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隋炀帝 第172节

  秦王杨铭,为东京营造大监,杨素、杨达、宇文恺为副监,着手准备东都营造事宜。

  不过杨广还是不放心,又让人叫来章仇太翼。

  章仇一看,杨铭已经做了大监,那就什么都好说了,于是道:“总领其事者,并无犯冲命格,洛阳即可动工。”

  杨广悬着的一颗心彻底放下,只要杨素去就行,至于儿子,挂个名而已,他又不懂。

  三天后,杨广带着宇文恺、张胄玄和章仇太翼去了洛阳,选址的事情,杨素他们插不上手。

  所以杨铭会和杨素留守京师,负责与各部衙门统筹规划。

  营造东京,是一项超级大工程,哪个衙门也跑不了,都会参与进来。

  现今,只不过是做好准备,等到宇文恺的图纸出来,就要放手大干了。

  元文都他们,也回来了。

  虽然眼下,老爹还没有取缔四大总管,但是除了扬州总管杨暕之外,其它三个位置全空下来了。

  基本上等同于虚设,总管衙门是在,但是里面已经没人了。

  王府属官,也称府官,与总管府属官,还是有些差异的,

  杨铭更改之后,设置如下:

  长史(元文都),司马(庞犇),祭酒(李白药),功曹参军事(萧摩诃),录事(房玄龄)、文学(杜如晦),主簿(裴熙载),正参军(杨庆)、行参军(杨和)。

  庞犇的堂弟庞韬,当初被杨铭安排为江陵郡尉,他想回来,但杨铭不让他回来,襄阳水军那边,他得留意盯着。

  至于杨庆和杨和,杨铭本以为老爹继位之后,会给这俩庶出儿子安排一下,可是完全没有动静,老爹似乎都已经忘了,他还有这两个儿子呢。

  所以杨铭暂时收留着。

  这几个位置,各有其职能,位有高低,但实际上除了长史、司马、祭酒之外,其它的地位都差不多。

  杨铭眼下的秦王府,是裴淑英的嫁妆,规模算可以,但远不如当年的晋王府,所以没有地方置官署,所以杨铭将秦王官署,放在了隆庆坊的一座宅子。

  这座宅子是杨茵绛的嫁妆,本来是杨素给儿子玄感置办的,但是杨素觉得儿子必须呆在自己眼皮子底下才放心,于是干脆当成嫁妆送出去了。

  庭院颇深,院落重重,用来安顿他们,再合适不过了。

  这其中,元文都、庞犇、李白药,在大兴都有宅子,所以每天清晨过来点卯上班即可。

  剩下的,都会带着自己的亲随幕僚,住进官署。

  别看杜如晦是京兆人,但是他在大兴可没有房子,他的宅子在老家杜陵县,大兴城东北十五里就是,但眼下已经被并入了万年县。

  大兴城以朱雀大街为界,东面是万年县,西面是长安县,这两个县都叫做附郭县,意思就是没有独立的县城,所以将县衙治所放置在大兴。

  眼下的杜陵县,就叫万年县,但是不在大兴城内。

  既然大家都来了,杨铭当然要摆一场接风宴,就在王府。

  杨茵绛不便出面,所有由裴淑英来布置。

  大厅内,众人把酒言欢。

  杨铭从郡王成为亲王,这些人的身份地位,也都跟着水涨船高。

  其中杜如晦体会更深,他今天才二十岁,就已经是王府文学了。

  文学这个职位,一般是留给精通儒家经典的文人,其实李白药更适合,但是杨铭已经让人家做了祭酒,便不好更改。

  杜如晦从小熟读典籍,虽然还远远比不上李白药,但是他喜好读书,王府的藏书又多,所以杨铭便交给他来掌管。

  以后引经据典,就靠他了。

  这次回来,元文都还带回了江陵沈氏给杨铭准备的礼物,一份是恭贺杨铭封王,一份是恭贺世子降生。

  沈家受过杨铭的恩惠,一直都感恩戴德,但是由于太过卑微,所以并没有机会早早将礼物送至大兴,只能由元文都代送。

  襄阳水军的建设,在周仲谋的主持下,一切按部就班,现在的钱,还足够,但是将来肯定会缺。

  杨铭是把襄阳水军当成自己私军的,所以这个钱,还得由他来张罗。

  一个是萧摩诃的五千部曲,一个是襄阳水军,这是未来王府最大的两项开支。

  元文都知道杨铭成为东都营作大监之后,隐晦的提醒杨铭,可以适当捞点,补上那两项开支。

  但杨铭只是微微一笑,

  捞个屁啊捞,我还在想着怎么给洛阳省钱呢。

  今晚的宴会,算得上主客尽欢,大家都不是外人,于是杨铭也将王妃陪嫁过来的舞团叫了上来,给大家助助兴。

  没有美女的宴会,注定是枯燥无味的。

  大家都是男人,要体谅。

  不过有一点奇怪的是,席间,众人之间倒是频频敬酒,唯独只有杨铭,大家只是在最早的时候敬酒一杯后,便再也没有了。

  他们倒是一个个喝的红光满面。

  不用说,自己不胜酒量的名声,恐怕已经传出去了。

  老爹杨广就曾在朝会上与众臣言道,以后邀杨铭饮酒,不可超过一斤。

  所以现在,杨恭仁都不敢请自己赴宴了。

  杨铭低头望着手里的酒杯,再看看下面那帮人,沉思良久后,他打算给自己的酒量讨个说法。

  于是他拎着酒坛离开位置,主动与众人对饮。

  元文都他们,瞬间慌了......

第209章 你死我活

  翌日,杨铭神清气爽的前往皇城参加朝会。

  他昨晚没有喝多,因为当他拎着酒坛子下去的时候,元文都他们一个个的开始装醉,纷纷找借口开溜了。

  今天的朝会,由太子杨昭主持,就在东宫的千秋殿,这也是他第一次主持朝会。

  杨昭是稳重的,毕竟杨广花费了大心思在长子身上,自打杨广继位之后,杨昭每天都会参加朝会。

  以前杨坚时期,太子杨勇只有初一十五才上朝。

  今天参议的大事,还是以洛阳为主,修建洛阳,听起来是一个超级大工程,肯定会花费一个天文数字,实则不然。

  工程花费,总的可以概括为人力、物力和运输成本,

  大隋是府兵制,人力叫做征调,可不叫雇佣,劳工没有工资,会节省很大一部分开支。

  修建洛阳征调百姓,叫做服力役,大隋规定,丁男每年的力役只有一个月,也就是说,这一个月,朝廷连粮食都不用管。

  眼下大家正在商议的,就是从何处征调民夫。

  河南的老百姓肯定是跑不了的,因为洛阳在河南。

  民部尚书韦冲道:“营造洛阳,工程浩大,陛下定一年之工期,但以河南之力,恐大不足,尚需从山西河北征调。”

  杨昭点头认同,皱眉道:“当年先皇营造京师,征调民夫六十万,此番营造洛阳,当不少于这个数。”

  六十万好啊,杨铭赶忙赞成:“太子所言极是,此用工之数,可分摊出去,河南山西河北各出一部分。”

  老爹不在,杨昭是特别需要自己的弟弟给他压场的,毕竟这是他第一次主持朝会,有些话说的不妥当,得杨铭出面给他兜着。

  当年高颎主持营造大兴,真没用多少人,石料木料都是就地取材,很多都是从汉长安城那边扒下来的,由此可见杨坚高颎是节俭的。

  苏威这时候提出了不同意见:

  “六十万只怕是不够,金石木料,洛阳都不能自给,石料需从山西开采,木料也需要从南方运送,此两项用工,还需加进去。”

  人家这是老成之言,虽然杨铭不喜欢听,但他说的是实话。

  洛阳是盆地,没有几座山,这地方非常适合种粮食,虽然北面就是邙山,但石头不能从那开采。

  有两个原因,

  一,邙山是风水胜地,又是道家七十二福地之一,里面埋了那么多牛人,开采的话会坏了人家的风水,肯定会遭到很多人阻拦,毕竟人家是住进邙山了,但是人家的子孙后代都还活着呢,坏祖坟的风水,搁谁也不乐意。

  二,邙山的石头不算好,质地密度都远远比不上长平郡,而且长平郡有础石,也就是大理石。

  大理石,一般分布在我国的沿海省份,内陆比较稀缺,只有零散分布。

  长平郡在洛阳以北两百里,倚靠太行山,算是最合适的石料取材之地。

  在大隋,开采大理石,是要命的,这玩意太硬了,没有炸药,只能靠人工一点一点的凿,但是却非常适合用在地面、台、柱、碑、塔、雕像的营造。

  据苏威判断,单是从长平郡开采石料,运至大兴,就需要民夫二十万。

  大隋的长平郡,也就是现在的山西晋城、高平一带,白起的长平之战,就是在高平打的。

  高颎虽然不赞成如此消耗民力,但确实也想不到好的解决办法。

  杨昭点头示意苏威继续说。

  苏威道:“城墙构造所用砖石,最宜红土为坯,长平郡皆为红土,加之青石可烧制垩(e)灰,所以目下急需在长平郡开挖砖窑灰窑。”

  红土是烧砖的主要材料,垩灰就是石灰,太行山遍地石灰岩,也就是青石,属石灰岩的一种。

  城墙砖与砖的夹缝,包括与内部夯土粘合,是需要将糯米熬制成汤后,与沙土、石灰浆混在一起,做为粘合剂,等同于古代水泥。

  眼下长平郡的砖灰窑数量,肯定供应不了洛阳,所以必须提前开挖,以作准备。

  这一项,有需要增加人力近十万之巨。

  杨铭听的头都大了。

  太子杨昭倒是不在乎这些,他只想着怎么做好前期工作,于是他看向工部侍郎窦彦,说道:

  “长平郡诸事,由你安排,陛下返京之后,洛阳便会动土开工,务必不能延误。”

  窦彦赶忙点头:“臣明日便出发,往长平郡布置。”

  他被杨广封为营东京土工监,材料这一块,是他和另一位工部侍郎柳肃负责。

  柳肃是前任兵部尚书柳述的亲叔叔,知道为什么不能给柳述安个造反的罪名的了吧?

  至于窦彦,得管李渊叫姑父,但是他比李渊大一岁。

  最后议来议去,开采石料、烧石灰、造砖窑,连带运输,一个长平郡就需要征调民夫五十万。

  杨铭认为太多了,于是道:“如此大规模的征调,恐会造成动乱,山西叛乱刚平,眼下实在不宜强征。”

  长平郡没多少人,根本供应不了五十万劳力,所以这些人,肯定是得整个山西来出,河东也跑不了。

  说完,他轻咳一声,高颎立即会意,说道:

  “臣以为,当在山西暂时征调二十万民夫,否则我后方供给不上,必出问题,汉王之乱,山西民心尚未安定,确实不宜征调过多。”

  杨昭被说动了,皱眉沉思。

  他其实也认同杨铭和高颎的观点,山西不比别处,刚经过一场大战,就在民间征调五十万人,只怕百姓会心生抵触。

  于是他道:“然洛阳供应,必不能缓,诸位还是要多多想些办法。”

  工部侍郎窦彦摇头道:“五十万民夫,只少不多,长平郡至洛阳,隔着一座太行山,山路崎岖狭窄,多沟壑急弯,难行之至,既要保障洛阳供应,单是运输一项,二十万都是远远不够的。”

  这也是实话,大家说的这些,其实都是以实际角度出发,一点毛病没有。

  惟一的问题,就是杨广只定了一年的工期,当年杨坚,可是定了四年。

首节 上一节 172/59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