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推演,美利坚大亨 第86节

“嗯!”

用力的吸了口烟,刘三的心又一次飞回了浙江老家,可飞了一会,他又喃喃道。

“老家……老家啥都没有啊,我家的世世代代都是租李老爷家的地种啊,要,要是能真能有一块地,搁那不是一样?”

听着刘三的话,李林只是默不作声的呆在那,和过去一样,他总是会把目光投向远处的蒸汽机,心下暗自寻思着。

“也许,将来自己也能成为拖拉机手……”

不过,李林并不仅仅只是想成为拖拉机手,他更想弄懂这个蒸汽拖拉机到底是什么。

为什么它有了煤和水就能动?

为什么“汽”有那么大的力气?

就在李林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那边有一骑快马跑了过来,马在队长身边停了会,又递给他一封信。

那人刚走,队长孙谓就喊道。

“李林,王时伟,鲁安学,你们几个赶紧过来,快点,快点,你们几个发达了,公司让你们到预备学堂报道……”

李林、王时伟、鲁安学等人无不是茫然的看着队长。

预备学堂?

是什么学堂?

“这预备学堂是干啥的?”

显然,孙谓是回答不了这个问题,他只是不断的说道。

“哎呀,肯定是好事,上学堂啊!你们想想,从古至今,上了学堂的人有几个没被重用的,你们的好日子都在后头呢!”

说话时,孙谓的脸上写满了羡慕,上学堂,这可是大好事啊!

尽管在队长这边没有得到答桉,但当天下午,当他们三个人到了预备学堂后,终于弄明白了这是干什么的——就是到西洋留学的预备学校。

------------

第132章 抓住机会(第一更,求订阅)

就像是梦一样!

对于三百六十五名被选入预备学堂的青少年来说,他们当然觉得这一切像是在做梦,在此之前他们可能是工厂里的学徒,也可能是农场里的工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每个月顶多也就是挣五六块银元。

但是现在,在学堂里, 他们每个月有津贴就有五块银元!

所需要的仅仅只是学习,学习英语,当然了,这个学习过程并不轻松,他们如果背不下来新学的英语单词、语句,是不准吃饭的, 甚至在学校里也不准说一句国语,只能说英语。

这一切都是为了让他们尽快掌握英语简单的对话,能够尽快到国外去读书。

其实早在第一批移民到来之前,朱先海特意让统计了一下移民中12到17岁的读过私熟的少年,按照他最初的计划,这些少年中的一部分,会到技术学校里学习技术,还有一部分会被到英美等国留学。

人才!

无论是对一家企业亦或是国家,人才都是最重要的。

其实,机会并不仅仅只属于那些孩子,对于成年人来说,他们同样也有属于自己的机会,那些在夜校就读学习英语的成年人,也可以通过考试获得留学资格,就像李庆恩一样。

看似简单的决定,却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让很多人看到了机会。

对于二十三岁赵田丰来说, 他所看到的机会是什么呢?

回家!

出国留洋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可以离开南华,无论是到英吉利也好,美利坚也罢, 就是去了法兰西, 那也有机会回到大清国不是。

“陈兄,在这里咱们连做船都没机会,可只要到了外国,咱们就能离开南华回到老家去,到时候,陈兄你还是陈家的二少爷,那里会像眼下这样,和一群泥腿子混在一起。”

在劝说陈杰和自己一起报名时,赵田丰的语气显得有些激动。

他能不激动嘛,他可是堂堂举人,而且还是二十岁中举!那怕就是副榜举人,那将来也是要挤身中枢的,在浙江老家,谁人不知,谁人不晓?

可是在这呢?

也就是一个教书匠,和普通的泥腿子有什么区别。

唯一的区别,也就是他得到了一个单间宿舍,一个月可以挣十五六块钱。可这样的日子不是他想过的, 他也曾想过进入公司,成为公司的高级职员,这也是他努力学英语的原因。

可问题是,这并不是他想要的,他想要入朝为官,想要光宗耀祖。

但是在这里,那怕就是功成名就又能如何?

“其实,这里有如世外桃园一般,又何必心念着回家呢?”

陈杰摇了摇头。

“老家兵荒马乱的,即便是你我回去了,又能如何?”

眼见陈杰不听劝,赵田丰只是长叹口气,然后说道。

“你可要想清楚,过了这个村,可就没这个店了!而待现在国朝正值用人之时,你我要是在西洋学成,回国后,必定会得朝廷重用,到时候功成名就更是自然之事。”

其实,那怕就是赵田丰也知道,留学并不是逃跑的机会,还是学习的机会,来到南华的半年多以来,和很多人一样,他同样也被机器的力量所震惊,在惊讶之余当然也意识到了世界的变化。

面对蒸汽机以及各种机器的冲击,赵田丰在意识到了危机的同时,也意识到了机会!这可不就是他功成名就的机会!大清国有几个人懂得机器?懂科学,留洋学成,然后再逃回大清国,又怎么可能不被朝廷重用。

毕竟,朝廷镇压发匪要用枪炮,机器可以造枪炮。抵御外夷,要造兵舰。这些……国朝没有人会啊!可他会啊!等到留洋之后,自然也就会了!

“哎……”

长叹口气,陈杰并没有说话,有些人是劝不动的,当然了,他同样也不会错过留洋的机会,这确实是难得的机遇啊!

况且,他确实也想看看一路打到大清国京城,连皇帝老爷子的园子都烧了的英吉利、法兰西到底是什么模样。

留洋考试一共有737人报考,其中甚至还有十二名女子,宋冰和宋玉两姐妹自然身在其中,与其它人相比,她们姐妹的外语能力更好,通过考试几乎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1862年1月27日,参加考试的成年人中,一共412人通过考试,其中有十名女子。而他们中绝大多数人的英语能力,差不多也就是相当于……小学三四年级有水平。

这个水平出国留学肯定是不行的。不过在他们报名时,“飞云号”的归来带来了37名美南教会的传教士,这些懂汉语的传教士,自然当仁不让的担负起了教师的职责,除了传教士之外,甚至还有两名汉语教授,他们的到来,让南华的英语教育总算步上了正轨。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一边学习英语,一边学着数学,对于擅长背书的读书人来说,他们靠着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英语,倒也是事半功倍。

其实不但成年如此,就是留洋预备学校的学生也是如此,每天早晨起来就要诵读诗文。上午练习写字、听老师讲课,下午基本又是背诵课文。背诵课文要求很严厉,完不成就要挨板子。

“……每天每人都要背诵英文、散文一到两篇。每次读错,教授都会用铅笔画出,并纠正发音。第二天上课,还要复习旧课,只有完整背诵下来,才开始讲授新课。每天教授时间都要在两三个小时,其它时间学习数学和地理。”

对李维止提到的预备学校教学方法,朱先海只是微微点头,什么科学不科学的他不知道,重要的是让他们赶紧学会英语,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再挑选出最优秀的人出国留学。

晚清从1840年挨了外国几次打,割地赔款都没有醒悟要想追赶西方列强,必须要学习外语,尤其是英语。还是沉浸于我“鞑清”的天朝美梦中,好不容易派出一百多留美幼童,结果却因为他们受外国文化影响,变得“不守规矩”,断然撤回。直到1894年被日本人打败,赔了几亿两银子,割了台湾,丢了朝鲜才算是明白自己的逼数。次年1895年,御史杨深秀上奏,日本明治维新功在留学生,请派人赴日本学习。即便是如此,还要等到八国联军打下京城,才真正开启留学之门,可这个时候……已经晚了!

眼下朱先海所需要就是抓紧时间,抓住这个窗口期,派出留学生向西方学习,用二十年左右,实现人才的独立培养,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会,实现南华的跳跃式发展,这才是最重要的。

落后不一定会经常挨打,但是落后且不学肯定会经常挨打。就像历史上“求知识于世界”的日本,割走了台湾,索要几亿两的赔款,然后又打败了俄罗斯。反观那个“天下学问我大清第一”,在“中学重要还是西学重要”争论不休的“鞑清”呢?不过也就是板上之肉。

感叹着历史的变化时,朱先海不禁又有一种紧迫感,似乎历史并没有给自己留下多少时间,毕竟,相比于日本,眼下南华的外部环境,实在是太恶劣,南美可是人家的地盘啊!

在人家的地盘上发展……能不危险嘛!

------------

第133章 奇迹,那是不可能的(第二更,求订阅)

危险与机遇是并存的。

至少就眼下来说,南华暂时是安全的,毕竟,阿根廷的内战还没有结束,至于智利内战,已经打响。

相比于他们,初来乍到的南华, 不仅没有受到战火的影响,甚至还凭此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机遇,稍纵即逝。

情人节那天,朱先海并没有去陪伴他的情人。而是去了码头。

巴菲特回来了!

又一次!

到码头迎接合伙人的到来,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这天正午,一艘两千余吨的商船迎着骄阳驶进了南华湾,站在船头的正是不是别人,正是巴菲特还有塞勒斯·菲尔德,和许多刚来南华的人一样, 看着映入眼帘的城市时,满面愁容的菲尔德,惊讶道。

“先生,你确定这是您说的“亚美利加公司吗?””

菲尔德身旁的人,也纷纷说道。

“是啊,我觉得,这里更像是一座城市……”

“这里不仅是一家公司,还是一座城市,先生们!”

回头看着甲板上站着的乘客和他们的家人,巴菲特说道。

“相信我,你们会在这里开始你们的新生活。”

这些人都是他在英国和美国聘请工程师以及翻译,在菲尔德在大西洋找回断裂的大西洋电缆, 将它重新铺通时, 巴菲特却在英国和法国寻找工程师以及翻译, 尤其是后者,更为难得,不过颇了一番周折后, 还是打到了六十五名翻译。

这艘船上的275名乘客有一半的工程师、化学家、翻译等人才, 还有他们的家人人。

《仙木奇缘》

他们之所以来到这里,完全是冲着薪水——年薪200-300英镑的高薪,比他们在英国多出了30%!

这样的高薪足以让他们离开英吉利,来到新大陆!

原本他们以为这家不知名的特许公司所在地,是荒凉且原始的,可谁曾想呈现在眼前的却是一座城市!

这是真的吗?

“欢迎你回来,我的朋友!”

一见到巴菲特,朱先海就主动走上去,给了他一个有力的拥抱。

“哈哈,想我了吗?朋友!”

巴菲特脸上的笑容似乎有点不太自然,完全是一副强颜欢笑的模样。

“当然,我一直在想着你什么时候回来,好了,告诉我,这次你又给我带了什么样的惊喜?”

“惊喜……”

巴菲特的神情变得不太自然,他先回头看了一下正在下船的乘客,然后说道。

“除了这些技术人员和翻译,完全没有任何好消息。”

“先生, 我们失败了!”

站在巴菲特的旁边的菲尔德叹道。

“又一次失败了!”

“失败了?你是?”

“你好, 先生,我是塞勒斯·菲尔德,您雇佣的大西洋电报公司的经理,先生,我们失败了!”

……

冬天的伦敦,永远都被煤烟和浓雾所笼罩,所谓的“雾都”,其实都是呛人的煤烟,不过即便是如此,1860年代的伦敦,也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都市。

清晨,伦敦的街道上,马车在雾霾间奔走着,尽管雾霾遮挡了人们的视线,但是行人仍然显得很是匆匆。在路边一个卖报人大声嘶喊着,

首节 上一节 86/50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