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孙殿下果真是才思敏捷,臣万万不如也。”
“此番对策,即可安云南境内稳定,亦可收拾两国不臣之心,如此上策,微臣便是想破了脑袋,也是想不出的。”
一波波的夸赞,接连不断,在这种好事上面,没有谁会吝啬两句赞美。
朱元璋也是高兴的点头。
毕竟大孙的这些安排,确实是非常不错。
其实在这个事上,还有一个点,便是沐王府的忠心问题,朱英并没有去提及。
他自然是知晓的,历史早已见证沐王府的忠诚,即便是传承近三百年,云南在沐王府的掌控下,一直都是非常的稳定。
而且沐王府对于大明的忠心,也从未有过任何的改变。
在去掉是否忠心可靠的问题后,事情自然就变得简单起来。
“既然众位爱卿并没有什么其他的意见,那便就按照大孙的法子,就此定下吧。”
“兵贵神速,着兵部立即拟定文书,八百里加急传至云南。”
朱元璋一锤定音道。
兵部尚书茹瑺,躬身作揖道;“臣遵旨。”
早朝结束后,华盖殿内。
朱元璋问道:“大孙,你就这么放心沐春对咱大明的忠诚吗。”
这是朱元璋的疑惑。
对于沐英,自己的义子,朱元璋一直是非常的信任,所以才会把整个云南都交给他。
但是大孙如此,就有些奇怪了。
毕竟大孙从未跟沐英有过交际,对于沐春,也就是沐英安葬的时候,可能见过。
但那个时候,大孙还没有入宫呢,自然谈不上有什么关系。
目前麓川的关键,其实不在于打或者不打,朱元璋的本意,如果大孙没有提出,其实还是不想打的。
倒不是说忌惮云南有所变化,而是在朱元璋看来,目前的云南已经够大了,再大一点小一点,根本不是关键的问题。
而且有麓川这些小国临近,给予云南也是有所压力,加上本身对于境内土司的复杂性,从而使得沐英一系的子孙,只能把精力放到治理上面。
而且朱元璋也知道,自己信任沐英,甚至是沐英之子沐春,可不代表自己的子孙,也会有一样的信任。
当沐英子孙把云南治理好后,朱元璋知晓,自己的子孙,肯定不会让其独大的。
自然会有制衡的手段。
有些事情,不单单只是看现在,更看将来。
朱英闻言回道:“孙儿自然是没见过西平候的,不过孙儿另有其他的想法,所以才会认定要打麓川,孟艮两国。”
朱元璋好奇问道:“孙儿便是说说,到底是怎么想的。”
朱英回道:“麓川,孟艮,澜沧,安南四国,临近我大明,其中四国之外,更有占城,兰纳,素可泰,大城,阿瓦,白古等众多国家,颇为混乱复杂。”
“如今我大明开放海禁,东南一带的国家,正好是处于西洋地区。”
“孙儿早有想法,待倭国那边初步平定之后,由我大明组建一海上船队,下西洋行贸易之事,扬我大明国威于四海之外。”
“所以才会有今日之想法。”
朱元璋闻言便是知晓,大孙这是想对整个西洋下手,从中得取利益,扩大大明疆域。
安南驻扎的五万大明精锐,就是最先埋下的一颗钉子。
朱元璋思索一番后说道:“现如今大明最为缺少的,并非是对于疆域的扩大,而是缺乏管辖地方的人才,包括其忠心问题,这些大孙当是要多多考虑。”
朱英点头回道:“孙儿便是想着,这些地方其实并不算贫瘠,早前允炆便就提出,想要去占城就藩,孙儿已是同意。”
听到说朱允炆要去占城,朱元璋微微一愣,这倒是他没想到过的事情。
第463章 :京师血案
在朱元璋的心中,朱允炆就是一个乖孩子。
听话,懂事,跟太子朱标的性格,非常的相似,儒雅平和。
但和太子朱标有些不同的是,毕竟不是在战乱的年代出生,所以对于军事上面,朱允炆并没有什么天赋展现,而且长期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没什么戾气。
这样的乖孩子,突然说要去占城海外封王,朱元璋就有些不信了。
“是不是大孙你说了些什么,所以允炆这才会想着去占城呢。”
心中迟疑片刻,朱元璋还是开口问道。
大孙是一个非常强势的人,这一点朱元璋的心中很是清楚,在朱元璋看来,朱允炆会哪怕海外建国都要逃离京师,这其中的玄虚,定然是落在了大孙的身上。
他这么问,有点质问的感觉了,毕竟朱允炆一直在他的身边长大,膝下承欢,现在搞出这等兄弟相残的事情,多少有些心里头不舒服。
感受到老爷子心里头的不愉快,朱英也表示理解,而后这才解释道:“爷爷可莫要误会,孙儿哪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来,这其中的关键,还是在于吕氏。”
朱元璋微微一愣,吕氏?
“难不成允炆要去占城,是吕氏的意思?”
话刚出口,朱元璋顿时就明白了其中的前因后果了。
大孙的生母是常氏,吕氏只是继妻,但现在吕氏为太子妃,老大朱标已然薨逝。
现在倒是没有什么问题,可待自己百年之后,大孙继承大统,吕氏的地位,就显得极为尴尬了。
先前,大孙一直居住在坤宁宫,哪怕是已经册封了太孙,也没有要去东宫的意思。
这其中的关键,并非是大孙说的自小在这长大那般简单,其实朱元璋的心里头,也是非常的清楚。
从现在的情况上来看,吕氏和允炆,如同孤儿寡母一般,倘若还赶出东宫,不免有些伤感。
对于允炆,朱元璋的心中,一直也是抱有愧疚之心。
从章程上来说,虽然允炆没有经过正式的册封大典,但作为皇帝,金口玉言,相当于在朝堂下了口谕,亲口册封为太孙。
按照皇家规矩,也就是朱元璋自己在皇明祖训定下的规矩,若储君非德行有亏,一旦册封,不得擅自废除。
然现在,朱元璋自己就带头,先行把这个规矩打破了,而且就是这么明摆着的打破,一点回转的余地都没有留。
朱允炆虽然至始至终没有说过什么,包括司礼监那里得来的消息,也没有发现朱允炆的怨恨之语,但朱元璋知道,其内心肯定是委屈,不甘的。
“大孙可是答应了允炆,去占城的事情。”想到这里,朱元璋也不由叹气一声,而后问道。
朱英点点头:“孙儿已经应下了。”
朱元璋颇有些唏嘘,开口道;“允炆性子弱,寻常难以与人争锋,占城咱虽然没去过,不过地处西洋,比之京师,何止是贫瘠二字可形容。”
“西洋一带,地区势力错综复杂,战乱不休,动荡不止,乃化外蛮夷之地,无神州文化礼仪之说。”
“允炆至今学儒从文,去了那边,大致是连交流之人都没有了,或许,会不怎么习惯吧。”
朱元璋看似有些感叹,实则是在跟大孙说,不想朱允炆过去受罪。
他心里头最在乎的自然是大孙,可是以大孙如今的优秀,其实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担忧的了,说句不好听的,哪怕就是现在死了,他也能瞑目了。
有时候在乾清宫的时候,朱元璋甚至想过就这般去了算了,去找他的大妹子,去告诉他的大妹子,大孙已经回来了。
可是每当想到这里的时候,他总能幻想出一个画面,那就是大妹子对自己的训斥。
大妹子肯定会骂自己,为何不能多多陪陪孙儿,待百年之后,都到下面了,不是想待多久待多久。
况且,小重孙还未出世呢。
自己还要带小重孙。
如果是个男娃,那就是大明的第三代皇帝。
不过皇家是一个大家庭,大孙这里安好之后,其余的皇子皇孙,朱元璋自然也是疼爱的。
如果大妹子在,老三跟老四,肯定不会闹到这般田地吧。
晋王朱棡和燕王朱棣之间的那点破事,朱元璋又如何不知道,可他并不善于规劝,尤其是自己的孩子。
当年马皇后在的时候,义子众多,马皇后却能让其一团和气,兄弟齐心。
后来亲生子多了,也都在马皇后的管束之内,所有人对于老大朱标,都是服服帖帖的,有些小摩擦,但有马皇后其中回转说和,都很和睦。
自从马皇后驾崩后,朱元璋埋心于政务,对于皇子间的亲情,自然就忽视了许多。
现在的宫廷里,已经没有当初那般生机之气了。
朱英听完老爷子的讲述,知道老爷子也是疼爱朱允炆的,便解释道:“其实爷爷不必过于担心,占城近海,为我大明海上贸易航线所在。”
“孙儿准备开启海上丝绸之路,这占城,便就是第一站,或许目前来说,较为冷清一点,但自然是要不了多久,就会热闹起来。”
“而且海上航行速度快,若是顺风杨帆,来一趟京师,也并未有多远。”
“孙儿已经跟允炆说过了,届时不仅仅只是允炆带兵过去,孙儿这边也会过去足够的人手帮衬,把占城的建设起来。”
“比之京师当然要差一些,但哪怕放眼江南一带,也算足够繁华了。”
听到大孙如此说,朱元璋也知道自己是会错了意,便就笑呵呵的说道:“如此甚好,不瞒大孙,咱这心里头呀,最是想着你们兄弟们可以和和睦睦的。”
“这大明,是老朱家的大明,这天下,也非是皇帝一人,可以完全把握上来的。”
“所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咱相信,只要你们都能够齐心协力,这将来的大明,自当是越发强盛。”
朱英点头称是。
便就在爷孙俩闲聊的时候,华盖殿外,有锦衣卫前来上奏。
“启禀陛下,扬州卫都指挥使王约,高邮卫都指挥使孙士先,太仓卫都指挥使侯梦,新安危都指挥使徐承,于早上在正阳门外码头发现尸身,惨遭杀害。”
朱元璋闻言一震,随即怒气上涌,喝道:“谁胆敢有如此大胆,杀咱的卫所指挥使。”
上奏的锦衣卫顿时有些惶恐道:“回禀陛下,目前凶手还未查探出来。锦衣卫上下,正在抓紧排查。”
朱元璋冷声道:“此四人,咱若是没记错的话,皆不为京卫,分布各地,怎就全部死在了京师。”
“难不成被人在卫所杀了,还特意拉到京师来挑衅咱!”
下边的锦衣卫顿时不敢说话。
“蒋瓛,你来说。”朱元璋看向蒋瓛说道。
蒋瓛连忙单膝跪地,道:“此四人是因卫所千户调动,擅离职守,特意到京师来想要走门路,取消千户换班。”
朱元璋面色有些阴沉。
武官胆大,本来就是一个比较寻常的情况,即便是抓住,基本上也不会说过于惩戒。
但是围杀四名指挥使,这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还抛尸在京师门外,这性质极为恶劣。
只是短暂的思索,朱元璋就意识到,这是要把四名指挥使的死,直接安到朝廷的头上。
这幕后之人,想要挑起卫所和朝廷之间的间隙。
想到这里,朱元璋面上怒色消散,心有灵犀的看向大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