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隋炀帝 第449节

  韦盈咬了咬嘴唇,道:“营建东都,最早是你去的,你是营作大监,老二是豫州牧,老二在洛阳乱搞,被父皇调任京师,担任雍州牧,他在的返京的路上,正好遇到了沈婺华的车队。”

  杨铭脸色微变:“然后呢?”

  “老二把陈淑仪给绑走了,而且陈淑仪那时候怀着你的孩子,被绑至齐王府一夜,孩子没有了,”韦盈说这话的时候一直在死死的盯着杨铭:“你大哥和茵绛当晚闯入齐王府要人,见到了流产的淑仪事关皇室血脉,事情变大了被捅至父皇母后那里,父皇母后也是担心此事影响你们兄弟关系,所以严令我等不得外传,违令者杀。”

  接下来,韦盈将当时的情况详细的叙述了一遍。

  说罢,韦盈长长叹息一声:“你要是卖了我,可真是要了我的命了。”

  杨铭面无表情的点了点头:“放心,绝对不会有任何人知道,是你告诉我的。”

  韦盈道:“那么我们这场交易,也算善始善终了吧?”

  “我们没有任何交易,我与大嫂,今年没见过面,”说完,杨铭起身便走了。

  一个从未谋面,也永远都不会再见面的孩子,其实对杨铭的情绪并没有多大影响。

  首先,他不知道陈淑仪当时已经怀上他的骨肉,而且事情又隔了这么久,骤然知晓真相,会有一点难过,但是不多。

  更多的,是孤独感。

  他不会觉得杨茵绛她们对自己隐瞒,是多大的过错,毕竟旨意是杨广下的,身为儿媳妇,她们不敢违背。

  理解归理解,但是这种众人皆知,独我蒙蔽的感觉,很不好。

  自己身处高位,最怕的就是不知情。

  正如皇帝最忌讳的,就是下面的人瞒着他。

  杨铭坐在回府的马车上,心绪起伏,老二啊老二,我竟然不知道,你还干过这样的混账事?

  杨铭清楚,老二这是报复自己当初袭杀乔令则,放走燕小棠的事情。

  陈淑仪在杨铭心里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最早跟了她的,虽然名分有点晚,但是他们俩的相处时间最长。

  “定方,”杨铭在车箱内喊话道。

  驾车的苏烈赶忙勒马:“殿下有什么吩咐?”

  “最近多派一点人手出去,盯着点齐王府,只要见到他的那个妾妃崔令姿出来,就给我请回东宫,”杨铭淡淡道。

  苏烈一愣:“请?”

  “就是带回东宫的意思,不论你用什么办法,”杨铭道。

  风险有点大啊,这不是绑架亲王女眷吗?不过苏烈还是点头道:

  “殿下放心,卑职会办妥的。”

  而杨铭自己,不会回宫,不过他会派人跟杨茵绛打个招呼,崔令姿一旦进宫,就想办法扣下,不要让她走。

  陈淑仪当年就是秦王妾妃,你绑我的妾妃,我绑你的,我还吃亏呢,老子没了一个孩子。

  接下来的日子,苏烈在齐王府外围盯了两天,没看到崔令姿出门,在附近打听了一下才知道,人家这位妾妃,轻易不出门,那咋办?

  想办法请出来。

  东宫有姓崔的典书坊宣令舍人崔处仁,还是崔令姿的亲堂哥。

  苏烈让崔处仁出面,就说太子妃有请,别说是崔令姿了,就算杨暕的正妻宇文赫敏,也不敢违背杨茵绛。

  于是乎,崔令姿就这么被忽悠着进了东宫。

  “母后的千秋节就快要到了,咱们做儿媳妇的,自然要准备礼物,”杨茵绛带着崔令姿来到东宫的一座绣楼,道:

  “我欲亲手缝制一件礼服,于千秋节进献母后,我一个人干不来,还需令姿帮忙才好。”

  崔令姿愣道:“我并不懂绣工啊?”

  再说了,你为什么不找宇文赫敏、元阿七、柳金枝她们,偏偏找我?

  大家族出身的女子,基本不学这玩意,因为这是伺候人的,宋朝以后,绣工好像已经成了女人必须要学会的技能,但是在大隋,门阀世家实力过于庞大,人家族内的女子,不需要学这个。

  学什么呢?相夫教子即可。

  “我也不懂啊,慢慢学吧,只有咱们亲手缝制的,才显孝心嘛,那些金银俗物,母后不稀罕的,”杨茵绛不给对方拒绝的机会,直接召来两名绣娘:

  “你们负责教导齐王妾妃,务必仔细,教不会,拿你们是问。”

  两名绣娘赶忙应声。

  杨茵绛转向崔令姿:“我还有事情,你先学着吧,二哥那边,我会派人打个招呼,安心留在东宫。”

  崔令姿一脸疑惑的点了点头。

  你不是说跟我一起绣吗?你怎么跑了啊?

  也罢,反正是给母后的千秋献礼,将来礼服献上去了,母后也能知道我的一片孝心,对丈夫有好处。

  想通这些,崔令姿也就安心的留下了。

  杨茵绛离开绣楼之后,面色凝重的前往宜秋宫。

  “把孩子带下去,我有话跟你说。”

  陈淑仪发觉杨茵绛脸色怪异,正在逗弄孩子的她,让乳母把孩子给领走了,随后泡了一壶茶,道:

  “怎么了?看你好像有心事的样子。”

  杨茵绛叹息道:“我觉得有点不对劲,殿下好端端的让我将老二的妾妃扣在东宫,你觉得是为什么?”

  原本正在沏茶的陈淑仪,双手一抖,顿时愣住了。

  她当初就是因为隐瞒此事,才被皇帝封为秦王妾妃做为补偿,所以她一下子就反应过来,事情不对劲了。

  因为近几年,杨铭和老二之间,没有任何直接冲突,突然扣下人家的妾妃,很难让她不乱想。

  “你的意思是,他很可能知道那件事了?”陈淑仪赶忙走过来,小声道。

  杨茵绛点了点头:“殿下处事谨慎,绝不会无缘无故这么做的,就算与老二有矛盾,也不会对女人下手,这次明摆着针对崔令姿,恐怕是事情泄露了,如果事泄,陛下第一个问罪的就是我,下一个就是你。”

  因为当初,杨茵绛是不想瞒着这件事的,陈淑仪做为受害者,肯定也不想。

  但是当时杨广夫妇、杨昭、杨丽华是立场一致的,这件事必须瞒,因为泄露出去,丢的是他们老杨家的脸,而且容易造成老三和老二翻脸内杠。

  杨广一共就三个嫡子,两个翻脸,当爹妈的,肯定不愿意看到这种事情发生。

  所以才有后来的杨丽华和修容夫人陈霂相继劝说,才将事情压下来。

  裴淑英是完全不知道的,因为当时陈淑英前脚进京,她后脚离京,正好错过了。

  “知道就知道吧,这么多年了,事情也该有个了结了,”陈淑仪咬牙道:“杀子之仇,我一日都不敢忘。”

  “糊涂,”杨茵绛道:“这件事不能捅出来,干系太大了,这么多年过去,父皇母后是不会认的,难道你还指望为了你,他们眼睁睁看着两个儿子骨肉相残?你没有这个分量,我也没有。”

  陈淑仪顿时痛哭道:“他们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孙子被害死,无动于衷,他们不在乎,我在乎,那是我的孩子。”

  “你别哭了,”杨茵绛赶忙劝说道:“殿下会怎么处理这件事,眼下还不知道,你我千万要稳住,不论殿下怎么问,都不能说,想想你身后的家族,这件事要是公之于众,陛下龙颜大怒,你我的家族都要跟着遭祸。”

  “我不管,”陈淑仪道:“等他回来,我就什么都告诉他。”

  杨茵绛呆住了,苦求道:“算我求你了,瞒了这么多年了,你就忍住吧,这件事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简单,你要相信殿下,他会处理好的。”

  陈淑仪哇的一声哭出来,扑进杨茵绛怀里。

  “放心,殿下会给你做主的,但是咱们不能乱来,以免打乱殿下的安排,”杨茵绛拍着陈淑仪的背,柔声道:“崔令姿这不是已经来了吗?静观其变吧。”

  陈淑仪泣不成声,点了点头。

第567章 朝廷的态度

  三月十五,杨铭参加朝会。

  有太子的朝会和没太子的朝会,区别在于群臣忌惮的人从一个,变成了两个。

  宇文化及是昨天封的爵,本来他的伤势还没有好,但是杨广不能等了,一旦等到自己儿子参加朝会,给宇文化及封爵的事情,就会出岔子,所以杨广干脆也不见人了,一道旨意颁出去,直接给还躺在家里的宇文化及封了爵,一个县公。

  二十鞭子,杨约痊愈得两个月,屈突通挨鞭子也有半个月了,他都没好,宇文化及更好不了。

  今天的朝会上,议的是两件事,一件事是张须陀要离京了,皇帝拨给山东的六百万石粮食,怎么分配,需要理清楚,二就是岭南了。

  本来冯、宁二人进京,已经做好了跟皇帝谈判的准备,毕竟高句丽已经完蛋了,朝廷现在完全可以抽出功夫对付他们,所以岭南的问题所有人都清楚,是要解决的。

  但是他们俩跟皇帝的第一次会面,就被镇住了,杨广虽然一句威胁的话都没有,但是态度非常强硬,岭南必须改制。

  人家可没有说你们不改会怎么样,因为你们可以猜到会怎么样。

  当今皇帝,独断专行,做什么事情是不顾及国力和民力的,人家敢征调百万大军打高句丽,为什么不敢打岭南呢?

  今天朝会的两件事,都是重头戏。

  “六百万石粮食,还是赈灾粮,但是不能赈出去,只能借,”裴矩道:“以受灾百姓户数计算,每户借粮十石至二十石不等,为期五年归还,情况严重的,可以适当放宽期限。”

  拨粮的事情,是归民部管,而裴矩的右仆射,就是管着民部、刑部、工部。

  华夏封建社会,只有在严重自然灾害的时候,才会以粮赈灾,而这个赈不是给你发粮食,而是有一个施赈的地方,能管你饭吃,这个饭的定量,是饿不死你就行了。

  施赈是官员在做所以赈灾也是一些官员中饱私囊的绝佳时机。

  山东的兵乱结束了但是各地的粮荒还很严重,要不是杨铭派武士彟下去,以商人的那套方式控制粮价,借粮给百姓,山东还得乱。

  武士彟借出去的粮是甭指望要回来了,但是朝廷借给百姓的粮,一粒都不能少。

  惟一值得欣慰的,或许就是朝廷这次拨粮,不跟百姓要利息,借你多少,你还我多少,不按市场价格计算,咱们只称斤重。

  杨约皱眉道:“六百万石粮食,是陛下的一片爱民之心,如果都能落在实处,其实是可以解决河北和山东的问题,就怕这六百万石能落在平民手里的,不足一半,臣以为,应派安抚使,授予使持节,监督拨粮过程。”

  他这话一出,李浑顿时发出一声冷笑。

  他为什么要笑呢?很多人都能听明白,因为玄感在山东兼并土地,你们叔侄是真会说漂亮话啊?但是背地里干的事,却是一件比一件黑。

  杨铭挑眉望了过去,问道:“你笑什么?”

  李浑一愣,赶紧低下头去:“臣没有笑什么。”

  “我听见你笑了,答话,你笑什么?”杨铭冷冷道。

  这下好了,其他人看热闹了,冯、宁二人今天也在,他们还是第一次见到太子在朝堂上,是什么样子。

  李浑支支吾吾半天道:“臣以为杨司隶的顾虑,额.......是多虑了,眼下的山东和河北,肯定没有官员敢忤逆陛下的这片爱民之心,所以,六百万石粮食,应该能落到实处。”

  杨铭在场的情况下,他是不敢提玄感那档子事的,毕竟玄感是人家老丈人。

  杨铭冷哼一声:“国事重大,全靠猜啊?你觉得能落到实处,就能落到实处了?”

  “是臣考虑不周,太子教训的是,”李浑赶忙道。

  杨铭不说话了,玄感可乐坏了,一个劲的偷笑。

  杨约继续道:“陛下拨的这六百万石粮食,就是六百万,运输之损耗,不能算在里面,粮食是从洛阳兴洛仓调拨,走运河分往河北山东,鱼俱罗和张须陀已经证明,他们俩对地方的治理,是有能力的,应授使持节,监督粮食下拨,确保用在正途。”

  杨广点头道:“卿的建议,朕深表赞同,谁敢吃朕的抚民之粮,朕要他的脑袋。”

  “陛下圣明,”牛弘道:“御史台、司隶台,也应派遣官员巡查山东河北,去年的那场大乱,还有很多问题没有处理,有没有谁借机兼并百姓土地,或是囤积居奇,还有那些抬高粮价的商人,都要调查清楚,因为就是这些人,在给朝廷泼脏水,民乱也是由此而来。”

  杨玄感听了之后无动于衷,内心稍微有点担心,正常来说,没有人敢查他,就算查到,他也可以推给下面的人。

  但问题是,司隶台是杨约管着,没事,但是御史台,现在是裴蕴。

  老裴家会不会搞什么幺蛾子,他也说不准。

  接下来,杨广分别册封鱼俱罗和张须陀为河北、山东安抚使,授使持节,有专杀官员之权。

首节 上一节 449/59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