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长孙:朱棣送我上皇位 第522节

  云南一带,位于长江上游,军报沿江而上,不过四五日的昼夜行驶,就能将军报传达至京师来。

  而第一轮的军报,并不是什么好消息。

  三国联军在极短的时间内,破城毁寨,迅速的逼近,而沐春这里,显然还没有做好准备,被钻了空子。

  “臣上奏,现任西平候沐春虽为黔宁王之子,但统兵能力薄弱,远不如其父也,以至于多城失守,治下百姓流离失所,当要追究沐春之责。”

  “臣附议,如今我大明多面开战,兵力稍有不济,然现任西平候沐春,在聚集二十万兵力的情况下,依旧被小国欺辱,实为大过。”

  “臣上奏,边境山多,情况复杂,三国之兵,多为土著,极为擅长山地之战,因此西平候很难守住屏障,此乃兵家常事。”

  朝堂之上,因为沐春的关系,顿时吵得不可开交,不断有臣子出来,或是上奏严惩,或是请陛下立即安排将士支援,乱七八糟。

  朱元璋眉头皱起,看向身边的朱英。

  “禀爷爷,沐春孙儿是见过的,其自小跟随黔宁王,在统兵打仗之际,颇有章法。”

  “此番当是有心算无心,一时的失利并不算得什么。”

  “云南疆域辽阔,加之山林众多,已然是较为急时。”

  “孙儿相信,无须太久的时间,沐春定然可以取得胜利。”

  朱英慢条斯理的说道。

  但是这番话,让下面的群臣,都闭上了嘴巴。

  从朱英这里说出来,基本上也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虽然有些官员想要借此打压武官,但太孙殿下直接确定了大方向。

  自然就没有了弹劾的余地。

  此刻,云南边境。

  沐春作为新一代的西平候,亲自挂帅。

  面对三国联军,毫无怯战之意。

  云南这边山多林密,若是中原军队过来,战力至少要下跌四成,不过在沐春这里,主要率领的军士,并非是汉人。

  将近二十万的大军中,有十五万皆是当地云南土著,长期生活在茂林之中。

  大军看似混乱,实则各有其方法。

  “这麓川国,满身百斤,九十九近都是反骨,洪武二十一年,二十二年,黔宁王两次大败麓川,一路打到其老巢去了。”

  “这才过几年呢,又跟着反起来了,当初还是黔宁王过于仁慈了,要我说,直接给全部打下来才是。”

  大军中军,沐春旁边的一名大将开口说道。

  此将跟随沐英南征北战多年,而后便也安心在云南安了家,从此追随沐英。

  对于之前的一些事情,极为了解。

  沐春对于这些跟随父亲老一辈的将军们,比较亲昵温和,说道:“张叔,这次麓川估计是被胁迫的,被父王几次平定,其国内早就失了元气。”

  “这其中主力,不是阿瓦便是孟艮,想来阿瓦的可能性要大一点。”

  张将军有些疑惑的问道:“这阿瓦国,又不跟咱们大明接壤,疆域还在麓川和孟艮后边,怎都过来凑这般热闹,真当咱们沐王府好欺负不成。”

  沐春微微顿了顿,说道:“我前段时间看京师邸报,咱们大明,现在正在跟倭国征伐,起五十万大军,已然占据倭国九州岛。”

  “草原之上,因为辽东沃土的事情,又是大量聚集。”

  “这些小国见此,便想着浑水摸鱼,当真可笑。”

  便是此时,后方大军中,一名驿卒骑马飞奔过来。

  “西平侯,京师急报。”

  沐春接过文书,查看一番后,冷哼一声道:“这些朝堂文官,都到了这般时候,还要弹劾于本侯,当真是不知所谓,死不足惜。”

  周边随行的将军连忙问道;“侯爷,可是京师那边有什么变故。”

  沐春摇摇头道;“不过是一些文官,弹劾我等丢弃城池,已然被太孙殿下驳回。”

  “不用管他们,按照我等指定计划行军便是。”

第457章 :朱元璋对沐家的信任

  朱元璋没想到,大孙竟然这般抬举沐英。

  “咱让沐英世代镇守云南,大孙就没有什么可忌惮的吗。”

  乾清宫中,朱元璋笑着问道。

  朱英道:“能有什么忌惮的,说起来孙儿虽然没跟沐英叔见面过,不过早就听说了其偌大的名头,可惜,无缘一见。”

  朱元璋有些叹息道:“他是个好孩子,那个时候咱和大妹子,还没有儿子,看他可怜,便就收养为义子。”

  “当时他才八岁,就跟着咱一路南征北战,四处漂泊。”

  “英儿他是极为聪慧的,而且很是孝顺咱,什么时候,都不用咱吩咐,便就已经抢先做完了。”

  “他十岁的时候,你奶奶便就生了你爹。”

  “他是咱的义子,也是最为年长的,老大出生后,他眼中的欢喜,咱是看得见的。”

  “你爹跟他的关系特别好,虽然不是亲兄弟,但跟亲兄弟没有什么两样。”

  “咱每天要忙着安排打仗的事情,你奶奶她也要忙着给咱帮忙,你爹他小时候,一直都是英儿他帮忙带着,比咱这个父亲,陪伴标儿的时间都要长许多。”

  “咱对于英儿,一直都很放心,虽然有臣子劝说过,但我相信英儿,绝对不会做出什么对不起咱的事情来。”

  “后来咱建立了大明,英儿也立下了不少功劳,咱便问他,想要什么赏赐。”

  “当时咱拿出了大明的地图,让其挑选一块地方,给他封王,但是他没要。”

  “英儿跟咱说,他的功劳,还不足以封王,连国公都够不上,顶多只能是一个侯爵。”

  “而他求咱的第一件事,便就是请求恢复沐姓。”

  说道这里,朱元璋笑着说道:“说起来,英儿在跟着咱的时候,便也改了姓,跟着咱姓朱。”

  “确实是跟大孙,有着几分缘分在里面。”

  也就是沐英改回了沐姓,不然若是姓朱,入了皇籍,那便是跟朱英同名同姓了。

  而在老爷子的话中,也体现出了对沐英深厚的感情。

  沐英是随着朱元璋打下明朝江山的开国功臣,能文能武,又极为彪悍,却只活到四十八岁,便就因病去世。

  不过比起其他开国功臣来说,也算是得以善终。

  朱元璋可以说是历史上最为心狠手辣的皇帝,弑杀功臣是出了名的,尤其是在太子朱标去世之后,可以说开国功臣几乎都被诛杀殆尽。

  沐英算是相当成功的,始终能得到朱元璋的重用,镇守西南重地。

  即便是现在,沐英死后,对于沐英后代,也很是信任。

  沐英的出身可以说惨到不能再惨,他是个婴儿,生死一线时朱元璋收养,成为其义子。

  十二岁便跟着朱元璋打天下,所向披靡,屡立战功,为朱元璋夺得天下立下汗马功劳。

  当朱元璋登基称帝时,沐英作为皇帝的干儿子,在别人看来,至少应给给封个王当当,

  然而去了老少边穷的云南戍边,跟西南地区各族蛮夷作战,沐英没有一句怨言,始终保卫着大明江山的西南疆土。

  沐英在西南鞠躬尽瘁,多次平定少数民族的叛乱,朱元璋道:自汝在镇,吾无西南之忧矣。

  沐英时刻怀有一颗感恩之心,他虽然人在西南,但是非常感谢朱元璋和马皇后对他的救命和提携之恩。

  一旦打了胜仗,收获了一些战利品或者一些土特产,就会挑选一些上乘的礼品送给朱元璋,以报答朱元璋的恩德。

  沐英世代镇守云南,其实也是朱元璋经过深思熟虑的选择。

  云南离京师较远,且少数民族众多,又临近番邦,蛇虫鼠蚁、地形崎岖、瘴气弥漫,这一切不利条件都限制了大明中央对云南进行编户齐民。

  所以在云南治理上,朱元璋犯了难。

  其实在拿下云南的洪武十五年,同内地一样,云南设立了布政使司和卫所,但效果不佳。

  云南版籍被地方土司藏匿起来,地方土司完全不买布政使的帐。

  加上接二连三地发生了土司叛乱事件,驻扎云南的明军东征西讨,疲于奔命,朱元璋被迫重新思考云南的统治。

  洪武十六年,经过一年多的酝酿,朱元璋终于做出了选派“名臣重望者”镇守云南的决策。

  自此该项政策成了有明一代不曾变过的国策。

  “名臣”是谁?

  当时云南的三大将是傅友德、蓝玉、沐英。

  从亲近程度上,只能是朱元璋的义子沐英,因为一旦选外人镇守天高皇帝远的云南,很容易发展成分裂势力。

  以朱元璋猜忌多疑的性子,不管是谁,绝对无法安心,也就惟有沐英了。

  所以当年朱元璋就将傅友德、蓝玉二将召回,明确让沐英镇守云南。

  自洪武十六年,沐英正式“镇守云南”开始,明朝在云南的体系实际发生了大变动,虽然布政使司还存在,但最高权威变成了将军沐英,实际就是军管云南。

  沐英是云南地方最高权威,有一切行政决定权,驻扎各府县的将领也能干涉地方行政。

  这其实跟土皇帝已经没了两样。

  即便是京师的监察御史过去,也只能是看着沐英的脸色行事。

  这等权威,除开太子朱标外。

  即便是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甚至是燕王朱棣,都远远没有达到这般的信任程度。

  这可是一省之地,且云南面积本就很大。

  洪武十九年,沐英上书请求屯田云南,其屯田政策是三戍七屯、且戍且屯,屯田范围遍及云南各地,以屯田兵充当镇压力量。

  这么一搞,既可以让明军自给自足,又加强了本地的镇压能力。

  此举赢得了朱元璋的连连称赞,说屯田可以“紓民力,足兵食,边防之计莫善于此”。

  屯田制遂在云南广泛实行起来,也正是此举让朱元璋觉得沐英这小子能成事,就更放心让他镇守云南。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沐英的屯田制,等于在给自家养兵。

  这些屯田的兵,多数都不是汉人,而是当地土司。

  在云南,本来大家都只认沐英,这么下去,那还了得。

  当这个事情通过朱元璋的认可之后,当天的朝会上,就直接是炸开了锅。

  大量的文官,跪倒在奉天殿上,向朱元璋请求掣肘沐英,不能给予如此大的权力,这跟国中之国,已然没有了任何区别。

  按理说猜忌多疑的朱元璋,也应当就此收回沐英的权力。

  实际上朱元璋甚至没有压后,当场就把所有文官的弹劾全部驳回,并且禁止往后再说此事。

  可见对于沐英的信任。

  他是真的已经把沐英,当作是自己儿子般看待了。

  到了如今,事实证明沐英并没有辜负朱元璋的期望。

首节 上一节 522/102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