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华夏开局对话十大皇帝 第651节

“尊重,从来不是靠卑躬屈膝求来的,我们要有自己的民族立场和自信,只有这样,无论碰到什么样的人,我们都能昂首挺胸!”

屏幕前,越来越多的华夏观众,心底都燃起了一团火。

这团火叫做文化自信。

我们本应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文明有多璀璨和值得骄傲,可不知何时这团火居然趋于泯灭,但不要紧。

只要心底还有一丝星星之火,我们都能让它化作熊熊大火,燃烧整片平原。

这是我们生来就有的能力,我们的祖先早已把它刻在了我们的血脉之中。

烽火已经传承到我们手里,纵然微弱了些又如何?

大不了,重燃便是。

辛弃疾听后世居然背得孜孜不倦,更加疑惑了:“你们如此爱我的诗词?”

“诗词是华夏文明的瑰宝,华夏后世对唐诗宋词一直都有所涉猎。”

“此言当真?八百多年后,后世居然要背诗词?”

辛弃疾难以想象,他经常也会看一些优秀诗词人的诗句,可一直认为,从唐朝公元907年灭亡到现在,至多也多将近三百年,诗词依然流行是正常的。

可八百多年后,诗词不仅仅流行,居然还有后世要背,这可真是难以想象!

辛弃疾的心一下子就被后世的生活吸引了,问道:“后世,背的人多吗?”

“嗯……”

江逸迅速整理出语言,说道:“凡我华夏读书人,皆背。”

“嗯,大概有……”

江逸沉思了一下,先祖五官都跟着微微扭曲起来,你倒是快想起来啊!

“各级、各类学历在校生约莫2.89万万人。”

面对辛弃疾,江逸想了想,还是不能用亿做单位。

亿这个单位,早在东汉徐岳的《数术记遗》里就有说明,文中记载:

“古代数位序列是万、亿、兆、京,十兆为京。另有两种累计法:万万兆为京;兆兆为京。”

东汉应劭的《风俗通》记载:“十万谓之亿、十亿谓之兆、十兆谓之经、十经谓之垓。”

康熙字典中的《疏》对算法的说明如下:“亿之数有大小二法,其小数以十为等,十万为亿,十亿为兆也;其大数以万为等,万至万,是万万为亿。”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华夏古代大多是以十万为亿,一直没有统一的标准,有以“万万”称亿的,有以“百兆”称亿的。

直到1944年才统一定为“万万为亿”。

江逸要是对辛弃疾也称亿的话,那这数字可就降不少档次了。

辛弃疾听到万万整个人都呆住了:“后世,竟有那么多人背诗词?!”

“后世人丁竟如此兴旺?!”

江逸点了点头,这对先祖来说当然不可想象。

要知道南宋巅峰时期的人口也就八千五百万左右,他怎能想到,有一天居然连背过诗词的人都得以万万计呢?

“那后世,可还有战争?”

“失地都收复了否,还有人敢欺负你们否?!”

辛弃疾十分着急地看着江逸,江逸本以为他还会把注意力放在词上,却没想到第一个问的居然是这样的问题。

他果断回道:“先祖,后世的华夏没有战争了,再没有人敢欺负我们!”

“没有战争?”

辛弃疾皱眉,看向江逸的眼神略带不满:“后世,岂能忘战?!”

“岂不知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战争最多只是眼下不存在,无法代表将来不会发生,无论后世人丁有多兴旺,都要永远记得!”

“后世这个思想实在是太过危险了,一旦你弱,贼人就不会不请自来,伺机发动战争,所以永远不要觉得没有战争!”

辛弃疾靠近江逸,十分严肃的说道:

“你再回答我一遍,后世到底有没有战争?!”

第905章 江逸的新提议

此时,辛弃疾就像是教官一样,爆发出从对话开始以来最冷冽的神情。

可他刚问完,心底瞬间掀起了一阵惊涛骇浪!

他怔怔的愣住,眼神十分复杂的看着江逸,从最开始的盯,逐渐化作注视。

江逸刚想回答他,可见到他这副反应,一时之间,也不想打扰。

心念一动,时空之镜上,浮现出了辛弃疾此时所想的一幕。

广袤的山地平原之中,夏风如火,烈阳当空。

一支满头大汗的队伍正在训练,或不断步战对抗,或骑于马上相互突击。

一眼望去,步兵约莫两千,马兵约莫五百,即便只有两千五百多人,可那奔腾、爆喝、拼杀的气势,竟像是有近万兵力一般。

训练有素的军队集结,和眼前的辛弃疾先祖有着相同五官,但看起来年轻许多的将领站了出来。

那一年,他年已四十,终于再度穿上战铠,站在千军之间,威风凛凛。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能在四十岁做到这样的地步已经算是不错。

可他,是二十多岁就敢带50骑兵闯五万敌营的男儿啊。

不过,这也不要紧了,对他来说,只要能够带兵,就好……

江逸这才明白,原来先祖,是想起创建飞虎军的岁月了。

见那幅画面逐渐消失,先祖的眼眸开始回神,江逸郑重说道:

“先祖教训的是,是晚辈忘战了。”

“华夏目前没有战争,但以后,未必。”

他的回答变得十分严瑾,心知先祖说的很对。

战争不会消失,只会在酝酿或随时爆发的路上,因此华夏儿女绝不能忘战,必须居安思危,否则等它来了再准备,就什么都晚了。

辛弃疾欣慰的点头:“你们能这样想,极好。”

“永远不能忘了强军强将,大宋就是过于重文轻武,才导致许多文官有恃无恐、恃宠而骄,生怕武将得了功劳,威胁到他们的地位。”

“武将也因此,大多郁郁不得志,打输要受到严厉的责罚,打赢又得提防在朝中的文臣和陛下猜忌,凡是出征,无不备受掣肘。”

“而放开打,能打赢的人,通常难得善终……”

辛弃疾越说,越是为许多武将鸣不平,他们明明是在前线为了国家拼命,是最该受到关照的。

可南宋的大多文官只知道在朝廷里提提笔,动动嘴,动不动就是弹劾、弹劾!

好像只要弹劾了打胜仗的武将,就是做了什么了不得的事情一样!

这方面,赵构开了南宋的坏头。

“请先祖放心,后世永远不会忘记这点,必定强军强将。”

江逸谨言道。

辛弃疾这才放下心来,想起刚才提到的帮陈亮背锅,笑着说道:

“说起陈同甫,我倒是想起他当年和我的鹅湖之会。”

江逸暗暗松了口气,先祖总算是开始想开心的事情了!

“那时我正卧病在床,陈亮不顾鹅毛大雪,赴约与我相见!”

“我和他瓢泉共酌,鹅湖同游,长歌相答,极论世事,逗留弥旬乃别,人们把这次会晤称为第二次鹅湖之会。”

“这,岂不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

“等等!”

辛弃疾一下子,似乎又有了新的感悟,胸中像是有词性大发之感。

他立即让下人拿笔墨来,坐在亭子里挥笔潦草写下了一些内容。

江逸站在一旁静悄悄的,可不敢有丝毫打扰,万一打断了他的灵感,那自己可就是词中罪人了。

一念及此,他干脆打开时空门去到半个时辰后。

辛弃疾写完之后,这才发现少年不见了,询问一番,得知无人看到有人出去,就好像凭空消失了一般。

“他想必就是这样来的吧。”

他望向还在下雨的夜空,微微一笑,可随即,又怅然若失。

“都怪我又来了词性,竟是怠慢了后世,也不知他还会来否?”

“唉……”

“后生,我还有很多想与你说的话,你还未告诉我,后世到底是怎样一番光景。”

辛弃疾忽地想:“莫不是后世来此的时间有限制,因此不得不和我分离?”

“该死,我岂能如此浪费时间!”

他越想越懊悔,忽然之间,一道金光出现,周围的侍女和仆从都停止行动。

刚才消失的青年,再度出现在他面前。

他赶忙上前,对江逸说道:“后生,是我怠慢了!”

“先祖无虑,晚辈时间尚够。”

江逸撇了眼辛弃疾的草稿,心想这会正是论词的好时候,就问:

“那先祖,我们现在是论词,还是论世?”

“词中自有万千世,论词和论世并无区别。”辛弃疾斩钉截铁。

“那,晚辈就斗胆,和先祖论词了?”

江逸建议道:“我们不妨,以词论古今?”

“好,好!”

辛弃疾点头道:“这倒是颇有新意,我曾和不少人争论时局,但词论古今还是第一次!”

“晚辈记得,先祖说的鹅湖之会一共有两次。”

“其中第一次鹅湖之会,是我们华夏思想史上第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也正是因为这次会议,鹅湖成为了文化胜地,先祖经常到那休憩游玩。”

辛弃疾抬眸回忆道:“是的,我还记得,当时朱熹的‘理学’和陆氏兄弟的‘心学’进行了激烈的辩论。”

“朱熹的理学强调格物致知,主张多读书,多观察事物,根据经验,加以分析、综合与归纳,然后得出结论。”

“但陆氏兄弟则认为心即理,心明则万事万物的道理自然贯通,不必多读书,也不必忙于考察外界事物,主张尊德性,养心神,认为读书不是成为至贤的必由之路。”

首节 上一节 651/90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