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上将军是七国第一名将,我一个狗屁不懂的棒槌跟着看看就好,岂敢在上将军面前指手画脚。”
郭开笑得很开怀。
若是营中众将不知道这位丞相有“郭一半”的恶名,或许还真会生出点钦佩之心。
毕竟,敢这么自曝其短的丞相,七国中也不多见。
第62章 计中计,连环计
“丞相细看,此乃威震天下之魏舒五阵也!”
“前阵诱敌,余者三阵可诱可攻,令旗变幻五阵合一结杀阵,可御敌数十万。”
“魏军五万破秦军五十万。”
“皆此阵之力。”
“信陵君,真帅才也!”
“……”
确信不会有人背后捅刀,李牧心情爽朗。
趁着查验地形,围观秦军和魏军对峙的机会,不断向郭开解释魏舒五阵的厉害之处。
企图拉近关系。
至少,面对秦军的时候,他跟郭开利益一致,目标一致。
属于盟友关系。
秦军和魏军的对峙很奇怪。
安邑和北方十里外的军营在秦军手里,互为犄角可攻可防。
魏国信陵君极为大胆。
居然把大营扎在秦军大营和安邑城之间的十里之地。
稍微有点军事常识的将领看到这一,都会认为是找死行为。
没跑。
了解魏军的李牧却对这一大加赞赏。
认为信陵君摆出的魏舒五阵可以抵御十万秦军的两面夹击。
然并卵。
赵军赶至安邑城外十里处扎营两天时间,也没见到双方展开攻伐。
相处极为和谐。
信陵君派出过信使,言明魏军曾展开过攻城,损失惨重,再也无力攻城。
只能等着秦军来攻。
可惜的是,蒙毅好像也有类似想法。
一个字——坚守不出。
用缴获的魏箭守城,还呆在安邑城和军营里吃魏人的粮秣。
就是没有大战一场的意思。
仿佛是来吃穷魏人的。
对此,李牧也没什么好办法。
他只有五万人马。
其中两万是骑兵,不可能参与到攻城之事里。
想攻城,只能靠信陵君率领的七万魏武卒。
这是魏国的举国之力。
没有援军,只有这么点人马。
如果蒙毅没有全歼三万魏武卒,又俘虏两万魏武卒。
尚能凑出十二万大军。
现在,没可能了。
耗着吧。
无敌名将也是人,不是神,没办法凭空变出大军来。
安邑城不大。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五万秦军守城绰绰有余。
攻城却需要二十万大军才有必胜的把握。
赵军魏军加起来才十二万。
想要拿下安邑城,李牧估计至少要损失一半兵马。
赵国的兵马又不是地里的韭菜,割一茬长一茬。
凭什么为魏国去送死?
他只能建议信陵君,尽快催促韩、楚、燕三国的援军尽快赶至。
否则,继续耗下去,赵国也受不了。
王贲的十万大军正在向邺城进军。
李牧心里也犯怵。
秦王布局天下,难保王贲手里捏着什么大杀器,可以攻破邺城,绞杀赵军主力。
然后一路攻到邯郸。
老家都被偷了,他这个上将军留在魏国有什么意义?
时间,是取胜的关键。
就看秦军援兵先到,还是韩楚燕三国援兵先到。
两天后。
让李牧失望的消息传来:桓旖率三十万秦军出函谷关,进逼韩国边墙。
王翦率二十万秦军出武关,进逼楚国边墙。
韩楚两国无力抽调援兵!
只有燕国太子丹亲率两万燕军星夜驰援魏国。
距离有点远。
再赶十天的路程,才能跑到安邑。
也有好消息:秦军没有再派援兵!
似乎是想让蒙毅试剑。
用六国最出名的两位将军试剑,锤炼年轻将领的军略水平,秦王的心可真大。
闲着也是闲着。
李牧每天要干的事,变成了跟郭开一起跑到魏国军营里参观赫赫有名的魏舒五阵。
越看越喜欢。
越看越着迷。
看似沉迷于魏舒五阵精妙的布局中,却一丝都没有放下提防之心。
赵军的军营就设在秦军军营西边五里处的山脚。
时刻提防秦军断他粮道。
为了保证粮道,他不惜派出骑兵扩大侦查范围。
好在一切正常。
信陵君为了酬谢赵军驰援,已经从魏国邺城调集粮秣,赶往安邑。
两路粮道保障,远比赵军的一路粮道保障更有力。
但,李牧和信陵君都没有想到,城里的蒙毅开始着手布置围攻计划。
准备放弃守城的便宜,出城一战。
这不符合蒙毅小心的用兵性格。
而是秦王在出征之前便议定的计策。
“李将军,成败在此一举,请务必保证调走李牧的骑兵!”
商议完作战细节,蒙毅恭敬地向李信行礼。
李信就在安邑城内。
没有去劫李牧以为必然会被截断的粮道。
他有跟重要的任务——引开赵国骑兵,配合王贲分出的五万步卒全歼之。
让李牧陷入蒙毅的重重包围中。
计中计,连环计。
秦王嬴政大费周章地调动七十万兵马,终极目的是干掉李牧。
这是块大秦一统天下最大的绊脚石。
然而,率先出城的并不是李信的骑兵。
蒙毅亲率三万步卒出城,绕过战鼓隆隆的魏国军营。
再绕过秦军军营和赵军军营,占据赵军军营以东、西两侧的两处山脚。
距离差不多五里。
算是脸贴脸,随时可以开战。
赵军面临三面包围的危险。
背后是高山,大股部队和骑兵无法通行。
这一看得信陵君目瞪口呆,难以置信地看向安邑城城墙,仔细观察。
没错啊!
城头上站着的就是秦军,人数好像没有减少。
为什么还有能力分兵三万?
而且,包围目标是赵军,而不是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