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楼开始的大黄庭 第158节

薛虹分别探望了一番薛蟠、薛蝌,叮嘱了两句,又径直前往了福王府。

值得一提的是,朱煇也回来了。不过这小子不是隆庆帝调回来的,而是上折子死皮赖脸要回来的,理由是想媳妇了……

隆庆帝看了后青筋暴起,差点没夜下金陵,来个千里教子。最后还是没能拗过朱煇这个一根筋的天天上折子骚扰,无奈之下只能将倪元璐迁为金陵知府,把朱煇给叫了回来。

天知道当初倪元璐的表情有多精彩。

来时候好好的,tmd回不去了!

作为朱煇的酒友,倪元璐是看在朱煇的面子上,才毛遂自荐,跟着朱煇去金陵帮忙的。

现在倒好,朱煇跑了,把他自己扔这儿了……

福王府内,陈辰原本俊俏白皙的脸已经被晒黑了不少,皮肤成了小麦色后看起来反而比之前壮实了。

虽然没有了从前那副贵公子的模样,反而更加英气勃勃。

朱煇还是一副老样子,没个正形,瘫坐在椅子上,不时夹两口菜:“俊臣怎么还没过来啊,一会菜都凉了。”

陈辰手里把玩着两枚象牙骰子,靠在椅子上:“俊臣的话,大概率是先回家看看去了吧?

毕竟离京这么久,薛家那俩小的都成家立业了。于情于理都应该过去看看。”

就在两人闲聊着,一道熟悉的身影出现。

薛虹的容貌和过去虽然不大,但气质上确是天差地别。

以前的薛虹,哪怕再平易近人,总有一股出尘之感。如今的薛虹,给人的感觉却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青年人一般,身上的人间烟火气反而比之前更足了。

薛虹看着满桌子的菜,打趣道:“殿下不是说,今天这宴席是给我和共之接风洗尘的吗?

如何客人未到,殿下自己就先吃起来了?”

朱煇:“咱们之间还用搞那些面子上的事情吗?快坐快坐快坐!赶紧吃饭,吃了饭我有事情和你们商量。”

薛虹夹起了一块卤肉送入嘴里:“什么事啊?能把殿下你期待成这样。”

朱煇:“那个……我父皇是不是打算对西边用兵了?”

陈辰点了点头:“差不多吧?反正我造的那些战船上面水军早就已经补齐了,也熟悉了新船形成战斗力了。

这一仗就是打,估计也是从海上过去。”

朱煇一脸肯定的道:“俊臣,我觉得,这次大概率还是你和共之领兵。”

薛虹:“殿下你怎么会这么觉得?”

朱煇:“没人用了呀,你看哈。朝廷上厉害的几位老大人,年纪已经大了,而且大多不擅水战。

这战舰又是俊臣带人画的图纸,共之带人铸造。不是你们两个还能是谁?”

薛虹:“你求我们的事和这个有关?”

朱煇:“这次也带我一起去呗(?>?<?)”

薛虹:“呸!”

陈辰:“呸!”

两人整齐划一的将嘴里的吃食吐了出来,拱了拱手:“改日再会,告辞。”

朱煇:“别这样啊!哥们都白处啦??”

薛虹抚着额头无奈道:“啧……这不是私人的问题,殿下,陛下现在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你应该清楚吧?”

自从一年前,隆庆帝有心立朱煇为继承人的想法,就已经呼之欲出了。

立朱煇就立朱煇吧!朱煇的优点还是挺明显的,比如……比如……额……不懂的事从来不指手画脚、胆子大、爱护百姓、有创新进取精神等等。

主要的还是最后一条。

对于隆庆帝而言,虽然如今大明蒸蒸日上,但天地之间还有广袤的土地等着大明去取。

所以如今大明需要的不是一个守城之君,更不是循规蹈矩之君。

而是需要一个敢于“胡闹”、“贪婪”的君主。

因为民族融合与对外扩张势必会造成一些文化上的、甚至是经济上的变革。

必须要有一位有魄力、大胆的君主才能顶的住。

朱煇:“俊臣,我知道我父皇的意思,可是现在我父皇不活的好好的嘛?我想再立些功勋,效仿先祖,拯救西方受暴君统治的黎民百姓。”

陈辰撇嘴不屑道:“去抢劫就说抢劫,说的那么高大上……”

薛虹:“对了,殿下,你知道陛下为何突然决定西征吗?”

本来按照隆庆帝的想法,西征的任务是留给未来的朱煇的。

第一:大明现在什么都不缺,甚至可以说有些吃撑了,需要时间消化并改革内部。

第二:作为皇帝,最大的功绩就是开疆拓土。西边的众多国度是隆庆帝留给朱煇的经验包,天竺也一样。

否则天竺距离大明这么近,而且大明已经打下了安南,如今的天竺就是大明嘴巴边的一块肉,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

真不是瞧不起天竺,而是这个国度真的神奇,在历史上毫无战斗力可言。

从古到今,不是被征服,就是在被征服的路上,就没硬气过。

正史上,有明确记载,完成过灭天竺成就的有:大唐文官王玄策、阿拉伯人、阿富汗人、匈奴人、白匈奴人、马其顿人、蒙古人、大月氏人、希腊人、突厥人、波斯人、雅利安人以及大英帝国。

基本上世界上有名有姓,强一点的民族都收拾过天竺。

而且天竺的种姓制度也就注定了,百姓对这个国度归属感不高,奉献意志不高。

所以说,这个国家攻占程度无限接近于零。华夏古代之所以没有打他们,除了因为距离快远,主要也是沙漠和昆仑山保护了他们。

所以说,用天竺给未来的朱煇登基后,刷经验,是非常可行的。

陈辰:“哦,西边有几个小国把咱们的商船给劫了。陛下派礼部和对方友好交谈,最后谈崩了。”

朱煇挠了挠脑袋:“唉?共之,你怎么知道的这么清楚??我也是今天去了父皇那才知道前因后果的啊。”

陈辰:“被劫的船里有十艘是我们家的,损失了大概三十多万两银子……”

薛虹:“……”

朱煇:“……”

第三百五十二章 大明外贸宝钞

“话说回来,这短短数年的时间,国内的境况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除了因为风调雨顺,收成好,也和父皇开放了通商口岸有莫大的关系啊。”

自从隆庆帝开放南方诸多通商口岸后,海上的贸易也越发频繁了起来。

因为大明有着茶叶、丝绸、瓷器、以及诸多精湛璀璨的手工艺品,使得大明的出口远远大于进口。

仅仅一年的时间,光是依靠跨国贸易税收,国库赚取了五千七百多万两白银。

这也让隆庆帝认识到了商业的重要性。

值得一提的是,隆庆帝手下的户部尚书真是个人才啊!

在第一年,大量白银涌入市场后,户部尚书敏锐的察觉到了白银的购买力开始快速下降。

于是户部尚书闭关七天七夜,头发都熬白了,终于想出来了一个办法:“陛下!咱们发行新钞吧!”

隆庆帝听完后第一反应是:“滚你妈的!”

开什么玩笑?发行新钞,你想让大明动荡不安就直说!

古代之所以以铜钱为主,纸钞为辅,主要还是因为这玩意贬值太快了!而且贬值根本就止不住!

首先,作为单纯搞内循环的农业国,无论古今,最后基本上都会亡于财政崩溃。因为这种体系抗衡风险的能力低的可怕。

首先古代的主要生产力是“农”,辅助生产力才是“工”。男耕女织中,耕为主,织为辅。

因此,古代国家的财政收入绝大部分是由农业所得,除了大丰、大灾之年外,基本上收入非常稳定,上下浮动有限。

可是纯农业社会,对于天灾的抗衡能力极其有限,这和科技没关系,哪怕是未来,人类也没有对抗大型天灾的能力。

在古代,一旦遇到大型天灾,国家收入亏空,又急切需要用钱,那会怎么办呢?答案是印钞!提前把明年需要印的纸钞印在现在,然后直接用于市场流通购买。

朝廷众多大臣,不知道这样的后果是什么吗?怎么可能不知道!

超发货币会导致货币贬值,国家信誉受损,基本上每个六部大臣都明白,皇帝更明白。可是他们没得选择。

国家是一台庞大的机器,由“官员”、“军队”、“吏”、“农民”等等零件组成。而想要这些零件运转,就必须有名为“钱”的燃料。

一但燃料耗尽,名为国家的机器也就会形同报废。

所以说,基本上只要碰到天灾或者打仗,国家第一反应就是印钱!

可是提前印出去的货币,国家没有任何的手段收回来。或者说,没有必要收回来。

为什么?

是古人不聪明,想不到“国债”这种回收办法吗?那钱庄存钱是怎么一回事?

说到底,还是在纯内循环的农业国环境下,国债压根施行不起来!

像某些小说中,主角在没有打开对外贸易,并且没有完成阶级革新这两个主要前提下的任意一个,就搞国债,纯纯是搞笑!

一个国家的生产所得与消耗的支出不可能是等价的,尤其是在古代,在士阶级的作用下,几乎每年国家的产出有四成会被损耗在士的供养上。

也就是说,国家根本没有办法做到收支平衡。更没有能力去发行国债,哪怕咬牙发行了,也不过是白忙活一场。

就如同熵增定律一般,产值不可能是守恒的,而是一定会产生消耗的。

世界之所以不断运转,靠的是从外部的太阳吸收能量,国家也是一样的。

如果换成后世初中、高中的历史知识的解释就是:

由于受生产力的限制,在某一时期内,全社会所生产出来的商品总量是有限的,但同一时期全社会对商品的总需求远大于总供给。(古代灾年)

如此,就会推动商品价格的上涨,毕竟此时生产出来的商品根本不愁卖。而这个时候国家想要获取和前一年一样多的物资,唯一的办法就是超发货币了。

这是单纯内循环国家不可能走出去的死循环!

无论是从前,还是后世,国与国之间的争夺永远不可能消失。因为你吃的多,我吃的就会少,没有人愿意将损耗嫁接到自己的国家上。

户部尚书敢上这个奏折,肯定是有备而来。

首先:此次发行的宝钞,不对大明内部流通,而是作为对外贸易使用。与白银绑定。

也就是说,外国人想要和我大明的商人交易,必须将白银兑换成我们的大明宝钞才行!

如此一来,国家便可以亲自下场,通过微操白银的流通,来调整贸易宝钞与白银的兑换率。

退一万步讲,就算真的需要超发外贸宝钞,那也是由其他国家承担了大明的损失,大明本身没有任何的损失。

隆庆帝一听:“好啊!好啊!好啊!”

不用朕的子民有任何损失,就可以进银子,进物资,这可太好了!

至于其他国家的死活……和朕有什么关系??

天知道当薛虹知道这件事后,有多惊讶。户部尚书玩的这手和后世某个禽兽不能说极其相似吧……只能说是……一模一样!

只不过未来某禽兽是先后以金子、石油、高科技捆绑货币。

而大明则是以独一无二无法代替的奢侈品、以及必需品来捆绑。虽然效率上和稳定上会不如后世,但至少现阶段绝对是够用了。

首节 上一节 158/183下一节 尾节 目录