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峥嵘 第326节

温彦博一听就懂了,什么太远……李善点出的解县柳氏位于蒲州,比绛州更靠南呢,无非是为了朝中夺嫡事罢了。

张士贵是秦王心腹大将,而闻喜裴氏一门双相,如今都依附东宫太子。

而其他几个世家门阀,太原王氏如今在朝中势力衰微,王仁表的父亲王裕已然病入膏肓,太子心腹王裕与本家关系比较远,而且祁县王氏也有族人归属秦王一脉。

类似的情况基本上每个世家门阀都差不多,比如太原郭氏如今在朝中少有出仕者,但东宫太子左卫率裴龙虔的妻子出身太原郭氏,秦王心腹幕僚杜如晦的祖母也出身太原郭氏。

唯独闻喜裴氏不同,裴寂、裴世矩均依附东宫,这使得温彦博也赞同不从闻喜裴氏请调人手……这也是很多朝臣疑惑的地方,裴寂就不说了,裴世矩以智计闻名天下,为何如此不智。

反正现在张士贵那边人手是肯定够了,接下来就要看这位白脸奸臣的手段了,李善估算过,如果顺利的话,应该在五月初能完工,毕竟是个军塞,并没有普通百姓。

“明日启程回京。”温彦博皱着眉头抿了口李善亲自泡的炒青,“朔州、代州一应事务,均向陛下一一禀明。”

顿了顿,温彦博补充道:“怀仁之筹谋、懒散一并禀明。”

“懒散?”像没了骨头瘫在藤椅上的李善直起上半身,不可置信的反手指着自己,“彦博公,在下懒散?”

温彦博好笑道:“自回代州,怀仁还做了什么?”

“听闻只花了两日巡视各地,随后便足不出户……没说错吧?”

突利可汗那边已经很顺利的将温邦的妻儿送了过来,温彦博对李善的态度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彦博公,谋事者,费于心。”李善重新躺下,悠然道:“虽代州总管辖代州、朔州、蔚州、猩州四地,但除却代州,各有都督刺史。”

“如今代州,所重者无非在四,其一霞市,其二军屯,其三顾集镇,其四为军。”

“李德谋、张弘慎、张武安、苏定方各承其职,平日公务又有录事参军事薛万彻统管,在下只需核查、调和阴阳即可,难道还要埋头公桉,或日日巡视吗?”

“回代州后,在下最先巡视霞市,顾集镇建寨,依仗霞市所储红砖、泥浆、粮草,其次巡视代州总管府,薛万彻虽为东宫属官,却未有作梗,调集民夫,恪尽职守。”

“在下还有什么必要插手其中呢?”

“调和阴阳?”温彦博不理睬李善的辩解,只抓住这个词,轻声道:“如今京中……”

李善微微睁开眼看见温彦博脸上的神色,笑道:“陛下春秋正盛,不急,不急。”

“的确如此。”温彦博叹道:“只是长久以往,只怕朝中风波不断。”

在很多人看来,如今尚能骑马射猎的李渊至少还能在皇位上坐上十多年,二十年都说不定……看起来如今夺嫡日烈,但还不到最后时候。

李善不再吭声,这个理由自己之前拿出来忽悠过温彦博和张士贵……不过也不能说忽悠,原始空中李世民登基之后,李渊还做了十多年的太上皇呢,不过唯一的任务是耕耘了。

实际上这个理由是不存在的,李渊能做多久的皇帝,和太子、秦王夺嫡之争是没有直接联系的,反而和突厥有着很大的关系。

虽然突厥也陷入内乱,但论整体武力,还是超过征战多年的唐朝的,原始空中渭水之盟就是证明。

如果不能尽早解决夺嫡之争,很难说唐朝能不能在突厥的威逼下守住国土,甚至很可能出现长安失守的惨状。

这是客观存在的,李善也给了李世民充足的理由成为对方的主观动力。

当然了,还有一个原因……李善仰起头望着碧蓝如洗的天空,几朵白云依稀可见,裴世矩最终投入东宫门下,考虑到裴世矩的年龄,决定了这老货不会将后人乃至宗族的命运交于后人,他一定会在某个时刻爆发出来。

正想着这些,温彦博突然问道:“怀仁,为突利可汗出谋划策之事……”

“放心,已然去信平阳公主。”

“那就好。”温彦博点头道:“看似未有挑动突厥内乱,实则暗藏深意,他日陛下或再有封赏。”

那日签订盟约,温彦博很快就察觉到了李善的企图,看似为突利可汗剖析局势,出谋划策,但实际上李善在试图不停削弱颉利可汗的威望、势力,但同时并不会导致突利可汗势力的大幅度上涨。

说到底,是对突厥整体势力,或者说是针对阿史那一族整体势力的削弱……李善是在挑动其他部落和阿史那一族的关系。

对此,温彦博也不知道效果如何,但李善很确定一定有效果,东突厥覆灭的主因是因为自身的衰弱、突利可汗的投唐以及唐军的迅勐攻击,但此外其他部落的反叛也是个关键。

比如已经传入李善耳中的铁勒诸族中的薛延陀部落。

第581章 朝中议事(上)

代县。

依旧还在驿馆后的那栋宅子里,李善舒舒服服的躺在藤椅上晒太阳,一旁的桉子上摆着茶水,还有一小篮子的水果。

也不知道是什么果子,红扑扑的,丢进嘴里嚼嚼,虽然算不上甜,但生脆多汁,李善一边嚼着一边笑道:“自得其乐,自得其乐。”

坐在一旁的温彦博有点看不惯,一方面是因为那杯茶……这是李善历经多次试验才弄出来的炒青,没办法,实在喝不惯五味茶。

但李善就是这样的处事原则,我守规矩,我不过线,我安分,但你也别管我怎么自得其乐。

温彦博看不惯另一方面是觉得李善太过懒散,回代州已经七八天,自己辛苦奔波,别说太原了,都跑到晋州去了,各处登门拜访,召集世家的子弟、门客赴朔州,虽然都是各家的旁支子弟,但也都名头不小。

温彦博倒是没去找五姓七家的太原王氏,但次一等的世家门阀大都被说动了……原因很简单,将战线推到朔州,对河东世家来说是有直接的好处的,而他们自己并不需要提供太多的资源。

除了太原温氏之外,河东薛氏、解县柳氏、太原郭氏纷纷遣派子弟门客襄助,到最后连太原王氏也派了人过来,再次一级的世家自然也不会落下。

噢噢,对了,温彦博南行之前,李善特别交代过……绛州太远了,就没必要去,即使突厥破关,也很难侵袭绛州。

绛州位于河东南部,西望黄河龙门,境内世家不多,以闻喜裴氏为首。

温彦博一听就懂了,什么太远……李善点出的解县柳氏位于蒲州,比绛州更靠南呢,无非是为了朝中夺嫡事罢了。

张士贵是秦王心腹大将,而闻喜裴氏一门双相,如今都依附东宫太子。

而其他几个世家门阀,太原王氏如今在朝中势力衰微,王仁表的父亲王裕已然病入膏肓,太子心腹王裕与本家关系比较远,而且祁县王氏也有族人归属秦王一脉。

类似的情况基本上每个世家门阀都差不多,比如太原郭氏如今在朝中少有出仕者,但东宫太子左卫率裴龙虔的妻子出身太原郭氏,秦王心腹幕僚杜如晦的祖母也出身太原郭氏。

唯独闻喜裴氏不同,裴寂、裴世矩均依附东宫,这使得温彦博也赞同不从闻喜裴氏请调人手……这也是很多朝臣疑惑的地方,裴寂就不说了,裴世矩以智计闻名天下,为何如此不智。

反正现在张士贵那边人手是肯定够了,接下来就要看这位白脸奸臣的手段了,李善估算过,如果顺利的话,应该在五月初能完工,毕竟是个军塞,并没有普通百姓。

“明日启程回京。”温彦博皱着眉头抿了口李善亲自泡的炒青,“朔州、代州一应事务,均向陛下一一禀明。”

顿了顿,温彦博补充道:“怀仁之筹谋、懒散一并禀明。”

“懒散?”像没了骨头瘫在藤椅上的李善直起上半身,不可置信的反手指着自己,“彦博公,在下懒散?”

温彦博好笑道:“自回代州,怀仁还做了什么?”

“听闻只花了两日巡视各地,随后便足不出户……没说错吧?”

突利可汗那边已经很顺利的将温邦的妻儿送了过来,温彦博对李善的态度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彦博公,谋事者,费于心。”李善重新躺下,悠然道:“虽代州总管辖代州、朔州、蔚州、猩州四地,但除却代州,各有都督刺史。”

“如今代州,所重者无非在四,其一霞市,其二军屯,其三顾集镇,其四为军。”

“李德谋、张弘慎、张武安、苏定方各承其职,平日公务又有录事参军事薛万彻统管,在下只需核查、调和阴阳即可,难道还要埋头公桉,或日日巡视吗?”

“回代州后,在下最先巡视霞市,顾集镇建寨,依仗霞市所储红砖、泥浆、粮草,其次巡视代州总管府,薛万彻虽为东宫属官,却未有作梗,调集民夫,恪尽职守。”

“在下还有什么必要插手其中呢?”

“调和阴阳?”温彦博不理睬李善的辩解,只抓住这个词,轻声道:“如今京中……”

李善微微睁开眼看见温彦博脸上的神色,笑道:“陛下春秋正盛,不急,不急。”

“的确如此。”温彦博叹道:“只是长久以往,只怕朝中风波不断。”

在很多人看来,如今尚能骑马射猎的李渊至少还能在皇位上坐上十多年,二十年都说不定……看起来如今夺嫡日烈,但还不到最后时候。

李善不再吭声,这个理由自己之前拿出来忽悠过温彦博和张士贵……不过也不能说忽悠,原始空中李世民登基之后,李渊还做了十多年的太上皇呢,不过唯一的任务是耕耘了。

实际上这个理由是不存在的,李渊能做多久的皇帝,和太子、秦王夺嫡之争是没有直接联系的,反而和突厥有着很大的关系。

虽然突厥也陷入内乱,但论整体武力,还是超过征战多年的唐朝的,原始空中渭水之盟就是证明。

如果不能尽早解决夺嫡之争,很难说唐朝能不能在突厥的威逼下守住国土,甚至很可能出现长安失守的惨状。

这是客观存在的,李善也给了李世民充足的理由成为对方的主观动力。

当然了,还有一个原因……李善仰起头望着碧蓝如洗的天空,几朵白云依稀可见,裴世矩最终投入东宫门下,考虑到裴世矩的年龄,决定了这老货不会将后人乃至宗族的命运交于后人,他一定会在某个时刻爆发出来。

正想着这些,温彦博突然问道:“怀仁,为突利可汗出谋划策之事……”

“放心,已然去信平阳公主。”

“那就好。”温彦博点头道:“看似未有挑动突厥内乱,实则暗藏深意,他日陛下或再有封赏。”

那日签订盟约,温彦博很快就察觉到了李善的企图,看似为突利可汗剖析局势,出谋划策,但实际上李善在试图不停削弱颉利可汗的威望、势力,但同时并不会导致突利可汗势力的大幅度上涨。

说到底,是对突厥整体势力,或者说是针对阿史那一族整体势力的削弱……李善是在挑动其他部落和阿史那一族的关系。

对此,温彦博也不知道效果如何,但李善很确定一定有效果,东突厥覆灭的主因是因为自身的衰弱、突利可汗的投唐以及唐军的迅勐攻击,但此外其他部落的反叛也是个关键。

比如已经传入李善耳中的铁勒诸族中的薛延陀部落。

第582章 朝中议事(下)

两仪殿内,气氛有些许古怪。

唐初按制,只有三省六部的长官才有资格被称为宰辅,中书省的两位中书令杨恭仁、封伦,门下省的两位侍中裴世矩、陈叔达。

尚书省只有一位长官,但尚书令是秦王李世民兼任,所以左右仆射裴寂、萧瑀也被视为宰辅……嗯,终唐一朝,尚书令也就李世民一个人。

六位宰辅坐在那儿一言不发,竖着耳朵听着太子、秦王的争辩……但人人脸色古怪,时不时还交换个诡异的眼神。

在对待突厥的态度,虽然太子李建成也曾经在关内道、河东率兵对阵突厥,但总得来说,是主张怀柔的。

这一点也是朝野上下公认的,毕竟几年前李建成弃榆林,割地千里的事还历历在目,这也是为什么去年关于太子欲迁都洛阳的流言蜚语满天飞,李建成想辩解都没人理会的主要原因。

但今天,李建成却言行激动,口口声声赞誉邯郸王塞外建寨,以抗突厥……

秦王李世民对突厥的态度向来也很直接,武德五年,突厥寇河东,李渊无奈之下让李世民率兵入河东抵御。

秦王一脉,以能征善战立足朝中,即使面对突厥亦不惧,甚至有借此一跃的念头,这也符合李世民的秉性特点。

但今天的秦王全无昔日锋锐,口口声声邯郸王此举太过轻佻,如此挑衅,只怕突厥举国来攻。

实话实说,李世民的说法是立不住脚的,明面上,李善两度生擒欲谷设,逼降苑君章,两国之间脸皮早就撕破了,难道不在朔州建寨,突厥就不会来攻了?

不说别的,突厥每年五月到八月,都要来河东转一圈的。

即使暗地里也说不过去,温彦博和突利可汗的盟约已经签订,突厥不太可能举国来攻……但这件事如今还是隐秘,除了李渊父子三人之外,只有首相裴寂知晓内情。

一个主战,一个主和,但今天却不约而同的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显然,这不是双方约好的。

六位不吭声的宰辅不傻,端坐在上首位的李渊更不傻,揉着眉心在心里唉声叹气……又来了,真是两个逆子!

两个儿子什么心思,李渊能看不清楚吗?

老大为什么态度大变一力赞同?

无非是一方面顾集镇直面突厥,而驻守此地的乃是天策府大将张士贵。

虽然说天策府内名将如云,但不管是程咬金、尉迟恭、秦琼这些降将还是郑仁泰、刘弘基、公孙武达这些老人,大都只在李世民麾下听令,真正独当一面而且屡立战功的只有张士贵一人。

刘弘基、李世绩倒是曾有这样的机会,结果一个被薛举击溃俘虏,一个被刘黑闼击败,仅以身免。

而且张士贵早年非常得李渊的信重,李建成曾经竭力拉拢……结果这厮一头就扎进了李世民的怀中,为此李建成忿恨不已。

当然这只是次因,最关键的还是在于兵权。

如果他日突厥大举南犯,谁都不知道代州总管李靖能不能守得住代州……毕竟李善这大半年来屡立战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突厥并没有全力来攻,欲谷设只是率兵来报私仇的。

一旦代州失守,代州总管李靖、并州总管李道宗……谁来主持大局呢?

按照惯例,李渊很可能会遣派皇子出镇河东担任行军总管。

直面突厥主力,李建成有这个信心吗?

首节 上一节 326/44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