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长孙:朱棣送我上皇位 第140节

  随着壮汉的动手,众多人再也压制不住,纷纷对着张三一阵欧打,连辩驳的机会都没给。

  不过几个呼吸,张三就被暴打一顿,嘴角边甚至有鲜血溢出。

  “好了,先别将其打死了,我等还需好好盘问,关于老师的情况。”刘胜吩咐着说道。

  众人这才停下,将张三牢牢绑住。

  张三喉咙滚动,想要辩解,想了半天,却不知道如何述说。

  毕竟他只是一名亲卫,是武人,嘴皮子并不利索。

  “咦,这是什么。”

  就在张三被绑着拖走的时候,此前的那名朱英弟子,中年男人,翻看张三带来的行囊。

  看看是否有什么证据。

  恰好看到一张空白的驿站文书。

  而在这个文书上面,已经盖下大印,只需填上姓名即可使用。

  “这……”

  刘胜听到声音,走了过来看到,一下子顿住。

  而后接过通行文书仔细查看。而在张三的行囊里,还印有另一份。

  那在一份文书上面,甚至加盖了六百里加急的印章。

  “停下!”

  刘胜和中年男子对视一眼,而后连忙大喊一声,绑住张三的人闻声停下。

  刘胜拿着文书走到张三的面前,询问道:“这文书,你是如何得来的。”

  张三有气无力的说道:“这是东家给我的,有两份,六百里加急的那份,是东家让我将木盒送到驿站,迅速送往京师。”

  “还有一份,就是给番薯等作物,通行驿站准备的。”

  听到这话,刘胜顿住。

  他发现自己好像误会了什么。

  只是心里头有些疑惑,犹豫片刻后,说道:“给张三解绑,让大夫查看一下上药。”

  随后说道:“李秀才在哪,让他马上过来见我。”

  刘胜的话,让众人似乎明白,对张三可能有误会。

  几名壮汉连忙抬着张三过去救治,其他人则去将李秀才找来。

  “大师兄,可能这真的就是老师的指令。”中年男子过来皱眉说道。

  刘胜回道:“实在是蹊跷了些,前些日子我等刚收到大漠那边,可能有叛徒的消息,现在张三又带着这么奇怪的指令,让我有些难以相信。”

  “让李秀才看看,他懂大明制度,当是有所了解。”

  中年男子点头认同。

  老师好不容易建立如此势力,突然来这样的指令,再是小心些也不为过。

  ……

  宅院里,朱元璋将白纸上,朱英所写的文章,看了两遍,这才停下。

  停下后的朱元璋随即陷入沉思之中。

  良久,这才对朱英问道:“大孙,这个法子,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朱英对老爷子的疑问早有预料。

  接下来就是表演时刻了。

  “爷爷,你也知道孙儿是个备懒性子,在批阅奏章的时候,就在思考一个问题。”

  “为什么我会要每天都批阅如此多的奏章,其中很多奏章的事情,在孙儿看来,不过芝麻绿豆般的小事,一个普通的大臣都能处理妥当。”

  “孙儿也明白,奏章,即是代表着权力,如果奏章都交给他人处理,那么也就相当于权利被分散走了。”

  “这般看来,似乎没有两全的办法。于是孙儿又从另外的角度考虑,我大明最初的权力,到底来源于何处。”

  “是文臣吗,不,应当是武将。大明帝国的建立,并非几个文人吟诗作对就可以的,想要大明长盛久安,千秋万代。”

  “其中的关键,便是在于将士强大,换句话说,便是兵权在手,才是权力的本身。”

  “文臣掌握的权力再大,也是虚无缥缈,如空中楼阁,可随时收回。”

  “由此,孙儿便将目光,投入到兵权之中。”

  “如何更好的掌握兵权,甚至将兵权牢牢的抓在手里,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朱元璋安静的听完,而后接过朱英的话说道:“所以大孙的军政分离,便是想让将士们变得更加的纯粹,不参与内政,由此掌握。”

  朱英点头笑着说道:“爷爷果然厉害,一语中的。”

  朱元璋笑着:“咱带了这么多年兵,虽然没你小子聪慧,这般看到了,还能理解不了?”

  说完后,朱元璋看向朱英,感叹道:“咱没想到,大孙你对军队竟是有如此深入的理解,你可知道,若是此法成功,这将会给我大明带来多大的变化吗。”

  “孙儿不知。”朱英回道。

  朱元璋看了眼朱英,知道这是奉承着自己呢,随后说道:

  “咱活了大半辈子,从未想过此事,若真是按大孙的设想一旦完成,这大明,将会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此之后,历任帝王再也无须担心文臣权力过大,也不必和咱一样,陷入每天繁琐的批阅奏章之中。”

  “真正意义上达到,圣天子垂拱治天下。”

  说完后,朱元璋深深的看着朱英,他真的想打开大孙的脑瓜子好好瞧瞧,是怎样的人儿,竟是能有这等奇思妙想。

第147章 :咱大孙比咱更厉害

  当朱元璋和朱英两人在谈论兵事时,宅院外围,李景隆已经逐渐靠近。

  “便是让我今天来见识一下,长孙殿下到底是什么样子,和太子殿下极为相像?”

  从皇宫出来后,李景隆就直奔秦淮河畔过来。

  他是从朱棣那里得到的地址,所以想要上门拜访。

  当然,他的心里同时还有别的心事。

  李景隆此人,在早前的历史上,看似如同一个草包,六十万的大军,竟然被朱棣给干翻了,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那是白沟河之战。

  其实战役的最初,李景隆对于朱棣,一直都是保持着碾压的状态,数次交战中,都是以朱棣大败而退。

  不管是从战术上,还是从战略布局上,李景隆都是无可挑剔。

  只是每次要将朱棣围剿的时候,总是完美的防御线,意外的出现了缺口,让朱棣把握住时机得以突围。

  朱棣和李景隆,本就十分的熟悉,朱棣观察李景隆六十万大军的布局后,惊讶的发现,中军竟然存在漏洞。

  把握住就会的朱棣,在最后一次交战中,直冲中军,李景隆所在。

  然而即便有漏洞,巨大的相差比也不是朱棣可以撼动的,在距离中军还有不小的距离时,朱棣已然陷入被围杀的局面。

  被六十万大军团团围住是什么感觉?

  当时的朱棣,已然是心若死灰。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李景隆中军的帅旗,突然被大风刮到了。

  中军帅旗乃是统帅各路大军的指令大旗,帅旗一倒,失去了指挥的大军开始变得有些混乱起来。

  然而最为搞笑的是,李景隆看到帅旗倒了,第一反应竟然不是把帅旗撑起来,而是眼看混乱,直接带着中军亲卫跑路了。

  正当李景隆率领的大军迷糊的时候,朱棣大军士气大振,很快发起反击。

  而李景隆的六十万大军,遭踩踏者数万,沿着白沟河数十里地的战略防线,很快被冲垮,李景隆只能带领着十余万人马退守济南,而猛将翟能也战死,残兵四处溃散。

  白沟河战役的惊天逆转,不仅让六十万大军溃散,也让朱棣声势大振,靖难之役的局势开始变得好转起来。

  整个战役,在开始的时候,李景隆表现得可圈可点,完全没有问题,只是就在关键时刻,掉了链子。

  而后损失数十万大军。

  这其中,要说李景隆不是朱棣的暗子,谁信呐。

  最为主要的是,朱允炆信呀。

  还把南京城的防守,交给李景隆。

  当朱棣来到南京城下的时候,李景隆直接就把城门打开了。

  南京,作为大明的京师,首都所在,其中单单京营就有四十八卫。

  一卫五千六百人,便已经是将近三十万人了。

  哪怕之前被李景隆调走一些,加上后来溃散的十余万士兵,保守估计也有三十多万的兵力驻守京师。

  加上城门上罗密的大将军炮,火药不计其数。

  没有李景隆的开门投降,是朱棣二十多万人,能不能打下来,要多久打下来,都是未知数。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朱棣对于京师南京,可谓是非常熟悉,他能不知道南京城有多么难打,需要多少的兵力才有胜利的把握。

  但是从白沟河大胜后,朱棣毫不犹豫,带兵直冲南京而去。

  就当时这个策略,让跟随的将士们都傻了眼。

  是谁给了朱棣这样的自信呢。

  除了李景隆,也没别人了。

  有人说李景隆是因为害怕,所以才开门投降。

  然而李景隆的履历,却是很难看出有害怕的意图。

  自小从军营里长大的李景隆,跟随过父亲李文忠征战沙场,长大后独自带兵练兵,负责西番贸易,得朱元璋看重。

  最为关键的是,李景隆开城门,可不是他一个人开的,他是有同伙的。

  和谷王朱橞一起共同投降,打开的城门,也是谷王朱橞镇守的南京金川门。

  换个城门,他李景隆想开,还不见得能开呢。

  当然现在的李景隆,和朱棣的关系虽然好,但不存在帮其造反的心思。

  只是他是个聪明人,在朱允炆和朱英两人的选择中,很快就选定了连面都没见过的朱英。

  自己表弟什么性子,他李景隆能不明白嘛,怎么可能斗得过朱英这等狠人。

  尤其是,朱英还是嫡长孙,是得到了陛下承认的嫡长孙。

  不管身世什么乱七八糟的玩意,就陛下活着,太孙的位置,就只有可能是朱英来做。

  在这一点上,李景隆和朱棣一般,看得极为清楚。

首节 上一节 140/102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