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现如今这个大明怎么又死而复生了呢?
而且,这个大明?
不仅活了过来,甚至在1870年12月份的时候,还堂而皇之的朝着“天朝”派出了舰队。
1870年12月5日,海州。
李总督的马车沿着明租界的洪武大道驶向了大明驻海州总领事馆(就是过去的亚美利加公司所在)。
租界!
没错,按照《南清通商航海条约》的补充条款,南华,不,现在应该是大明在海州获得了一块租界地并设立的总领事馆,当然作为私下里约定,大明不在京城设立公使馆。
对于满清君臣以及两宫太后来说,大明的公使馆不设立在京城,总能来个眼不见,心不惊吧!
一路之上,一队队列整齐的淮军尾随保护,不过他们却没有携带洋枪,这是因为按照租界章程,清兵进入租界是不能携带武器的。
看到李总督的马车来了,街道两旁的人们,对这位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投去了最复杂的眼神。
他可是大清的官,到了大明的地界儿,心情得多复杂啊!
在总领事馆内的旗杆上,一面红底的日月同辉旗,呼啦啦的飘扬着——这面旗是根据收到的电报描述绘制的,虽然不一定符合规范,但也是似像非像吧!
反正也就是青天日月同辉而已。日月同辉旗和大明再加上朱先海的这个“朱”以及“字辈”。
这一切意味着什么?
又有哪个中国人想不明白呢?
或许,会有一些读书读傻的人觉得他是前朝余孽。
但是对于不少人来说,大明……那也是正统啊!
这没毛病,有清一代满清就没得过什么人心。
过去往海外移民的时候,不少人还有顾忌,现如今打从知道海外有个大明,还有位大明天子的时候,那些移民们过去时,可就再也不犹豫了。
去去去,去大明。
回回回,回华夏!
是的,大明是华夏,朱先海是汉人,是大明洪武皇帝的后人,是永乐皇帝的后人,是永历皇帝的后代——洋人的报纸都这么说的。
不过对此,大清国上下都装起了湖涂,不装也不行啊!
毕竟那肯定是有资格向京城的龙椅发起挑战的,有时候装聋作哑,那也是一门艺术,这个道理爱新觉罗家的还是晓得的。
朝廷那边能装,可海州这边却不能装啊。
不仅总领馆设立在这里,所以有事情之后,当然李总督当然要过来询问道。
李总督心塞啊!
这还没几天呢,怎么麻烦事这么多呢?
等的马车停下来时,李总督深吸一口气,走下马车时,他迎着路这些目光扫了一眼,他能看到,所有人都在看他的笑话。
很快,他就快步走进了总领事馆大门。
而在总领事馆的门口,有一人笑吟吟的等候着他,那人一身西式洋装,不是别人,正是曾经的亚美利加公司刘昆鹏。
几个月之前,这位还关在总督府的“大牢”里,当然也是好吃好喝的供着。
而现在呢?
走出大牢的他摇身一变成了大明驻海州总领馆总领事。
不是驻大清,而是驻海州,驻天京,不,是江宁的也是如此。
“总督大人!”
刘昆鹏哈哈大笑着伸手前去,
“您来得好快啊!”
“来得能不快嘛,朝廷可是连夜拍来的急电,限我今天必须要回话。”
与历史上,直到1871年才设立电报水线不同,1866年,天国那边出于军事需要,在“外国洋行”的帮助下铺设了电报线路,一年后,李合肥也在建立了电报局。
战争激化了需求,尤其是在竞争的情况下,就像现如今的陇海铁路一样,因为西北的军事需求,正一点点的往兰州修着,至于京汉铁路,也因为四川、湖广的漕粮运输关系到京城百万军民的生计,去年就已经和陇海铁路并线。
“这话回着简单,陛下身为皇明后裔,派员祭拜高皇帝之孝陵,本就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有什么好回的。”
不用问,刘昆鹏都知道他过来问的是什么事——海军在结束了对渤海湾的“友好访问”后,直接入长江,笑道。
“他们要是觉得不合适,那行,改天咱和舰队那边打个招呼,让他们去京城那边祭拜去!”
去京城!
你们还嫌自己惹的事不够多吗?
李总督险些倒吸口气来,然后大声斥责道。
“刘总领事,你若是一意如此,李某麾下官军即便是战至最后一兵一卒,也不容贵国水师犯我天朝帝都所在!”
义正词严的话语从李总督的话中道出之后,面色铁青的他就甩袖走进了总领事馆,在进了刘昆鹏的书房后,不等他坐下,刘昆鹏说道。
“好了,这里没外人,李大人,你这戏是演给谁看的啊!”
亲自给他倒了一杯茶,刘昆鹏似笑非笑的看着他。
在总督府的“大牢”里待了那么长时间,他又怎么可能不知道面前的这位李大人刚才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不过也就是演戏给别人看而已。
“哎……”
长叹一口气,李总督说道。
“我的刘贤弟啊,现如今我也是如履薄冰啊,你不是不知道,朝廷那边,对我与恩师,早就心存顾忌,而现如今对我等就不再是顾忌了,而是心存怀疑了!”
瞧着刘昆鹏,李总督的心情沉闷至极,朝中甚至有人怀疑他勾结朱明,这简直是……绝对是污蔑,即便是他要勾结,那也得等到朱明打过来吧!
现在人家摆明了对这边没意思,勾结?
那不是拿热脸贴人家的冷屁股嘛!
况且,他还真没有那个勾结的心啊!毕竟,他现在这个土皇帝当得也挺自在的!
《重生之搏浪大时代》
其实话也不能这么,李总督还真和刘昆鹏勾结在一起了,而且勾结了好些年了!不过那时候,他们两个人是勾结在一起做生意。
为了提醒刘昆鹏,他们之间的关系,李总督直截了当的说道。
“贤弟,你们要是再这样下去,我觉得咱们的生意怕是做不下去了啊!”
------------
第522章 总督们的大生意(第二更,求订阅)
生意!
李总督最喜欢的就是做生意!尤其是哪些可以挣很多银子的生意。那样的生意谁也不喜欢呢。
其实,在过去的几年里,李总督一直和刘昆鹏做着生意,甚至陇海铁路用的还是南华的钢轨,就连火车头,那也是南华的。甚至南华只差派工程师过来帮他们修铁路了。
为什么如此?
刚开始的时候,确实是为了大清国,可是现在呢?
不还是为了移民!
有了铁路,河南、皖北直到陕西、湖广甚至四川等地的百姓,才能乘火车离开家乡,于是年年月月都有人坐上火车到海州,从那出海去南华。这才有了过去两年间里南华人口大爆炸。
仅仅只是在即将过去的1870年前十个月,就有超过六十万人从海州出海。今年突破70万肯定没有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李总督自然赚得盆满钵满,顺带连同远在湖广的曾剃刀也喝了口汤。控制着铁路和海港的海总督,自然占尽了明显的优势。按照他们双方达成的协议,每运出一个人官府可以得二两银子的回扣。
而所有的钱款,都是在实物结算的——南华用武器以及其它的货物充抵。在账面上,总督们还是支出了这笔银子。
小书亭
至于这每年上百万两银子去那了?
不用问,肯定是进了总督们的手中。
当初他李总督为什么对南华视若无睹,说白了这是因为利益纠缠的太深嘛!
对于李总督来说,这种生产简直就是无本买卖,甚至还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因为战乱之中到处都是流离失所的流民。
这些流民有可能变成像捻子那样的流寇,也有可能变成流贼,总之就是不稳定因素,现在把他们送到海外去,不仅能换银子换枪炮机器,而且还能救活那人,这可不就是利国利民嘛!
至于人,天朝最不差的就是人!
对于天朝来说,这些人就是祸患!
毕竟自古以来想要平乱,要么是赈济安顿流民,要么是杀人。
赈济?
朝廷没那么多银子,只有将流民杀掉,流寇才会失去生存壮大的土壤。
可乱民是杀不完的。而且越杀越多。
现如今好了,把他们往海外一送,这祸害不仅没了,而且还能换银子!
这生意要做下去,甚至李总督都私底下弄了一个五年规划——争取在未来五年向南华,不对,是向大明出口500万“特殊商品”。
换回价值一千万两的枪炮、机器、铁甲舰,南华的铁甲舰造的还是不错的,对,还有那个什么飞艇,能上天入地的那种。可朝廷那边发来的密电,让他觉得这生意恐怕很难干下去了。
这是生意嘛!
他这分明是为了江山社稷啊!是为了保大清啊!
他是大忠臣啊,可朝廷压根就不理解啊。
“哦?还请李大人明示。”
“贤弟,你能不知道嘛,京城的那些人最担心的是什么?不还是天下嘛,本来嘛,你家皇帝国号叫南华多好,大家都装聋作哑的,装湖涂就行,现如今倒好,你们不但用了大明的国号,还弄了一个《告万国书》,这倒也罢了,反正是在洋人的地盘上写的,可你说,你们的兵舰往江宁一开,直接祭了孝陵,还说什么……”
李鸿章不想去说,只是长叹道。
“呜呼!国家外患,振古有闻,赵宋末造,代于蒙古,神州陆沉,几及百年。我高皇帝应时崛起,廓清中土,日月重光,河山再造,光复大义,昭示来兹。不幸季室俶扰,国力罢疲。满清乘间窃据中夏,嗟我邦人诸父兄弟,……说的都是大实话而已。”
刘昆鹏笑着说道。
“你说,我家陛下这就要登基上,着人到孝陵拜祭高皇帝,那不也是理所当然嘛。”
“当然,是当然,可闷声发大财啊!罢了,罢了……”
接连摆着手,李总督说道。
“这件事,我暂且给他湖弄下去,不过你们可得消停点,别,别坏了你家主公的大事!”
盯着刘昆鹏,李总督沉声说道。
“人,就是你家主公的大计,你家主公想在海外再造华夏就离不开人,要是朝廷严令各地官府堵截流民,到那时,即便是我……”
长叹一口气,李总督说道。
“那也是无能为力啊!”
大明那边需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