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人的生活还不错。
火炕上有三床单被,还能点的起油灯。
满满三大缸粟米,足以保证一家五口生活到来年秋收。
不用发愁吃喝。
甚至,还有个案几,上面摆放着一堆竹简。
地上放着个不太大的火盆。
木炭烧得挺旺。
不用担心冬天挨冻。
嬴政很满意这家的生活状态。
没有挨冻受饿的风险,自然就没有造反的心思。
如果大秦农人都能过上这样的日子,江山永固不算什么难题。
最后,他的目光停留在竹简上。
读书人啊!
这可是稀罕物。
大秦里长、亭长无数。
能读会写的没几个。
哪怕只是认识不多的几个字,放到村落里都是顶顶有用的人杰。
第39章 秦二世而亡
竹简上的字,难看得像狗爬。
以字态优美而著称于世的秦小篆被人写成这幅德行,赢正平时看到这样的奏章,肯定会把写奏章的人罢免。
或者腰斩。
此刻却蹲在窑门口看得十分开心。
不容易啊!
一个小里长,却能清楚地把租税人口记录得清清楚楚。
远超他对里长的要求。
按照这个水平计算,起码得提升到亭长或三老级别。
做乡长还差点火候。
“彩!”
看完竹简里的内容,他笑眯眯地来到被寺人搀扶的里长眼前:“叫丑夫是吧?”
“禀,禀,禀,大,大王,草民,是叫,叫,叫丑夫。”
“里长干的不错,六户人家收缴租税五千斤粟米。难为你了。”
“大,大,大王,万年,大秦,万,万年。”
“寡人再去其他五户人家看看,你陪着。”
“诺!”
即便深居宫闱,嬴政也知道大秦最好的水田亩产一百斤到一百二十斤的事情。
浇不了水的薄田就更不用提了。
能到亩产六十斤就是丰收。
而六户人家共计拥有田产一百八十亩。
年产粟米不会超过一万五千斤。
就这样的客观条件,里长还能收上五千斤租税,真是个不得了的事。
而大秦的粮仓,就是跟丑夫一样的无数个小里长催收上来的。
看似不起眼的里长,其实是供养大秦官宦和军队的顶梁柱。
国师提议用退伍士卒替换流氓当里长、亭长。
建议很美。
用里长、亭长、三老、乡长之类基层岗位都放上最可靠的兵卒,用来酬谢他们奋勇杀敌的功绩。
不但能提升管理效率,还能让庶民多点盼头。
但,事情不能看表面。
也不能凭吹牛皮做决定。
国师说的很明白,这是跟赵括一样纸上谈兵的游戏,他不能当真。
具体能不能落实下去,他还要亲自查看。
看看现在用的流氓混子能否管好基层。
然后再做是否替换的决定。
既然摆开架势来走访民间,就得多走多看多问。
不能走马观花。
他是大王,想干啥就干啥。
朝廷百官只能跟在后面瞪大了眼睛到处瞎寻摸。
也想探探自家大王的心意:到底要干啥呀?
咱大秦的黎民好歹还有条活路,还有自己的田产。
这就很不错了。
总不能让他们真吃饱肚子吧?
丑夫腿软的厉害,领不了路。
领路的活计还是赵高在干。
这厮天天陪着自家大王,知道大王到底想看什么。
直接带着众人来到一家没院墙的人家。
院子里,整整齐齐地跪着一家三口。
“大王,这家户主叫二蛋,家里两个儿子都在函谷关……”
一家五口人,两个在边关。
算是标准的老秦人。
老两口身边陪着的是最小的儿子,只有十一岁。
身上都穿着看不出原本颜色的单衣在寒风中不断抖动,抖动。
嬴政没有因为吓瘫丑夫而放弃和蔼的笑容,依然亲自上手把老两口扶起来,再让寺人搀扶着一起进了窑洞。
进门一盘大火炕。
炕上脏兮兮地堆着一堆不知名的东西,类似被褥。
没有炕桌,没有火盆,没有木柜。
半截缸碴里堆着约有百斤粟米。
“这些粟米,就是你家一年的口粮?”
嬴政的心情有点沉重。
盯着半截缸碴半天没说话,狠狠吸了几口酸臭的空气才敢发问。
“是!”
头发花白的二蛋连连点头。
“今年收成几何?”
“三千七百二十八斤半。”
“租税几何?”
“官税两千二百一十斤,乡税一千二百斤。”
“何为乡税?”
“草民不知。”
作为大秦的王,从未听说过有乡税的说法。
百官也面面相觑——他们也从未听闻。
赵高却了如指掌:“回大王,所谓乡税,其实是乡长、三老、亭长、里长中饱私囊的私税。”
“大胆!”
嬴政怒了:“谁给他们的胆子?”
贪墨一点铜钱粮秣,他可以假装看不到。
毕竟,乡里奔走的小吏也要养家糊口,给自家兜里装点不算什么大事。
朝廷百官也大大方方地收受财货,也没见他追究过谁。
可是。
把贪墨光明正大地变成加税,性质完全不一样。
相当于大秦国土上多了一个王权。
什么乡长。
什么三老。
什么亭长。
什么里长。
一个个都是事实上的诸侯!
这是造反!
丑夫吧唧一声跪倒在地磕头如捣蒜,说话也不磕巴了:“大王饶命,大王饶命。乡税不是小人的主意,都是祖上传下来的……”
商鞅变法执行了一百多年。
乡税也收了一百多年。
已经变成跟官税一样理所当然的东西,关丑夫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