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乡村小状元,老朱贼稀罕我 第166节

……

这天,吃过早饭后,朱七牛照常出门,要去太医院点卯。

张冰洋照旧充作车夫。

然而,朱七牛人小,吃的少,花的时间也短,而张冰洋当然不可能先于他这个主家开饭,在朱七牛要出门时,张冰洋也不可能让朱七牛等着他吃完再走。

于是乎,张冰洋只能先吃个半饱,然后大大抓了几张饼,又往油纸包里塞了点咸菜和几个鸡蛋,一边赶车一边吃。

驴车内,朱七牛一路听着车外张冰洋有力的咀嚼声和吧唧嘴的声音,开始有些后悔招收这家伙了。

“我说,就你这饭量,你爹娘居然还能单靠种田就把你养这么大,真是不容易,他们估计挺勤劳的吧?”朱七牛敲了敲车窗,没好气的说道。

也是在朱标那边的调查过来后,朱七牛才知道张冰洋这家伙居然才十五岁,还没有小胖大呢。

之所以他会给人一种很成熟、大叔的感觉,全因为他的个头太唬人了,而且他长得也蛮老成。

得知这一事实,朱七牛当时就笑得不行了,原来这家伙也就是一大孩子啊!

尤其是想到前两年府试时这家伙才十二三岁、就一张大叔脸,朱七牛就更是忍不住了。

那之后,朱七牛跟他说话时也就没大没小了。

毕竟二人也算是同龄人吧?

张冰洋挠了挠头:“其实我家以前是个小地主来着,就因为我从小就能吃,才慢慢没落下去的,后来就连我爹娘都要下地干活了,不然根本养不活我。”

朱七牛莞尔一笑:“真……不愧是你,赶明儿我介绍诸葛明给你认识,感觉你俩应该挺玩儿的来。”

“为啥?”

“因为你们都……挺搞笑。”

张冰洋:(⊙o⊙)…

第123章 问帝王之政与帝王之心

来到太医院,朱七牛正要进入公房读书,戴思聪从他自己的公房窗户那儿探出了头:“七牛。”

朱七牛朝着戴思恭抱了抱拳:“戴大人。”

“快要殿试了吧?”

“是啊,后天殿试。”

“准备的如何了?”

“还行吧,反正一有时间就看书。”

“嗯,这样是对的,争取拿个好名次。”

“是。”

戴思恭转而说道:“还记得我之前说过的带你去接触病人吗?等你殿试结束,咱们就正式开始吧,我已经和那边打好招呼了。”

朱七牛早就盼着这天了,迫不及待想试一试自己的学医成果:“好啊,戴大人,劳你费心了。”

“客气。”

……

四月二十一日,万众瞩目的洪武十四年殿试终于要开始了。

殿试的规模之高,远远超过其它科举考试,它同时也是所有科举考试中最独特的。

其一,殿试的主考官是皇帝,题目也是皇帝决定,考生因此被叫做天子门生。

其二,殿试的考场不在别处,而是在皇宫之中的谨身殿。

其三,殿试只考一场,只考一天,只考一题。

其四,殿试不再刷下谁,除非犯了大过错,否则最次也得是同进士出身,做官是必然的。

谨身殿乃是皇帝上朝之前休息的地方,一般皇帝也会在这里整理衣裳,收拾情绪等,是皇宫之中比较重要的大殿,因为是在谨身殿中考试,故这场考试才被叫做殿试。

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说,这次殿试可以说是唯一见到皇帝的机会了。

等考试结束,他们去吏部候选,大部分都得外派出去,然后就再也不可能见到皇帝了,就算是请安,也只能用奏折,除非他们将来能位列朝堂。

而要想位列朝堂,要付出的努力可想而知是很多的,否则又岂能由七八品官升到足以位列朝堂的三四品官?

正常来说,就算一辈子不犯错,官员想要熬到三四品,那也得熬上二三十年,还得年年绩效上上才行,一旦犯错,降职甚至砍头都不是不可能。

他们中有些人都已经好几十岁了,胡子老长,两鬓斑白,且不说能不能升官那么顺利,能再活二三十年都是奢望!

对于朱七牛来说,别人奢望的这些东西却有些习以为常。

因为他经常见到皇帝不说,本身就已经是从八品官了,相当于不少考生当官的起步阶段。

虽然如此,谨身殿对于朱七牛来说也是陌生的,他这还是第一次来。

他便难免趁机到处扫上两眼,当皇帝和其他陪考官员进来后,这才老老实实躬身行礼,目不斜视。

“免礼,都坐下吧。”朱元璋满意的扫了眼数十名贡士,哈哈笑着抬了抬手。

朱七牛等人齐声答谢皇帝,这才老实坐下,眼眸低垂,一个个老实的跟下雨天的斑鸠似得。

朱元璋随即让太监依次打开了陪考官们给出的考题,一一看过,却不甚满意,于是亲笔写了道题目——问帝王之政与帝王之心。

“诸位爱卿以为如何?”又让人将题目拿给几位陪考官看了看,朱元璋笑问道。

老朱都定下来了,谁敢在这个时候反对?怕不是想去跟胡惟庸作伴吧。

于是大家纷纷赞同,用实际行动给下面即将做官的贡士们上了一课。

“好。”

“好题目啊。”

“这个题目确实很好,适合做此次殿试题目。”

“依微臣看来,皇爷用心良苦,对他们期许很深啊。”

于是殿试题目就这样定下了。

当它公布之后,朱七牛直接蒙了。

问帝王之政与帝王之心?

这……这……这……合该我拿状元啊!

要问朱七牛为何这次这么嚣张,一点都不谦虚,直接就断定自己能拿状元?

那是因为……他看过一篇策论。

在梦中书房里看的。

那篇策论,来自于明万历二十六年的殿试之上,乃是当时的考生赵秉忠的作品。

而赵秉忠其人,凭借这篇文章直接当了状元!

虽然朱七牛压根不清楚万历皇帝是明朝哪位皇帝,更不清楚他祖上到底是谁,但他可以肯定,其必然是洪武皇帝的子孙。

而做学问这种事,或许未见得后人就比先人强,但后人如果肯钻研,视野、立意极有可能是比先人高的。

一篇在后世能中状元的策论,在大明初期没理由就中不了状元啊!

“很显然,万历皇帝是皇爷的后人,现在都还没出生呢,所以我也是他们的先人。”朱七牛暗暗想道。

“反正我都抄了这么多作品了,也不缺这一篇,这位赵秉忠如此能干、博学多才、见解独到,就算我抄了他这一篇状元卷,想来他也能写个别的吧?”

想罢,朱七牛提笔便开始抄写了。

臣对:

臣闻帝王之临驭宇内也,必有经理之实政,而后可以约束人群,错综万机,有以致文景之治;必有倡率之实心,而后可以淬励百工,振刷庶务,有以臻郅隆之理。

立纪纲,饬法度,悬诸象魏之表,着乎令甲之中,首于岩廊朝宁,散于诸司百府,暨及于郡国海隅,经之纬之,鸿巨纤悉,莫不备具,充周严密,毫无渗漏者是也。

何谓实心?振怠惰,励精明,发乎渊微之内,起于宥密之间,始于宫闱穆清,风于辇毂邦畿,灌注于边疆遐陬,沦之洽之,精神意虑,无不畅达,肌肤形骸,毫无壅阏者是也。

……

洋洋洒洒近三千字,朱七牛愣是抄了快一天,这才算是完活儿。

当然了,抄也得会抄才行,好比李白的将进酒,若是把‘丹丘生’‘岑夫子’一起抄进去了,而身旁被劝酒的朋友不是叫这个名字,那就贼尴尬了。

因此,朱七牛虽然是抄,也改了不少,比如状元卷中提过的太祖,就被朱七牛改成了汉高祖。

万历皇帝的太祖指定是当今洪武大帝朱元璋,而目前这位太祖还活得好好的,要是朱七牛直接给他上个庙号,那可想而知,朱七牛不可能活着见到明天的太阳,死后别说庙号了,连骨灰恐怕都被扬了。

再比如赵秉忠推崇的宋朝皇帝垂拱而治,清静无为,让文臣多多参与治理国家,兵马尽量不要调动打仗等等理念,也被朱七牛给改掉了,改成了大汉文景之治和唐太宗贞观之治的一些理念,相应的事迹也都随之更改了。

和赵秉忠觉得宋朝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皇帝尽量无为比较好不同,朱七牛还是觉得能动手就别废话,以文制武未免偏颇,国家需要有强大的武力,尤其是像唐太宗时期名将不灭掉一个国家都不好意思称之为名将的那种武力。

为了自圆其说,朱七牛说是抄,其实要更改的合理也挺费劲儿,不然以他抄书三部的手速,区区两千八百多字不至于抄这么久。

日落西山之前,朱七牛揉了揉发酸的右手和胳膊,选择交卷。

第124章 笔端四海状元心

待考试结束时间到来,不管写没写完,考官们都开始收卷了。

卷子收起来后,先是封存,然后皇帝开口让学子们回去,学子们这才行礼告退。

皇帝随即也回后宫吃饭去了。

陪考官们则不得清闲,须得安排人去把卷子抄下来,再由陪考官们轮流阅卷,各自评分。

简单来说,殿试虽然更高规格,流程跟其它考试却也大差不离。

在成绩公布之前,哪怕这些陪考官是三省六部的高官,也看不了考生的原卷,只能看字迹一模一样、名字还被封上了的副卷。

一夜阅卷后,评分最高的十张卷子被统计了出来,这才交由皇帝去看,由皇帝给他们排名,余下的几十份卷子则根据陪考官的评分依次排序。

不出意外的话,状元、榜眼、探花就是在这十张卷子里选出了,除非皇帝实在看不上它们,否则不会驳了陪考官的面子。

若皇帝想偷懒,也可以直接照着陪考官选出来的名次来。

对于老朱来说,偷懒是不可能偷懒的,这辈子都不可能偷懒的,十张卷子呈上来后,他反而一字一句的仔细瞧了又瞧,生怕漏掉什么。

然后他才十分郑重的排出了名次。

他排的名次嘛,倒是和陪考官们排的差不多,只是略作调整而已,另外就是把第三名、也就是探花给空了出来。

老朱打算看过学子们才定下这第三名。

“揭名吧,让咱看看都是哪十位俊才得了这前十的名次。”

一旁的太监应了一声,麻溜把卷子上的糊名给揭开了。

陆续从第十看到第一,朱元璋眉头一挑:“第一居然还真是朱七牛这小子,连中六元吗?宋濂这下可高兴了。”

几位陪考官闻言,有人惊奇,有人觉得理所当然,有人面无表情,看不出半点心绪。

“宣这十人上殿吧。”朱元璋道。

太监连忙传达了皇帝的口谕,于是没过多久,朱七牛、齐德等十人便都上了大殿。

在踏过门槛的那一刻,朱七牛明显听见周围的同年们松了口气。

首节 上一节 166/53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