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峥嵘 第135节

这会儿,甘露殿是李建成、李元吉的主场,李世民常年征战在外,后宫妃子和前两位比较熟悉……但凡有什么事,从不回绝,显然这是刻意为之。

看着李建成夫妇、李元吉夫妇与后宫嫔妃打成一片,秦王妃欲起身,却被李世民拉了一把。

秦王妃暗暗叹息,夫君看似随和,实则心有傲气,不屑以此手段……而李世民心里想的是,再去讨好,又有什么用呢?

第222章 能饮一杯无?

去年洛阳大战后,多位妃嫔私下索要珠宝遭到李世民的拒绝,问题在于,那几件点名的珠宝,都是名声在外,王世充曾经以此自傲……不献给父亲,却私下给后宫嫔妃,父亲会怎么想?

刚开始李世民还不以为意,认为只是巧合,但接下来区区几十亩良田遭到张婕妤的父亲的索要,为此李渊还写下了敕令……偏偏是在李世民将那几十亩良田赐予淮安王李神通的当日。

李世民开始警惕起来,后宫嫔妃不会无缘无故的去得罪手掌兵权的亲王,显然另有他意。

就在两个月前,也就是太子李建成最得意的那段时日,尹德妃的父亲尹阿鼠将杜如晦扯下马,打断了一根手指,反而恶人先告状,说被秦王的亲信肆意欺辱。

简直了,杜如晦乃京兆杜氏子弟,是五姓七家以下第一等的世家,尹阿鼠……听听这名字就知道是什么货色,哪里来的胆子和杜如晦对着干?

李世民略为查了查,很快查到了京兆韦氏身上,如今京兆韦氏的韦挺是东宫属官,与太子李建成自**好。

微微低头垂目,李世民在心里想,真是无所不用其极啊!

“二弟为何如此落落寡欢?”

李世民起身举杯,“大哥应知,小弟虽常年征战在外,但实则喜静,最喜静坐读书。”

呃,这是李建成人设的一部分。

李建成嘴巴歪了歪,正巧看见一个小胖墩儿坐在一旁,眼巴巴的往这边看,“侄儿倒是健壮,他日当能为三弟传承香火。”

“只愿他平平安安,长大成人,不似二郎早夭,使得五弟香火断绝。”

言语交锋,李建成试探一二,遭到了李世民坚决的反击甚至嘲讽……前者脸色变了又变,连酒都不喝酒转头离去。

那个小胖墩儿是李世民的嫡次子李泰,出生后册封宜都王,但次年就被加封为卫王,授上柱国,他也就是后来贞观年间参与夺嫡的魏王。

之所以在武德年间加封卫王,是因为圣人李渊指定李泰,承李渊三子李玄霸的香火……李玄霸死的早,在武德元年被追赠为卫王。

李建成点出这件事,无非是在挑明,如果父亲有意使你取代我,又如何会让你的嫡次子去继承三弟李玄霸的香火呢?

面对李建成的挑衅,李世民扯出了庶次子李宽……和李泰一样,李宽也是被李渊指定转继承楚王李智云的香火,不过李宽早夭,已经死了两年了。

扯出李智云,那是在赤裸裸的嘲讽李建成……当年李渊准备起兵,李建成从河东逃回了太原,将同在河东的李智云抛下。

最终十四岁的李智云被生擒活捉,送往长安遭害。

这件事一度在李家内部闹的沸沸扬扬,不少人都因此事对李建成颇有异议。

李世民将李智云拿出来打脸……李建成都没脸还嘴。

最前面的李渊正在和几个皇子皇孙嬉戏,时不时接过嫔妃递来的酒杯一饮而尽,端的是快活。

登基五年,李渊从未离开京兆,也从未领兵上阵,倒是后宫多了不少皇子皇女,光是皇子就连续生了十一个,就在上个月,刘婕妤还替他生下了第十六子汉王李元庆。

呃,历史上的李渊,在玄武门之变后再接再厉,又生了七个儿子,十一个女儿!

突然感觉耳朵清静了些,李渊睁开朦胧醉眼,前方喧闹的人群安静下来,分开一条道,二郎李世民携妻儿缓步而来。

“二郎今日怎的未醉?”

“父亲,饮酒太过易伤身。”

李渊哼了声,一饮而尽将酒杯丢开,自从去年洛阳大战之后,他就觉得次子说话越来越不中听。

“孩儿今日不胜酒力,不敢多饮失态,先行告退。”

李渊随意点点头,又接过尹德妃递来的酒盏。

李建成挺高兴看到这一幕的,这说明父子隔阂啊,但下一刻,他脸都黑了。

李世民走到侧面,向着一位中年妇人行礼,小声说了几句才告辞离去。

那位中年妇人是宫中位份最高的妃子,万贵妃,自从母亲病逝,宫中大小事务都是由其统管,即使是父亲也处处礼遇,宫内诸事均由其决断。

而万贵妃只生了一个孩子,便是被李建成抛弃遭害的楚王李智云。

回到承乾殿,秦王妃将子女带去安置,一一交代宫女照拂,李世民坐在侧殿窗边,目无焦点的凝视远处看的模模糊糊的太极宫。

“夫君。”秦王妃将一件大衣披在秦王肩头。

“无碍。”李世民回首笑道:“不意父子如此……只是随口相劝,也险遭训斥。”

“正月里总要走动,妾身多去几次便是。”

“去万贵妃那边多走动走动。”李世民突然笑了笑,搂过妻子肩头,小声道:“父亲虽然偏心,但不至于……不似李德武!”

说句实在话,如果李渊是个心黑手狠的,纵然李世民一战擒两王,也无法拥有现在的权位……天策上将,许开府建牙,领陕东道大行台、益州道行台,自行任命官吏。

这也是后世很多人认为李渊这个开国皇帝手段不行的原因,他给予了李世民太多的权力,但又不肯让其入主东宫,最终导致了惨烈的玄武门之变。

听到丈夫这句话,秦王妃不悦的蹙蹙眉头,“夫君此言太过!”

“是啊,李善……李善……”李世民摇头道:“为荣华富贵,李德武暗使手段,逼迫李善北上入河北道。”

“虎毒不食子,李德武此僚狠毒更甚于虎。”

“但不料李怀仁于河北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力助道玄、田留安擒杀刘黑闼,平定山东,扬名立万!”

“虽然年少,却实属英杰!”

秦王妃没有接嘴,她知道,丈夫明里在讲述李善遭其父抛弃,却能扬名立万,实则在叹息自身立下大功,却遭父亲排斥。

两个年轻人,有着相似的遭遇,难免心生感触。

李世民嘀嘀咕咕说了好一阵儿后,秦王妃才笑着说:“昨日三堂姐送来一份礼盒,是李善辗转送给夫君的。”

“噢?”李世民笑道:“送了什么?”

“是两瓶酒。”秦王妃取来礼盒打开。

李世民定睛看去,细长的瓶身上点缀着朵朵花状,似梅花,也似雪花,“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这是李怀仁的诗吗?”

“他倒是博学多才,居然有这等诗才。”

此时正近黄昏,但天色犹亮,李世民在妻子的提示下转头看去,大朵的雪花飘飘扬扬而来,将远处的模糊的太极宫完全遮挡。

“摆两盘小菜,今日就要试试怀仁送来的这两瓶酒!”

第223章 相迎

正月初三,长安城内一片歌舞升平的盛况,这在武德年间难得一见。

前年正月,秦王正携倾国之力攻伐中原,胜负尚未可知。

去年正月,刘黑闼席卷河北,唐军连连大败,多位名将仅以身免,秦王李世民不得不在正月初三率军出征。

而今年,黄河之南,杜伏威已然孤身北上入长安,黄河之北,刘黑闼在一个多月前兵败身死,可以说,李唐已经事实上一统天下,或许可以将注意力投向虎视眈眈的草原。

但在看似歌舞升平之下,却是暗流涌动,长安城内流传着前日朝贺之时,太子、秦王之间碰撞出的火花。

当然了,大部分人的视线都落在了今日,此生第一次踏入长安城的凌敬身上。

东宫太子洗马魏征捏着鼻子为其请功,李世民旋即将凌敬召入天策府,任兵曹参军事,此事已经传遍的长安。

凌敬拒绝了李善、苏定方的陪同,只带了两个随从再叫上朱八为向导,也没骑马坐车,而是步行慢慢的走进了长安。

“那便是朱雀大街。”朱八小声嘀咕,“绕过去,西市往北就是金城坊了。”

路过西市的时候,凌敬饶有兴致的进去兜了一圈,此地本就繁华,又恰逢新年,胡商舞女处处可见。

凌敬一路走来,心中估算,光是酒肆就将近二十家,宣城老春,杭州梨花,剑南烧春,还有石榴酒、葡萄酒,以及最著名的三勒浆。

“凌先生,便是这儿了。”朱八在一处不大的门面外停下,这是朱玮辗转租赁下的。

小,非常小,至少门面很小,凌敬皱皱眉头,正看见对面也是一家酒肆,人来人往,穿梭不停,匾额上写着“新丰”二字。

凌敬哑然失笑,新丰酒是长安本地所产,味美价贵,马周那厮去年在去朱家沟之前,就在酒肆喝霸酒,被店家痛殴……在长乐坡喝霸王酒显然不是第一次。

进去转悠了一圈,凌敬也没说什么,地方确实小了点,但考虑酿酒都在朱家沟,此地只是售卖,也差不多够用了。

出了西市,一行人直奔金城坊,在一处不算宏伟,但占地极广的大宅前停下。

看上去像是高门大户的宅子,实际上这是官署,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天策府所在地。

去年洛阳虎牢大战,李世民一战擒两王,加封天策上将,建天策府,那时候李世民还在洛阳,所以实际上天策府所在地是在洛阳。

李世民留下了屈突通、于志宁等文物干才在洛阳,后又陆续遣派韩良、张亮都心腹去洛阳,但他自己被困于笼中,又因为居住在太极宫后殿,所以才在长安择地安置天策府。

门房通传,中门大开,出迎的是一位面色严峻的中年人,左侧官员轻袍玉带,右侧官员嘴角带笑。

凌敬只认得右侧那位,亦是山东名士,清河房氏的房玄龄。

房玄龄笑着介绍,为首者是杜如晦,左侧的那位是长孙无忌。

昨夜,关于天策府的官员,李善细细讲述,其中谋士篇幅最多的就是这三位。

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大舅子,本人才能未有体现,但却是李世民绝对的心腹。

杜如晦本为京兆杜氏子弟,堪称王佐之才。

房玄龄是李世民组建势力过程中最关键的人物,天策府数的出来的英杰名士有将近三分之一都是他举荐的,就连杜如晦都是他举荐的。

略略寒暄几句,杜如晦冷峻自持,长孙无忌谈笑风生,房玄龄言语温和。

凌敬想起昨晚李善的那句评价,“房谋杜断。”

不过从位份来看,显然杜如晦是压过房玄龄的。

这三位共同出迎,显然是超出了规格的……凌敬第一时间反应过来,这不仅仅是在迎接自己,更是为酬谢李善平定山东,助秦王挫败东宫之谋。

踏入正堂,今日天策府内英杰毕至,十八学士除了还在外地的韩良、于志宁外都到了,还有多位文武双全的人物。

坐在上首的李世民起身相迎,挽着凌敬的手,大笑道:“凌先生之名,想必诸公久仰,今日有幸,天策府更添光彩。”

凌敬躬身谦让,心中却瞬间闪过好几丝念头……这种老狐狸,不怕想的多,就怕想得少。

李世民这句话的前半段,隐隐点出了凌敬当日对洛阳虎牢大战的威胁,但却也没说出口……毕竟是李世民生擒窦建德,而凌敬是窦建德曾经最重要的谋士。

后半段话,一方面点出了凌敬身后的李善,知道的人听得懂,不知道的人自然听不懂,另一方面又显示了李世民不忘旧人……是更添光彩,而不是蓬荜生辉。

房玄龄和同样出身山东的赵郡李氏的李守素向凌敬一一介绍,大多数人都抱着和善的态度……毕竟谁都知道凌敬在安抚山东一事上给天策府带来了什么。

凌敬一一行礼,心中默念昨夜李善提起的那几个人,比如张公瑾、秦琼、程知节、段志玄、高士廉……呃,基本是都是玄武门那波人。

不过其中倒是有一人颇为忿忿,只通姓报名之后就掉头而去,房玄龄脸上笑意依旧,凌敬敏锐的察觉到杜如晦颇为不渝……那位也是京兆杜氏子弟,杜淹。

杜如晦脸色阴沉,杜淹是他的嫡亲叔父,但叔侄两颇有仇怨。

杜淹几年前投王世充,官至吏部尚书,当时杜氏子弟多在洛阳,杜如晦长兄也在王世充麾下。

杜淹与杜如晦不合,居然进谗,导致杜如晦的长兄被杀,弟弟杜楚客也被囚禁。

去年洛阳大战后,杜淹身为郑国显贵,理应被斩首,最终还是杜楚客苦苦哀求……京兆杜氏,天下望族,叔杀侄,侄杀叔,为他人所笑。

最终杜如晦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向李世民求情,杜淹因此免死……至于今日为何给凌敬甩脸,那是因为之前房玄龄私下通报,许杜淹升任天策府兵曹参军事,现在被异军突起的凌敬抢走了。

如今的杜淹其实是没有正式官职的,只是文学馆文士,也没混进十八学士……只不过因为文学馆是秦王所建,杜淹才被视为秦王府幕僚。

不过有杜淹这种甩脸的,也有抱着善意而来的,比如同为李世民心腹谋士的记事参军薛收,其族侄薛忠为李道玄长史,是被李善亲手换回来的。

首节 上一节 135/44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