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隋炀帝 第331节

  人家压根就不担心弟弟获罪的事情,别人都没事,就收拾我弟弟?门都没有。

  要么一起收拾,要么都不收拾。

  杨铭当然也知道,押解杨万石进京,其实就是走个过场,不会问罪的,但是想进尚书省,那是门都没有。

  老爹明摆着在打压弘农杨,你还指望杨万石能上去?

  可是不把万石安顿好,杨玄感这边也不好交代,于是杨铭皱眉道:

  “尚书省,还是要看苏威和裴矩的意思,万石这次错就错在弃城而逃,身上背着这个罪名,也不好明目张胆的进中枢,恐惹人非议。”

  一旁的杨茵绛也听出了丈夫的为难,于是看向自己父亲,道:

  “要安排五叔,也得过了风头再说,你也不看看眼下是什么时候?河北的事情可是还没完呢。”

  杨玄感又一次被女儿数落,不满的撇了撇嘴:

  “他可是你亲五叔,你今后可要上点心。”

  “你别老是给我添麻烦,”杨茵绛更加不满,口气跟老子训儿子一样,道:“殿下刚为太子,正是树立威信的时候,暗箱操作的事情不能做。”

  杨铭怕茵绛说的太狠,把玄感再给气走了,于是笑道:

  “我倒是有个办法。”

  杨玄感老是受女儿的气,心里很不爽,听到杨铭这么一说,顿时又升起希望,瞪大眼睛道:

  “什么办法?”

  杨铭徐徐道:“东宫警卫,分为左右卫率、左右武侍率、左右虞候率、左右内率、左右宫门将,共八率二将,眼下我有意让玄挺担任太子左卫率,那么万石,就做太子左虞候率吧。”

  杨玄感一听,纳闷道:“玄挺如果去东宫,那么右候卫将军就空出来了,不如让万石接任这个位置吧?”

  你想的倒挺美,这个位置是杨万石能惦记的?他在军中半点威望都没有,如果去了右候卫,再加上一个半点威望欠奉的杨恭道,你是让右候卫直接摆烂是吧?

  玄挺走后留下的那个位置,必须是军方出身才行。

  “万石没有统兵经验,不合适,”杨铭道。

  杨玄感陷入沉默,他确实有点看不上那个太子左虞候率,因为东宫的禁卫编制,所有的加起来,有一万两千人左右,其中五千归太子左卫率,五千归右卫率,剩下的两千,分给了六率二将。

  所以这六率二将,听起来挺牛逼,手底下其实管不了多少人,比如那个左右宫门将,这是守门的,底下拢共也就两三百人。

  沉默半晌后,玄感道:“玄挺是左卫率,那右卫率不是还空着吗?”

  “谁给你说空着的?”杨茵绛真是气到不行,阿爷呀阿爷,拜托你用脑子想一想,殿下可能将最重要的两个位置,都安排成咱们家的人吗?

  只见杨茵绛脸色阴沉道:“右卫率是李靖,五叔有什么本事跟人家争?”

  “噢.......是他啊,”杨玄感当然知道,李靖是杨铭绝对的心腹,而弟弟万石,还没有见过人家杨铭的面呢。

  “那殿下随便安排吧,怎么都行,”玄感道。

  杨茵绛这才脸色放缓,道:“这还像句话,别怪我没有事先警告你啊,以后不要总是给殿下找事情,你要做的,是帮殿下解决事情。”

  “我是爹,还是你是爹啊?有你这么当闺女的吗?”杨玄感气呼呼的站起来,甩袖子就走了。

  等人走后,杨铭拍着大腿,笑的合不拢嘴,道:“你以后跟玄感说话,还是要注意一点,当女儿的不能总是训斥当爹的。”

  杨茵绛无奈苦笑:“阿爷性子太直,没心眼,容易受人怂恿蛊惑,我若不时时训诫,怕他将来惹出祸来。”

  这倒也是,你爹在历史上惹的祸确实不小,直接给杨素绝后了。

  这时候,杨茵绛突然探手摸向杨铭小腹,问道:“是不是这里疼?”

  杨铭身子后仰,咧嘴道:“你怎么知道?”

  杨茵绛切了一声,撇嘴道:“我看你总是时不时的挪屁股,加上听说了你昨晚干的好事,自然不难猜到。”

  杨铭顿时老脸一红。

  “怎么样?山东女人滋味如何?”杨茵绛坏笑道。

  杨铭的女人当中,原本只有陈淑仪一个南方人,剩下的都是关中人,如今又多了一个山东人。

  真要说不同的话,其实也没什么不同,都差不多,但是高玥明显更偏向于妩媚,别看她平时看起来那么端庄,好像冰清玉洁似的,昨晚可不是这样。

  见到丈夫好像还在认真思考自己的话题,杨茵绛顿时吃醋道:

  “好了好了,别回味了,冯小怜的闺女,自然是天生尤物,我们都比不了。”

  杨铭讪讪一笑,道:“好了,谈正事。”

  “今晚不谈正事,”杨茵绛气呼呼的将头转向一侧。

  杨铭笑了笑,继续道:

  “太子冼马,高熲不愿意做,我有意薛道衡,但是对方近来意气消沉,甚至有退出朝堂的打算,你心里有没有什么合适的人选?”

  你还真和我谈正事啊?杨茵绛不满的撇了撇嘴,道:

  “太子冼马,为东宫属官之首,向来都是由陛下决定人选,你自己琢磨出来的,父皇那边未必同意。”

  杨铭皱眉道:“可是我不希望由一个生人坐这个位置,不熟悉的话,将来怎么打交道呢?”

  太子冼马这个位置,一直以来都是顶级学者担任,杨勇的李纲,杨广的柳挘钫训乃召纾舛际嵌ゼ段娜恕�

  不要小看人家苏夔啊,这小子非常厉害的,八岁就被誉为神童了。

  杨茵绛蹙眉道:“我觉得你真的没必要纠结这个位置,父皇绝对不会让你擅作主张,历来就没有太子冼马由太子自己选的先例。”

  正当杨铭皱眉思索的时候,杨茵绛已经扑到他身上了。

  她也要跟他谈正事了。

  什么正事?杨瑞、杨琦之后,杨茵绛打算给他生第三个了。

  这绝对是正事。

第410章 巡查河北

  翌日朝会,杨广宣布了大索貌阅的事情。

  大索貌阅,堪称大隋最大规模的地方巡查,而且巡察使也都是中枢大佬级别的官员来担任,官越高,下面的人也会怵你点,官太小了,底下是不会把你当回事的。

  杨广的话刚一抛出,下面的人一个比一个脸色难看,因为这种巡查,就是冲着他们去的。

  但他们也心存侥幸,因为每一次的大索貌阅,不是巡查整个天下,而是某一个地方。

  开皇年间的巡查力度不大,是因为杨坚不愿意把人得罪的太利害,而且国库也一直充盈,所以没必要手段太狠。

  今时不同往日,国库现在没钱了,洛阳又一口气修了好几座大仓,皇帝还打算装满呢,所以很多人以为,杨广的大索貌阅,就是下去给国库找钱去的。

  那么最大可能巡查的,就是巴蜀和荆州,一般不会去西南和岭南,因为这两个地方,你一查,它就造反。

  朝堂中的官员,七成来自关中,所以他们最怕的,就是在关中巡查。

  于是李浑先站出来道:“陛下既然有意派遣巡察使,臣以为巴蜀最宜,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巴蜀豪族家有盐铜之利,户专山川之材,连年以来,赋税却为天下最少,这个地方早该查了。”

  他说的没错,四川这个地方非常特殊,问题的复杂程度不比岭南差多少。

  巴蜀之地,天府之国,地方豪族的形成,是在秦朝时期,主要是秦灭六国之后,六国的遗族、豪民、商贾、屯户移民过来逐渐发展而成。

  经过近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集宗族、权力、财富、文化为一体的典型豪族特征,但是比起中原氏族还是差了一大截,因为他们有地域局限性。

  大隋立国之后,杨坚仍然延续南北朝时期的传统,对巴蜀地区施行“回避”政策。

  这个回避政策的意思,就是朝廷用人,不用巴蜀人,即使地方官员任命,他们的佐官吏员,也不用巴蜀人,算是彻底堵死巴蜀豪族的上升通道,为的就是瓦解地方势力。

  完全插手不进政治体系,巴蜀本地豪族也在日益没落下去,尤其是蜀王杨秀坐镇之后,更是大开杀戒,谁不听话,就干谁,整整二十年,把个巴蜀地区治的是服服帖帖的。

  但是,人家这个服也是表面上服,心里还是不服的,所以就导致大隋的赋税政策在这种区域性大族掌控的地方,完全施展不开。

  别的地方收上来的赋税一年比一年多,这里自从杨秀被废之后,一年比一年少。

  对于李浑的观点,裴矩不怎么认同,站出来道:“巴蜀情况复杂,想要改善非一日之功,还需从长计议,臣以为此番巡查,以荆州为宜。”

  以裴矩的精明,都没有想到杨广想巡查河北。

  这很正常,河北都成了那副样子了,正处于恢复阶段,查什么查啊?就不怕再冒出几个高应年?

  杨广却是又将话题扯回到了巴蜀,皱眉道:

  “巴蜀之疾,一直为朕所忧,朕不欲再封总管,可是长此以往,巴蜀氏族只怕会越来越放肆。”

  早在开皇年间,杨坚就说过一句话:巴、蜀险阻,人好为乱。

  意思这个地方路不好走,本地人还喜欢搞事情。

  于是杨坚直接把关中通往巴蜀的官道,剑阁道给毁了,另外开辟一条更好走的道路,方便控制巴蜀。

  历史上,因为巴蜀地区的郡县主官都是些不入流的人物,没权还没兵,使得本地豪族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与朝廷形成了一个微妙的和平关系,所以才有“隋末剑南独无盗寇”一说,也就是隋末大乱斗,这地方压根没参与。

  杨铭也认为,当下最好的办法,其实还是稳住巴蜀,想要解决遗留千年的巴蜀地方豪族问题,绝非一日之功。

  最好的办法,还是派一位鸽派大佬坐镇巴蜀,与地方豪族沟通来解决赋税问题,但是杨广明摆着不愿意派这种封疆大吏,所以暂时无解。

  苏威站出来,道:“巴蜀赋税问题,需要能臣贤吏方能有所改善,不宜以强硬之姿,压制当地,臣以为,还是再设总管为宜。”

  牛弘也赞成道:“眼看着巴蜀的赋税一年比一年少,再这么下去,恐成顽疾,臣以为总管一职,宜早不宜迟。”

  杨广有点犹豫了,以他的角度来说,肯定不愿意在巴蜀放一个区域性的大总管,这对皇权是一种挑战。

  当年杨坚没有这个顾虑,是因为人家放的是亲儿子,但是杨广眼下,一个儿子废了,一个儿子是太子,还能派谁去呢?

  这种地方,不是直接血缘亲属,绝对是不放心的。

  所以接下来,大家议论了半天,杨广还是没有松口,皇帝的立场,赋税少一点无所谓,但不能影响到皇权。

  于是杨广道:“巴蜀的问题,再议吧,但荆州也绝非上选。”

  好了,这下该杨铭出马了,只听他道:

  “儿臣以为,上选其实是河北。”

  这话一出,很多人都懵逼了,裴矩也是一脸诧异的埋头沉思,揣摩着杨铭的心思,不过片刻,他就想明白了。

  这是想赖账?

  朝廷这一次在河北、山西、河南、山东,欠下了一个天量的债务,总共一千九百万贯,河北独占一千万。

  听起来,对于整个国家来说,这点钱好像不算什么,扬州铸币场加上关中铸币场,一年就能出一千多万贯,而国库的结余,也不只这个数,似乎轻易就能还上。

  其实大错特错,首先要搞清楚一点,朝廷的每一项开支用度,都是有其预算规划的,钱怎么来,钱怎么走,每一笔都有安排。

  你不能随便挪用其中任何一笔,否则账目就会出问题。

  朝廷的账,是大账,不是几十个算盘就能算清楚的。

  例如杨广想修晋阳宫,宇文述在百官的反对下,勉强才从民部拨出了一百万,这一百万还是用来还河北的钱。

  而河北的缺口足足一千万,你从哪拨,能还上这个债?杨暕跟河北签订的协议,是分三年还完,一年要还三百多万,这三百多万,就是朝廷的负债亏空。

  朝廷历来缺钱,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开源节流,而大隋的时代决定了开源只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对世家,一个是对平民。

  节流就不要指望了,杨广也就说说嘴,你指望他节约是不可能的,世家也不会节约。

  而杨广别开生面的从开源和节流中间,选择了一个赖账。

  裴矩心中叫绝,连忙站出来附和道:

  “臣赞同太子的建议,河北此番损失过重,伤亡数量至今没有一个准确数字,死伤几何?流出几何?移迁几何?尚留原籍的又有多少,朝廷很要必要核实清楚。”

首节 上一节 331/59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