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刘宏扫望众人一眼,笑声道:“江南贼首孙胜,携溃军逃亡交州,皇甫将军,也率领大军前往征讨。
朝廷可以给平南将军下令,命其将居住在交州各部的蛮族百姓,迁往扬州进行运河挖掘。
西北那边也需要人口开发,羌人、氏人还是迁往河西,屯田、牧马。
至于狗奴国那边,楚祐曾给朕传信,说他现在处于邪马台国的南部,正与当地的势力对峙,朝廷倒是可以组建一支一万人的支援队伍。”
“臣等领命!!”
见天子布置的滴水不漏,众人随即恭声应命。
“对了陛下,那三韩那边呢?听说那里也有二十多万的人口,那可都是难得的壮劳力!”
曹嵩也急忙问道,如今大汉急需奴隶,三韩人口虽然不多,但总比没有强。
杨赐:“三韩已经向我大汉臣服,并成为了大汉的附属国,若是出兵针对,只恐有失大汉威仪!”
刘宏笑了笑:“三韩那边到也用不到出兵,只需皇家商行派人前去高价购买奴隶即可,这样一来,不用咱们动手,他们自己就会打起来的!”
一听这话,众人也纷纷点了点头,总购买奴隶这种方法削弱他国,也不是第一次了,倒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很快,尚书台便签发了几道诏书,分别向着江南、东莱和乐浪而去。
第818章 官制改革
十二月二十四日。
此时临近新年,百官也是异常忙碌,三公九卿等重要官员,全都齐聚于尚书台,整理着各地官员送上来的总结奏疏。
过去的五年间,大汉的发展是喜人的,财政收入越来越高,可以支撑更多的基建项目。
各地的官仓储粮也越来越多,足以面对任何灾荒。
各州之间也修建了主要通路,极大的提高了通商和运输能力,加速了经济的流通。
一些医疗常识,也通过报纸传到了民间,避免了许多疾病的滋生,新生人口也增长了许多。
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上是达到了百官的预期。
就在众人喜笑颜开之际,太尉李膺,面色凝重的拿起刘表的那份奏疏找到了荀爽。
“司徒,您看这份奏疏,该如何处理?”
荀爽接过奏疏细细观看起来,当看到那个老人的三个儿子全都为国战死,最后一个儿子也在从军之后,荀爽的面上也多了一丝凝重。
最后荀爽沉声说道:“似此等满门忠烈之家,朝廷应该予以重赏!”
如今在刘宏的引导下,大汉的风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们不再称呼那些士兵为莽夫,而是多了一些亲近与依靠,并且以参军为荣。
这些朝堂之上的官员们,也都知道,当今天子对外扩张的野心,提升军队的向心力,自然尤为重要。
随后,李膺与荀爽对这份奏疏进行了批复。
如今随着刘宏的放权,除去一些边关军政事务之外,其他事情,只需经过三公商议之后,便可自行处理。
很快,朝廷的命令便下发到了洛阳令的官署。
得知消息的刘宏也亲自提笔写下了“满门忠烈”四个大字,并命人制成牌匾。
同时洛阳令刘表,也组织手下的吏员,准备了大量的赏赐,带着天子御赐的牌匾,再一次来到那户老人家中。
当老人看到那块牌匾以及朝廷的赏赐之后,也不禁老泪纵横,不住的连连谢恩。
很快,消息传开,无数百姓和学子也纷纷登门拜访,前来瞻仰天子御赐的牌匾。
大汉日报也紧跟时事,将那老人四个儿子的事迹,编成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报国故事,引得无数人争相追捧,
人们参军的热情空前高涨,对于战死沙场、以全忠烈也是极为向往。
德阳殿。
得知情况的刘宏大感欣慰的同时,也趴在案牍上忙碌着,手中的毛笔在一张草图上,不断的勾勾画画。
他所书写的内容,正是关于官制改革的情况。
如今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结束,大汉的官员们虽然都摒弃了以往的虚谈之风,转而开始实干,但是刘宏通过翻阅各地官员送来的总结奏疏,还是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问题。
那就是旧有的官员制度已经过落后,许多衙门官员的职能模糊不清,一遇到事情,就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导致朝廷的许多政策,不能及时落地,遗留了许多问题。
之所以没有生乱并能稳定运转,那完全是靠着刘宏说一不二的权威,以及大汉越发好转的财政收入维持着。
未来大汉想要再进一步,官制改革,已经势在必行了,旧有的官制,已经跟不上如今大汉的步伐了。
眼下各地学堂已经兴起,那些儒学大师,以及三所学院所编纂的书籍,也通过皇家印刷厂的不断印刷,大量的流入民间。
再加上报纸的影响,知识普及已经初具成效,世家的知识垄断,已被彻底打破,官制改革的基本条件已经形成。
如今各地都在处于发展阶段,地方官府不好轻动,但是对中央的改革却是可以提上日程了。
至于官制改革方向,刘宏还是决定采用明朝的内阁辅政、六部分治的制度。
当然,刘宏在原有六部的基础上,结合后世的一些制度,新设了教育部、医疗部、水利部和交通部四个部门,将各部的职权进行了细致的划分。
同时还根据后世军政分离的制度,新设总管军事的枢密院。
最后,就是拔高御史台,其只能与都察院相仿。
将大概改革内容梳理的差不多的时候,刘宏随即命人将陈蕃等人找来,召开了今年最后的一次御前会议。
君臣见礼之后,刘宏也开门见山道:“今日将诸卿召来,是为官制改革一事!”
一听这话,陈蕃、李膺等人也不由神色一怔,但很快便又恢复如初。
他们心里也清楚,如今随着大汉各项新政的实施,旧有的那一套官制,确实已经无法跟上大汉的步伐了。
官制改革,那是早晚的事情。
随后,刘宏将自己规划的新的改革章程,一一分发给了在座的几位重臣。
陈蕃、李膺等人,也接过章程开始仔细的观看起来。
看着章程上,首先便废除了上公、三公、九卿等职务,众人也不由眉头一动,而后不动声色的继续往下看去。
首先便是辅佐天子总掌全国朝政的内阁,其中将尚书台并入内阁,设首辅一位,次辅一位,阁臣五位,共计七人,由各部堂官兼任。
余下十部,分别为户部、吏部、兵部、工部、礼部、刑部、教育部、医疗部、水利部、交通部,每部设尚书一员、左右侍郎两员,余下便是主事、员外郎等。
然后就是枢密院,设总长一人,副长二人,下级分设军政部与参谋部,军政部负责士兵政治教育、参谋部负责军事行动的规划与部署。
御史台,设总督一人,并分设左右两院,左院负责纠察百官,右院负责纠察地方。
对于陈蕃、李膺等人来说,天子规划的这一套官制,完全将军政事务进行了一次明确的划分。
内阁的地位最高,负责协助天子掌管全国政务,其中的票拟权,与之前众人审阅奏疏的流程倒是一模一样。
接下来就是枢密院,虽然掌军事,但是也只有将领的任命和军事部署的权利,后勤补充以及兵员的训练,却归兵部管。
御史台监察百官,但国事却插不上手,三方权利架构,互相监督的同时,也互辅互成。
看完这套新的章程之后,陈蕃、李膺等人,陷入了沉思当中。
多年的政治生涯,也让他们一眼便看出了这套官制的不同凡响。
总而言之,这一套能够最大限度加强中央集权的制度,无论是对于天子,还是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利大于弊。
只要这套官制实施,朝廷对于大汉各地的事务,便有了话语权与决策权,这对于他们这些中央官员来说,绝对是梦寐以求的。
对于他们来说,但唯一的重点就是,自己这些人,在这次官制改革之中的地位。
毫无以为,能否进入内阁才是他们最为关心的问题。
第819章 帝国海军
刘宏见状,倒也没有打哑谜,直接将自己早就分配好的阁臣任命,公布给了众人。
陈蕃为内阁首辅,兼吏部尚书。
李膺为内阁次辅,兼兵部尚书。
曹嵩为内阁成员,兼户部尚书。
袁逢为内阁成员,兼工部尚书。
荀爽为内阁成员,兼刑部尚书。
杨赐为内阁成员,兼礼部尚书。
阳球为内阁成员,兼御史台总督。
面对天子的新任命,这些朝中大佬对于官制改革一事,一致通过。
建宁六年,元月十六日。
在这一年第一次朝会上,刘宏便向百官,公布了中央官制改革的条例。
在几位已经内定阁臣的支持下,官制改革顺利的推行了下去,刘宏也趁此机会,将中央政权与军权,彻底的握在了自己手中。
当然,随着职权的明确划分,在人事任命与具体的职权分配上,内阁与各部之间也出现了一些矛盾,但这些矛盾也是无伤大雅。
毕竟,有了矛盾,才能更加凸显天子存在的重要性。
相比于内阁与六部之间,枢密院与御史台这边倒是安静了许多。
原本刘宏是有意任命窦武为枢密院总长的,但是却被窦武拜辞。
窦武也知道,天子之所以还看重自己,完全是看在窦太后的面子上,凭自己的能力根本无法出任枢密院总长一职。
对于窦武的拜辞,刘宏也没有过多表态,随后经过再三权衡,决定由任命段颎为枢密院总长,张奂与皇甫规为枢密院辅长。
未来的大汉是需要积极扩张的,而段颎这个富有进攻性的人,却是恰好合适。
戏志才组建的军政司改为军政部,仍旧由他担任主官。
至于参谋部的组建,刘宏决定从御林营的学员中进行选拔。
中央官制的改革,持续了大概一个月左右,才初步完成。
朝中百官的职权的到了更加具体和明细的划分,开始了高效的运转。
与此同时,第二个五年计划也正式开始实行。
很快,朝廷便签发了各项新的政令。
第一,便是进行新的人口与土地统计,要求各地方官府,务必进行详实的统计。
第二,大运河江南河道,开始正式进行挖掘工作。
第三,鼓励江南的各沿海郡县,兴建船厂,进行出海贸易。
就在百官们忙碌的同时,刘宏下发的一道军令,同时传到了御林营、北军当中。
军令的内容,就是组建一支一万人的海上远征队伍,前往邪马台国,支援楚祐等人。
军令传到之时,御林营的学员与北军的将士们也顿时兴奋不已。
自去年之初,楚祐等人在邪马台站稳脚跟,并运回大量的白银与奴隶之后,无数年轻的冒险者,便通过东莱港口,赶到了海上四列岛。
那些冒险者们登陆列岛之后,凭借着自己的勇武与智慧,在列岛上尽情施为,开创出了一片独属于自己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