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的旗帜,通体为赤色,通俗来讲就是红色。
红色是大明的国色,也是朱元璋最为喜欢的颜色。
明代属火,为火德。
朱是赤色。
所以定下赤色旗帜,毫无争议可言。
关于图案,确实让朱英思索了很久,不过左思右想的下,最后采用的,就是‘明’的汉字。
最开始的时候,什么星星,月亮,太阳,甚至还想过绣一幅山水上去。
然而这些,总是感觉好像差了些什么。
最后还是在跟老爷子讨论的时候,老爷子一句话点醒了朱英。
“既然是咱们大明的国旗,自然就是用‘明’字,这又有什么难想的。”
顿时,朱英豁然开朗。
是啊。
为什么总要是想着后世的旗帜款式呢,这倒是陷入魔怔了。
中原王朝的文化,本来就是以汉字为主,像是现在京师卫所旌旗,也是赤底黄字,绣大明二字。
也是长方形,不过成竖条,下面还有一些散条。
最后朱英考虑美观效果的时候,准备把‘明’换成太阳和月亮的刺绣。
犹豫再三,最终还是定了‘明’。
整体排版跟后世红旗差不多,正面明字在左上角,寓意如日月般普照天下。
现在的大明,无论是综合国力,还是疆域人员,皆为世界第一,天下正统。
那些外邦番夷,自是要向大明学习。
日月的图案,是为了更加方便的辨认,但是汉字国旗,就是要告诉天下四方。
你看不懂,那就来学。
中原汉字,传承千古,这才是在文化上,最强也是最佳的代表。
正阳广场上,热闹纷纷,人群熙攘,哪怕是枯燥无聊的施工现场,那也是看得津津有味。
许多在京师生活的富民,平日也无须劳作,加上恰逢正月,天还未亮就跟着施工队一起,到这广场上来了。
“这都挖了有半丈深了吧,还没停下,不知晓要挖多深。”
“挖这么大个洞,是为了干嘛呢。”
“谁知道呢,应该建好就清楚了,不过我感觉,大概是和正阳大道有很大的关系。”
升旗台的挖洞,是为了埋下旗杆。
这根旗杆,可是花费了好大力气。
乃是经过高炉煅烧而成的精钢,且加入不少天外陨铁,不生腐朽,通体打磨得光亮无比。
旗杆分为两层,下层一丈,也就是三米,宽度为一尺。
上层,即是可见旗杆,总长为九丈五,寓意九五之尊,宽为七寸。
当这根十丈多长的精钢旗杆出现在正阳广场的时候。
所有见到的人,哪怕是官府人员,都忍不住惊呼起来。
那是由二十多位将士抬着,一路从城郊抬至正阳广场。
而后插入旗洞。
单单立起竖正,就花费了将近一个时辰,校队无语后,才是青石堆积,三合土填充,水泥覆盖,可用数百年。
“这上面好像还吊着一根绳子,这是干嘛呢。”
“别问我,我怎么知晓。”
“你不是说知晓的消息多吗,怎就不知了。”
“这事别说是我,哪怕是朝堂上的大臣,估摸着都不知晓,大概是太孙殿下的手笔。”
“这么大一根棍子,当真威武。”
目前来说,正阳广场上最大的热闹,就是这个升旗台了。
猜测的人非常之多,尤其那根绳子,更是引发诸多联想。
其实也有聪明人认为是挂着旗帜上去,但是没有得到认同。
旗杆固定好后,便就是升旗台呢。
整个升旗台,乃是由汉白玉打造而成。
为四方通行,有三层阶梯,由十二玉柱组成。
刻有九龙,十二纹章,锦绣江山。
一眼望去,华贵典雅。
自建成后近半月后,每日皆有锦衣卫十二人站岗,严禁靠近,只能是远远相看。
升旗台建好后,正阳大道这边的平整也差不多完善了。
正阳大道,宽约三十丈,长约三里五,即五百八十丈左右,由正阳门,直达正阳广场,最终点边就是升旗台。
目前的正阳大道,左右前后用木板做模挡住,一尺之高。
在这中间,每隔一丈,便有长竹隔断,一眼看去,密密麻麻。
今日,正是二月初二,龙抬头。
正阳广场,烧香祭祀。
工部尚书沈溍开口问道:“现在是什么时辰了。”
工部侍郎回道:“回大人,此刻正是午时三刻。”
沈溍点点头,而后朗声道:“吉时已到,动工!”
随着沈溍开口,早就等候多时的工部官员,跟着大喊起来。
“吉时已到,动工!!!”
“吉时已到,动工!!!”
“吉时已到,动工!!!”
一声声的传递,从正阳广场这里,直到正阳门下。
第389章 :朱元璋催婚
在正阳大道的两旁,早就有无数的百姓翘首以盼。
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这太新鲜了,铺路竟然没有砖石,而是一车车的河沙和灰黑色的粉末状的东西。
两者合在一起,不断参水搅拌,而后就这么一大桶一大桶的往铺满竹条的正阳大道上倒去。
“这玩意是啥呢,怎的铺路用这个,费了那么大的功夫,好不容易把地面夯实整平,现在又倒这些稀泥,咋想的。”
“会不会是太孙殿下,被什么小人给蒙骗了吧,这不是越发祸害吗。”
“这些稀泥倒上去也不知要干嘛,那么多外臣,平白让人看了笑话。”
“闭嘴,你莫不是想要害死我们,这光天化日之下,胆敢有如此言语,且不说这大道如何,光凭你非议太孙殿下,足以让你满门抄斩了,走远些,有巡捕过来了。”
在百姓的疑惑质疑中,大量的治安司巡捕开始过来驱赶,并且贴上木牌,上面写着严禁靠近。
水泥的初凝将近数天,完全的硬化更是需要上月的时间。
所以对于正阳大道的保护,极为重要。
在正阳大道外一丈出头的土路,便就是临时行走的道路。
数百辆马车,拖着大量的水泥,不断进行搅拌后,倒入其中,而后便是用长尺平整。
包括预留的排水洞口,这些都是已经提前规划并且考虑好的,在平整地面的时候,半个月的功夫,主要花费在这上面。
对于百姓的一些议论,朱英没有在乎。
有些东西,只有做成之后,别人才会知晓,甚至说没必要去限制百姓的发言,哪怕这其中有些人暗中刻意的去引导。
只要等成形之后,所有的质疑,自然就不攻自破了。
那些在这其中说得比较过火的,锦衣卫和治安司也不可能放过。
坤宁宫中。
朱英正在和叶月清讨论关于邸报的事宜。
正阳大道的建成后,南北官道的项目,就会正式的提上议程。
这个议程,不过是朱元璋在朝会的时候一个流程,毕竟虽说以朱英的群英商会为主导,但这件事,乃国之重事。
但凡南北官道上所牵扯到地方,所有官府,乡村,都是需要极大的配合。
而想要有足够多的商人对其进行捐赠,舆论的引导,包括消息的散播,邸报在这个时候,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召集了大量的擅长雕刻的工匠,活字模板已经做出有二十多套,只是在油墨这块,造价比之之前考虑的要高出不少。”
“算上成本,三文钱一份邸报,目前已经超出比较多了,具体来说,须得四文钱。”
叶月清详细汇报道。
不管是木活字,亦或是铜活字,都离不开油墨。
相对来说,铜活字对于油墨的要求更高。
曾经朱英也以为油墨是近代的产品,然而在了解后才知晓,远在魏晋时期,就已经有以油入水的说法,也就是油墨的产生。
而在东晋时期,墨水的成分和后世油墨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虽说还是以水为主,但其中必须添加一种连接物,这种连接物大多是以桐油,麻油,脂油为原料,这也是油墨称呼的由来。
宋朝时期,以油作为连接物的制墨技艺越来越成熟和完善。
人们逐渐发现,在制墨的水中加入油所制成的墨水,效果要大大好于前人所制之墨。
经过元蒙时期的发展,现在大明的水性油墨工艺非常完善,但是用铜活字印刷,如果过于纤细的字体,还是很容易晕开。
只是这事,朱英一句话下去,就解决了问题。
无非就是在墨中,是以水为主,还是以油为主。
在要求制墨时候达到以油水为主后,印刷的问题迎刃而解。
听上去很玄乎,似乎油墨一下子就这么简单的发明出来了,实则油性墨和水性墨的中间,本来就只是隔着一层窗户纸没有捅破而已。
制作的工艺,基本上没有什么相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