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隋炀帝 第102节

  “把汇总过的账目,先给玄感瞧瞧,”杨铭朝徐景道。

  后者将薄薄的几页纸递给了杨玄感,杨玄感接过来大致翻阅后,直接拍桌怒骂:

  “这帮狗日的,杀的好。”

  这话一出,在座的几人,几乎同时在心里翻了个白眼。

  真是不上道啊,怪不到都叫你痴呆儿,杨铭也很无奈,你有杨茵绛十分之一的脑子,也不至于说出这句话来。

  慕容三藏赶忙纠正道:“没有谁杀谁,用火不当,这是人祸。”

  杨玄感后知后觉,一脸尴尬的赶忙弥补道:“我的意思是,这些人该杀,一把火烧死他们,实乃天意。”

  接着,他在杨铭眼神授意下,将账目递给另外三人观阅。

  这三个人看完之后,说的都是同样的话:“匪夷所思......简直匪夷所思......”

  都在揣着明白装糊涂,他们都知道这些田是谁的,杨铭敢动文家,那是人家和汉王这对叔侄俩的事,他们这些下臣老老实实听话就好,这不是他们能插手的。

  杨铭见他们都看完了,这才缓缓道:“都说说吧,这六千多倾的田,怎么处理?”

  “授田,交由地方重新授田,”杨玄感率先开口。

  不错,终于说了句人话,也就是杨玄感家大业大,才能这么豪气,杨铭对这个回答颇为满意。

  慕容三藏却道:“此事涉及田亩数额过大,如果要授田,咱们也得详细议出一个方案来,授给谁?谁来授?授多少?这些都是要反复斟酌的。”

  很好,你的答案更好,杨铭点赞道:“慕容太守,是做实事的,此乃老成之言。”

  剩下的费、高二人对视一眼,皆能看到对方眼中的震惊。

  堂上坐着的,虽然是荆州总管,可也是一个十三岁的孩童,怎么感觉像是一位亲王坐在上面?

  观其神态语气,怎么看都像是老谋深算之人。

  怪不得见不到元文都,这位小殿下分明自己就有主意。

  这时候,杨铭的目光又看向费蔺:

  “这些田契中,你的澧阳郡就有八百倾,怎么授田?你有何见解?”

  费蔺赶忙起身道:“这些田虽然只集中在澧阳几个县,但是授田的时候,需以郡守衙门为主,均分至全郡范围,正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如果只分几个县,另外的县只怕会闹意见。”

  杨铭皱眉道:“澧阳郡下设六县,分别是澧阳、石门、孱陵、安乡、崇义、慈利,问题田亩在石门县,怎么分给慈利县?难道平民种块田,还得跨县?”

  “这个好办,”费蔺道:“可将石门县的问题田亩划归慈利县衙的公廨田,然后以慈利县的公廨田转为民田,分授地方。”

  这倒是个好办法,杨铭颇为认同,

  对方有句话说的很对,不患寡而患不均,如果将石门县的问题田亩,只在石门县授田,势必会造成当地百姓的田亩增多。

  这样一来,别的县田少的百姓,是不是也要闹着重新授田呢?如果这样的话,官府会被民意所裹挟,这可不是好事。

  虽然绝大部分官员压根不把民意当回事,但是杨铭看重。

  高颎果然还是识人的,这个费蔺短时间内能想到这一点,确实值得肯定。

  剩下那个姓高的,杨铭问他怎么办,他说殿下想怎么办就怎么办。

  这老小子很狡猾啊.......

  杨铭是荆州总管,心里面装的是荆州二十二郡,不可能在这四个郡的事情上亲历亲为。

  于是他让四个人,按照费蔺所提的总方针,因地制宜各自完善之后,便在他们所辖地区重新授田。

  并且严重警告他们,不准中饱私囊,更不准私自转化为公廨田,授田之后,杨铭是会派人调查的。

  总管府没那么多人盯着他们挨个授田,所以这种事情还得是他们这些地方官来做。

  不过杨铭也清楚,他们不中饱私囊是不可能的,杨铭将来就算派人去查,也查不出他们的问题,人家都会想办法规避你的调查。

  这其中,恐怕也就杨玄感不会私吞田亩了,因为人家看不上。

  他来地方,就是来历练了,说白了就是走个过程,杨素能让自己的嫡长子总在地方当个刺史?

  显然不可能。

  到了杨素这种级别,他嫡子的事情,就算他不吭声,杨坚夫妇也是会帮他打算的。

  杨铭现在如果举荐杨玄感赴京担任某职,上面一定会痛快答应。

  这就是背景。

  鉴于对方是杨茵绛的亲爹,杨铭当着另外三人的面,干脆让杨玄感留下来吃顿晚饭。

  这样会让其他三人觉得,杨铭再不给杨玄感面子,终究还是拿杨玄感当自己人,这叫亲疏有别。

  而他们仨,该干什么干什么去,办不好差事,可没人替他们兜着。

第133章 江陵沈氏

  六十多万亩的田,开始授田给百姓了。

  元文都派出五十多人分赴各地,在暗中观察授田情况。

  这其中,就属江夏郡的杨玄感不会做人,他授田的时候,只字不提杨铭,反观其他三人,都在大力宣传,此番授田乃是总管府的命令。

  以至于荆州各地百姓,都在颂扬杨铭的功德,有些分到田的百姓,甚至已经在家里把杨铭给供奉上了。

  我还没死呢......杨铭听到这些消息后,也是哭笑不得。

  整治文家的第一步,算是完成了。

  杨铭这么做,是想要在荆州地区收获民心,为将来打下基础。

  只要荆州一带认他这个人,那么在将来的大乱斗中,这里就有可以利用的地方。

  收获民心是第一步,安插自己人,是第二步。

  眼下江陵郡的郡尉、江陵县的县尉,都已经空出来了,这两个位置,慕容三藏是可以自己任命的。

  但是杨铭不放这个权。

  要不是现在身边没有适合做太守的人,他都想把慕容三藏换了,当然,换一个太守也不容易,而且流程非常复杂。

  慕容这个人,可以成为老二杨暕的亲信,却不容易成为他的,因为老二跟京兆韦联姻,而慕容三藏的后台是韦氏。

  这天,杨铭叫来元文都,询问对方有什么合适人选。

  他对元文都这个人,谈不上有多信任,不过元家目前已经没有了旧太子妃元珍这个后台,而老爹也已经顺利继位皇太子,那么元家将来的重心,势必会朝着这个方向倾斜。

  也就是说,目前为止,这个人值得托付一些事情,至于以后如何,还需观察。

  “殿下的意思,是您要安排这两个位置的人选?”元文都问道。

  杨铭点了点头:“嗯,你有什么可推荐的人选没有?”

  “下臣不敢推荐,”

  元文都心里看的很明白,这两个位置对杨铭来说,无关痛痒,但人家既然想要自己任命,说明是要培植亲信,那他还怎么推荐?

  他推荐的,还能是杨铭的亲信吗?所以他必须置身事外。

  杨铭也能大概猜到元文都内心的想法,笑道:“你是本王的长史,本王对你是绝对信任的,而你对这里也比我了解,推荐几个人出来,本王自会斟酌。”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元文都再不说出几个人名,就显得有些矫情了,于是他道:

  “我大隋开国以来,郡县佐官,皆从地方选拔,首重其德,非威望高者不能胜任,再重其才,无才不足以论事,德才兼备者方为上上之选。”

  “眼下江陵,应首推沈氏、熊氏、蔡氏、张氏,殿下不妨在这些世家中酌选。”

  杨铭点了点头:“我会考虑考虑,你下去把。”

  元文都知趣退下,他越来越觉得这位小殿下太厉害了,他这个长史完全就是个摆设。

  杨铭清楚,选任佐官,只能在氏族当中去选,因为普通人识字都不多,更不要说读过书了。

  只有读过书的人,才能当官。

  杨铭喊来庞韬,让其带人去一趟沈家,把沈家做主的那位请至总管府。

  傍晚时分,一名不足四十岁的妇人,被请至后堂。

  杨铭站在堂内,微笑迎接对方:“妇人操持家事,实为难得,请坐。”

  沈氏连称不敢,朝杨铭行礼之后,道:“能得殿下召见,是妾身的荣幸,也是沈家的荣幸。”

  杨铭摆了摆手,示意侍女扶对方坐下,

  沈氏也不好再推辞,礼貌的冲侍女点了点头,然后在最末的一张椅子上坐下,腰杆挺的笔直,坐姿端庄优雅。

  杨铭早就打听过此女底细,说起来也有点好笑。

  眼前这个沈氏,原本是秦王俊府上的侍女出身,隋灭陈之时,杨俊的中路军就在荆州一带,沈家出钱出力,

  于是杨俊便把此女赏给了当时沈家的家主沈兴做妾,沈兴这个人擅会逢迎,直接把自己的正妻给休了,让沈氏进了正房,还给他生了两个儿子。

  至于沈兴,跟着杨谅打高句丽的时候,死在了战场,于是沈氏就成了寡妇。

  孤儿寡母能在诺大的沈家站稳脚跟,在这样的男权社会中能够服众,并且成为家族的话事人,足以说明此女手段之高。

  而那几幅展子虔的画,就是她送的。

  “听说贵府做的是漕运生意?”杨铭笑问道。

  沈氏起身答道:“回禀殿下,寒家在江陵做漕运,已有百年之久。”

  “家里的人,都读书吗?”杨铭问道,有些商人世家,是不注重读书的,一门心思只想着赚钱。

  沈氏答道:“读的,族内弟子自小便读中庸、论语、礼记、春秋。”

  “藏书多少?”杨铭又问。

  沈氏答:“一百一十卷。”

  杨铭点了点头,这算多的了,大隋立国之后,各地州、郡、县都设置有官学,也就是官办学校。

  想要进入官学,得走关系,直白点,你爹得是当官的。

  可惜上个月的时候,大兴那边已经传下诏令,将所有地方官学一律废止,只留下国子监这一家中央大学,原因是杨坚觉得地方官学,多而不精,皆滥竽充数之辈。

  这是实话,杨铭上个月收到诏令后,令元文都关闭江陵官学的时候,学校一个学生都没有,都不知道在哪飘着呢。

  老爹当官,他们将来就有可能当官,还学个毛啊学。

  不过沈家读的这些书,还是太少了,想要通过科考入仕,路是走不通的。

  大隋科举,虽然只是华夏科举雏形,但其考试内容却颇为驳杂,

  首先是大、中、小三经,必须熟读。

  大经为《礼记》、《左传》。

  中经为《诗经》、《周礼》、《仪礼》。

  小经为《易经》、《尚书》、《公羊传》、《谷梁传》。

  除此之外,《孝经》和《论语》是必须烂熟于胸的。

  可是寻常百姓家里,想要找齐这一套书,都是不容易的。

  杨铭询问之下,发现沈家的藏书缺了很多,连最基本的四书五经都凑不全。

首节 上一节 102/59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