当官的日子过紧巴一点。

而如今他用了秦宇的策略,为朝廷赚取了大量库银,朝廷已经不是那么穷了。再加上西南发展的非常好,不需要朝廷拨款搞建设。

如果来年高丽的大米熟了,可以运转至中原,朝廷不缺粮食就会不缺钱。再加上从海外探到金矿的话,他就准备给文武百官们增加俸禄。

一来可以让文武百官们生活好一点,二来可以让朝廷上下万众一心。

“谢皇上!”刘伯温等人闻言大喜。

从今以后,他们用不着再靠家乡的祖产过日子了。

以前就是因为朝廷给的俸禄太低,导致刘伯温一家是入不敷出,到了年底连饭都吃不起,最后不得不让家乡的族人接济他,甚至还到街上去卖字画赚钱买米。

当京师大官还要靠家里人救济,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而朱元璋因为之前是农民,小农思想让他觉得,自己给官员的俸禄完全够他们吃穿,甚至还有盈余。殊不知在朝为官的吃穿用度只是小开销,应酬才是花钱的大头。

比如说某个官员要过寿,朝廷给他们的俸禄连送一次礼都不够。

朱元璋也并非不知道这一点,他只是想让全体官员都当两袖清风的清官,只知道一心一意给人民当公仆。他以前当农民的时候,理想中的官就是这样的。

他的想法,太理想化了。

朝廷上下不可能个个都是于谦,个个都是海瑞。

一群清廉文官笑逐颜开,而李善长等人虽然表面上感谢,内心却是着实有点瞧不上皇帝给他们加的那点俸禄。要是他们只是靠俸禄为生的话,恐怕早就饿死了。

不过他们还是比较乐意见到皇帝到海外探寻金矿的,一旦探到了,他们也会得到好处。

增加俸禄只是明面上,他们这些掌权的大员,暗地里获益的途径很多。比如说他们可以奏请皇上,让他们的人去那边开采金矿。

“既然大家都同意,那么列位臣工,谁能为咱推荐一位出海人员。”朱元璋道。

群臣静默,按条件来看,沈万三无疑是最佳人选,但是他要主事商部,恐怕分不开身。而这种熟悉海外的人,他们基本上很少接触到。

“臣可为皇上推荐一人。”沈万三道,“此人名叫马哈只,此人曾到过大食的圣城,可担当此任。”

“好,就用他。”朱元璋道,“除了出海的随从人员之外,还要带上一队精锐军士,以保证船员的安全。出海的海船要大,不能辱了我大明国威。”

“精锐的军士要多,且全部装备火铳,要让海外小国看到我大明天朝上国的实力。让他们不至于敢像倭寇那样,对我大明东南年年袭扰。”

第149章 秦先生乃大明神器

“皇上圣明!”群臣纷纷说道。

朱元璋微笑点头。进行海外掠夺,不但能把最重要的金银都运回来,同时还安置一些骄兵悍将出海,让他们不至于在大明国内闹事。

首节 上一节 69/7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